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篇原创】嘉庆帝及其时代--太上皇帝乾隆(下)

(2004-07-04 19:02:06) 下一个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除了五个儿子夭折以外,其他的都成活并且受封。而永琰当时不过排名十五,永琰的外祖父清泰也不过是个小官(内管领),母亲魏佳氏后来是母以子贵才得以追封皇后的,生前根本不在贵宠之列的。那么,永琰何以荣膺皇太子呢?这就要从满清的所谓的祖宗家法说起了。 清朝从还没有入关之前就没有延袭汉族王朝的习惯,立嗣以长,最初是以军功为重,褚英被努尔哈赤立作“储君”也是因为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而并非是长子的特殊地位。其后,皇太极、福临两个皇帝的得立也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号称开创之主的康熙自己也不是长子。康熙初年立皇太子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三藩之乱,国家需要利用这个稳定人心,再者,康熙有意大幅度汉化满洲,拉近同汉族地主之间的差距,标榜满汉一体,所以,仿效汉族习惯,预立储君,然而,这次给他带来的教训实在深刻,太子不法以致于诸王争立,成为康熙晚年最大的隐患,所以,世宗即位之后,采取了创新的办法--密立储贰,这又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史上的独创。乾隆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创新最大的重点就在于是立贤。不过虽说是立贤其实也还是在立嫡立长上面打转转,比如乾隆不仅是立贤,实际也是立长,弘时早死,乾隆就是世宗的长子了。永琰之立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前面说过,乾隆有十二个儿子成活,不过最初准备立的两个皇后生的嫡子,都是很小就故去了,其中嫡子皇次子永琏的早逝最让乾隆伤心,世宗很看重这个孙子,起名叫琏本身就是照着 “琏瑚之器”来的,可惜九岁就死了,乾隆特旨追封皇太子,这在满清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乾隆说:“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永琏死后,乾隆还不死心继续立皇后的第二个嫡子永琮为接班人,意图很明显,只是没有像永琏那么正规,不巧的是,永琮也很快就死了,这次乾隆开始唯心起来,他后悔的说道:“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因为两个儿子的不幸病故,导致皇后在乾隆十三年因为思念过度也病逝于去德州的路上,这一年由于皇后的病故和爱子的早夭遂成为乾隆初政的终结点。 乾隆即位之后,力矫前朝的弊端,效法乃祖行宽大之政,四川巡抚王士俊不满皇帝的翻案,上书讥讽被判作斩监候,几位皇叔的事情在这时也得到一个比较体面的了结,一时朝廷上下、官方民间对乾隆的好感大增 ,民谣作“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即使在一百年后的清末一些官民士庶回忆起这段时光还都是饱含着一定的留恋。然而,到了乾隆十三年,皇帝变脸了。这一年,乾隆诛杀的大臣最多,处理最严,一反初政的宽大的令名于不顾。先是皇长子定亲王因为对皇后的丧事办理不恭受到严谴,继而协办大学士阿克敦(乾嘉名相阿桂的父亲)因为战事不利处以斩监候下狱,接着督抚周学健、塞愣额因为违制薙发被严谴,其中塞某人还被皇帝处以自尽,连前朝著名大臣尹继善也受了革职的处分。然则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因着大小金川的事情,皇帝先杀庆复 ,再杀张广泗,最后在年底杀了讷亲。庆复是隆科多的弟弟,满清最有名的汉军贵族佟半朝的后裔,世袭的公爵,张广泗是世宗生前宠臣鄂尔泰一手举荐的重要疆臣。可是,这还都比不上讷亲事件的严重。 讷亲是满洲著名八大家之一的纽钴禄氏出身,他的曾祖父是满清赫赫威名的三大开国功臣之首,努尔哈赤的最亲任的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他的祖父是顺治亲委的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父亲音德也是世宗的亲信之一。讷亲本人还是世宗临终的顾命大臣之一,乾隆一开始非常看重讷亲,把他当作首辅大臣,让他出马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哪知道讷亲能力平平,再加上复杂的原因,皇帝决定借用讷亲的脑袋杀人立威。而办法很特别。在这里,我们要提一下讷亲的祖父遏必隆这个人。遏必隆 是额亦都的十六子,母亲是和硕公主,松锦会战时,遏必隆作为皇太极 的侍卫对明军曹变蛟突袭皇太极御营奋起搏斗,使得皇太极及时脱险,事后,皇太极心有余悸的夸奖遏必隆说“微卿,朕几危矣。”还说遏必隆:“巴图鲁子犹巴图鲁也”(额亦都生前受封巴图鲁荣誉称号),遏必隆留下一把随身用的腰刀,人称“遏必隆刀”,全称叫:“遏必隆神锋握胜刀”,这把刀以后被皇帝收进宫中,作为大臣专征时颁给的特殊荣誉和皇帝亲临的象征。直到清末平太平军时,首席大臣赛尚阿还得到过这种殊荣,著名的鸦片战争的投降派头子琦善因为畏缩不前,被咸丰皇帝在奏折上公开威胁道:“汝再逡巡不前,朕必用遏必隆神锋握胜刀 将汝正法。”可见,这把刀的威力所在。然而,这时的乾隆却用这把讷亲的祖父的佩刀来结果祖父的孙子,而且还是自裁,手段未免毒辣一些 ,遏必隆九泉有知,一定后悔把这把刀流传下来了。 乾隆政治在乾隆十三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乾隆二十年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分界点,这一年标志着乾隆的“宽大”政策的彻底结束,五年之后,从康熙三十年开始的盛世终于走向尾声,乾隆政治从乾隆二十年或者说二十五年开始逐步走向反面,专制统治得到全面的提升,以后文网密布、臣民动辄得咎,皇帝本人也从惕厉走向荒淫。 下面再回过头来提一下我们的主人公,永琰,在永琰之前活到乾隆五十年的也就只有成亲王和仪郡王两个人,(皇十二子过继出去)所以,永琰算作是老三,也是年长的皇子。而且,他和成亲王、仪郡王比起来老成厚重,能力上偏于务实,所以,被乾隆看好。最后终于脱颖而出。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借以和弟兄们的名字以示区别,后来道光也是由绵宁改为旻宁。清代的皇帝中不避讳弟兄们的名字从乾隆开始,乾隆的理由是大家的名字都是皇祖赐给,不能轻易更改,以后咸丰、同治、光绪 、宣统四朝都延用乾隆的办法,而嘉庆、道光两朝例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