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虔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乙一:精神见于山川

(2015-02-02 19:24:50) 下一个

我似乎听到二十余年前,东山村建筑工地铁与石碰撞的“咔嚓”一声。在文物界,打开旧封的葬品重见天日,形象地称为“开门”。随着清脆铁铲声,东山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开门了。

我一直用矛盾的心情来看待它的“开门”,它被破坏了,也不能完整地流传给更聪明的子孙后泽。我们终止了它七千余年“死”的生命,匆匆破门,又能破译它多少无法说出的奥秘?

“吾辈能见,是吾辈的眼福!”这样慰藉多了,矛盾的心结远了。我带着感情转身,时时关注着东山遗址的最新挖掘进展。

幼小童年就在南沙念书,在这所南沙近代名人殷念桥创办的学堂里,有了现代素质教育启蒙方法和先于一般学校的探索。与东山村搭界的,就是按照老师提示,到东山村的田沟里挖掘做泥塑的原料——乌土,一种黑黝黝的土。老师说,用它来捏泥塑,干了以后不开裂,结实不断体。午休课前,来到阡陌起伏视野开阔的东山田舍,挽袖提裤,在碗蜓有水的田沟里上下求索,黑泥我找了不少,捏塑的动物是马,颇得老师好评。历历回眸,转然间,眼前的东山,黑泥变水泥。

黑泥撩开了东山文化黑陶的一些面纱。我也是在成年后的今天,才略知一二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良渚长命一带,收罗了不少黑陶,并撰写《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良渚黑陶和龙山黑陶为据,有力地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而东山黑陶,我收罗半件——一个叫“豆”形器的下半部。这个早于良渚,优于良渚的黑陶,显然其原料是东山村的黑土,这个东山的黑土,竟是驳斥“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铁证!

六千余年前的先民,他们是“天人合一”的行为探索者。挖地三尺,他们发现,黑土细腻,绵密,具有粘合力,这种天然的矿泥是生活家什的原料。我所藏的半件“豆”脚,显示东山黑陶具有“黑、光、亮”的特色。它陶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优美,制作精细,叩之金属之声。

黑陶是贵族的日用品,因其高贵于砂陶甚至可能用于礼器。在卞家山、庙前遗址中有特殊器皿,其非实用性和刻画纹饰可作此推断。目前,近六千年前的陕西半坡文化里,发现了二三十个文字符号,就是在黑陶上镌刻的。无独有偶,卞家山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符号也已达二十余种,它们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也有草率的表意图画。就笔者所见,这批有思想的符号(文字)均刻于黑陶器皿上,足见黑陶在当时的世界里位阶甚高,承载着使用、神权、美学、文字于一体。东山村的土壤,闪烁着比写字的白纸更光芒的风采。
 

其实东山村伟大的文明不是偶然的,在其地下挖掘到了乌泥,在其一侧的香山,又挖掘到了烧制瓷器的白泥。同样是那位年长老师的告诉。白泥成就了稍后时期又一番天地——瓷器,那将又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白泥乌泥,带给我儿童时的快乐,带给我成年后的思索!

“咔嚓,咔嚓……”近来频繁的挖掘声紧促而有序,我不再担心他们手脚的蛮夷。却想:我们实在不该把东山遗址挖掘的文物,当成金钱,当成财富,或又复归于那个时代,当成占有欲。它们一件件实体背后,是在无声诉说华夏文明、华夏精神。那时,荒野得无法让今人们想象,苍苍茫茫间,人与动物、丛林互杂,风、雷、电、雨交加,怎样维持人的生活?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活,用什么样的器具生活,执行什么样的聚居手段,运用什么手段战胜自然……先人们传下了他们物质上开天辟地,精神上追寻探求的暗语——东山遗址。
 

现代社会喧哗繁杂,我的心却在静静等待……期待有一天,一座东山遗址文化村庄的落成。展示给大家,也是告诉大家,那时——几千年前,那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作者简介:

乙一 ,七零后,张家港市某公司董事长。从事经济工作之余,研究太湖流域史前文明发展演变史,喜爱史前文明石、玉件,高古瓷器,明清字画的收藏鉴赏。从师张继馨先生花鸟国画,曾从师瓦翁先生书法。(作者新近加入美国汉纳作协,作者资料来自汉纳网)
 

禾原4-6期优秀作品

徐莉图文:丽江的故事

山石:坎昆记忆 (南美游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