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2章 清代民居下盐店

  建筑精美的清代民居下盐店,位于西沱镇云梯街下段,现为胜利街5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盐店为渝东地区典型古民居建筑群。据考证,为清代举人杨氏家族的住宅,原由街面进入,利用坡地高差,建多重院落,当地称为:重重过厅连着“一道道天”(一个天井即为“一道天”,也称“一通天”)。现仅存建筑群的最后“一道天”及其周围部分地基,石构件仍存,整体形势依稀可辨。

  该建筑群坐东面西,西可眺望长江,东、北两面紧邻高3.5米的陡坎,南部较为开阔,为一坳地。现建筑群通井深26.1米,通面阔20.75米,建筑台基占地564.5平方米,环境范围约36伊39米,总占地面积1 400平方米。其占地面积包括现在正厅南侧后加建的一座建筑,这座后建建筑的屋顶与正厅相连,为改民居为粮库时加建。此建筑曾被改作粮站仓库,归粮站管理,但现已废置不用。前厅建筑保存完整,单檐悬山顶。台明高1.65米,石阶梯九级。前厅五开间,明间面阔稍大,约5米;次间、梢间面阔近同,约4米。进深四间,前一间为廊,通进深7.9米,前后出檐各为1.2米。柱径0.19耀0.23米不等。檐柱高5.1米。前厅构架全部为穿斗排架,六个排架,明间及次间四排架为五柱四瓜,设穿枋六道,穿枋尺寸0.15伊0.05米,加挑檐11檩。山面两个排架九柱无瓜柱,为“千柱落地”式。除前檐廊柱有柱础外,山面屋架柱子落在高1.2米的条石墙上,其余柱子则落在约200毫米高的条石基础上。建筑通高7.6米。屋面采用20伊120毫米的椽板,椽板上冷摊子小青瓦,正脊已无存,明间为过厅(有人称前厅为过厅),其前廊二步构架较有特色:廊间瓜柱下设斗拱,呈45度角放置在驼墩上。改为粮仓(或为粮仓)时,每间装松木仓板,货由仓顶入,将原来单檐的厢房加高改为重檐,原中柱截断,另加柱子支撑重檐,穿枋也被改动,原中间两品屋架已面目全非。厢房后檐仅存下半部,为大青砖砌,青砖下条石墙体高1.2米,与前厅山墙相连通,并在前厅墙处开一门,通前厅前廊。厢房除构架形式保存外,装修改动较大,原装修均毁。

  正厅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步架,通进深9.0米,前后上檐出均为1.2米。台明高1.1米,中路石阶七级,两侧各四级。正厅共有四排架为穿斗,两山采用硬山搁檩做法,各面山墙均加有前后檐角柱两根。除前后檐柱采用柱础外,其余各柱落在名品屋架下高0.2米的条石基础上。柱径0.21耀0.28米,前檐柱高5.0米。明间两品排架为六柱四瓜,次间排架为五柱12檩,由此可见其前后檐高不等。前廊两步架,因厢房与正厅构架在此交接,仅明间的前檐柱与其自身的排架对位,次间、梢间前檐柱的位置为厢房山墙排架柱。梢间排架前檐柱与厢房排架柱对位,共为一根,次间排间与厢房排架柱不对位,因此,廊架瓜柱做吊脚柱(下部无穿枋与厢房两山排架相连),梢间前廊设木楼梯,可通到厢房与正厅屋架(粮仓顶),此两部木楼梯为改建粮仓时所加。正厅各穿枋尺寸较前厅大,为0.170伊0.055米,纵向联系构件大额枋达0.38伊0.09米,另有多道步枋连接。正厅装修十分精美、考究,为此建筑的一大特色。正厅明间廊步跨空枋为三角形大雕花板,其中间刻有珠环,环内飘舞丝绦,环外遍生蔓草。枋头两端以方格图案刻地。雕花板上有月梁,月梁上置雕花驼墩,驼墩中央雕月影,内为走兽、飞鸟,影外为花与草叶。挑檐枋及排架穿枋枋尾在此出头,雕长鼻象头,与驼墩共同承担双步梁及其上面骑着的瓜柱。另檐柱与挑檐枋头之间的斜撑及明间挂落(南方又称花牙子)均为蔓草透空雕,做工十分精美,耐人寻味。

