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七章 爱情的渗透理论(一)

(2005-06-20 19:45:30) 下一个

 

 

作者:郭知熠

 

 

 

 

我们在这一章介绍爱情产生的所谓渗透理论。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象笔者一样,也对爱情理论感兴趣的话,请随我走进它的迷宫里。笔者相信,这个迷宫自有它引人入胜的所在。

 

虽然通常来说,爱情是属于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爱情的时候,并不是从两个人的立场出发的。我们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研究爱情的,尽管它的内容不可回避地将牵扯到另一个人。因此,我们的考察是对个体的主观进行考察的结果。否则,我们就会掠过一些重要的爱情现象。譬如说单相思。单相思是一种很重要的爱情现象,但单相思多半都仅仅只有一个人是在爱情中。看来我们把讨论转向个体是明智的,也是必要的。爱情的渗透理论就是以个体的主观为基础的爱情理论。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爱情产生的群体基础。这个讨论是爱情的渗透理论的导论部分。因为人类群体爱情的产生使得每个人类个体都具备有爱情的虚拟框架。爱情的渗透理论就是以爱情的虚拟框架作为其出发点的。

 

从对人类群体爱情现象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因素对爱情的影响。在爱情产生的三大群体基础中,性欲和结合欲是自然的因素,而婚姻制度是社会的因素。正是因为社会的因素我们才能够把自己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也是因为社会的因素我们才能断言动物世界里没有爱情。

 

同样,在个体爱情的产生中,也同时有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原因。而且社会的因素往往是更重要的原因。但要个体产生强烈的爱情,光这两种原因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种既非自然的也非社会的原因。而这第三种原因更是动物世界里所没有的。我们将在后面进行具体的讨论。

 

什么是笔者关于爱情的渗透理论之核心呢?

 

顾名思义,爱情的渗透理论与“渗透”两个字有关。在笔者看来,从本质上说,爱情的产生过程其实是一种渗透过程。爱情的产生是我们人生的需要和情感向爱情这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的结果。这种渗透既是自然的,也是世俗的,同时它还是神圣的。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没办法解释所有爱情的复杂现象。不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没办法理解爱情现象的诡秘特质。

 

爱情的渗透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总的思想基础上。它是这种渗透思想的具体化,它将向我们描述这种渗透过程的一般规律性。虽然对这个理论的叙述可能会很枯燥。但倘若我们能够从此发现爱情产生的真正秘密,岂不也令人心旷神怡吗?

 

爱情的产生基于我们的人生需要向爱情领域的渗透实际上是容易想象的。因为爱情的结局是婚姻关系的缔结。婚姻关系将导致一个家庭的产生,而家庭是社会的最原始细胞。我们人生的需要和满足必然要通过这个家庭关系来实现。笔者以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果真如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世上那些美丽无比的爱情现象其实也是充满了功利的。难道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非常遗憾,根据笔者的理论,这个结论确实是正确的。其实我也非常希望爱情不是功利的,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感觉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迎合大众的观点,可惜笔者不能够这样做。因为笔者坚信,有些真理是丑陋的。但真理即使丑陋,也仍然是真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它就否认它。

 

我们在下面引进关于爱情的渗透理论。

 

 

 

 

一.爱情的虚拟框架

 

 

我们在前面引进了爱情的虚拟框架这个概念。一个人的爱情虚拟框架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东西,是与其他人无关的。它是指个体关于爱情的渴望等等的总集合。它起源于人类的性欲,结合欲以及人类的婚姻制度。它首先是这种群体的爱情向个体投射的结果。

 

所以,毫不奇怪,一个人刚刚出世就有了爱情的虚拟框架。只是这种虚拟框架在人之初是模糊的,是微弱的。而显然,一个人的爱情虚拟框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一个人的社会经验的变迁将影响他的爱情虚拟框架的结构。

 

为什么我们用爱情的虚拟框架这个术语呢?

 

这个术语是比较形象的。“虚拟”的意思是指我们无法看见它,而不是指它事实上不存在。“框架”的意思是指它有着某种构造,而且这种构造也是实实在在的。“虚拟”的另外一个象征性的意义是指这个“虚拟框架”就好象一个人的影子一样。这预示着一个人的爱情虚拟框架是伴随着他(她)的一生的。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爱情的理解不同,对爱情的需要不同,但爱情的渴望,爱情的感觉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换句话说,我们在人生中的爱情虚拟框架也许随着不同的人生阶段而有结构上和内容上的区别,但这个虚拟框架却永远伴随着我们。

 

尽管郭知熠先生花不少心思“杜撰”这个名词。但也许读者诸君对它的确切含义依然不甚清楚。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

 

 

 

二.对爱情虚拟框架的一般性描述

 

 

 

