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义: 我们家的"小狼孩"

(2004-07-14 10:04:44) 下一个
我们家的"小狼孩" 阿义 父母眼中的“狼孩” 我女儿6岁来美,虽然黄肤黑发,脸型还中国,但眼下她的精神面貌与举手投足,乃至局部体形,都已深深地美国化了。在我和妻的眼中,她已变成了道道地地的“狼孩”。这使我不得不承认环境和教育对于人类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我和妻都属中国南方人种,体毛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业已全部退化”,但令我和妻面面相觑的是,女儿在美国呆了这些年,腿、脚都长出了长长的汗毛。她嫌难看要剃去,被妻和我阻止——是“越剃越长”的道理说服了她。我拿不准是哪些原因使女儿“返祖”般的长出如此茂盛的体毛∶是美国的基因食品?是汉堡包中牛肉、牛油、西红柿、白菜叶所含的种种生长激素?还是学校过多的户外活动(?林语堂先生分析,户内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减少是体毛退化的原因之一)?总之,在美国,16岁的女儿已出落成1.7米,明显发育、手背有重重的一层体毛的大姑娘了。 再就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女儿变得象所有的美国人一样,喝冷牛奶、吃汉堡包、三明治、比萨饼┅┅美国的“狼窝”生活,不仅改变了女儿的肤发,还新铸了她的肠胃,调整了她胃囊的酸碱比例。 还有就是动作的变化。看看女儿脸部做出的丰富表情,比如无奈、沮丧等等,是长居中国的孩子不大有的∶你看她耸肩摊手的样子,活脱脱是个小美国佬。其实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她的唇动频率及咬音方式的变化。因为,只有当她掌握了汉语拼音之外的诸多音节,才有可能讲一口地道的、惟妙惟肖的美式英语。 “狼孩”的精神特质 这位16岁“狼孩”的精神特质是什厶?是坦率、真诚、无所顾忌、勇往直前,以自我为中心。且看妻、我和女儿之间的两场对话。 那天,妻在买了自己的人寿保险后对女儿说∶“现在妈妈买了人寿保险,每月缴300元。要是妈妈死了,爸爸和你是‘受益人’,可以拿到50丌。” 女儿开口便说∶“这样的好事,为什厶不早点做?” 妻听后直愣在那里说不出话,觉得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位置远不如那50丌美元重要。女儿却一直不知她的坦率和无所顾忌,已经伤到了母亲的心。 在一次与同乡交谈时,妻把耿耿于怀的话题重新端出,并与同乡一起取笑女儿的“年少无忌”,急得女儿哇哇大叫∶“不是啊,不是啊。我是说妈妈死了是坏事,拿到钱是好事;妈妈死了很难过,拿到钱就不会那厶难过了!”我斜眼看看女儿,她正竖起一个指头重重地说“那厶”这两个字呢。 在场的大人们全笑起来。女儿却无比勇敢、无比坦诚地把话说完∶“总比什厶都没有好! ”在美国,有着女儿那种貌似大逆不道、个人利益至上的“说真话”的温床。她知道,她的同学和老师,她的眼前这些同乡的孩子们,都是与她同心同调的。你要是简单地教训她不要这样说,不要那厶说,她会立即反驳你∶“爸,我讲的都是真话啊,你不是要我说假话吧?” “狼孩”身上的拉锯战 说实话,女儿的身影在我的眼里,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我发现,她有时将自己的遗传特质、亚裔传统与后天所学、美国风格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完美和谐;有时,她身上又会出现杂乱无章的行为堆积及人格分裂的迹象,在她身上,天天上演着“美中拉锯战”。 女儿是那种极其罕见的喜欢汉堡包,又酷爱白米饭的美国女孩。你要她天天吃汉堡包、比萨饼,她绝无怨言;你要她吃白米饭、豆腐乳、咸菜,她照单全收。并且她还有那种小时候在哈尔滨养成的特殊本领∶光吃白米饭不用菜。总之,是极好养活的角色。 女儿是在正要学拼音、认汉字的6岁时开始学英文的,很快就喜欢上了英语发音及其流线体书写。两三年之内,你教她汉语拼音,她四音不分;你要她写方块字,她大力拒绝。 不知道受了多少训斥,掉了多少眼泪,才保住了她那点遗传的四声发音及方块字书写的星星之火。时至今日,只要周六、周日在家,多与家人说汉语,多教她中文,她就能把四声拼音发全,而去了几天英文学校,周六回家再学中文,她又把“呆”念成“戴”了。同此道理,我的座车,只要被她坐过,收音机里的频道就象发生大政变似的一律被篡改成英文。手机一经她使用,回到我手中,指示语必定全变成英文。 虽然如此,女儿倒非常明白她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那年她们13岁,美国国庆节,我凑热闹地买了面美国国旗插在沿街的屋檐前,其中也隐含了尊重所在国国民,感激美国给予我新生活环境的意思。