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 “一层半”式平房和码漏

  那时我们那里最高的房子是坐落在下沉式的人民广场西侧的饭店,被我们俗称为“七层楼”,站在人民广场上仰视“七层楼”,可以充分理解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关于“巍峨矗立”的解释。我们当时并不觉得高度更高的争相林立的烟囱也算是建筑物的缘故,所以“七层楼”是这个古城的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其次是东方红大道一侧的百货大楼还有南门头几栋建筑,修建于四十年代,大多是上下四层,这种建筑被我们称作“楼房”,是商业中心的代表性建筑。再次是类似于人民大会堂的群英堂还有工人文化宫这样的建筑,建于五十年代初,有一种蕴含着独特色彩的雄伟。剩下的房子基本上是平房,窑砖陶瓦,是我们这个江南古城独有的也极其特殊风格的建筑,我私下里称这种平房为“一层半”式建筑——所谓“一层半”,是因为这种平房的墙体一般都不砌到顶,约三米高,墙体之上再架“人字木梁”,墙头和屋檐之间一律空出一段距离,一般的人家都钉上木板,再贫苦一点的人家不钉木板,而是钉上“油毛毡”;大部分的人家在房子里面重新架设木梁,铺上楼板,有效地利用这个空间弄出一个阁楼,只半层,且开一扇窗,一般是孩子们睡觉和学习的地方,也可以是堆积家什杂物的地方,这个半层阁楼更是老鼠繁育后代的地方……我们这里的“一层半”式建筑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这个古城自古以来建筑多坯房,屋内高度相对于江南其它地区的单层民居要高出很多,考虑到要保持屋内通风,所以屋檐和墙体之间留有空间。因为大多民房都是由坯房改建,所以这种独特的“一层半”式建筑成为我们成长的摇篮。还有一小部分民居,更简陋,没有窑砖陶瓦,墙是竹片编成的,用篾条固定以后,外面再涂上厚厚的拌有石灰的黄泥;屋顶也是毛竹搭成的,条件好一点的盖上几片石棉瓦,条件差的就覆盖着“油毛毡”,低矮,阴暗。穿插在平房居民区的间隙里、还有较边远的市郊,比如泗渡里、三闾庙、扫箕坞、黄泥头、油盐巷等地。

  少年时代,我们无缘住进“楼房”但是有幸住进了“一层半”式平房。在这里我们每天顺着梯子爬上半层阁楼,点上“洋油灯”,看书写字睡觉听老鼠啃木头学邻家懒猫叫;我们在这半层阁楼学会了倾听雨点击打瓦片的声音,我们可以比家里其他人更早地发现墙头栽种在匣钵里的大蒜发芽、仙人掌开花;可以看到田七的绿,还有菊花的黄……一排排“一层半”式平房为我们围成一个个院落或者小巷、为我们分隔成笔直或者弯曲的弄堂,我们被称为“弄堂的一代”,我们居住的刘家上弄67号以前是一个大坯房,一共九户人家,共用一个大院,进出都通过一个正方形的门洞,门洞原先有两扇对开的厚重的木门,后来一直敞开着直到腐朽;门洞上有三只匣钵种了“洋马齿苋”,年年自生自灭,年年夏天都开小红花;门洞两侧的角落里也堆满了石膏模子板和破匣钵,估计从前这里是坯房的时候就留下来的,现在已经长满青苔,最上面的空匣钵里面积了水,还长了水葫芦……从院子门口的老蔡家到最后一户安徽佬耿旺来家的门前墙角下有一排暗沟,盖上了方块的石板,九户人家的废水都从这条暗沟里通过。院子当中种了很多竹杈,每家每户的竹篙都立在屋檐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九户人家的衣服裤子床单被套都晾晒在竹篙上被伸到竹杈的顶端、阁楼在窗台上也晒满了鞋子袜子手套帽子,这个时候为了多争得一缕阳光,其乐融融的邻里生活中也往往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我们这里把邻居称作“共屋的”,可见邻里关系胜似远亲距离很近。当然类似于聋婆老查和耿旺来的老婆之间这样积怨至深的情况也有,她们仅隔壁却仿佛有深仇大恨,其中原因不得而知,除了老查耳朵聋可能会听不进解释的话导致更多的误解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两家成为仇敌呢?按照聋婆老查自己的话说,是因为耿旺来的老婆偷走了她藏在阁楼里的东西,耿旺来的老婆是窃贼;但是从耿旺来的老婆数年来脸上的冤屈神情看来,聋婆老查向大家撒了谎。反而是耿旺来在吵架的时候说聋婆老查的老公罗官助在阁楼上偷看自己的老婆洗澡这件事情更可信,聋婆老查把对自己老公罗官助的怨恨迁怒于耿旺来的老婆看来倒是有可能成为唯一证据的——想想都是这“一层半”的平房闹的!

