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黑店

春三十娘有云:此地乌烟瘴气,各位又面目狰狞,绝不像是一家客栈,莫非是一间黑店?
正文

尼泊尔:从加都谷地到喜玛拉雅

(2008-08-13 09:18:21) 下一个
作者:CameraBBS 出处:天下.摄影

http://www.CameraBBS.com (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游玩)

我从来没有试图用我的言语来描述喜玛拉雅的伟大,实际上,我的Nikon也不能。我一次次的到达喜玛拉雅的脚下;一次次在稀薄的空气中,用我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她的身影;一次次更深刻的体会着夏尔巴人的一句话-“喜玛拉雅,最接近神的地方……”

加都谷地漫游-感受喜玛拉雅文明

对于加都谷地,最为贴切的形容是“喜玛拉雅文明的沉积平原”。

加都谷地,和生活着的尼泊尔人,从来没有刻意向世人表达什么。但是,当我独自一人,静心游览于加德满都,帕坦,博克塔部这些加都谷地的千年古城时,我无一不沉浸于一种文化之中――一种奇异而又独一无二的喜玛拉雅高原文化。

每日清晨,我呼吸着冰冷清凉的空气,聆听着隐隐约约的钟声; 透过淡蓝色的晨雾,和被朝阳染成金色的琉璃瓦寺庙顶,凝视着天际间一道白色的喜玛拉雅雪线。这是一种意境。

这是一个接近于天际的谷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尼泊尔人,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喜玛拉雅的烙印。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尼泊尔人改变了加都谷地;还是这个高原谷地改变了尼泊尔人。他们在长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之下,皮肤颜色已经明显加深。他们是快乐和真诚的喜玛拉雅人,他们会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你交谈,会在你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谊之手,会用****的双手和一句“纳玛斯黛(即:欢迎你)”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建筑着遍布于加都谷地各处的庙宇。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不经意间,当人们回首望望,突然发现,一种独特的喜玛拉雅文明,已经深深的刻蚀在加都谷地的大地上;同时,也刻蚀在这群高原人的心中。

岁月无痕的加德满都(Kathmandu)

加德满都海拔1350米,位于加都谷地中心,是一个长宽各五千米的小城。城市西面为毕苏玛迪河(Bishumati),东-南面为巴格玛迪河(Bagmati)包围。加德满都是古代尼泊尔王国的一个中心城市,目前则是尼泊尔的首都,尼泊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泊尔之旅的最佳起点是加德满都。加都以及其附近地区,是整个尼泊尔高原文化的缩影。

清晨,与加都城一齐从沉睡中起身,然后你将享受到最为奇妙的加都之旅。因为清晨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加都城将会弥漫起一层厚厚的晨雾,一直持续到上午9:00左右。而在冬季,加都机场甚至常常因为晨雾问题而不得不延迟起飞时间。

对于游人来说,晨雾则是加都城最美的景观之一。借助于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你可以拍摄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片子。随着太阳的慢慢升起,加都的晨雾由深蓝色,变为淡绿色,最后变为非常稀薄的金色。

在这期间,最好的去处是加都城的镀巴广场(Durbar)。镀巴广场位于加都城新街(NewRoad)的尽头,是保留至今的古尼泊尔皇宫(HANUMANDHOKA)遗址。广场大约有3000平方米,里面包括多座比较大的尼泊尔古皇宫建筑,统一的金色琉璃瓦顶和红色的石砖建筑。空旷的广场,浓浓的晨雾,让你沉浸其中。

在广场的北方入口处,是一座色彩浓烈的印度教神像-“西瓦的愤怒”(Shiva’sanger),西瓦据说是印度教里面掌管破坏之神(印度教主神之一)。在清晨的微弱烛光和冰凉晨雾中,西瓦面目狰狞地接受着来自喜玛拉雅脚下人民的拜慕,日日如此。佛教发源于尼泊尔和印度边境地区,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尼泊尔,佛教几乎都已经消失匿迹,取代其地位的是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印度教信徒,以及一部分的伊斯兰教信徒。

在广场的东部入口处,是库玛利(KUMARI)寺庙。里面,居住着一位匪夷所思的人物-“活着的神”(LivingGod)。“活着的神”是一位年纪为十一二岁的尼泊尔小女孩,穿着一件血红色的袈裟,戴着一顶同样颜色的高帽,眼圈涂了一圈浓厚的黑色油墨,目光呆滞的端坐在寺庙正中。“活神”传统的来历与尼泊尔境内的印度教传说有关,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八世纪时释迦(Sakya)族有个女孩,自称是女神康雅库玛利(KanyaKumari)的化身,结果遭到了国王的放逐。可是皇后为此大为震怒,后悔的国王便把这位“女神”招了回来,并将她软禁在一座寺庙理。另一个传说则是,曾经有一位玛拉王朝的国王和化为人形的女神塔雷珠(Taleju)玩骰子,一天晚上,国王对塔雷珠起了邪念,女神一怒之下,对他说她从此不再回来。国王苦苦哀求她,好不容易才求得塔雷珠回心转意,答应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少女化身,重返宫廷。

每一任“活神”的挑选工作,是一件惊动尼泊尔全境的大事。“活着的神”向来是从一群四、五岁的女童中精选细挑出来的,而且全都是释伽族的金匠和银匠的女儿。“活着的神”的身体必须是完美无暇的,并且一定要符合三十二种规定的特征才行。挑选的最后一关是在庙宇里的大殿举行,过程极度恐怖:戴着面具的男人扮演魔鬼,他们千方百计要把这些女孩吓倒,黑暗中,到处摆满了血淋淋的水牛头。尼泊尔人认为,从头到尾都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女孩,必定就是女神的化身。一经获选,这位未来的“活着的神”便可以从一大堆前任女神的珠宝服饰当中,挑选她所喜爱的。

离开库玛利寺庙之后,左手边马上就会出现建于1670年,有三层屋顶、五层基座的纳拉杨神庙(Temple ofNarayan)。这时候,我们已经进入镀巴广场的中心地带。加都的镀巴广场囊括了五十座以上重要的庙宇和古迹,其中又以塔雷珠神庙最为宏伟突出,庙内供奉着皇族的一些神迹。在节庆期间,纳拉杨神庙的基座和周围的一些平台上,总是万头攒动、人山人海;在平日,古董商和菜贩则经常占据了第一层台阶,用来摆设他们的廉价货品。

在破晓微寒时刻,镀巴广场和附近的街道上就有了动静,到处是身穿黑白服,静静的赶往庙宇做早课的信徒,以及忙着拨开古老的门轩和木门,从拥挤的店里把过多的货物摆上街的店老板。鸽子争先恐后的抢食路人施舍的米粒,庄严神圣的庙宇,乍看之下到成了禽鸟的停憩之所了。

镀巴广场,以及通往西藏的古道途径,正是古代加德满都的核心区。这条道路以西南、东北的对斜角方向,穿越古城,顺着太阳升起的路线而行。这条道路会带领我们向东方而去,但是若想一窥镀巴广场的全景,最佳的地点是在道路的西端。在行经一座旁边有一尊美丽的葛鲁达(Garuda)雕像的石造小庙之后,我们进入一个叫玛鲁街(Maru Tole)的地区。

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著名的加萨满达(Kasthamandap,即:木屋)。加萨满达建于十二世纪,座落在加都赖以发展的两条商道的交叉口上。加萨满达原为民众用以举行庆典的社区活动中心,后来改成了供奉哥拉克纳(Gorakhnath)神的寺庙。哥拉克纳神像就供奉在平台中央的一座木制小神龛中,寺庙中另有数座供奉不同神像的小殿。二楼的飞檐所刻的一些木雕,描绘的是印度教诗史中的情节,入口处则有一对青铜狮子守候在两旁。

隐藏在加萨满达后面的,是座矮小但是非常著名的金色阿育王比纳亚克(Ashok Binayak)神庙。一般人通常把这座神庙叫做玛鲁.甘尼许(Maru Ganesh)神庙,平日庙里的香火就颇为鼎盛,即将出门远行的游子也会到神庙来祈求神灵保佑。

回到广场上,左边就是位于九级台阶基座上的西瓦神庙。继续朝右边的第二个广场走去,西瓦-巴瓦(Shiva-Parvati Temple)神庙出现在眼前。这对天神夫妻是以木头雕刻而成,色彩相当简朴,他们从庙宇上层阳台中央的窗口向下俯视,神情显得温和而又慈悲。

在第二广场入口处的一根柱子上,立的是普拉塔布玛拉国王(King PratapMalla)的雕像,周围的许多建筑物都是由他发起兴建的。德古.塔雷珠神庙(Degu TalejuTemple)的四楼有一间普拉塔布玛拉国王的私人祈祷室,正对着祈祷室的圆形石柱上,立了他和他的贵妃的雕像。广场的东北角在1934年大地震之后,盖上了新的建筑物。

在入口的正对面,屹立着尼泊尔境内,少数八角形庙宇之一的库里绪那寺(KrishnaMandir)。右手边的角落里,一座木格屏风后面,有一张巨大、镀金的白拜拉佛(SetoBhairav)的脸,这是尼泊尔通俗艺术中一件相当杰出的极品。这座屏风唯有在印陀罗节期间,才会移开,那时候民众会对着这张奇异的脸孔泼洒鲜花和米粒。安置在白拜拉佛上方的一个酒槽,会透过他那张恐怖的大嘴,流出啤酒来。民众便会蜂拥而上,争相饮用这神酒甘露。

