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破阵子 辛弃疾

(2010-10-03 08:49:08) 下一个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作鉴赏 (一)

 

陈同甫,即陈亮,婺州永康(今浙江县名)人。刘熙载《艺概》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二人交往甚厚,皆立足抗金。此篇是词人赠送好友陈亮之作。词中以“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梦境,描写了抗金部队的雄壮军容和豪迈意气,表现出对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强烈向往;另一方面,又以醉后挑灯看剑的无奈和白发平添、壮志未酬的现实,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悲愤和难言的隐痛。

 

上阕描写沙场点兵时的壮观场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眼朦胧,把灯花挑了又挑,把手中的宝剑看了又看;梦境之中,我又回到了那号角喧天的连绵营帐里。“醉里挑灯看剑”,写其醉态,含意深刻,不但点明了时间,还刻画了一个急欲杀敌但境遇艰难、怀才不遇的战士形象。万籁俱静,举杯独饮,这不是一般的气氛;一边喝酒,一边看剑,这不是一般的动作;把灯挑了又挑,剑看了又看,这更不是一般的心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在这里表现得多么浓烈。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回”二字便点明了这一点。这里,“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可谓声色俱壮,蕴含丰富。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 汰侈篇》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禡”。与王济比射,以此牛为赌。恺输,乃杀牛作炙。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曾云:“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麾下:指部下将士。炙:烤肉。五十弦:指瑟,古瑟用五十弦,此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句意为:旌旗招展兵士们在分食着烤熟的食物,军营里鼓角齐鸣,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塞外之歌,秋风浩荡,将军检阅着部队,作好了豪气干云的战前总动员。从这里开始,词人以浪漫的想象,飞动的笔触,具体描写了梦境,细腻地刻画了一个驰骋沙场、志遂功成的全过程。此三句首先写战前准备和战地生活。词人化用典故, 说将军犒劳士卒,竟不惜将“八百里”那样有名的牛杀掉,突出了将士们的同心同德,士气旺盛。“五十弦”指代军中所有乐器,烘托出军乐沸腾的喧闹场面,而且与“八百里”对偶,使词显得匀称整齐而富有气势。弹奏“塞外声”,可见军歌是多么雄壮悲凉。而秋高气爽,草枯马肥,沙场上尘土飞扬,将军在这壮阔的背景下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景象雄奇阔大,正呼应题中之“壮语”,战前准备和气势恢宏的气氛被渲染得极为浓烈。

 

下阕写战斗的惊险激烈。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如。的卢:良马名。相传三国时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跃过檀溪,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先主传》注引《世语》)。霹雳:雷声,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北史?长孙晟传》载:“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声,谓为霹雳。”句意为:战马像刘备的“的卢”一样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前进,将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万箭齐发,如同霹雳般轰鸣。此二句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观场景。金戈铁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万箭齐发,如炸雷飞蝗,令敌人闻声胆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天下事:指收复中原,这是当时的天下大事。句意为: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宏伟大业,实现名垂青史的雄心壮志,这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呀,只可惜头发都白了,还不能实现平生的壮志。前两句写激战获胜,收复了中原,实现了平生抱负,笔调轻快,词人意气风发,欣喜之情勃发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既是梦境的结局,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格调高昂,振奋人心。然而,结句却笔锋陡转,以“可怜白发生”的悲沉感叹,使奔腾豪迈的激情一落千丈,恢复祖国河山的壮怀愿望全都化成了泡影。于是,梦想与现实,豪迈与悲愤激烈碰撞,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照。结句可谓力压千钧,梦境的辉煌雄壮,梦醒后现实的灰暗悲凉,突然的收煞,让人毫无准备,戛然而止,引人思考。

 

 全词紧扣“壮”字着墨,基调雄壮高昂,结句却悲凉低沉,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逼人思索,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楚,同时也含蓄地暗示了南宋朝廷的妥协政策正是词人壮志难伸、英雄坐老的根本原因。

 

 

词作鉴赏 (二)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作鉴赏 (三)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