爱情的虚拟框架是与人类的群体爱情有关的。它首先是人类群体爱情向个体投射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爱情的虚拟框架,这在于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爱情这个事实。可以设想,因为动物世界里没有爱情,所以,对每个动物个体而言,它是没有所谓的爱情虚拟框架的。

 

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来说,这个爱情的虚拟框架还是极端模糊的,是及其微弱的。笔者以为,婴儿的爱情虚拟框架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本能一个是性欲,一个是结合欲。当然,婴儿的性欲很微弱,但并不是不存在。弗洛伊德甚至把“肛门的快感”也当作性欲的一个方面,不管有多少道理,但至少表明即使是婴儿,他的性欲也是存在的。至于结合欲,其本质上是人类摆脱孤独感的一部分。在婴儿身上自然也是存在的。

 

说实话,对婴儿进行一番爱情虚拟框架的讨论,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婴儿本质上不会产生什么爱情。笔者勉为其难,其实是为了理论优美性的考虑。这样,爱情的虚拟框架就可以伴随着人的一生了。至于在婴儿期的爱情虚拟框架,我们只需要断定其非常微弱就可以了。

 

当一个人从婴儿期开始成长的时候,他的爱情虚拟框架也在开始起变化。由于生理上的一步步成熟,性特征的显现,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就会对异性有某种好奇心,在他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骚动和不安的情感。如此,对爱情的渴望会得到一步步地加强。在这个时候爱情的虚拟框架就会被爱的渴望和不安所充满。

 

不过,在青春期的开始阶段,一个人可能并没有一个对象可以依托他的想象。这个爱情虚拟框架就是无所指的。这个时候的爱情虚拟框架处于悬置阶段。但是,即使在悬置阶段,渗透现象仍然可能发生。我们将在考察渗透过程的时候再进行具体的讨论。不过,在悬置阶段,主体最多只存在着需要维度的渗透。

 

虽然人海茫茫,似乎你总能找到一个你可以爱的人。但这并不是事实。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恐怕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终身爱情的人是极端困难的。所以,爱情的选择决不等价于你在挑选衣服时的选择。选择衣服时,你会有一个选择标准,因此,你完全可以按照标准来进行挑选。而选择恋人时,尽管标准仍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对你心灵的打动。有些人长期处于悬置阶段,不在于他周围没有满足他的标准和可供他选择的人,而在于有这些标准的人没有打动他的心。

 

当一个人有几个可供选择的对象时,他的爱情虚拟框架就有了不同的指向。比如说,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可能有二个对象可供选择,张三和李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爱情虚拟框架就会有二个指向。一个指向张三,一个指向李四。在爱情的虚拟框架有了其指向后,爱情的渗透除了需要维度的渗透以外,还有情感维度的渗透。并且这个渗透是沿着爱情框架的两个指向所作的渗透。因为如果爱情的虚拟框架有不只一个的指向,主体并没有作最后的选择,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彷徨阶段。

 

除了悬置阶段和彷徨阶段以外,爱情的第三个阶段是唯一性阶段。当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只有一个指向,并且主体确认他的唯一性选择时,我们就称主体进入了爱情的唯一性阶段。在这里,所谓主体确证他的唯一性选择,是指主体在心中已经相信,他的选择对象是他最好的选择,也是他唯一正确的选择。

 

另一方面,即使主体的爱情虚拟框架只有一个对象,但主体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进行唯一性确证时,这时主体并没有进入唯一性阶段,他仍然处于彷徨阶段。唯一性阶段是爱情真正确立的阶段,主体在进入这一个阶段后,他只有一个爱的对象,而且他确信这个对象是他唯一的选择。

 

我们总结一下:如果爱情的虚拟框架没有任何指向,此时主体处于悬置阶段;如果爱情的虚拟框架有一个或者多个指向,但主体并没有完成他的唯一性确证,此时主体处于彷徨阶段;如果爱情的虚拟框架仅有一个指向,并且主体完成了他的唯一性确证,此时主体处于唯一性阶段。如果主体进入了唯一性阶段,主体才真正地进入了爱情状态。

 

 

三.悬置阶段,彷徨阶段和唯一性阶段

 

 

一般来说,爱情的产生将经过从悬置阶段,到彷徨阶段,然后到唯一性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在悬置阶段中主体没有钟情的对象,在彷徨阶段中主体可能有一个或多个钟情的对象。在唯一性阶段中,主体只有一个钟情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主体必须完成对该对象的唯一性确证。

 

但主体经过彷徨阶段后不一定就会进入唯一性阶段。有时候尽管主体经过了彷徨阶段,他仍然可能再进入悬置阶段。比如一个人在经过对几个恋爱对象的进一步了解后,他有可能一个都不满意而重新走入悬置期。

 