太阳继续高升,晨雾渐渐散去,我们也从喜玛拉雅的历史和信仰中慢慢走回到现实中的加德满都。尼泊尔的工艺品商人逐渐云集,寂静的广场开始喧闹起来。工艺品商人挂出了精心制作的羊毛地毯,各种木雕木偶面具,各种铜制佛像,以及一些银制首饰。然后他们会耐心的用英语向你介绍他们的工艺品,不停的说着“纳玛斯黛”,希望你能掏出卢比来购买他们的艺术品。

广场上,会出现一些脸涂鲜艳油彩,怪异着装的老人。他们是虔诚的喜玛拉雅苦行僧,来自于印度北部山区和尼泊尔北面的喜玛拉雅区域。当你掏出相机拍摄这些似乎来自于远古时期的人物时,请你备好零钱。迫于生计,当他们摆出各种“专业”Pose让你拍个够,之后便会不已不饶的尾随你,索取费用。

正对着镀巴广场,是加德满都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New Road。NewRoad因为其众多的摄影器材店而闻名。公道合理的价格,丰富的器材品种,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流连忘返于此的理由。世界各国的游客,均不约而同的被此吸引。这儿的器材,从最低级的欧林帕斯,三星傻瓜机,到最高级的尼康 F5/F4/F3, 玛米亚645,哈苏中幅,应有尽有。本人就在newroad买了二手的尼康F4相机(换算等于七千人民币)和二手的尼康F3相机(换算等于四千人民币)。

位于New Road北部不远处的塔米儿(Thamel)则是另外一个著名的商业区。在塔米儿你可以买到两样东西:登山器材和尼泊尔军刀-“库库隶”。塔米儿登山器材品种之多,价格之低,足以让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游客叹为观止。你可以在此购买到各种样式品种的登山工具,冲锋衣库,帐篷,背包,等等等等。品种包括著名的North Face, Camp,Primus……若你已经计划攀登喜玛拉雅,塔米儿大大小小几十个户外用品器材店,无论如何,都值得你花上一天的时间来浏览和采购。库库拉军刀则是尼泊尔特有的刀具,除了装备于尼泊尔军队之外,更是因其在二战期间装备于英军而闻名于世,被称之为目前世界三大刀系之一。外形独特,做工精良,是尼泊尔游客的至爱。

金顶辉煌的帕坦(Patan)

帕坦是座古城。

被风雨和足迹侵蚀了一千五百年的石板路面,随处可见的棕色和暗金色的古帕坦岩石建筑群,以及至今居住于此的快乐的尼泊尔人。所有的一切,如同满载着文明的车轮,慢慢的在你面前驶过,偶尔掉下一些历史的碎片,都让拾到它的世人们惊叹不已。若把加德满都比作是高贵的君主,那么,帕坦无疑就是中世纪忠诚而昂贵的骑士,这一点,无论是从他的名字、他的气质、还是他的地理位置,都可以得到证实。帕坦就是这么一座令人神往古城。

帕坦旧称拉力特布(Lalitpur),与加德满都隔河(巴格玛迪河)南北相望,位于加都南部不到五公里处。在帕坦的中心广场,有两座著名的石制庙宇:克理苏纳.曼得(KrishnaMandir)寺庙和泰勒玖(Taleju)寺庙。而红砖建造的各类年代悠久的庙宇,在帕坦更是随处可见。有人把帕坦叫做“万千金色屋顶之城”,或“精致艺术之都”,而当地人多半称她为“美丽的城市 (Lalita Pura)”。

帕坦基本上是一个佛教城,以皇宫广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的方式逐渐向外扩建。四条主要的道路也是以皇宫为起点,朝四个方向的佛塔放射出去。据说帕坦于公元三,四世纪,为国王毕兰达所建造;又说,这些陶造或砖造的佛塔,都是阿育王兴建的。如果这些传言属实,帕坦就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城了。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可以肯定的是,从远古时代至今,帕坦一直是个举足轻重的城市。五世纪所刻的碑文里,提到了玛纳德瓦国王(KingManadeva)的皇宫。这个皇宫叫玛纳格里哈(Managriha)或“玛纳之屋”,极可能是位于今日与帕坦镀巴广场相接的曼迦尔(MangalBazaar)集市附近。到了尼泊尔玛拉王朝时期,尤其是十六至十八世纪期间,城中大兴土木,完成了不少的建筑群。今天大多数主要的古迹,都是在那段时期所建造的。

帕坦拥有一百三十六座大大小小的佛寺(Bahal),和五十五座主要的多重屋顶庙宇,是谷地中真正的艺术与建筑摇篮,也是尼瓦(Newari)佛教和传统艺术工艺的大本营。近年来帕坦的发展,将城市扩张到四座佛塔的界限以外的地区,发展的结果,使她变得比加德满都更具乡野情趣。

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交通要脉,将帕坦分成了四个地理区域,镀巴广场和皇宫中心广场便是这四个区域的交叉点。这一块长方形的广场,集合了尼泊尔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尼瓦建筑。位于西边的,是由十数座随意排列、大小形式各异的庙宇,和层数不等的楼房所构成的广场。在东边的,则是皇宫以及围墙环绕的御花园。皇宫是由三座宫院所组成。中间的穆尔宫(Mul Chowk)是在1666年,斯里尼瓦沙玛拉(SrinivasaMalla)国王下令建造的,历史最为悠久。宽广的宫院中央,立着金色的小庙宇-毕迪亚寺(BidyaMandir)。宫院里面的另外一座庙宇塔雷珠寺,其大门两侧有着两尊雕塑得十分精细得铜像:一座是骑巨龟的罡迦女神(Ganga);一座是骑着玛卡拉(Makara,一种神秘的鳄鱼)的迦穆纳女神(Jamuna)。其屋顶则是三层形式的正方形建筑。

在中心广场,大量的游客聚集在售卖手工艺术品的摊位前。但是,当你远离这些现代文明,步入帕坦的古旧小巷时,一切都会变得宁静起来。穿越其间,慢慢的走入喜玛拉雅的独特文明之中。小巷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老墙上面的各种青铜制工艺品,形状怪异,有太阳形状的面具,印度教神灵塑像,高原动物塑像……这些都是帕坦土著部落居民撒卡亚族(Sakya)人的艺术品。在欣赏完这些青铜工艺品之后,你也可以掏出卢比向撒卡亚族人购买。

只需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穿越巴格玛迪河的石桥,步行来到帕坦。你就可以欣赏到这个不同于加都的另一种高原风情。

众神泽被的博克塔部(Bhakatapur)

在晨曦微光中,遥望那片广袤的棕红色瓦房,恰与周围地势和缓的丘陵,相容相合,浑为一体。一致的屋顶勾勒出平行的灰线,而其中一座庙宇孤傲的突破灰线,象灯塔般高耸入云际。在山麓下,神圣的哈努曼特(Hanumante)河,画出了博克塔部的南边极限。

博克塔部又名巴得岗(Bhadgaon),位于加都城东部十四公里处。与帕坦一样,是一座有着远久历史的中世纪古城镇。公元第九世纪,国王安安达.戴瓦(AnandaDeva)模仿传说中神灵使用的海螺形状,设计出博克塔部的蓝图。如今,它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等一起,成为了联合国文物保护组织的世界文化遗址之一。特别的是,不是一个庙宇、一个建筑成为遗址,而是整个博克塔部城镇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址。更令人惊奇的是,尼泊尔人居然就居住在这个遗址里面,浑然已经将人文和遗址无缝的连接成了一体,丝毫没有将联合国这个至高荣誉当一回事。是博克塔部人已经成为遗址的一部分?或者,换一个角度,是他们将居住在这个中世纪遗址当作是对博克塔部最高的敬意?真是令人费解,令人愉快的尼泊尔人啊。

整个博克塔部类似东西向的双S形,而星罗棋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广场,总少不了庙宇寺院和低陷的水池。这些露天的广场,原本是沿着通往西藏的古商道而建立的村庄的心脏地带,包括寇泊(Khopo)、库普理尼部玛(Khuprinibruma)和巴克塔葛拉玛(Bhaktagrama)等各个小村落。公元八世纪以后,这些村庄逐渐融合在一起,发展成一个城市-博克塔部。

在加德满都通往博克塔部的传统道路上,会经过小丘上的一片松林和叫做敦迪克尔(Tundhikehl)的一片开阔原野。然后道路来到一座蓄水池前。这座名叫希达(Siddha)的蓄水池,建造于四百年前,据说是昔日供应博克塔部的最大清洁水源。现在它虽谈不上干净,却成了各种宗教信仰的圣地,供奉着西瓦和畏释奴(Vishnu)的寺庙和一座小佛塔,围绕着蓄水池而立。据说以往曾有一条巨蛇占据了这座蓄水池,直到今天,博克塔部人还害怕:一旦水池干枯之后,那条怪物就会原形毕露。

