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风起深壑,秋叶舞商弦。 我在山头坐,静观秋月圆。
个人资料
山菊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龙王论道】 美人撞了“道”的腰

(2006-07-04 12:08:31) 下一个


读书的乐趣


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读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你读到一本有一点深度有一点哲理的书时,你的思维空间会受到激发。如果你再碰到一个问题,并且一时找不到答案,那就更有趣了。这时思考会使你的头脑更加灵活,会净化你的心灵。一旦你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起码是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心情会豁然开朗,那种愉悦的感受简直难以言传。最近我就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子》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我读过无数遍,从字面来看,其中没有冷僻的词语也没有不常见的语法,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可每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感。但是这种不舒畅的感觉到底源自哪里,我却不能说出来个所以然。直到最近,这个谜底才终被揭开。

现在仔细回想一下,原来所有的别扭与不顺都是因为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以前我看过多种版本的《道德经》,也听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家讲座。无论是书的作者还是那些所谓的学者专家,他们对这句话的解释大同小异,即“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或者:天下人都认识到了美好事物的美,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都认识到了善良事情的善,那么不善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解释,我很不满意。它很直白,但却太平淡,没有余味也没有生气,就象把一个西瓜从中剖开,一半是美与善,一半是恶与不善,两者各自孤立没有联系。

假如老子的意思真是这样,那么它和下面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根本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为天下的事物有美有丑有善有不善,为什么老子只说无为而不谈有为?因此,老子的这句话一定别有深意。由于潜意识里一直有这个念头在作怪,所以长期以来我心里才会有别扭与不顺畅的感觉。


三恶与三不善


不久前一个难得的凉爽的傍晚,当我正在回家的林阴道上信步慢行的时候,这句话又突然蹦到我的脑海里。于是我便一边走一边思考。有好几次都感觉到仿佛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了,但最终全都失之交臂。眼看就要到家了,正当我打算终止这次思考的时候,刹那间,头脑中所有的疑问都消失地无影无踪,答案就在面前。


在对思考结果进行简单地归纳与整理以后,我以为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基本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明美与恶的相对性。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对立的事物,没有恶就不会有美,没有不善也就无所谓善。假如每个人都如花似玉貌若天仙,也就都不美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偏执一端,否则便是不善了。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大家一看就明白。


第二层意思,是说明美与善的主观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是没有善恶标准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可见天地、道都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善恶美丑只是人对事物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美与善的标准往往是不同的。同时,对美的感知往往只是事情的开头,接下来便是对美与善的亲近、追捧、仿效。看一看我们身边倒是有多少这样的事例?整容、瘦身、丰乳、美臀等等数不胜数。人们追求美的过程就是破坏自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有为”。这种有为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背离,比如整容失败人变得更丑;三是美和善常常会沦为工具,被用来为恶为不善。人们求美求善的负面影响在一些人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层意思,是说明居位者、统治者的价值趋向对社会的影响。


居位者、统治者、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审美标准他们的好恶对社会的影响非常人所能企及。《资治通鉴》卷四十六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唐皇宠爱杨贵妃,惠及杨氏一门鸡犬升天享尽荣华富贵,“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圣人、统治者、社会公众人物的爱好被当作美当作善,被全天下的人追捧、仿效的时候,美与善这种本质上的“有为”就变得更加不美更加不善了。


通过对以上三层意思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揭示“有为”的危害,这样就为下文得出“无为”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道法自然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说明两面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在某些版本中,“前后相随”的后面还有两个字:“恒也”。我认为这两个字非常妙,有了它们,整句话的意思就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而且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既然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人为的区分都是并生的事物,人们又何必偏执一端,去过分追求所谓的美与善而远离自然的轨道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不可谓不过分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在这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圣人自己不带头去搞各种各样的“有为”,以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二是指圣人通过自己的“无为”,去纠正天下的“有为”,从而使整个社会不至于严重偏离正常的方向,这也体现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思。不对照现实都不足以说明老子思想的正确性。远的不讲,仅建国以来,我们整个国家遭受了多少“有为”之害?大跃进、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以及我们亲身经历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产业化,这每一项“有为”政策的受害者不都是平民老百姓?“有为”造成的烂摊子“有为”的臭屁股,最终还不都得“无为”去收拾还不都得“无为”去揩?“不言之教”,身教胜于言传。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作”,使万物作,即让万物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或作或息或行或止,而不是代替它亲为作息行止。不辞,即不推辞,反映的是一种责任,道的责任,圣人的责任。让万物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或作或息或行或止是道的责任是圣人的责任,责无旁贷。
“生而不有”,使之生,而且不据为私有。所以老子又说天下可寄可托,而不可执不可为。
“为而不恃”,“为”就是让万物“作” 让万物“生”。“不恃”就是不把“作”与“生”当作施予万物的恩惠,并凭此来索取报答。
“功成”是指天地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实现了自我运行、自我生息、自我繁衍。“功成”是自然之道,“居功”便是有私,便不是以“道”行事了。不居功、没有产生将某件东西据为己有的私心,自然也就不会“患失”,正所谓“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13&replyID=27250&id=27250&skin=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