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造太阳”:人类能寄予多大的厚望?【组图】zt

(2008-01-24 13:24:30) 下一个

“人造太阳”:人类能寄予多大的厚望?

文章来源:宁夏商务编辑部

 

   29位来自欧、美、俄、日、韩、印等世界一流聚变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及资深科学家,日前在亲临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考察后,称赞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成就了世界聚变工程的一个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重要里程碑。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而成的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继今年9月首次成功放电后,再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集中在:核聚变能到底有多“神奇”?“人造太阳”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耗费巨额资金投入这样一项研究,其能源投入产出比能有多大?会不会是负能量?记者日前带着这些问题再访了权威专家。


    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放电过程图像(9月28日摄)。 
   

   9月28日,中国耗时8年、耗资2亿元人民币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电实验,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李健摄

    核聚变能:人类未来别无选择的最佳战略能源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所长李建刚研究员介绍,石油、煤和天然气矿物能源不仅造成各种污染和“温室效应”,而且都相继面临枯竭的困扰。从长远来看,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而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核裂变能已经能为人们所用,但是核裂变的原料之一铀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裂变产生的核废料还会成为长期放射性污染源,核聚变则完全不同。

    专家介绍说,人们认识热核聚变能是从氢弹爆炸开始的。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而科学家们却希望发明一种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氢弹爆炸”的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的输出。这一过程与太阳产生能量的过程类似,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也被俗称为“人造太阳”。

     EAST大科学工程总负责人万元熙研究员说,核聚变能不产生废料,辐射也少得多,且由于原料取之于海水,每1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果提取出来,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5月26日,一位专家在参观我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当日,参加第十七届受控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国际会议的近400名专家,在合肥科学岛参观了我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据介绍,科学家们把能够有效控制“氢弹爆炸”过程,让能量持续稳定输出的装置比喻为“人造太阳”,因为它可以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一种无限、清洁和安全的能源。目前,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里成功进行了首次工程调试。新华社记者李健摄

    由于运行成本投入巨大,“人造太阳”的能源投入产出比一直受到质疑。万元熙介绍,如果一项研究能源输出为负数那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就目前世界上的实验进展来看,核聚变实验装置能源投入产出比已经实现1比1.25,也就是说,投入一份能量,已经能产出1.25份能量。随着研究的推进,将来肯定能够逐步达到1比10、1比30、1比50。

    他说,未来稳态运行的热核聚变反应堆投入商业运行后,能提供无限的、洁净的、安全的能源,将使人类未来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的能源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核聚变研究开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不过,这项工程难度太大、耗资巨额,美、法等西方国家认识到凭借任何国家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了耗资46亿欧元的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旨在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中国于2003年加入ITER计划。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是这个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国内主要承担单位,其研究建设的EAST装置稳定放电能力为创记录的1000秒,超过世界上所有正在建设的同类装置。

    万元熙研究员指出,各国可以合作研究建造ITER,但一旦核聚变发电站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尽力封锁自己的科研秘密,各建各的电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尽管现在看起来核聚能商业运用还相当遥远,我国应尽早准备,掌握核聚变能的关键技术,“因为这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别无选择的最佳战略能源。”

 


    这是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3月14日摄)。近日,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原名HT━7U)核聚变实验装置(又称“人造太阳”)已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调试。调试中,最受关注的低温调试和磁体通电测试获得通过,为年内运行及国家验收奠定了可靠基础。新华社记者李健摄

 

  具备“四个世界之最”的 EAST获得国际权威首肯

    9月28日,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EAST试验成功,获得了电流240千安、时间2.7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李建刚所长介绍说,历经8年、耗资2亿人民币建成的EAST与国际上同类实验装置相比,是使用资金最少,建设速度最快,投入运行最早,投入运行后最快获得首次等离子体的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如印度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经花去10年时间,但仍然没有正式投入运行;韩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耗费5亿美元,还未建成;美国的同尺寸装置也投入了7000万美元,仅进行了部件的预制研究,装置没有建造。

