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漁業界早視我為眼中釘

(2006-08-22 16:27:53) 下一个
日漁業界早視我為眼中釘 2005-11-20 12:25:44 轉寄 列印 記者藍凱铡⒅x龍田 台灣之所以受到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嚴厲制裁,幕後原因錯綜複雜。我國遠洋漁船濫捕、權宜船及「洗魚」問題固然難脫關係,但日本為了自身利益「吃定」台灣,亦是原因。 ICCAT制裁台灣,漁業界認為上百艘台灣掛權宜旗的漁船衍生的「洗魚」問題是禍首。 我國遠洋漁船幾乎都是權宜船,註冊的船籍是第三國,但這些國家多數不是國際漁業組織認可的會員國或合作對象。因此遠洋作業的權宜船,只能利用台灣配額,以「洗魚」方式將漁獲銷日。 近年來日本早就懷疑台灣漁船「有鬼」,打算制裁,但師出無名,直到前年查獲台灣甙岽?赶呆~」的確切證據後,政府及業者再也無法狡辯,只好接受制裁。 台灣權宜船數量究竟有多少?漁業界及政府說法莫衷一是,數量可能從五百艘到一千艘,政府雖口口聲聲強調,權宜船不是本國籍漁船,政府管不著,但國際漁業組織可不吃這一套,他們認定權宜船,老闆是台灣人,就是台灣漁船;權宜船濫捕,就是台灣漁船濫捕,而事實也是如此。 其實,台灣遠洋漁船早就有違反國際規範的負面形象,從偷偷使用流刺網漁作業被美國抓包、改裝當人蛇船、侵入他國海域作業等等,到利用權宜船濫捕,甚至「洗魚」,被國際漁業組織形容是「惡名昭彰」。 台灣的遠洋漁業揚名國際,負面形象卻一直未改善,遭台灣遠洋漁業威脅的日本漁業界,早就視台灣為「眼中釘」,日本逮到機會,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就事論事,部分船東為了私利濫捕、「洗魚」,才落人口實。加上政府要求合法業者減少漁獲及漁船數量,但對在外國註冊、實際由台灣船東經營的權宜船,幾乎放任不管,才落得今日境地。 國際組織的制裁,儘管原因複雜,業者、政府如果有心,還是可以化危機會轉機,關鍵就看業者及政府是否能痛定思痛,徹底清除多年的積弊。 【2005/11/21聯合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