与其他尼泊尔城镇一样,博克塔部中心是一个宏伟的古代广场。一座金门是它的入口处。广场上的旧楼宇建筑,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尼泊尔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里面呈列了古代佛教佛经、印度教的曼荼罗和坛场、以及一些深奥难懂的宗教艺术绘画。

距离中心广场不远处,是有名的“五个故事”宝塔(Five-story pagoda)和尼亚塔婆拉(Nyatapola)庙宇。“五个故事”名字的来源,我问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博克塔部人能说出个究竟来,看来,又是一个“被遗忘的信仰”。

尼亚塔婆拉庙宇是尼泊尔境内最高的庙宇,高达98米。木刻柱子支撑了五层屋顶,构成环绕大殿的回廊。庙底下有五层方形的基座,整座庙宇的比例均衡优美。中央陡斜的阶梯两侧,在每一层基座上,都守候着人像和动物象。据说每往下一层,守卫的力量就比上一层的守卫大十倍。因此,位于最低层的两位著名的玛拉王朝的角力高手,比他们上方的那对大象就强了十倍。

然而尼亚塔婆拉庙宇中的最强者,则是主神希提拉柯希米(Siddhi Lakshmi),布幡辛卓玛拉国王将这座庙宇献给了这位神秘女神。唯有寺庙的婆罗门僧侣,在夜间才能参见这位女神。一百零八根彩色木刻的斜柱,展现出女神的多种化身与容貌,另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小神灵。

“五个故事”宝塔和尼亚塔婆拉庙宇建筑于公元1708年,如今,它们都已经成为尼泊尔的另一个象征。

原西德(联邦德国)曾经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援助尼泊尔政府做这些文化遗产的修复、保养工作。毫无疑问,这些工作,将在现在还有未来的时间里体现其价值。与加都和帕坦相比,博克塔部显得更加的安静与完整,同时,也肩负着更多的传播喜玛拉雅高原文化的重任。

加都谷地郊游

在加都城外的附近郊区,有着大量的印度教寺庙遗址和一些佛教古建筑物。这些地方,成了加都谷地和喜玛拉雅山最好的定点观景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抽出一天的空隙,观览这些加都外郊的古建筑群,眺望喜玛拉雅雪山,成为每一个尼泊尔游客不二的选择:

猴山-沙维亚穆巴纳特(Swayambhunath):沙维亚穆巴纳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喇嘛庙),因为遍布于山上和寺庙内的野山猴,故称其“猴山“。沙维亚穆巴纳特建造于两千年前,位于加都城西部八公里处的山顶上。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奇异的佛教喇嘛庙,在金色寺顶的四个方向,绘制了四双巨大无比的眼睛。似乎是四双佛眼,注视着喜玛拉雅山下的芸芸众生,整整延续了两千年。现在,沙维亚穆巴纳特已经成为尼泊尔的象征,在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就有其画像。

帕苏帕迪纳特(Pasupatinath):著名的印度教寺庙,为拜慕印度教破坏神西瓦而建。位于加都东部三公里处的巴格玛迪河岸。每天,来自印度境内的大量朝拜者云集于此。印度教徒实行火葬仪式,教徒死后将在帕苏帕迪纳特寺庙的河岸上焚烧其尸体,最后将骨灰冲入河中。每日均可以在河岸边看到焚烧尸体的滚滚浓烟,以及闻到寺庙内奇怪的气味。此寺庙不对非印度教信徒开放。

博达纳塔(Bodhnath): 位于加都城东部七千米的地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喇嘛庙。同猴山庙宇一样,同样有四双巨眼绘于寺庙的顶上。此寺庙已经成为大量来自中国西藏的藏民的永久居住地。在博达纳塔,你可以购买到许多尼泊尔民族工艺品、

布达尼尔卡纳塔(Budhanilkanath):印度教寺庙。位于加都北部八公里处。.寺庙内有毗瑟挐(Vishnu,印度教主神之一,守护之神)卧躺石塑像。印度教徒为了保护石像,在其四周放养了大量的毒蛇。

卡卡尼(Kakani):一个理想的喜玛拉雅雪山观景点。位于加都东北部三十公里处的高山上,海拔达二千米,处于加都谷地的边缘地带。从这儿,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喜玛拉雅山系-朗唐山区的雪景。同时,也是最好的观览加都谷地全景的地方。卡卡尼是喜爱风光摄影的游客的首选景点之一。

纳伽库塔(Nagarkot):位于加都东部三十五公里处,海拔达2200米。在纳伽库塔可以远眺世界顶峰-珠穆朗玛峰(Mt.Everest)。


喜玛拉雅之旅-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当大家结束加都谷地漫游,迫不及待要开始激动人心的喜玛拉雅之旅时,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试图攀登海拔超过6800米的雪峰”。

实际上,当我们越过4600米的雪线时,我们就应该止步。在海拔5800米的高度,由于冰冷缺氧的空气,你的大脑开始麻木并处于一种狂热的攀登更高海拔的冲动漩涡之中,你的身体却已经开始崩溃。在6400米海拔,变幻莫测的气候状况,高达80节的风暴,寒冷,随时跌入深渊的落脚点,以及氧气瓶的指示器的读数,将会彻底的击溃你的意志;而你的身体,已经在6200米的地方瓦解(虽然你一直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在6000米以上海拔的地方,你不要相信你的大脑,在如此稀薄寒冷的空气中,即使最精密的大脑,也已经迟钝)。此时,你面临险境……

狂热将爱德蒙德•希拉里他们带入顶峰,却会将我们这类常人带入绝境。我们也许有些自负于精湛技艺制作出来的冰斧和登山靴,以及由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所创造的奇迹。但我们不能否认,喜玛拉雅一直掌握着王牌。

幸运的是:在3000米的高原,抬头近距离眺望宏伟雪山时,我们的眼睛会向我们的大脑提出疑问:“人类确实可以登上雪山么?”,于是我们的大脑开始否定人类登上珠峰的事实,同时粉碎我们攀登顶峰的欲望。在这个海拔高度,毫无疑问,理智牢牢地占据着上风。

感谢Krakauer(但是可以肯定,我俩压根不认识),他已经为世人创造了最准确形容喜玛拉雅的字眼,以至于我无法寻找出任何更精确的语言以超越如此简单的一句话: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注: 《Into thin air》,作者:Jon Krakauer

从加都谷地到喜玛拉雅-通向天际的朝拜之路

前往喜玛拉雅是一次漫长而虔诚的朝拜――远离于文明社会,进入一个遥远的土地,用双足度量着大山山脊,穿行于幽深山谷,每晚入眠在一个又一个的夏尔巴部落村庄。在朝拜途中,你将直接面对尼泊尔简单而古老的风土人情―这是旅途过程中的乐趣之一。

实际上,前往冰河和雪山的路途并不是十分的艰难,除了旅途中那些多变的地形和被厚厚积雪覆盖的山脊。但是,因为地处高海拔区域的潜在危险,所以无论如何,独自一人的做法是鲁莽和不理智的,夏尔巴向导和助手对你来说,十分的必要。

旅途的一天是这样拉开序幕的:“Good morning,Sabu,tea!”(早上好,主人,这是您的茶!)你在熟睡中被助手喊醒。在早餐之前,你把所有的个人装备收拾整理出来,放在你的帐篷前。在你享用着早餐,边抬头欣赏远方的雪山女神,边埋怨为何她还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及时,夏尔巴助手已经把帐篷拆卸折叠好,放入他自己的背包里面。

出发,踏上一天的旅途。山路上,你被行李和高海拔折磨得奄奄一息,夏尔巴助手却兴致极高的用英语给你讲各类笑话。于是,你把更多的东西卸下来,塞入他的包裹中;把当初坚持要带的多余的几个相机机身(理由是作为副机)挂在他的脖子上。当助手慢慢安静下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计划里面中午休息和落脚的村落已经出现在你眼前。等待你的,是早已经准备好的午餐:热气腾腾的奶茶,和一大盘香喷喷的烤牦牛肉。

在自己的一片抱怨声中,你被助手拉入下午的旅途中。仍旧是走不完的山路。但是时隐时现的喜玛拉雅雪山,让你暂时忘记了旅途的艰辛。在一些著名的喜玛拉雅旅游路线上(下文要介绍的加德满都-琅唐冰河一线就是其中代表路线),有着数不清的路边茶馆。那些地方成为你们最好的休憩点。在这里,你会遇上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旅行家:或者刚从雪山下来,或者与你一样,在朝拜的途中。夕阳西下,山谷逐渐黯淡,雪山的亮光变得更加的耀眼。旅途还在继续。最终,在一片漆黑中,你们来到了今天旅途的终点站:另一个夏尔巴村庄。助手忙着搭建帐篷,忙着准备你俩的晚餐。而你,此时要做的,只是坐在村庄边上发呆(因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在暗篮色的大地上,有着如此金光闪耀的雪山),同时嘴里唠叨着:“快了,雪山女神,明天,我就可以拜慕在您的脚下了”……

