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芳华 — 一部只能中国人自己欣赏的电影

(2017-12-30 08:14:30) 下一个

看了芳华,可以说算是目前市面上的好片子了。 不禁拿它和另一部前几年在国际上颇受好评的《活着》作比较,最直观的感受是前者非华裔的美国大众欣赏不了,后者则跨越代际,超越文化而令所有人动容。

表面上看,芳华镜头感十足,也有不少场景催人泪下。 但我觉得导演自身对当年文工团的情怀而刻意去拍了这些对他而言不能释怀的印象情景,对整部影片的故事叙述性和更深层次的人性挖掘上明显没有帮助。 对于一个对“文革”时代没有亲身体验的观者来说,本片缺乏张力的涣散情节是最大的不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剪辑的关系而没有看到全部。 但我不觉得全片会有很好的情节处理。 比如泳池一幕和文工团解散之夜的告别宴,更多象是出于导演的怀旧情怀,而对剧情整体没有特别的铺垫作用。

《活着》通过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命运颠浮折射出人性的深刻,而达到让每个观众的共鸣的效果,这是跨越国界,超越文化的共鸣。 而《芳华》相对而言就比较缺乏了。 主人公的学雷锋标兵的刻画,并不是一种自然朴实的人性的本身,而是那个时代畸形的产物,所以非中国人会很难理解雷锋式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所透露的讽刺和悲哀。

台词“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可以当作刘峰和小评最后相依为命的最好注释。 剧中唯一真正让我动容的场景是在文工团解散前卫战争病患者做最后一场演出的时候,何小萍穿这病服,跑到礼堂外的草坪上,在月下独自跳舞的一幕。

久久难忘的还有结尾小萍那句“能抱抱我吗?”,同时耳边响起韩红的《绒花》。

在当下烂片泛滥的时代,《芳华》显得清新干净,毕竟有情怀的影片也属难得一见。 虽有遗憾,观众被剧情催化着泪花涟涟,也是值得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一炮总部 回复 悄悄话 编导的风格不一,是个大硬伤。严是伤痕文学出身,冯小刚是贺岁片出身,为了文工团的事情硬凑到一起拍电影,肯定会让电影很生硬,缺乏连贯性。有人说,既然文工团勾心斗角,互相算计,为什么解散的时候大家哭得一塌糊涂?原因就在这里,前半段是严歌令的思路,后半段应该是冯小刚的思路,所以搞得不伦不类。
bluewave69 回复 悄悄话 评论的好。刚刚勉强看完。 让我感动的也是你所说的那两个画面。
wishyou 回复 悄悄话 那句话最近被好写个评论引用: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其实以这部剧的阴郁,这话有些牵强。善良不是懦弱,忍耐和无可奈何。善良应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以这部剧的风格,应该是这句: 卑微的人最能看到世态的真相。

Yenze 回复 悄悄话 人们被不明的感觉感动,并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导演和作者也不明白:他们以怪责的写法,却写出了民族初复时的芳华一代。
没那经历的晚辈终明白: 没有芳华绝代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福足。
囫囵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对。
xiaoji 回复 悄悄话 这个电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表现得有点假。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电影中的事件也许是那个政治时代特有的,但是人性应该是共通的。这部电影表现的人性的普遍的狭隘自私,令我看完之后,没有感动欣赏,倒是极端压抑:如果民族气质是这样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又能怎样?

电影象”life is beautiful” “life of others””活着”,表现人类在专制暴力之下,不屈不挠坚持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比之下”芳华”如此表面和脆弱,笼罩在平庸麻木的恶之下,而且在继续,看不到出路。
海尾归 回复 悄悄话 就算拍给经历过的人群来看,泪目,也还是一种怀旧、乡愁而已。虽是电影的主要诉求,但难成为经典。
自己算经历的一代年幼的一名,但看此片的意愿并不大。
pokemama 回复 悄悄话 只有经过那段历史的人才看得懂,连台湾人和80后的年轻人都看不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