如果主体从悬置阶段,突然直接地跳到唯一性阶段,我们通常给这种情形一个美丽和忧伤的名字,它的大名就叫做“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的爱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爱情现象。它通常有时间短和跳跃性大的特点。一般是主体在某个特殊的场合与某一客体邂逅,被客体所“迷惑”而突然产生爱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从悬置阶段跳到唯一性阶段的。有时也有一见钟情从彷徨阶段跳到唯一性阶段的情形。笔者曾看过一个日本电影,其中漂亮的女主角本与一男士A君处在恋爱关系中,可以设想,这位女子还处于爱情的彷徨阶段。但当她见到这位男士的一位好朋友B君后,她立刻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B君。这是主体从彷徨阶段跳跃到唯一性阶段的一种“一见钟情”。但注意到这种一见钟情,A君和B君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也就是说,她在彷徨阶段的对象与她在唯一性阶段的对象是不相同的。笔者相信,也只有在主体唯一性阶段的对象与彷徨阶段的对象不同的情形下,主体才有可能产生从彷徨阶段到唯一性阶段的一见钟情。

 

从悬置阶段到彷徨阶段,客体必须通过主体的两种验证:一种是所谓的爱情尊重感的验证,一种是所谓的可能性验证。

 

爱情尊重感是指一个客体必须受到主体的尊重,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尊重,而是爱情意义上的尊重。爱情意义上的尊重与客体的条件有关,与主体对客体的了解程度有关,或者,更准确地说,与主体自以为对客体的了解程度有关。

 

可能性验证是指主体感觉到与客体之恋爱是可能的。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焦大。焦大没办法通过对林妹妹的这个可能性验证,因他不会认为他与林妹妹的恋爱是可能的。因此,他就没办法爱上林妹妹。

 

从其它的阶段到唯一性阶段的跳跃有时候是一道难于跨过的鸿沟。至于这种唯一性产生的原因,我们还需要在后面进行仔细地考察。

 

也许需要顺便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考察的是主体的主观。因此,所谓悬置阶段,彷徨阶段以及唯一性阶段都仅仅与主体的心理感受有关,而与主体与他人关系的表面形式无本质关联。譬如说,一个人可能与几个异性在同时交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是处于彷徨阶段的。他与异性的交往可能是他想摆脱孤独的结果,也可能是他为了应付社会的压力,比如来自父母的压力,朋友间的压力等等。那么,他仍然处于悬置阶段。主体所处的阶段仅仅与他的感受有关,这种感受也许与其表面的形式有天壤之别。

 

即使主体有与另一个异性的性交渴望,也并不能表明主体对该异性进入了唯一性阶段。我们在前面谈到过性欲与爱情相分离的状况。贾宝玉有与袭人性交的欲望,却没有对她的深深爱情。当然,我们也需要明白,贾宝玉也不是愿意与随便任何异性性交的人。当晴雯的嫂子对宝玉动手动脚的时候,贾宝玉吓了一个半死。可见,一个正常的人对其愿意性交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当你对某一个异性毫无感觉的时候,你恐怕连碰他一下都不肯。

 

我们还会再回到这个主题上来。

 

 

四.人生的需要向爱情虚拟框架的渗透

 

我们说过,爱情的渗透理论的实质就是“渗透”。而这个渗透过程首先是主体的人生需要向他的爱情虚拟框架渗透的过程,然后,是他的爱情虚拟框架本身向其诸指向的渗透过程。当然,这两种渗透过程不是完全按照这样的先后次序所行的,它们有时是交互运作。

 

我们在这里考察主体的人生需要向他的爱情虚拟框架的渗透。

 

按照笔者的考察,主体的人生需要向他的爱情虚拟框架有三种形式的渗透。它们分别是实在的渗透,虚荣的渗透和神圣感的渗透。我们可以看出,实在和虚荣的渗透是属于自然的或者社会的,而神圣感的渗透却似乎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社会的。神圣感的渗透是超出于自然和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实在和虚荣的渗透解释了爱情的世俗本性,而神圣感的渗透却解释了爱情的神圣本性。当主体神圣感的需要向其爱情虚拟框架渗透的时候,爱情就在主体的眼中变成神圣的了。

 

我们知道,许多人其实都是有神圣感的需要的。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对宗教的热忱看出来。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甚至远在宗教产生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开始了对一些很奇怪的事物的崇拜。据说,我国历史上甚至有对男人生殖器的崇拜,不能不说让人惊叹不已。世界上拥有众多的宗教信徒本身就表明了神圣感的需要存在于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类的心理需要进行分类,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大类:既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以及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在郭知熠先生看来,马斯洛的上述分类是不正确的。姑且不说他的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让人不知所云。至少他没有把人类对神圣感的需要考虑进去。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显然,人类对神圣感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马斯洛明显地忽视了这一点,因此,他没办法解释人类永远的宗教热忱。

 

有了对于人类神圣感的需要的肯定,我们就能够理解这种需要也会向爱情的虚拟框架渗透。并且这种渗透是人类爱情产生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种渗透。

 

我们还要在后面具体地讨论这三种渗透形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