加德满都-敦奇

加德满都-琅唐冰河是尼泊尔喜玛拉雅之旅最为经典的一条线路。这条线路穿越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琅唐库拉(LangtangKhola),最终来到琅唐和莫理摩托雪峰的脚下。此区域的雪山,在加得满都城内即可肉眼远眺。在这一旅途中,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饱览大量的喜玛拉雅景点。另外,由于沿线许多的餐馆与旅舍,加德满都-琅唐冰河的旅程绝非是想象中的艰苦和寂寞的。

我一直希望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这次喜玛拉雅之旅,包括经过的路线、所见所闻和自身的感受,但这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我和我的夏尔巴向导沙宾(SabinShrestha)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趴在一张巨大的琅唐区域图上,开始一点一点的用铅笔勾画出我们当时的路线,努力回忆到达各地的准确时间,并希望从我们的照片中得到证实。但是,我们很快陷入一些自相矛盾的回忆中。高海拔地带带来的头痛、兴奋、失眠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但是当我们回到加德满都之后,大脑便开始模糊这些感受。沙宾现在只会说“我当时觉得头痛,先生”。我努力回忆的结果是:“我在发烧,感冒似的头晕,疲惫不堪”。这是我现在最终所能描述的情形。实际上,它并不精确。

沙宾会说一些汉语和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是一个魁梧的夏尔巴人,皮肤黝黑,同时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夏尔巴人最担心的是大山将他们与世隔绝,并最终遗留在人类历史博物馆中。实际上,他们是非常热诚与外世联系的高原人。沙宾在加都是一个穿着时尚的尼泊尔人,喜欢Made in China的T恤和电子表。

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加德满都塔米儿的Yak&Yeti(即:牦牛和雪人)旅行社。我向Yak&Yeti旅行社人员说明来意后,他们帮我联系上了沙宾。因为一些政治因素,目前尼泊尔的旅游业处于淡季,大批的夏尔巴人开始陷入经济困难。沙宾为得到这份工作感到快乐(我将需要付给他120美金的薪水),他在当天晚上为我制定了一套适合的路线:考虑到我从来没有高海拔的经验,他劝说我放弃了最为艰苦的空穆部区域路线(此路线包括珠穆朗玛峰),而改为相对较容易的琅唐路线。

他向我保证,那是一条已经用茶馆和旅舍铺好的路线,他甚至可以“把我从加德满都背到琅唐冰河。”随后十多天的旅程证明,这只是爱出风头的夏尔巴人的另一个大话。

现在想想,沙宾当时的另一句话则是正确的:“琅唐之旅只是一次例行的Trekking,而不是艰难的Climbing。”这是一条通往琅唐冰河的朝拜之路。之所以称其为朝拜,是因为我们只是来到了琅唐主峰的脚下。征服她,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可望不可及。

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塔米儿的户外用品商店Mrs Ang Maya Sherpa购买了一整套旅行装备,包括:一个90L的GraniteGear 背包;North face的冲锋衣裤、睡袋、帐篷(VE25);一对Komperdell雪杖;一幅UV400的雪镜;Primus的炉具。总计花费了550美金。所有的这些东西全部可以塞入背包中。沙宾自己有一整套完整的装备,无需另行购买。

困扰我们出发日程的,则是天气因素。连绵不断的细雨,使得我们出发的日程一再延期。沙宾坚持在晴天启程-“这很重要”,他说。最后我们约定,启程的日期顺延到接下来的第一个晴天。

2002年5月12日,星期天的清晨5点钟。沙宾打响了我在旅店的电话:“今天出发,先生。6点,在旅店大厅见。”我拉开窗帘,看到的是加都暗蓝色的天空。实际上,当时我无法辨认这是清晨黑暗的晴空,还是乌云密布。但是接下来十五天的旅程证明,沙比的判断是对的。他当初的坚持似乎十分的有道理-从我们开始启程的那一天起,雨季中的尼泊尔处于非常难得的晴朗空气中(当然中途还是下过几次雨)。

6点钟,沙宾背着高出他一个头的背包,准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把我最为沉重的帐篷和睡袋塞入他的包中。我俩一起在旅店的餐厅里面享用MoMo(即:尼泊尔饺子),我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喜玛拉雅之旅激动不已,沙宾则显得十分的平静-相对而言,前往琅唐只是他的一次例行工作。

旅店的车子把我们载到加都的长途车站。在那里,我们顺利的搭上了前往特里苏里.巴札(TrisuliBazar)的汽车,时间是上午7点钟。一夜的风干,以及早晨的阳光,使得加都郊外的道路干燥无比,过往汽车扬起了阵阵尘土。这个情况在汽车进入卡卡尼(Kakani)山路时得到好转,但是道路的状况则急剧下降,汽车在山路上一路颠簸。在卡卡尼山的最高处,喜玛拉雅雪山全景铺展在我们眼前-包括玛纳苏峰、伽纳绪峰、琅唐峰和久伽峰-巍巍壮观,令人惊叹。我试图在颠簸的汽车里面拍摄雪山,事后证明这是在浪费胶卷。

上午11:00,汽车到达特里苏里.巴札。在车站附近,有许多奶茶馆,在此午餐、休息。随后我第一次背起重达25公斤的背包,进入下午的征途。穿过市区,翻过梯形小山,我们来到特里苏里(Trisuli)河的东岸。沿着翻滚汹涌的特里苏里河,浏览着两岸的森林风光,我们继续向北进发,一直到达道路的尽头-特里苏里水库。此时,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架桥出现在特里苏里河上。因为铁架桥内部是一条巨大的引水管道,所以在铁架桥上行走,伴随着我们的,是管道里面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穿过铁架桥,我们来到特里苏里河的西岸公路。

在特里苏里河的西岸公路上,我们搭乘上一辆前往萡特勒瓦提(Betrawati)的吉普车。萡特勒瓦提是一个小村庄,有可供住宿的旅行社,是第一天的终点站。萡特勒瓦提也是最后一个汽车可以到达的地方:在接下去的漫长旅途中,伴随着我们的,就是脚下那双值得信赖的登山靴。

晚上,在旅行社入睡前,沙宾告诉我,明天将是我们最为辛苦和枯燥的一天:我们在看不到雪山的山路上穿行,单调而且疲惫。

第二天的旅途证明了沙宾的论断。从萡特勒瓦提出发,翻越帕隆贾.库拉(PhalonguKhola)山脉的时候,我汗流浃背。天空弥漫着一块一块的云,太阳在它们之间穿行,林间的道路变得湿热和泥泞。我只穿了短袖T恤和短裤,但是还是感觉到一阵阵的热浪。翻过大山,我们来到一个夏尔巴人小村落-波特尔(Bhotal),稍稍休息。沿着一条远久古径,来到班瓦(Banwa)村。班瓦村有旅馆和茶馆,可供有人休息。

从班瓦村出发,踏入寂寞的林间小路。此时,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特里苏里河也隐去不现。聆听着山鹰的叫声,让我们暂时忘记旅途的辛苦。当再次听到隆隆的河水声时,玛尼岗(ManiGaon)村出现在我们面前。走在玛尼岗村的黄土小路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中世纪-嬉戏着的尼泊尔小孩,红砖堆砌的小茅房,一串串祈祷者的旗帜挂满山坡,古代的 佛教神殿和刻着精美佛经的墙壁在最高的山峰上像哨兵一样伫立。我们在玛尼岗午餐、休息、拍摄尼泊尔的高原人文照片,然后踏入下午的旅程。

一样的寂静山路,越来越觉沉重的行李,令人怀疑前往琅唐冰河的朝拜之路有没有尽头?在翻越几座大山之后,在一个山口处,我们看到了今天的终点-拉姆奇(Ramche)。拉姆奇只是由一些茅房组成的小村落,四周被河流包围。转过山口,拉姆奇与我们的视线暂时告别。下坡,趟过一条布满卵石的无名小河,湿漉漉的由另一条山路上坡。终于,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拉姆奇(1820海拔)。安顿下来,喝着暖暖的尼泊尔高山奶茶,抚摸着隐隐生痛的双足,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时刻--毕竟,旅途中最艰苦的路段,已经被征服在我们的脚下。

5月14日清晨,从拉姆奇出发,延着弯弯曲曲的山脉踏上征途。随着山脉下的特里苏里河,我们到达伽壤(Garang)。伽壤已经明显不同于我们前两天所经过的村庄,它更像是石器时代的遗产-青色岩石堆砌的低矮村房,稻草和木板修葺的房顶(为防止山风吹袭,在房顶上放置了大量岩石)。沿着山路走出伽壤,到达不远处的一个山口,琅唐.里壤(Langtang Lirung7234m)峰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对着琅唐.里壤雪峰前进,山路变得崎岖不平,大幅度的上坡下坡。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中途休息站-泰尔(Thare)。午餐之后,继续前进。跨过特里苏里河的一支分流,再翻越一座山岩裸露的褐色大山,我们来到了博卡郡都(Bokajundo)。在这里,琅唐.里壤雪峰已经完完全全的将正面呈现给我们。

在喜玛拉雅雪山的指引下,下午的路途变得轻快起来。一路的雪山风光时不时的吸引着我们停下脚步、掏出相机。经过一个保留着(喇嘛教的)神龛的村落,迈过数个架在河流上的木桥,最后穿越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我们到达了整个路程的中途站-敦奇(Dunche2024m)。敦奇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尼泊尔北方城镇,城镇里面有餐馆、旅舍、商摊、照片冲洗店以及尼泊尔地方政府。

