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312。论爱情的极致:恋人死后自己自杀的逻辑何在?

(2006-06-17 21:36:37) 下一个



论爱情的极致:恋人死后自己自杀的逻辑何在?

 

 

 

作者:郭知熠

 

 

 

笔者最近一方面写一写《超级厚黑评三国》,也就是用所谓的“超级厚黑学”的理论来评论《三国演义》。另一方面,也不忘记看一看一些网上的文章。当然,如有所感,也不会忘记写一写评论。这对于郭知熠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使得郭知熠先生感动了好半天。可惜我现在找不到这篇报道的原文,只能评自己的记忆了。这篇报道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男青年,正准备与他的女朋友结婚,所以,他们一起回男方的老家过年。可惜,他的女朋友在一次偶发的煤气中毒事件中死去。

 

于是,这位男青年痛不欲生,在他女友的尸体旁哭得死去活来。然后,他陪着他女友的骨灰盒到了他女友的老家。安葬完他的女友后,他也随之自杀,并在遗书中嘱托将他与他的女友葬在一起。

 

郭知熠先生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这个男子的一片痴情。因为女友一死,他也不想独生。其实,在一对相恋的人中,一方的突然去世,而另一方痛不欲生的应该会有很多人。当然,有这种感觉的人虽然会有很多,但真正因此而自杀的却不会太多。如果因此而自杀,除了让人感动以外,其实更多的会是让人惋惜。在笔者看来,人生之爱情虽然难得,可是我们的生命更加难得。不过,关于这个方面的议论郭知熠先生已经发了很多,就不想再在此重复一遍了。

 

我想在此主要考察为什么一个人在恋人死后往往会想要自杀。

 

有位朋友在看了郭知熠的所谓“爱情的渗透理论”后,认为郭知熠的理论对爱情的有些方面无法解释。这位朋友认为“爱情的渗透理论”可以解释有些人爱情的功利性,很多人相爱的最初理由正是因为世上的某些功利。可是,如何解释爱情的那种近乎于疯狂的特性呢?怎样解释一个人会因为爱情而自杀呢?

 

其实,这位朋友的这个感觉只是他对“爱情渗透理论”的某种误解。也许笔者讨论了很多关于爱情的功利性,譬如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之间的结合。这个结合最容易使人们想到要么这里没有爱情,要么在这里爱情完全是功利的。

 

 

郭知熠之所以说这位朋友是一种误解,是因为“爱情的渗透理论”是完全可以解释爱情的疯狂特征的(事实上,笔者还没有发现别的任何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比“爱情的渗透理论”解释的更好)。爱情的渗透理论中有一个渗透是神圣感的渗透,这个渗透的完成首先需要主体对于客体爱情唯一性的产生。而神圣感的渗透之完成将导致一个人爱情的疯狂性,这个疯狂性正是使我们感动莫名的爱情之主要特征。

 

在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必须通过所谓的爱情唯一性的验证。也就是说,这个客体在主体的眼中是一个“唯一”。主体觉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客体在主体心目之中的位置。如果他的爱情完成了神圣感的渗透,这个主体就会把他对于客体的爱情看着无比神圣的了,因而他的爱人在他的心中也就是无比神圣的了。神圣的爱情本身就是“疯狂”的。

 

为什么一个在热恋中的人在恋人死后会自杀呢?这是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爱人死了,他的爱情也就死了。所以,他不会觉得会有新的希望。因为他认为他的爱人是他的唯一,是不能被任何其他人所代替的。这种感觉是一个在热恋之中的人的普遍感觉。所以,那些在热恋之中丧失恋人的人是容易闪过死亡的念头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恋人死后没有选择死呢?这是因为死的恐惧使得大多数人屈服的缘故。虽然生之不易,因为你的爱情已死,可是,死亡毕竟是使人更加恐惧的事情。如果这些人能够战胜对于死亡的恐惧,笔者相信,这个世界上为情而死的人还不知道会增添多少倍!

 

非常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一个人可能会为情而死,然而那些没有为情而死的人们,他们或者受到了别人的劝诫,他们或者因为对死的惧怕而选择了苟活,但他们最后都不会后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时间的作用。时间会使得我们忘记很多的事情,甚至会使得我们忘记时间本身。特别地,时间会使得我们忘记我们的已经过去了的爱情。当然,时间不是简单地遗忘,而是将它的强度淡化,使得我们不再觉得我们已经过去了的爱情是我们心中的唯一。这就是我们能够重新走向新的爱情的逻辑上的保证。

 

 

 

 

写于200661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