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的博客

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Happy Everyday!
个人资料
正文

父老乡亲 (三)

(2013-12-18 05:12:28) 下一个
父老乡亲 (三) 时间:2009年1月,4月 地点:新疆,吐鲁番 - 喀什 20 晒辣椒 在新疆,一条大路通向天边是常见的风景。伴着油光漆黑的柏油路,两旁区别与电线杆的景致便是大面积的晾晒,物品因季节不同而异。不管是白花花的棉花,还是红彤彤的枸杞,或是黄灿灿的玉米,铺开的面积之大好像是公路的裙带一样向远方无限延展。远远望去,让人分不清那是火焰山还是辣椒堆,那是下雪了还是棉花垛? 记得那天是在去吐鲁番的路上。天刚蒙蒙亮我们便离开了乌市,车灯将冰冻的雾气划开一道血红的口子,却又立刻被白色的世界吞没。直到过了达坂地区黄土地才渐渐展露,越接近吐鲁番气温越高,那里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干燥,多风。车子刚翻过一道山梁,扑面而来一片火红大地,替代了荒漠的沉静,是冬季里难得的生机! 新疆地大人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内地就不断有人潮涌入。即使这样,但凡农忙季节仍有成千上万的务工农民来这里找活。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收割,冬天有的人揣着工钱回家过年,有的就留在这里。晾晒是冬天新疆干燥地区常需用工的。 IMG_0011 21 古丽和她的妈妈 车子离开高速公路后驶入寂静的维族村落,房前屋后的葡萄园此时没有任何生机,只有一行行葡萄架懒懒地排列在田垄里。路边一扇精美的院门半敞着,里面的主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预感带着我推开了大门。 一位年轻的维族姑娘正在和母亲讨论着什么,看到访客没有一点吃惊,只是笑笑地等我开口。司机马师傅介绍我是北京来的,去交河路过这里,想看看维族人家,看看他们的晒房,看看他们的日子。姑娘好象是听懂了,翻译给母亲听,老人家先是点头微笑却继而露出了为难的面色。原来是家里有新生儿,马师傅解释说这种情况下维族人是不让生人进屋的。得知有这样的习俗,我连忙打算告退,却看见姑娘已经利索地架上梯子,并示意我爬上二楼的晒房。 吐鲁番的维族人家几乎家家有晒房,富裕的还会有好几间,收获时节晒葡萄,冬天晾晾干菜贮存些杂物。姑娘的汉语其实不是很好,很遗憾不能有太多的交流,只说自己名叫古丽。古丽,普通而美丽的维族名字。 匆匆短暂的探访,为母女两个拍了些片子留念,怕惊扰了家人,我很快就告辞了。临别时发现古丽不会写汉字留地址,我只有跑到门口把门牌地址拍了下来,准备回到乌市请懂维语的朋友翻译后,再把片子寄给她们。阿妈见状一个劲地竖大拇指哈哈直笑,又赶忙回身装了一袋 葡萄干送给我。真恨那时自己连简单的维语谢谢都不知道,只有一个拥抱表示感谢。 2444 22 摆摊的大爷 那天我刚刚到达喀什。虽才四月天,中午的太阳已照得人有点晕眩。我站定街头躲在树荫下翻看着路书,思量着下步的打算。这时一位维族大爷站定我身旁,哗啦一下卸下肩头的袋子,对我微笑着点点头,比划着我看出,是问我能不能挪挪位给他摆个摊。我连忙也点点头并帮着扶起倒地的袋子。 大爷一边拉开袋口一边嘴里念叨着,顺手抓起一把葡萄干递给我,努着嘴发出咂咂的声响,一定是很甜的意思。我于是蹲下去双手接过,捏一小撮尝尝,啊,真是甜到肺里。新疆大批量生产的葡萄干许多都喷过快干剂,老人家的想必是自家凉制,摆个摊无非挣点零花钱。我掏出5元钱被他坚决地拒绝了。在新疆外拍常常得到乡亲递上的苹果或是馕饼,无一索要钱财,人们谦恭真诚的笑容让我得以坦然地在那片土地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行程上万公里。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祖祖代代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正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多元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博大的心胸。这世上善恶美丑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它们从来就不以民族划分。 生命是平等的,理性与疯狂与民族无关,那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个别的杀戮不能让整个民族来承担其罪行,那会令亲着恨仇者爱,如果民族仇恨就此滋生,邪恶会随之而来,那么惨死于暴徒手下的无辜生命将毫无意义,真正的凶手还会随时举起屠刀伤害你我的朋友和亲人。 