在小镇的边缘,沙宾带我来到他朋友哈里斯的旅舍。推开当作前门的毯子,我发现一大群西方人正在桌子的一角喝柠檬茶。通过简单的英语交谈得知,他们是一群来喜玛拉雅旅游的以色列人。刚刚从琅唐冰河下来。他们为我展示了冰河的照片。“嗨,你瞧,这是祈祷者旗帜!”一位高个的以色列人炫耀似的拿出一面旗帜来:“我们是从莫理摩托峰大本营取下来的。”这是一面长方形旗帜,从上到下由蓝、白、红、绿、黄五色组成。在旗帜上,写满了一些奇异的喇嘛文,同时在文字中间绘制了3幅图案-其中一幅图案类似于中国的麒麟,另一副类似于中国的腾龙,第三幅似乎是印度教神灵西瓦。在旅舍黯淡的桔红色灯光下,旗帜的文字和图案变得越发的诡异。

哈里斯是个十分和蔼的中年人,在他以及他的妻子的招待下,我和沙宾饱饱的吃了一顿烤牦牛肉,真是满口流油。牦牛肉是尼泊尔北部的一道特色菜,味道鲜美,接近于普通的牛肉,但是更加的鲜嫩。


注:祈祷者旗帜即佛教喇嘛的幡,是传播喇嘛教的旗帜,上面写有经文和一些寓言故事。夏尔巴人将它带入各个喜玛拉雅主峰的大本营中,作为一种向天神祈祷的方式,故被西方人称之为祈祷者旗帜(Prayer’s Flag)。


5月12日路程:
加德满都-特里苏里.巴札:4小时
特里苏里.巴札-萡特勒瓦提:3个小时

5月13日路程:
萡特勒瓦提-玛尼岗: 3小时。
玛尼岗-拉姆奇: 3小时

5月14日路程:
拉姆奇-泰尔: 3小时
泰尔-敦奇: 3小时

敦奇-克扬晋.贡姆帕

在琅唐区域最大的一个北方城镇敦奇,我和沙宾整整休息了两天。以色列人在5月16日出发,向西北方向的沙炯冰河(Sang Jung Gl)前进。17日临晨,我们告别了热心的哈里斯夫妇,开始向东北方向的琅唐冰河前进。

从敦奇出发,我们的旅途不再枯燥和乏味。北方随处可见的雪山,彻底洗刷了身上的疲惫。走过敦奇北面的悬空拉锁木桥,道路折向东北。沿着一条狭窄的山路,我们开始盘旋的爬山。在离开敦奇一小时后,我俯身山下,看到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脚下1800米海拔的地方,特里苏里河像一道银色锁链在四周的岩石上切开一道深深的缝隙。在特里苏里河的上空,巨大的琅唐.里壤峰的钉子状阴影像魔鬼一样笼罩在峡谷上空,像通常见到的景象一样,一缕冷凝的空气像结冰的烟雾般从山顶流下。

山下的敦奇越来越小,当我们最终穿过一个山口时,敦奇消失在我们脑后。此时,巴库(Bharkhu)村霍然跃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在巴库进餐休息。随后,则是一段异常陡峭的上坡山路。在这段山路的尽头,迎接我们的,是美丽的嘎尼西(Ganesh)雪峰。

山路变得平坦起来。穿越一片原始森林之后,陪伴了我们一个下午的嘎尼西(Ganesh)雪峰挥手与我们告别。而此时,宏伟的琅唐.库勒(Langtang Khola)峰早已经在今日的终点站-西亚布卢(Syabru, 2230m)静候我们。

西亚布卢仅有的几家旅舍被一个来自日本的旅游团队挤得满满的。夜晚,日本人在西亚布卢的村庄空地上围着篝火活动,彻夜通明。我们则在村庄外郊高地的僧侣石场上搭建了自己的帐篷。僧侣石场是村民为了祈祷神灵而搭建的一个巨大平台,四周围有一圈岩石堆砌的围墙,地面则是由乱石和黄泥铺就。在僧侣石场上,除了我们的两顶帐篷,还有散布于各处的其他帐篷。

深夜的西亚布卢村充斥着凉意。我穿上了夹克和长裤,但是在帐篷前坐了一会儿,还是觉得阵阵寒风的侵袭。沙宾在村庄和僧侣石场之间来回了好几趟,他提回了几桶井水。我们烧水喝茶,吃了一点包在油纸里面的牦牛肉。最后,在隐隐约约的喧哗声中艰难入眠。

清晨,我从温暖的睡袋中钻出来,不禁在冰冷的晨风中打了个寒颤。村庄空地上遗留的篝火残迹,还继续冒着缕缕青烟,留下了人们昨晚喧闹的痕迹。山谷和僧侣石场弥漫在晨雾中。琅唐.库勒峰不知去向,附近的大山也隐去不现。

我用炉具开始烧热水,沙宾整理帐篷和行李。这时候,僧侣石场上的帐篷一个个开始有了动静。昨天晚上因为黑暗而无法看清的脸,在清晨的浓雾中,依然模糊。大家都各忙各的,收拾行李,准备早餐。走过互相的帐篷前,各自看清对方的眼睛之后,大家相互一笑,道一句“GoodMorning”。这时我才发现,这儿成了一个人种博物馆,有满脸胡渣的美国人,一脸严肃的德国人,似曾相识的东亚人,甚至有黝黑的非洲人。在这儿,英语成了大家的共同语言。

我和沙宾在浓雾中启程,踏入新的旅程。在太阳起来后不久,山雾开始消散,琅唐.库勒峰在强烈的逆光照射下,被镶上了一条耀眼的金边。沿路的景色变得更加的壮丽。伴随着我们的,不仅是琅唐.库勒峰,还有一条同名河流-琅唐.库勒河。沿着琅唐.库勒河的东岸,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海拔逐渐提高,空气开始充满凉意,一阵阵来自雪山的冰冷山风迎面吹来。道路上,开始出现喜玛拉雅的象征物-牦牛,身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货物,慢腾腾地在黄土路上踱步。背负着沉重物资的夏尔巴人,拥挤在狭窄的道路上。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我们正在接近喜玛拉雅。

琅唐.库勒河东岸的道路异常的漫长(幸运的是,道路十分平坦)。在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我们到达横跨在琅唐.库勒河上的悬空拉锁木桥。跨过木桥,沿着西岸行走大约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今日的中途站-拉玛(Lama Hotel)旅舍。

穿过拉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我们不时可以看到琅唐.里壤雪峰,这是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色。林间小路是一条上坡路,不知不觉间,海拔在逐渐增高,体力慢慢的流失。我开始感到呼吸变得急促,脑袋发胀,痛得厉害。当我快要精疲力竭的时候,森林里面的小村落高纳寇克(Gumnachok)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此休憩、喝茶,然后继续启程。此时,头痛一直在折磨着我。我没有同沙宾讲我的状况,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向他述说,他也没有丝毫办法。唯一的办法是我们尽快的到达下一个村庄,然后休息。

爬过一段陡峭的山壁,道路变得开阔,琅唐.库勒河重新回到道路的东面,不远处,则是今天的终点站:古拉.塔泊拉(Ghora Tabela 3510m)。

但是在古拉.塔泊拉村前面,我还是忍受不住头晕,终于蹲下身子,开始在路边呕吐。沙宾惊讶的询问我的状况。我无力的做着手势,示意让我安静一下。当我最终缓过气来的时候,我用连自己都吃惊的沙哑嗓音说:“我感到难受。”当沙宾冰冷的手掌触摸到我的额头时,我才发现,我居然还伴随着发烧。我的身体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变得虚弱起来。

沙宾把我扶到古拉.塔泊拉村旅舍的一个床上,然后把我塞进鸭绒睡袋里面。他告诉我现在只是3500米的地方,不应该是高原反应,估计是因为昨天晚上着凉之后的发烧。我迷迷糊糊的躺在床上,同时隐隐的感受到喜玛拉雅雪山的威压-我甚至没有拜膜在她的脚下,便遭受如此严重的头痛。

傍晚时分,山风变得凌厉。我躺在床上,看到风把挂在门口的羊毛毯帘掀了起来,呼喇直响。在整夜的暴雨声和时断时续的头痛的折磨下,我彻夜难眠。

第二天早晨,我对沙宾说:“今天我不想赶路。”但是沙宾还是坚持让我起来,在村子里面走走。我挣扎着起床,在门口抖抖飕飕的坐着吹了一会山风。细雨和乌云越来越让我心烦,最后,我还是溜回到我的睡袋里面。就这样,我在古拉.塔泊拉村整整休息了两天,直到我完全恢复过来。

5月21日清晨,天气奇迹般的好转。我和沙宾决定继续赶路。从古拉.塔泊拉启程不远,翻越一座高山,终于走出这个起始于拉玛的原始森林。沿着一条平和的上坡小路和两旁的低矮灌木丛林,我们进入一个广袤的大草原,四周围绕着延绵不断的喜玛拉雅雪山,景观辽阔无比。草原正面,便是大名鼎鼎的琅唐村。但是在宏伟高大的冈成泊雪峰(Ganchempo 6387m)的背影下,琅唐村却又显得如此的渺小与温顺。