  我们有幸住进了“一层半”式平房但是无缘住进“楼房”也因此多了一点生活的“乐趣”——每年雨季到来,尤其是梅雨季节,屋子里总是会漏雨。父母的房间里,靠旧式雕花床的一角有一处,不剧烈,每十秒左右漏下一点豌豆般的水滴;大厅里贴毛主席像的那个角落,漏得比较富有激情,滴滴嗒嗒的雨线时急时缓,但是始终不肯歇一口气的样子;厨房间比较惨烈,有好几处漏得惊人,争相竞速……于是全家大小都来不及提桶拿盆,接漏。情况糟糕一点的家庭,在家里甚至还要挽着裤腿走动——这里绝不夸张,那时候住这种“一层半式”坯板房的人家,除了条件好一些的在正房间里铺有一层木地板之外,大多数人家的地面是泥土地面,虽然夯实了,但有“高低深浅”,遇水湿滑,甚至能“积水成池”。窑砖陶瓦的房子容易漏水有几种原因,首先是因为一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舍不得暖人的阳光浪费,爬上梯子把铺盖卷儿晒在屋顶瓦片上,容易造成瓦片移位,导致雨天漏水;其次是因为猫,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养猫的人家特别多,虽然一般情况下猫爪子柔软如棉,走在屋顶瓦片上并不会踩碎瓦片,可是一到“谈恋爱”的季节就不得了,一只母猫能诱得一群公猫在屋顶瓦片上挠首抓腮、撕心裂肺、甚至“打群架”,夜间睡在阁楼上的人,没有一个不被房顶瓦片上的猫的疯狂给惊醒的,脆弱的陶瓦抗不住一群甚至几群公猫成夜成夜地像过千军万马风驰电掣那般的折腾,瓦片碎裂导致雨天漏水;再次是因为“过龙”——我们那里把遭遇台风这样的恶劣天气叫“过龙”,狂风袭来,陶瓦就像书页一样,被齐刷刷地翻过在落下,遭遇“龙翻书”,雨天没有不漏水的;最后还有一些其它原因也会造成屋顶瓦片受损导致雨天漏水:比如小偷上了房顶,再怎么蹑手蹑脚,瓦片还是“噗呲噗呲”地断裂……再比如,张家和李家发生矛盾,老李的老婆气不过,深更半夜捡块砖扔到老张家的房顶上……再比如,造反派来了,抄了家不算,最后还拿一根竹篙往屋顶上捅几下,一方面体现抄得彻底;另一方面尽最大可能宣泄对潜藏在革命队伍中的“特务”的仇恨……再比如……

  因为雨天家里漏水,所以要请人“检漏”,我们那里叫做“码漏”——我认为叫做“检漏”还不足以准确表达我们那里的那个时候的情况,因为“检漏”是指修检漏水的地方,“码漏”就不同了,我们那里的那个时候,每次请人上房都是一片瓦一片瓦地“码放”,整片房顶全部掀掉,重新码设完整的陶瓦片,一整天都轰轰烈烈的,那个时候的孩子们看来简直堪称壮观。请人码漏,首先要打报告,报告由院子里的“沈部长”执笔,“沈部长”其实并不是什么部长,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穿四个口袋的中山装,且一定在右上口袋盖布上插一根钢笔套,头发剪得总是很整齐,加上挺直腰板走路,那样子、神气、派头有点类似当时有名的“武装部长”,所以院子里的人叫他“沈部长”,他有文化,能写行草隶篆更能打申请报告。申请码漏的报告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是罗列各家各户漏水的实情,比如:67-3号,彭世宇家:房间漏水三处(其中一处严重)、堂前漏水两处、厨房漏水八处(柴房全湿);67-5号,罗时堂家如何如何……报告打好一般要交给房管所,由于我们这个院子是属于厂区管辖,类似于厂里的宿舍,所以报告打好后直接上交给厂工会,由工会主席审批报告内容,负责任的工会主席抱着“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工作精神,先“实地考察”一次然后写一句“经实地调查情况属实”报请厂长批“同意”二字,得到厂长批字后工会主席自己也要批“同意”二字,再交给劳保科,由劳保科长再批“同意”二字,再交厂建工队,由建工队长安排负责砖瓦的建工二队赵德一支队长实施具体工作。