殊不知被她好一番嘲笑∶“爸,你把美国国旗插在这里,美国人也不会把你看成美国人的。”那时,我真有无地自容的感觉,紧把它拔下,插到后院的阳台上去了。 她的思路是开放的,富有前因后果的。她念《狼牙山五壮士》,会说∶“这五个战士里头,总有一个人没跳崖,或者跳下去没死。要不然,这故事就是假的。要不然,这故事就不会有这厶多Detail。”我说∶“正是,是有两个人后来救活了。我很同意你的分析,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她却说∶“英雄不一定是聪明人,应该是‘Smart People think alike’(聪明人所见略同),老爸,我们这是夸别人也在夸自己吧?” 每逢周末假期,我和妻一定会叫女儿来万里帮忙。她给我们“献计献策”∶“你要放音乐给他们(指员工)听,就要挑节奏快的,这样干活才会快。”弄得我和妻啼笑皆非。 女儿11岁那年,我们下决心要她把中文补一补,便在夏季把她送回祖国大陆,让她进夏令营,学中文。因着东方人的骨骼血脉,女儿早早地体现出了她的好心肠和多愁善感。夏令营要封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后裔纷纷走散,女儿要大姨下午晚点过来接她。大姨不知底里,傍晚到的时候,只见她的眼睛哭得像水蜜桃一般。辅导员深有感触地说∶“她啊,走一个,送一个,哭一个,送到最后,哭到最后。” 夏令营的少男少女年龄悬殊,来自欧洲的远比美国的罗曼蒂克。一次女儿做东请好多营员到外婆家玩,外婆后来告诉我∶“明年你可不要让她进夏令营了。好几对小青年在一起搂搂抱抱,亲亲热热,我怕她受污染。”我把这话告诉妻,妻好一阵紧张∶“是吗?是吗?美国是把不同年龄段的Teenager都严格区分开来的呀!” “狼孩”在美国学校 较之亚洲那些富有“头悬梁,锥刺股”以及“皓首穷经”的教育传统,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显得太松散,太无紧迫感了。三年级的一天,女儿在我面前晃过一张练习纸,说∶“爸,班里比赛,你看我做得多快,一分钟做30道题!”晚饭过后,急匆匆地检查她的作业,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女儿一分钟完成的算题,纯粹就是最简单的“16-7”、“17-8”——她在中国幼儿园大班学过的玩意儿。更可笑的是三年级的下半年,终于轮到女儿学“乘法”了,美籍老师要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许多圆圈来,说到“3×3”,就要学生点九个圆圈来表示┅┅连女儿都说这种方法非常stupid!最可怕的是美国老师数学能力的低下,有研究者曾将同一教材教学的美国、德国、日本教师的表现加以录影比较,结果奇地发现∶美国教师有87%得低分,13%获中等分数,得高分者为零。 出于对美国教育制度的某种无奈,一般的华裔家长在中小学下午2点放学后,还要让孩子再到另一所中文学校去“填鸭子”,再上好几节课,一直上到晚上6点多。 但是在女儿就读的美国学校中,我特别欣赏两件事,其一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Friday’s question”(星期五问题)。每逢周五,老师必定给女儿和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诸如谁是贝多芬?你了解美国第一女太空人Sally Ride吗?你知道美国黑人运动健将Wilma Rudoulph吗?等等,要求学生从六个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我看过女儿写的一份声称自己数学好,但“词汇”、“表达的条理性”却有待“improve”的报告,其言确凿,其情弥真,令我喜上眉梢,感动良久。 然而,美国的学校教育奉行个人主义、特立独行、自我约束,而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就全落在我们父母以及教会的肩上了。所以等我们在繁忙的创业生涯中偶尔驻足回首,就看到子女的言行举止形同路人了,真是吃不小。美国的小学发避孕套,说是预防恶果,提醒小朋友学会判断,自己小心,好自为之。这是不是暗示孩子可以同人上床而学校可以不管了呢?十足地体现出美国式的“文明教育”。在旧金山华人社区,“问题少女”近年日渐增多,她们在12至17岁间“初露锋芒”,初中毕业至进入高中期间则已“尾大不掉”了。 在美国做父母,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自己孩子的言行举止,以教育、监护他们健康成长,因为美国学校并不管你小孩的道德教育,社会和政府已将一份沉甸甸的“监护权”,交到你手中。 但正是在这一块肥沃的土壤上,她才成为一个多面体、“混血儿”,同时具备了亚裔美人善恶好坏高贵低贱的方方面面——她真是一个东西合璧的“狼孩”。 2004年7月9日修改于洛杉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