    参与EAST研究合作的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核能专家盖瑞.杰克逊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未来10年内将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5月24日当天,参加“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的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七方代表经过4年多的谈判后在这里草签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人类旨在开发新能源的宏伟计划开始启动。(新华社记者徐金泉摄)

    记者在实验控制室看到,这个近似圆柱形的大型物体由特种无磁不锈钢建成,高约12米、直径约8米,据介绍其总重量达400多吨。

    李建刚所长介绍,在EAST科研过程中,我国科学家靠自身能力解决了大型超导磁体研制等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EAST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在规模上小很多,但两者都是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即两者的等离子体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术基础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实验运行10年至15年。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和奠定工程技术及物理基础的角度上说,EAST都将为ITER计划做出重要的、实质性的贡献,进而为人类开发和最终使用核聚变能做出重要贡献。

    包括欧洲聚变协会主任Prof K.Lackne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聚变中心所长Prof Miklos Porkolab、俄罗斯核聚变研究所所长Prof V. P.Smirnov、日本国立聚变研究所前所长Prof M.Fujiwara在内的29位世界聚变界权威专家日前在现场考察后指出,EAST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预研、建设和试运行,成就了世界聚变工程的一个非凡业绩,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的重要里程碑。它极明确地显示出中国对世界核聚变研究的贡献,同时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物理和工程方面的能力。

 


     5月24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大楼,一名男子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计划启动宣传画前走过。

    面临资金、技术、人才三大难题  核聚变能投入商业运行仍待时日

    万元熙研究员预测核聚变能投入商业运行最快也要30-50年时间。他说,ITER即使能够在2006年开始建设,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建成,然后是核聚变示范堆的建设和试运行,大概还需要20年的时间。如此算来,核聚变能为人类广泛造福的时代来临,最快也要在21世纪中叶左右。

    至于我国相关研究目前面临的困难,万元熙说,首先是资金。一个大型科研项目分为预研、建造、运行等几大部分。EAST的建造国家给了1.65亿人民币,大致相当于国外同类装置建设经费的1/15;财政部提供运行费,但目前还正在落实过程之中;至于EAST的预研费和建成后在其上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专项经费,更是没有稳定渠道的支持。

     EAST装置每天水、电、液氮、液氦等最基本的耗费就要达到15万,这还不包括材料损耗更换费、人工成本费、研究开发费用等。目前的运行费用只能保证EAST每年运行2轮,共4个月时间。这对尽快在一个先进实验装置上获得更多科研成果显然有很大影响。

    其次是有关工程技术的同步发展问题。例如,何种材料制成的器皿能够长时间承受高通量聚变中子的辐照是未来聚变堆的一个主要工程技术难题。此外,如何维持等离子体长时间持续稳态的放电也仍待攻克。

    第三是人才问题。聚变能的开发研究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一方面,目前国内国际上核聚变研究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EAST、ITER),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一旦进入聚变反应堆建设阶段,其研究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将更加巨大。而我国目前培养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的大学只有2、3所,即使有这个专业的学校因为重视不够,课程也偏离了与核聚变直接相关的高温等离子体方向。无论从现在的研究,还是将来的运行来看,人才都是明显不足的。

    万元熙说,与其他大科学工程相比,核聚变能研究不涉及政治、军事等敏感领域;它不能给科学家带来诺贝尔奖的荣誉光环,因为核聚变反应原理在数百年前都已经被发现了;它也不是在1、2年内就能看到成果的研究,要30-50年的时间才能投入商业使用,但30-50年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是很短暂的,其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他建议,作为关系到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的重大工程,EAST和核聚变能的研发应与从事基础研究的一般大科学工程区别开来,纳入国家长远规划,其立项、建造、运行以及后续科研工作,国家应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和管理。教育部门也应在优秀大学中有选择地开设相关专业,储备人才。

    万元熙研究员说,核聚变能如何尽快投入商业运行,最终取决于世界各国的重视程度及社会对能源需求的迫切性。(新华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