沿着琅唐草原的道路前行,海拔继续升高。在一片气喘吁吁中,我们走入琅唐村。琅唐村的所有石屋,外面全部围有一圈石墙。爬上村子外的一个山坡,来到一个远古时期的(喇嘛的)圣骨冢,其周围围有一圈石嘛尼堆(铭刻文字真言的石块堆),在四周的寂静雪山和呼啦刺骨的寒风下,越发的神秘。

翻过山坡,告别琅唐村。经过两座无名夏尔巴村落,山谷变得更加的辽阔,四周的雪山异常的清晰,道路变得U字型弯曲。我们踏入一条平坦、干燥的古代冰谷河床-里壤冰河(Lirung Glacier)地带。克姆舜峰(Kimshun 6745m)和颜萨.特森奇峰(6543)像是两位伟岸的冰雪巨人,守候在冰谷的两旁。继续前进,进入雪线边界,裸露的褐色大地被积雪和冰层点缀着。抬头,天空蔚蓝一片,不是那种淡蓝色,而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暗篮色;太阳似乎有些缩小,却又是如此的耀眼。我们第一次踏入这片神奇的广袤大地,空气变得稀薄与寒冷,心脏的跳动已经加速,大口喘气的同时,白雾出现。我们确确实实,正走在通往天界的冰谷上!

经过一段由冰碛和碎石混合的斜坡,我们到达今日的终点营地-克扬晋.贡姆帕(Kyanjin Gompa, 3840m)。克扬晋.贡姆帕是能提供茶馆和旅舍的最后一站。若是要进入更高的区域,帐篷以及食物将必不可少。

带上相机,攀上克扬晋.贡姆帕北面的一个4000m高度的山坡,琅唐.里壤峰以及周围的雪山,正向我们展示着激动人心的长画幅喜玛拉雅雪峰图。

5月17日路程
敦奇-巴库: 2小时30分钟
巴库-西亚布卢: 3小时

5月18日路程
西亚布卢-拉玛旅舍: 3小时30分钟
拉玛旅舍-古拉.塔泊拉: 2小时30分钟

5月21日路程
古拉.塔泊拉-琅唐村:2小时30分钟
琅唐村-克扬晋.贡姆帕:2小时30分钟

克扬晋.贡姆帕-琅唐冰河

5月22日,天空蓝得发暗。我们从克扬晋.贡姆帕出发,开始进入更为深入的雪山区域。克扬晋.贡姆帕附近,是远古时期形成的一片辽阔的冲击三角洲。经过其充斥着坚冰,积雪和碎石的表面,我们到达克扬晋.贡姆帕的机场跑道。琅唐.里壤峰正在此处不远,炫耀着清晨金色的表面。

沿着机场跑道前的河道(可能有流水,或者结冰)前进,琅西撒雪峰(Langshisa Ri6427m)出现在山谷和河道的尽头。走完河道,爬过一道碎石山坡,我们来到只有七个石砌小屋组成的伽唐(Jatang)夏尔巴村落(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增加小屋)。石砌小屋戏剧性地散落在石头山坡上,被迷宫般的小路连接着。穿过伽唐,我们进入一条冰封的冰谷河床-刹尔巴库姆冰河(Shalbachum)。灰烬、粗糙的碎石和花岗石覆盖着大部分冰 面,但时常有一块块半透明的、泛着绢素玛淄光泽的冰面裸露出来。融化的雪水沿无数条地表和地下的河道流下来,在冰河上发出幽灵般的回响。十多个在冰河的堆石上肃穆排列着的墓碑,俯视着迷雾笼罩的山谷。这些墓碑,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夏尔巴人。

冰河的对面,是另外一座五个石砌小屋组成夏尔巴村落-纳巴玛唐(Nubamatang)。在纳巴玛唐附近的巨大山谷正前方,是帕姆唐.卡泊雪峰(Pemthang Karpo Ri 6830m)和帕姆唐雪峰(Pemthang Ri 6842m );在山谷的东南侧,则是琅西刹雪峰。

穿过纳巴玛唐,行进不久,我们到达一个叫做琅西刹.卡喀(Langshisa Kharka 4125m)的小村落。在这儿,我们可以观赏到(堪苏儒姆峰(Kanshurum 6078m), 尤金莽峰(Urkinmang 6151m)和琅西刹冰河。

钻入一间夏尔巴人的小石屋(琅西刹.卡喀只有两间石砌小屋),一位年轻的夏尔巴小伙子为我和沙槟沏了热奶茶。“你们是日本人?”显然,夏尔巴小伙子被我和沙槟的两张东亚人的脸搞混淆了。“不,我是中国人,他是夏尔巴人。”我耐心的纠正。沙宾开始用尼泊尔语与他交谈。然后,我们得知,今天上午,一队日本人路过此地,前往莫理摩托峰大本营(Morimoto Peak Base Camp)。休憩片刻,我和沙宾整理行李,决定在夜幕降临之前赶到大本营。

但是,很快我们发现自己行走在云雾中。从雪山上冷凝升华的冰冷雾气,在强风的吹袭下,沿着喜玛拉雅西坡一直向下滑落到平原。这是喜玛拉雅区域下午特有的自然现象,强烈阳光打在喜玛拉雅西坡,升腾了西坡的积雪和厚冰,在山区多变强风的策动下,最终形成了一次例行的小型风暴。我们顶风而上,虽然步履缓慢,但还是感到了高海拔和寒冷气流的影响:我开始头重脚轻和气喘吁吁起来。

我把冲锋衣的帽子紧紧的包裹在我的头上,雪镜保护了我二分之一的脸部,但是被狂风吹起的小石粒和冰粒,还是无情的打在我裸露的二分之一脸上。道路变得模糊,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我和沙宾藏在一块大岩石的背后,躲避猛烈的风暴。“啪”的一声巨响,把我俩吓了一跳,但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之后,我们开始在狂风中掏出地图来。地图被风吹得噼里啪啦直响,我和沙宾极为艰难的展开地图。这时,一声更加响亮的撞击声震聋了我们包裹在帽子里的耳膜,同时惊恐的目睹了一块足足有足球般大小的石块从我们背后的岩石上飞起来,沉沉的砸在我们的眼前,一直向山坡下继续翻滚。我和沙宾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我们搞不清楚,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居然惹得大山发了这么大的火。我把整个身子蜷缩在岩石底下,开始祈祷风暴早点结束。

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我们身下的谷地上。天空被翻滚着的乌云密布起来,风暴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相反,变得更加的强劲。我不知道,何时大山才能停止这次咆哮。在呼呼的风声中,沙宾向我举手示意:“我们下山去,我们翻不过这个山坡了。”当我们终于鼓起勇气下山的时候,下山的路已经变得异常危险,我踩在冰面上,发出“沙沙”的破裂声,似乎是踩在一个深不见底的裂谷上。当提心吊胆的回到平谷后,我回头望望大山,大山的顶峰已经隐藏在黑乎乎的乌云中。在我们走回琅西刹.卡喀的路上,身后的大山一直在发着脾气,莫名其妙。

当我们最终在夏尔巴人的石屋入睡时,孤独感油然而生,疑虑也开始徘徊脑际。那时我感到沉重,仿佛石屋身负着我的整个生命,即使隔了厚厚的一道石墙,我还是听到了狂暴的山风摧残大地的声音――低沉而又雄厚。我甚至开始害怕:大风会把石屋连根拔掉。

5月23日的清晨,鱼鳞般零碎的薄云遍布晴空,大风已经减弱。我们踏上了前往琅唐冰河的征途。疯狂了一夜的山坡变得温顺无比。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便翻过了昨天下午耗费了我们三个小时精力却无功而返的山坡。在经过一个狂风呼啸的山口之后,我们进入一条无名冰谷。道路己经无法辨认,唯一的参照物是我们走过之后留下的雪印。使用好地图和指南针,同时坚定不移的前进,不久,我们到达一个冰雪和褐土混杂的谷地,莫理摩托峰大本营位于正中的一块高地上。

当我们沉重而缓慢地走上一个长长的山坡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由尼龙圆顶组成的色彩斑澜的城市。二十多个容纳了来自日本人的登山者和夏尔巴人的帐篷点缀在乱石丛中的冰雪中。我们用了20分钟穿越这个杂乱的聚居地,在一块平地上搭建了两顶帐篷。此时,我手腕上的高度计显示出5130米的精确读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我们的"家"就在这个特殊的“村子”里,而村子坐落在由群山环绕而成的天然圆形剧场中。营地上面的悬崖被悬挂着的冰河覆盖着;那上面每时每刻都有断裂的冰雪轰鸣而下。圆形剧场向南敞开着,所以村子里面洋溢着阳光。在晴朗、无风的下午,天气暖和得可以在室外穿着T恤。而当太阳坠落到莫理摩托峰(Morimoto6750m)山顶后面的时候,气温直落到零下十度。莫理摩托峰是紧靠大本营北侧的一座海拔6750米的山峰。夜晚当我躺在帐篷里的时候,轻微的咯吱声和隐隐的爆裂声像小夜曲一样随时提醒着我正躺在一条运动着的冰谷上。虽然大本营显得那么平静,但我们仍无法忘记我们身处在距海平面5000多米的地方。当我和沙宾搭建好大帐篷后,我足足喘了几分钟。如果我坐起速度太快,就会感到头晕目眩。睡眠变得不安稳,这是高山反应的一个常见症状。在许多夜晚,我因呼吸困难而惊醒三四次,感到窒息。