希望我的图片和亲身经历,能让人们相信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的是好山好水好人儿! 3343 23 土陶窑 去喀什前我翻看过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史料及传说,那些故事令人痴迷,我仿佛看到了西域邦国的可汗们大声颂唱着古兰经,闻到了他们身上那些奇异的香料味道,对喀什的想象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世俗的也是超越神圣的。当我真真切切地站定在古城老街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打铁的,木器制作的,乐器打磨的,打馕的,弹棉花的。。。汇集出的声响就是一首原生朴素的合唱,虽然没有了书中描述的驼铃马嘶,星月城堡下的驴车也换成了四轮汽车,但绚丽的花毯图案依旧,孜然烤肉仍在炉上,土陶工艺始终流传,千年后的喀什仍然生生不息。 9557 24 街头的膜拜 穆斯林一日作五次祈祷,每周最大的一次在周五下午14:00-16:00之间。 那天,中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四周围满了人。 因为祷告期间,女人不能进入清真寺内,非教徒不能入内,我只能静静地站在人群外面等待着拍摄机会。随着祈祷时间来到,悠扬的诵经声从寺内的传出,男人们整齐地将各色毛毯铺开脚下,面朝西方,虔诚地埋头叩首,街头行走的只剩下清一色的女人和儿童。此时此刻,场景静谧肃穆得让快门声显得造次无礼,炽热的阳光下连空气都是虔诚的。 伊斯兰教从十一世纪流传到这里,多少朝代的变迁,多少风流人物的逝去,风之忘景斗转星移,人们的信仰不曾改变。 漫长历史和旷然大漠带来的聪慧睿智,孕育出维吾尔人的从容心态才是一道永远不灭的人文景观。 3478 25 “只拍一张” 大概是看到了我的执拗,等祈祷人群离开后,寺院管理大叔冲等在路边的我招了招手,对我说:“你可以进来了,买票。上楼梯要脱鞋。“ 我感谢他的惦记,但是没有了人群的清真寺好比没有了字迹的圣经,让我怎样表达从何拍起。。。正坐在台阶上发呆,我看到一位年长男子匆匆从外面赶来,一边脱鞋一边从包里掏出经书。 静静地我在一旁等待机会按下了快门。 穿过镜头,我看到他侧头看了我一眼,轻轻地摆了摆手,我略向前倾身,伸出一根手指表示:只拍一张。男人的山羊胡子动了动,他微笑了一下,不置可否地继续低头祷告了。 3519 26 数钱的老人 人群离开后的清真寺清静,空旷,只有树枝间唧喳的鸟叫和池塘里翻跳的小鱼。墙根下,一位维族老人半倚靠着,悠闲地数着钱票子,摘下帽子的额头上露出明显的照晒痕迹。我慢慢蹲身下去,老人笑眯眯地看着我,拍了一张后他才意识到什么似地连忙把帽子带上,示意我再拍一张。事后查看片子,我更喜欢这张,他脸上溢出的自然的愉悦和放松。 3539 27 面纱下的笑容 喀什, 这座2000多年的古城,西汉张骞把这里称作疏勒,东汉班超曾在这里设置大本营,盛唐时期则是河西走廊之外有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唐僧玄奘至西天取经也路过此地。。。世事变迁,时光缓缓流失,喀什老城依然故我。 走在幽深的巷道里,仿佛穿越了时空,外间的车马喧嚣全然与这里无关,好奇令我的步伐凌乱,觉得自己象是个偷窥者。文化的不同,信仰的不同,一道面纱更加重了我的遐想。 然而,再怎样遮盖,随脚步不断跳动的镶金花边和叮当作响的首饰碰撞声,让女人曼妙灵动的天性淋漓雀跃。即使看不到她们的面容,但长袍下热情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轻快的脚步充满自信。我毫不掩饰地对着她们拍摄,即使没有四目相对,我亦能闻到那面纱下的笑容。 3597 28 女医生 她的牙科诊所就在艾提尕尔的旁边。我围着清真寺信步溜达时,看到身穿白大褂的她走进诊所,出于好奇就跟了进去。 看到我,她稍微有点吃惊,然后用很流利的普通话问:你?看牙吗? 我笑笑说:不, 这是你的诊室? 我看看可以么? 是啊!随便看。她笑笑说。 房间不大,二十来平方米,收拾得干净朴素。最难得的是玻璃幕墙外宽阔的视野,诺大的清真寺广场可以一览无余。你这里的视野真好。没病人的时候你是不是就这样看着外面,也挺有意思?我问她。 是啊,看看热闹,什么人都有。喝水吗?女医生回答我,同时从柜子里拿了瓶水递给我。两个陌生的女人聊起来竟像是熟络的邻居般自然。 拍张照片吧,你和你的办公室。咔嚓!我喜欢她斜坐在皮椅上的样子,闲适,淡定,就是喀什的味道。 巷道里面有长袍加身的女人,巷道外面也有穿着白大褂的女医生。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大千不同。 349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52. 回复 悄悄话 熟悉的面孔, 熟悉的笑容。 让人回忆从前快乐的时光。 谢谢西城的镜头
b52. 回复 悄悄话 熟悉的面孔, 熟悉的笑容。 让人回忆从前快乐的时光。 谢谢西城的镜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