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亨德尔在伦敦 (下)

(2010-10-28 13:16:11) 下一个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 – 1759),英籍德国巴洛克音乐大师

在伦敦西北部的哈罗地区有个坎农斯公园。这是一座文化遗产公园。公园里除了参天的大树,平整的草地,还保留了好几处文化遗迹。我去那里本想是寻找亨德尔刚到伦敦时的蛛丝马迹,可是却只能看到一座废墟般的园中之园。这座小花园就处在坎农斯公园的大草地上,被当作乔治五世纪念花园供人参观。我从有关资料上得知,这个位置上曾经是切杜斯公爵一世杰姆斯.布瑞杰斯,英国的军需大臣的宫廷式住宅。亨德尔在1717年至1718年期间被公爵一世所雇佣。可惜这幢豪华的住宅在公爵一世去世以后,就因为债务问题而被拆毁,所有精美的家具流落四方。如今走在这座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只能感叹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只有坎农斯公园旁边的圣.劳伦斯大教堂还在。教堂犹如饱经风霜的老人摇摇欲坠,给人一种沧凉之感,与附近整洁如新的住宅群完全不合节拍。亨德尔在为切杜斯公爵一世服务的同时,也在这里担任管风琴手。在教堂的围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哈罗文化遗产信托委员会的告示牌,特别阐述了亨德尔和该教堂的亲密渊源。

开创了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一到伦敦就大兴土木。布鲁克大街就是在他的圣旨下设计建造的。这条大街连接了两个花园广场。汉诺威广场是为了庆贺乔治一世创建的汉诺维王朝,而格罗斯梵纳广场则是为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商格罗斯梵纳扬名,格罗斯梵纳是英国的议员也是世袭准男爵。布鲁克大街两边的房屋渗透了乔治时代的严谨风格。

亨德尔搬到布鲁克大街25号时,是这所房屋里的第一个房客。亨德尔是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家搬进这个非富则贵的高档住宅区的,那一年他三十八岁。

这样一幢四层楼的城市民宅,对于终身未娶的亨德尔来说不但宽敞,而且奢侈。自此以后,亨德尔就在这所房子里生活、作曲、排练和会客,直到去世为止。

在已经成为纪念馆的亨德尔故居里,揭示了这样一件事实:当时已经相当富裕的亨德尔对这幢住宅十分钟爱,但就因为他是德国籍,他不仅没有资格将住宅买下来,甚至连长期租用都不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亨德尔在1727年申请归化了英国,成了英籍德国音乐家。可是世事难料,等他有资格买这幢房子时,政府的政策又改变了,这里的房屋不再允许出售。所以亨德尔一直没有拥有该房屋的产权。

亨德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坐落在圣.乔治大街上的汉诺威大教堂离汉诺威广场不远。自从亨德尔从哈罗搬到市中心的布鲁克大街以后,就成了这座大教堂的常客,并被公认为梅菲尔教区最受欢迎的信徒。在他以后的三十六年生涯中,汉诺威大教堂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目前教堂虽然正在进行大修,暂不对外开放。可在维持行人安全的隔离墙上,没少篇幅介绍了亨德尔对大教堂的情谊。

亨德尔的最后八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白内障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双目视力。他死后,乔治二世特地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放在西敏寺大教堂的诗人之角,世世代代供人膜拜。

亨德尔的音乐成就主要是歌剧、清唱剧和协奏曲。他和J.S.巴赫以及维瓦第一样,是巴洛克音乐的最杰出代表。可惜的是亨德尔和他的巴洛克音乐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因此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他的作品。但是他的清唱剧“弥赛亚”却传遍了全世界,至今不衰。

“弥赛亚”虽然是颂扬上帝的,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他”的厚爱。每当圣诞前后,当我们冒着飞舞的雪花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时,或者踏着厚厚的积雪路过阡陌纵横的村庄时,我们总能听到熟悉的歌声,仿佛来自天籁。“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里-路-亚---”,虔诚、庄严;欢快、典雅。从而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丝丝温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tong2010 回复 悄悄话 您的文章都很深奥呀,大手笔,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