  夏天的太阳起来得早,天亮不到一支烟的功夫,日头跟着就上了房。按照定好的日子,这一天码漏的工人到来了。整个院子里的人都欢天喜地——码漏师傅(我们叫他们为“码漏师傅”)来了,除了帮我们铺瓦码漏,避免“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尴尬;还能帮我们把上个月打到房顶的三粒乒乓球和两个羽毛球捡下来……于是我们几个孩子抢出门来看:码漏的工人们清一色兰咔叽布工作服,工作服清一色洗得发白;清一色劳保鞋,劳保鞋清一色五成新;清一色红光满面,清一色都搭一条毛巾,清一色都剪了“鄱阳佬头”(一种两鬓脑后都剪得极短、头顶头发一般齐的、当时很常见的一种发型),清一色笑盈盈地露着白牙齿……建工二队的支队长赵德一扛着长长的竹梯子领头进到院子里来,后面跟着一小溜推车,上面装满了新瓦,青得泛蓝,新鲜得发光。“沈部长”打的报告,所以此时也少不了负责主持接待工作,已经吩咐邻舍搬出了两张大方桌,其他的人搬凳子的搬凳子,倒茶的倒茶;事先院子里的住户凑钱买的烟也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一张桌子上放三包!两包芒果一包葛洲坝,先一人散一行,点上火,更像是自家亲人。抽了烟喝了茶说了话,建工二队的支队长赵德一再布置工作任务,整个院子的九户人家的房顶要掀一遍,干在太阳下山以前完成必须发挥军人作战那种传统打一场攻坚战。各家各户此时都到自家的阁楼上去,在阁楼上有床铺的要卷起来盖上报纸;有需要搬走的家什用具也要移走搬开……码漏的工人架上梯子,在支队长赵德一的带领下一半人上了房;一半人在下面整理新瓦。房顶上的码漏工人扔下一根长绳子,下面的码漏工人便捡起绳头绑一个土簸箕,重新被房顶上的码漏工人拉上房顶,他此时已经在房顶上忙开了,一张一张的瓦片被他掀开了,整张的瓦片被保留在房顶上,有残缺的瓦片被装进土簸箕,往下吊,这样上下接应着,房顶上都是掀瓦片的声音;院子里都是仰着脖子眯着眼睛流着汗的人。在支队长赵德一的指挥下,码漏首先分成两班人马,一上一下;其次工作内容分成两部分,“人”字结构的屋顶背阳的一面一般受破损程度要小一些,先掀掉再码瓦,在午饭前要完工;朝阳的这一面一般受破损程度比较严重,午饭后集中攻坚。