5月23日当天下午(即我们到达大本营的下午),我们便决定前往琅唐主峰的脚下。走下平台,再次进入这个冰雪初融的谷地。在谷地的尽头,我们踏上了琅唐冰河的表面。厚厚的冰层和乱石丛生的地形使得在上面行走十分的艰难。最终,在冰河的源头,我们到达了这次旅程的终点:琅唐主峰(Langtang Ri7250m)。

整整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只是为了一睹琅唐雪峰的容貌。在加都城内,琅唐雪峰是温顺的一条雪线。而如今,站在她的脚下,我却感受到琅唐女神无比的威压与尊严。是激动,是狂热?可是,在这一刻,我的心灵却象被她掏空了似的,就如我所身处的琅唐冰河一般的空静。
在狂风中,夏尔巴助手在向我高喊:“她很漂亮,先生……”。我向他摆手示意。于是他安静下来。四十五分钟之后,在越来越强劲的风暴的摧残下,我们按原路折返回大本营。

5月22日路程
克扬晋.贡姆帕-琅西刹.卡喀: 3小时

5月23日路程
琅西刹.卡喀-莫理摩托峰大本营: 2小时30分
莫理摩托峰大本营-琅唐主峰: 1小时30分

后记

6月3日,我们收拾好帐篷和行李,开始往回走。露宿在大本营的十二天里,琅唐区域的天气一直十分明朗。只是晚上偶尔刮起了几次风暴,把我圆形的North Face帐篷吹压得塌下了一边,我害怕我的帐篷会象大风中的风筝一样飘出去。

在这个高度,我没有使用氧气瓶。实际上,到达大本营几天之后,我的身体便开始适应高原稀薄的空气了。失眠和头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但是,我还是喜欢相比之下更为稠密的加都空气,即使它带有干杂的尘土。

日本探险队在这期间忙碌不停。他们在莫理摩托大山的表面爬上爬下,运输物资。日本探险队雇佣的夏尔巴人为他们在5600米的平台上建立了一个营地。在6000米的平台上,他们建立了另外一个营地。6月1日,夏尔巴人在6350米的平台处建立了第三号营地。沙宾嘲笑他们说:“看样子,日本人是想一直把营地建到大山顶上。”

我最后一次看到琅唐主峰和莫理摩托峰,是在回国时候乘坐的尼泊尔皇家航班上。当飞机穿过厚密的积雨云层后,我便着迷似的把脸紧紧贴在冰冷的玻璃窗上。我没有失望,高出云层的对流层里面,就是犬牙交错的喜玛拉雅山脉:

那些我在《Trekking inNepal》里面认识的大山一一出现在云面上:先是雄壮的安娜普纳峰,然后依次是鱼尾峰、优雅的玛纳苏峰,刹玛峰……突然,我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莫理摩托峰,还有旁边的琅唐主峰。这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甚至比在它们脚下仰望的时刻更加的感动。

这些大山真的是属于人间么?可是我为什么老是觉得:它们是天空中的神灵,是在云层上面生长的大山?伴随着这些想法,我为那些试图征服这些对流层中的庞然大物的人们捏了一把汗。


附录:尼泊尔旅游咨询事项

前往尼泊尔

有两条前往尼泊尔的路线:陆路或飞机。相比较而言,乘坐飞机前往尼泊尔更加的安全,舒适与快捷。

目前。上海和香港均已开通直达尼泊尔加德满都的航线。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Nepal Royal)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往返机票的价格大约在4000人民币左右。

由陆路进入尼泊尔的选择是西藏与尼泊尔接壤的樟木口岸。此路线适合于那些计划游玩西藏之后,再前往尼泊尔的游客。不过,你得保证,当你游玩完西藏之后,还有足够的体力乘坐长途汽车。至于能否搭上樟木至加德满都的长途汽车,则不在担心之列。一般情况之下,你在樟木总可以顺风搭车。

护照与签证

尼泊尔不属于免签证国家,除非你持有印度护照。尼泊尔与中国十分友好,在北京的尼泊尔大使馆办理旅游签证十分的方便,尼泊尔旅游第一次签证的有效期是60天,此后的签证则为30天有效期,若你的旅游计划超出此允许时间,请在尼泊尔办理续签,续签费用为相当于30美金的尼泊尔卢比。

尼泊尔属于落地签证国家。此意味着,若你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张,没有时间办理签证,则你可以直接拿着没有签证的私人护照前往尼泊尔。具体操作如下:当你到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机场之后,将你的私人护照交给机场海关人员,然后入境。第二天,前往尼泊尔移民局办理相关手续,交纳相当于37美金的尼泊尔卢比之后,移民局将交还给你私人护照,同时补上一个有效期为30天的旅游签证(红色)。

季节与气候

尼泊尔的季节划分类似与印度,全年分为两季:旱季与雨季。气候条件十分宜人,年平均气温在23度左右。月季温差不大。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季,最高气温也很难超过30度。在最寒冷的冬季,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10度。所以在中国常见的空调,风扇等物,在尼泊尔很难见到。

尼泊尔最适合的旅游时间是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此日期正值尼泊尔旱季,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蓝的初期。即使是在加都的街上,远处的喜玛拉雅雪山也是清晰可见。若到了各个雪山观景点,喜玛拉雅更是一览无遗。若你计划攀登喜玛拉雅山,考虑到温度,风向等因素,则最佳时间大约为10月-12月和2月-4月之间。

5月份到9月份,是尼泊尔漫长的雨季。天复一天的细雨,以及厚厚的云层,虽然不至于影响你在加德满都谷地的游玩,但是至少,你不太容易看清喜玛拉雅雪山女神的全貌,即使你已经来到她的脚下。

购物

• 毛衣毛毯是尼泊尔典型产品,选用山羊毛织成,叫做帕斯米纳(Pashmina),十分柔软、保暖而且耐用。

• 各种尼泊尔特产。包括该国的库库隶军刀,佩在腰上,有的装饰极为华丽;以及纱铃吉(Saringhi),一种小的四弦琴,用整块木头雕刻而成,流浪艺人(Gaine)以马尾弓在上面演奏。

• 由博克塔部妇女手工制成的纸张,印染精美,色泽深浅有致。

• 木制镶银的西藏式茶碗。具有独特的高原风情。

• 各种尺寸,刻有浮雕的祈祷卷。

• 混凝纸质舞蹈面具和用来作为花器的赤土陶象。由希米(近博克塔部)的数百村民制作。

• 红铜或黄铜制作的佛像和印度教神像,都不算古董,全是半工业产品;金银花饰铜制动物和镶有小彩石的烟灰缸,和令游客心跳加速的性爱塑像。

• 各种西藏小饰品。内容包罗万象,从人的头盖骨和腿骨到桑卡画(Thangka,彩绘卷轴)都有。还有镶珊瑚和绿松石的镀银珠宝(耳环、项链、护身符、带扣、编制的银质腰带和短剑),以及铜制的冥思符(Mandala)、符咒盒、各项日用品和乐器。

• 地毯。目前出口甚多,从香港行销至纽约。新品地毯由民家织造,用化学染料染出明亮的颜色,或用较细致(同时也较贵)的植物染料染上传统西藏图案。旧式地毯花样繁杂,使用天然染料,花较高的代价也可以买到。

饮食

尽管有数世纪的与世隔绝和多样种类的蔬菜水果,尼泊尔并没有发展出特殊风格的烹饪。另外的是尼瓦料理,非常精致芳香,可惜只有在私人款宴才吃得到。尼泊尔菜其充量只是印度地方性烹饪的变体。

尼泊尔大部分的地方,包括加都谷地在内,大米是主食,通常是煮着吃,配上扁豆汤。炒菜时则加上一些佐料,主要是生姜、大蒜和红辣椒。山区居民则吃青稞,磨碎后和茶、牛奶以及水混合着喝;或者就是干吃-作为米饭的补充或代替品。有些上等阶层的尼泊尔人吃猪肉和野猪肉,还有少量昂贵的熏鹿肉。羊肉、鸡肉、水牛肉,或者山区的牦牛肉,则是所有的尼泊尔人都可以吃。但是在这个印度教国度,其他种类的牛肉则是禁止食用。

加德满都有两家著名的中餐馆-中国山餐馆和北京烤鸭餐馆。中国游客在这两家餐馆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中国口味。中国山餐馆是川菜馆,北京烤鸭餐馆则供应原汁原味的北京烤鸭。

遍布于加德满都大街小巷的MoMo餐馆,供应牛肉、羊肉或者鸡肉馅的MoMo。其形状、口味均同中国的饺子一样。

旅行装备

在加都塔米儿的各家喜玛拉雅旅行社,你可以得到旅行准备工作的祥细资讯。随团前往琅唐冰河将会为我们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我简短说明一下旅行所需的装备:

