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讀報寫字學中文

(2014-12-07 14:31:24) 下一个

                           讀報寫字學中文

初来英国时,华人人口远没现在这么多,没有华语电视,中文报刊也要从香港空运过来。两份挂名“欧行版”的繁体字报,也不是本地出版,而是香港报社传真过来的复印物,消息与本地没太多的关系。虽总算是有报可读,但信息并不及时,原因是从香港空运或传真到伦敦来复印,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待报纸到达杂货店报摊或经邮局递送上门时,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了。然而,尽管如此,在我认识的人中,仍有人合伙订报,共付费用,轮流阅读。对老侨胞来说,每天翻一翻“头条”,碰到熟人再互相“八卦”一下,还真算是一种精神享受,好比清晨头一壶老家香茶。

在唐人街跑腿儿的那两年,餐馆伙计买报,西报看的是马经,华文报看的是娱乐版,大都是匆匆一翻之后便扔。为此,每天清晨下班后我常有机会捡“二手”报来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来英进修留学,学校图书管的阅读室出现了第一份中文报纸 简体字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朋友推荐说,海外版的《人民日报》面向海外,要比“国内版”的开放、轻松,没喊那么多口号,文学类读物气息也较清新,是份不错的报纸。啃了几年繁体字的我,忽地又与简化字“重逢”,心里特别高兴。有好一阵子,“海外版”成了我的主要中文读物;每逢新报到馆,都要拿来翻一翻,看一看,尽管很少有机会细读慢嚼。看西报是想知世界大事,看中文报是要了解中国国情,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但有人不明其中道理,有位“勤工俭学”(那时公派人员不准打工)的大姐说:“怎么你还读党报?在国内那是领导的读物”。呵呵,想不到自己身在海外,却一直在自修“马列理论”!

这当然是开个玩笑。其实很简单,那时看中文报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能对家乡的变化有个大致上的了解,二是希望通过读报认识生字、帮助记住“旧字”。中文方块字不能靠字母拼音来认记,要想牢记汉字,唯有死认硬记。阅读是认字的有效手段。再说,《人民日报》是份质量较高的报纸,多读细看,学到的可能不仅仅是认字记字那么简单。 

除了看报我还写日记。写日记也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练字,第二是记事。说是练字,其实并不是练书法,而是想通过写字来帮助记牢生字。“三天不写手生”,经常动手,对记字总会有帮助。说是记事,是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环境,眼前事物都很新鲜,若能用笔记下所见所闻,这个过程就不只是记录这么简单,当中还有一个从认识到了解的思想活动,而这个活动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正是抱着“练”和“记”的宗旨,日记都写在小学生用的练习本上,而不是写在标准的日记本中,行文也只属于见事论事之类,并没文句上的修饰。日记长的写一页,短的寥寥几行。几年下来,这种临时拼凑的“日记”总共写了好几十本,直至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了新的变动,才不得不放下笔杆。 

到了九十年代,英国华人人口逐年增加,大陆、台湾留学生相继涌入。免费中文报刊相继面世,中文互联网逐渐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接触中文完全不再是一件难事,有条件甚至可给报刊写一两篇稿子,甚至做些书面翻译。而我的日记其实早已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个夏日,最近因事拿其中几篇出来重读,觉得特别土气,特别无聊,有的甚至烂到简直不堪入目。 不过,暂且别论好坏,既然是以记事和练字为本,写下来的东西总应该有留存的意义。正如先前读“海外版”一样,写日记帮助我学习新字、记住生字,使我不至于拿了香蕉丢了桃,不至于忘本,更不至于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