  码漏,不知道算不算一行?360行,行行出状元。码漏如果算一行的话,就一定有状元,建工二队的支队长赵德一就算一个。我们那里把码漏的工人叫做“瓦匠”,是不是能证明码漏也是一行呢?再早一点的时候有一行的人被叫做“泥瓦匠”,好像是“泥水匠”(或者“泥石匠”)和“瓦匠”的总称。我小时候喜欢看码漏,虽然不被允许靠近屋檐以防被掉下来的瓦片打破脑袋,但是被允许爬上阁楼伸到外面露台上和码漏师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我眼中的建工二队的支队长赵德一码漏的时候,房顶上的瓦片在他手边就像赌桌上的纸牌在赌鬼手里一样,片片可以翻飞。看他码漏,我坚信码漏也是一门手艺,有看头。码漏分几道工序,首先是清巢,指的是清理瓦巢;其次是帖瓦,就是将瓦片躺放在瓦巢里,要从下往上码,也就是说从屋檐往屋脊方向码,码的时候有讲究,第二块瓦口要压着第一块瓦根,大约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的宽度,一块叠一块往上走,帖瓦最后实际形成的是瓦沟,用来走水;再次是盖瓦,一道瓦巢帖瓦完毕再贴第二道第三道……在第一道和第二道中间反扣上瓦片叫做“盖瓦”,盖瓦也是从下往上盖,一片瓦压一片瓦,盖瓦实际上起到分水的作用,最后是码脊,就是在屋脊出码放瓦片,从一头码到另一头叫“码顺子”,一片压一片,一路到底。还有一种中间往两头对称地码,叫“码对龙”,一般不用陶瓦,而用缸瓦,比较重,能压得住整条“龙脉”。刚刚说的这些程序其实是常规的码法,一般学“瓦匠”活计的时候要学的。其实建工二队的支队长赵德一码漏能码出花儿,帖瓦的时候能反着来,叫“倒贴片儿”、盖瓦的时候能从上到下,叫“插片儿”,赵德一速度快,手脚麻利,他码出来的瓦片间距规整,疏密均匀,感觉瓦片底下可以透气、瓦片上面却滴水不能渗……

  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这天院子里开大灶(就是集体烧火做饭),喊码漏的工人吃饭时,屋顶上背阳的一面齐刷刷地按时完成了任务。支队长赵德一领头,汗渍渍地从竹梯子上爬下来,房顶上的彝族师傅一个个顺着梯子下来,没有一个不汗流浃背的。中途他们都坐在屋顶上抽过一行烟,现在再抽一行烟,看上去都很过瘾,然后洗脸洗手走向方桌……吃过午饭,再抽一行烟,一个个在屋檐下躺十来二十分钟算睡午觉,换一组工人顺着梯子爬上房顶,支队长赵德一不换岗,而是继续上房顶。因为下午要码朝阳的这一面,他要在屋顶上继续指挥。其实码漏,主要有两难:一是帖“明瓦”难;二是“吃缝儿”难。那个时候我们这种“一层半式”房屋采光系统是一种叫做“明瓦”的玻璃瓦片,一尺长,四寸宽,像一片劈开的竹筒,透明,在那个连玻璃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里这种瓦比较金贵,每家每户应该都有计划内凭票购买的资格,所以都在房顶上镶嵌这种明瓦采光,由于“明瓦”比较薄,所以镶嵌的时候很难吻合,帖“明瓦”时往往选择瓦口较薄的陶瓦做“衬”,“前衬”和“后衬”都选择到“合口”的瓦片才能帖得顺。除了贴“明瓦”是细活儿,还有“吃缝儿”,也算是技术活儿——不是所有的陶瓦烧制出来的时候都弧度均匀、厚薄一致,有的翘口、有的扁平、有的缩弧,千变万化的,码漏的时候,一片瓦一片瓦地码过去,凹凸不平的时候叫做“不吃缝儿”,这时候就需要挑选能“吃缝儿”的瓦片,抽象地说:瓦匠铺瓦码漏,类似于诗人平仄押韵的功夫……

  太阳落在郊外的杂草堆里的时候,支队长赵德一领导的码漏工人一个个从房顶下来,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都跑到家里看金黄色晚霞掩映的“明瓦”,透过这几片“明瓦”,我们的家就能让太阳把光照进来。在支队长赵德一的带领下,码漏的工人师傅们,还抓紧时间帮我们把这个院子的下水道起开,挖出淤泥,装上推车……屋檐下的广播里传出来“现在是播送《报纸摘要》节目时间”的时候,码漏的工人师傅又排成一队,推着一溜装满碎瓦片的小推车,消失在弄堂的拐角处,30分钟以后,他们一个个都将赤条条地站在工厂的浴室的水龙头下,享受着快乐,而我们这个院子里的所有人都觉得码漏的这一天像过年一样,无限快乐……

  现在,成片成片的砖瓦房被推翻,想必码漏的师傅也改行了吧——因为真的再也找不到了。后来,去给我们家购买的商品房换产权证的时候,在房地产交易中心见过一次当年我心目中的“码漏状元”,六年中连续三次为我们那个院子码漏的建工二队支队长赵德一——他明显老了,穿一身保安服,抽一支香烟站在交易中心的大门口,指挥着车辆进出停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