  正厅较为考究,出檐部分做卷棚,廊间为轩顶廊,整个建筑群屋顶穿插连通。天井中前厅、厢房檐口同高,正厅则更高,加之精美的雕刻,显示出主人至尊的地位。各建筑均为小青瓦,有残余的勾头、滴水,檐口部分残坏比较严重。山墙为大青砖砌成,山墙中心上部有一方窗。由建筑的次间、梢间纵向步枋的位置推测应有楼层。正厅后墙下部为条石,上部为木板壁。

  下盐店作为渝东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按照《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定义,下盐店不属于“伟大的艺术作品”,但属于“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下盐店巧妙地利用了山区地势的起伏,形成建筑群高低错落、屋宇重叠之势,给人以美感。2009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水位后,下盐店将全部淹没。下盐店古建筑将易地搬迁至云梯街上段,作为渝东传统古民居实物保存下来,建成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通过下盐店这一建筑,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川盐销楚”的整个历史。

  早在宋代,川盐通过长江边的西界沱转运去湖北省恩施、利川、来凤一带,全程300多公里、约一米宽的青石板路,又称“三尺道”,是宋代著名的陆运交通线,故有“长江千里古盐道”之称。西沱镇就是这千里盐道的起点和转运站。明清时期,这里更是长江边商业贸易往来的古场镇,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而雕刻精美的下盐店古建筑,既是清代建筑杰作,也是“川盐销楚”的历史见证。

  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西界沱已是“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商业贸易街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此设巡检司,置塘汛,市场更加繁荣,成为连接川鄂“千里盐道”的交通枢纽,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当年武陵山区清江流域的盐源枯竭,四川自流井、贡井盐抢占了市场,原运至湖北的巫山盐、彭水郁山盐失去了竞争力,于是,“川盐销楚”就以西沱古镇为起点,连接这条在深山峡谷中穿行千里的“盐运古道”。清《石砫直隶厅志》上说的“……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也……”,道出了西界沱昔日的繁荣景象。元代川江水路在西界沱设“梅沱小水站”驿站,作为连接川鄂交通水驿,是重庆出川的必经驿站。古代的川盐、百货、丝绸、蜀绣等天府特产,经长江上游的成都、重庆、涪陵等地运到西界沱,再由西界沱转运去鄂西。

  这条宋代“川盐销楚”盐运大道以长江边的西界沱云梯街为起点,翻越方斗山楠木垭,经王家乡青龙场,过石家坝,进入“黄连之乡”黄水坝,再经锅厂口、青冈坪、坡老巷、回面坡、万胜坝、八角庙、摩天坡、冷水溪,翻越“川鄂屏障”七曜山,到达湖北省利川、恩施等地,全程300多公里、一米多宽的青石板路上深陷的打杵足印,是土家族祖先艰苦创业的鲜活历史,史称长江“千里古盐道”。现黄水镇回面坡路段保存最完整。《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记载,川鄂古道南陵山道(今重庆巫山县南陵山一百零八盘古道)经湖北建始入恩施,而黄水镇回面坡古道也通鄂西恩施,并与南陵山道相通。宋代诗人黄庭坚“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诗句,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当年蜀道的艰难险阻与闭塞交通。悠悠古道,历经数百年风雨保存至今。一盘盘青石板,宽大厚重,传承着土家族先民剽悍、尚武、勇敢、粗犷、勤劳的优良品格和民族气质。土家族先民披荆斩棘,赶着马帮,负荷山物,依崖凿道,垒石为关,拓展出这条人迹罕至的古道,一代又一代,把青石板踏得光亮圆滑,后人叠印着前人的足迹,在大山里休养生息。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