一双防水透气的登山靴:在接下来的几天长途跋涉中,它将成为你最忠实的伙伴。

冲锋衣库:在终点琅唐冰河,海拔高达5000米,气温已经低于零度(即使是夏季),冲锋衣库成为你必不可少的御寒装备。

雪杖:无论在旅途的山谷,还是在积雪的琅唐。雪杖可以为你节约百分之三十的体力。同时,也可以作为摄影的单脚架使用。选购带有Antishock缓冲系统的雪杖,效果更佳。

帐篷:一个帐篷会带给你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更加深入的探险(比如需要进入琅唐冰河地带)。

水具:一个Laken轻便水壶带给你最大的便利。

炉具:推荐带有MFS(多燃料选择系统)和LFS(液体燃料系统)系统的高原炉具。此炉具可以燃烧酒精、煤油、石油等多种常用燃料,将为你免去携带大量专用气体燃料瓶的负担。

雪镜:可以有效的放置雪盲。推荐UV值在400以上的雪镜。雪镜与脸部的空隙部分必须有牛皮等物覆盖,以防止漫射光线从此处进入眼睛,减低效果。

地图和指南针:不仅仅携带它,而且要学会使用它。

相机:Nikon F80,加上一支20mm定焦镜头和28-200变焦镜头即可。当然,若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找你约稿,把你的Nikon F5, F3HP,Leica M7,哈苏中幅全带上。

其他:Zippor打火机和瑞士军刀。一些压缩食品。

夏尔巴助手:根据你的装备重量自行决定是否雇佣夏尔巴助手。可以与与塔米儿的旅行社联系助手事宜。夏尔巴助手的费用为150美金以内。

以上这些东西,全部可以在加德满都塔米儿的户外用品商店中购买得到,而且价格低于国内。不远万里将这些装备从国内带到尼泊尔,肯定让你后悔不已。

尼泊尔段喜玛拉雅山脉简介:

“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延绵于中国西藏、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境线上。而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喜玛拉雅山脉,是其中心地带,座落了许多超越8000米海拔高度的雪峰,其中包括世界顶点-珠穆朗玛峰。1950年,尼泊尔王国向世界打开国门,欢迎来自各国的探险家。从此,人类拉开了挑战这些顶峰的序幕。

按照国际登山组织的惯例,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喜玛拉雅山脉分成8个区域(按照由东往西的方位次序排列,以下中文名称依照尼泊尔人读音音译):


A. 康成帧伽(Kangchenjunga)区域:
此区域包括大量超过7000米的雪峰,其中包括著名的世界第三峰康成帧伽峰(Kangchenjunga,8586)。第一次尝试征服康成帧伽主峰是在二战之前,但是直到1955年,来自英国的一支登山队伍才完成这一任务。伽奴峰(Jannu,7710)也许没有其他雪峰的高度,但是因为其垂直陡峭的山壁和表面的薄冰,而一直被国际登山界敬称为“恐怖顶峰”、“沉睡的狮子”。1962年,一支来自于法国的登山队进行过第一次尝试;但是直到1983年,人类才最终征服这头“沉睡的狮子”。

B. 玛卡鲁(Makalu)区域
玛卡鲁主峰,8463米海拔,犹如一个由岩石和坚冰叠成的巨大金字塔。1955年,法国登山队从北坡首次登顶。其后,日本登山队从最南麓登顶,南斯拉夫登山队从南坡登顶,另一支法国登山队则从西麓实现登顶--当然,每一次攀登过程,都是同样的漫长、窒息与危险。

C. 空穆部(Khumbu)区域
此区域包括世界顶点的珠穆朗玛峰以及其他众多超越8000米高度的雪峰(Makalu, Lhotse, Cho Oyu, AmaDablam),是尼泊尔段喜玛拉雅山系的代表区域,国际登山界的圣地。二战前(1921年),一支英国登山队从声名狼藉的西藏北坡进行了第一次攀登珠峰尝试(当时的中国对外人开放,而尼泊尔政府则最早在1950年开放国境)。1953年,希拉里(P.Hillary)和丹曾(TenzingNorkay)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首次实现登顶。在这之后,人类又成功实现了在不同的路线,不同的装备(比如不携带氧气瓶),不同的季节(比如1月隆冬季节)下的登顶任务。

世界第四峰-卢塔斯(Lhots,8516),位于珠峰东面面,因其优雅的外形而著称。1956年,来自瑞士的一支登山队完成了首次征服。但是,直到现在,如何从美丽而险峻的南坡登顶,还一直只是各个登山队的梦想。

D. 鲁旺陵(Rolwaling)区域
此区域没有超越8000米的高峰。包括蒙朗特斯峰(Menlungtse 7181),危险的高丽三卡(Gaurisankar7134)以及其他众多的海拔在6000米左右的雪峰。蒙朗特斯至今无人攀登。在加都肉眼可见的高丽三卡峰,1979年被美(国)-尼(泊尔)混合登山队从西麓征服。

E. 琅唐(Langtang)区域
  距离加德满都最近的琅唐区域,除了中国西藏境内的斯刹庞玛(Shisha Pangma8046)峰,没有其他超越8000米的高峰。这里有着众多6000-7000海拔高度的雪峰。琅唐.里琅(Langtang Lirung7234)为其中的代表峰,1978年为日(本)-尼(泊尔)联合登山队征服。杜理羯.拉克帕(Dorje Lakpa6966)是在加德满都就肉眼清晰可见的雪峰,1981年为日(本)-尼(泊尔)联合登山队征服。

因为琅唐区域距离加德满都距离最近,交通、物资运输、通讯等便利,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业余登山爱好者的最爱。

F. 玛纳苏(Manaslu)区域
因为此区域的大部分雪山已经被日本登山队征服,所以目前国际登山界戏称此区域为“日本区域”。“玛纳苏三大峰”:玛纳苏峰(Manaslu8163)、29号峰(Peak-29 7871)、希玛拉库里(Himalchuli7893),呈南北方位一直线排列。三大主峰的共同点是东麓积雪覆盖而西麓岩石裸露,十分壮丽。1952,1953,1954,日本登山队连续三年挑战玛纳苏峰,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在1955年,日本登山队顺利攀上玛纳苏峰。之后在1974年,日本女子登山队在玛纳苏峰首次实现了女子登山海拔突破8000米的目标。1960年,日本登山队征服希玛拉库里。1970年,日本登山队在第二次尝试中,成功攀登29号主峰。至此,日本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攀登“玛纳苏三大峰”的国家,此记录直到目前无人能及。

G. 安娜普纳(Annapurna)区域
人类首次越过8000米极限,是在安娜普纳1号峰(Annapurna I8163)由法国登山队实现(1950年)。安娜普纳区域东西长达70公里,是尼泊尔境内最巨大的喜玛拉雅区域。安娜普纳2号峰(AnnapurnaII 7937)和鱼尾峰(Machhapuchhare6993)分别于1960年和1957年被英国登山队征服。在著名的尼泊尔旅游城市博卡拉,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宏伟雪山的全貌。

H.杜莱吉力(Dhaulagiri)区域

1960年,瑞士登山队在他们第8次攀登尝试中征服区域主峰-杜莱吉力1号(Dhaulagiri I8167)。此后,此区域的各大高峰一一屈服于人类。但是,杜莱吉力4号(Dhaulagiri IV7661)却似乎成为人类难以逾越的极点。在被杜莱吉力4号夺去太多的生命之后,人类赋予了它“吃人山峰”的恐怖称号。最终,在1975年,“吃人山峰”屈服于日本登山队。但即使是那次成功的登顶,日本登山队也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如今,杜莱吉力4号已经成为国际攀登界的喜玛拉雅禁区-真是令人敬畏的四号女神!

其他事项

尼泊尔的通用钱币是尼泊尔卢比,与美金的比例一般保持在76-80之间。

尼泊尔将中国作为SARRC(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rporation,即南亚地区联盟)的相同待遇国家,对于中国的游客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博克塔部旧市区的门票收费为750卢比,但是对于持中国护照的游客,则与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护照的游客一样,只收费50卢比。这一类的优惠政策,将极大的刺激中国游客的旅游热情。

参考文献

《Trekking in Nepal》 Toru Nakano

《Spectrum Guide to Nepal》Camerapix Corp.

《Into Thin Air》Jon Krakauer

《Nepal-Insight Guides》 Apa Publications





我过几天就要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尼泊尔之行,您的信息真是太有用了!
我手头上已经有了<Trekk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这本书,但书中对trekking中所携带的镜头焦段并没有太详细的说明.所以在这里想请教你几个问题:
1,我打算带xpan和leica m6和35mm镜头,长焦段和广角我一直在犹豫是选择90/4还是135/4,广角是选择15mm还是21mm呢?
2,我打算参加是的"EVEREST BASE CAMP TREK"这条路线有什么要注意的?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的路线推荐?

谢谢!











刚从尼泊尔大使馆回来,拿到了签证。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上海也有代办处了
地址:曹杨路1040弄2号28楼 电话52661811
这样就不用专程去北京办理签证了^_^
顺便问一下坛子里有人去吗?我打算春节去那里,希望有比较多的色友一起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