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再看我们的生命

  追求美丽人生的前提是健康的身体,因此,在21世纪,我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关注,是远远高于从前任何一个时代的。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药物疗法,有望通过限制并修复细胞DNA损伤的方法治疗一种影响儿童的早衰疾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院长彼得-史密斯也宣称,随着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以及用于帮助人体自身修复的新药物的研发,人类寿命预期将很有可能达到150岁。由于医药、生活方式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在不断取得进步,那么,人类的长寿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

  第一节 相约永恒的美丽

  1962年9月12日,美国的肯尼迪总统在休斯敦赖斯大学体育场响大学生们慷慨激昂的一次演讲,由此成为美国宇航事业的宣言,也是人类挑战宇宙和生命极限的一场亘古未有的决战。

  肯尼迪在莱斯大学的这个演讲,慷慨激昂中迸发着对人类光明前途和生命理想的积极追求,在今天我们读来,仍会感到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我们处于一个变化与挑战的时期,希望与失望的10年,知识与无知并存的时代。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我们的显露出的无知也就越多。

  尽管存在一个惊人的事实,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在努力奋斗;尽管我国的科研力量以每12年翻一番的速率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速率的3倍;尽管这样,未知、未回答和未完成任务的漫漫长路,仍然远远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理解力。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但是,如果你愿意,把人类有史以来的5万年浓缩成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跨度下,我们对于开始的40年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在这40年的最后出现了学会用兽皮遮体的人类。在这个前提下,大约数年前,人类从洞穴中走出,建造新的家园。仅仅在5年前人类才学会了写字和使用有轮子的车辆。基督教诞生于不到两年之前。印刷出版今年才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整个50年跨度中,在最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前,蒸汽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动力。

  牛顿发现了引力的意义,上个月出现了电灯、电话、汽车和飞机。仅仅在上周我们才发明了青霉素、电视与核动力。如果现在美国新的飞船能够成功抵达金星,那么我们可以真正算得上在今天午夜抵达别的星球了。

  我们的前辈让这个国家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现代发明的第一波浪潮、核动力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们这一代并不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的浪潮中倒下,我们要参与其中——我们要领导潮流。为了全世界注视太空、月球和其他行星的人们,我们发誓我们不会看到太空代表敌意的旗帜,而应该是代表自由与和平的旗帜。我们发誓我们不会看到太空充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应该是充满获取知识的工具。

  然而,我国的承诺只有在我国领先——因为我们想要领先——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履行。简而言之,我们在科学和工业上的领导地位,我们对于和平和安全的渴望,我们对于自身和他人的责任,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做出努力,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解决这些谜团,成为世界领先的航天国家。

  我们踏上新的航程,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为了赢得新的权利,获取并运用权利,应该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空间科学,正如核科学以及其他技术,本身没有道德可言。它成为善或者恶的力量,取决于人类。并且只有当美利坚合众国取得一个卓越的地位,才能帮助决定这片新的领域和平还是成为战争的威胁。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或者必须对敌人滥用太空比对敌人滥用陆地和海洋更加无动于衷,但是我确实认为,太空能够在非战争的目的下开发和利用,再不重复在人类曾经犯过的错误的情况下的开发和利用。

  在太空上还没有竞争、偏见和国家冲突。太空的危险是面对我们所有人的。太空值得全人类尽最大的努力去征服,而且和平合作的机会可能不会重来。但是,有些人问,为什么是月球?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35年前,为什么要飞越大西洋?为什么赖斯大学要与德克萨斯大学比赛?

  我们决定登月(掌声),我们决定在这个10年间登月,并且做其他的事(掌声),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因为这个目标将有益于组织和分配我们的优势能力和技能,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乐于接受的,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不愿推迟的,因为这个挑战是我们打算赢得的,其他的挑战也是一样。

  正是因为这些理由,我把去年关于提升航天计划的决定作为我在本届总统任期内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很多年之前,伟大的英国探险家George Mallory-—他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被人问到他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儿。’

  这就是人类为追求生命的终极价值而付出的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牺牲。

  在人类追求进步、追求发展、向太空向宇宙向自身极限进行诸多挑战的21世纪,这个讲演的回声还在鸣响,敦促人们积极进取,积极追求生命的终极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对我,一个从事美容养生事业的企业家来说,所得到的启发就是:怎样用我们不懈的研究和积极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健康美丽地走过生命的天年,为社会和人类造福!

  既然人类都可以登月,都可以遨游太空,那么科学技术以及祖先留给我们的医学财产为什么不能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健康、美丽以及长寿的奥秘,让我们不断战胜各种危害身心健康的病患,这也同样是造福人类的方式。

  随着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严重,人们的健康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使得我们找到了很多治愈各种疾病的办法和研制出新型的药物,但与此同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各种病毒和生存空间出现的新问题又在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新的威胁,制造新的危机。亚健康,就是这个威胁和危机的罪魁祸首。

  亚健康,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身体界于生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气质性病变,成为“亚健康状态”,又叫“第三状态”,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未达到花消明显病理性反映的程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中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真正健康者仅5%,找医生诊治疾病者约占20%,剩下的75%就属于人体“第三状态”——亚健康,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否发展为严重器质性病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亚健康本身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身体亚健康的表现一般为:由于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虚弱,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盗汗、出虚汗,稍有不慎就感冒,怕冷、体温异常、倦怠乏力、下午体温常达到37-38℃左右,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而心理素质亚健康的一般表现为:社会条件下来自家庭、工作、晋升的压力以及由这些压力引发的抗拒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压抑心里等,导致抗挫折能力变差、心病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夜寐不安、多梦纷纭,烦躁、易怒、恐慌、焦虑、妒忌、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以及神经质等,这些都属于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是随着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所处时间、地点、条件、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情感亚健康一般表现为:人本应关心社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一旦陷入情感亚健康,这些人们便会对很多事情都很冷漠,“心理领空”越来越狭小,冷漠、无望、无助、空虚、溺爱、疲惫、机械等。这便是情感“亚健康”,广泛地存在于男女之间、同辈之间、代际之间、同事之间、路人之间等等。大多数是情感刺激、感情偏差等因素而引起并发展的;思想的亚健康一般表现为:思想表面化,脆弱、不坚定,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并改变自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错误选择接受、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及思维方法不科学;行为的亚健康一般表现为:行为失常、无序、不当等的表现,这便是行为“亚健康”。行为“亚健康”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从个体自己对行为的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和经验来看,行为亚健康源于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失控、错控。

  亚健康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性改变,而不是器质性病变。

  (2)体征改变,但现有医学技术不能发现病理改变。

  (3)生命质量差,长期处于低健康水平。

  (4)慢性疾病伴随的病变部位之外的不健康体征。

  对我们来说,亚健康是否发展为严重器质性病变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亚健康本身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如果发现您出现了以上提及到亚健康的表现,一定不能轻视,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古人说:“上医治未病”,所谓“未病”,不就是以上那些还没有构成疾病但已经成为疾病爆发的隐患和危机的那一系列“亚健康”的问题么?

  有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惊地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反长兄医术最高呢?”

  扁鹊惭愧地说:“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觉得他水平一般,但在医学专家看来他水平最高。”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汤华这就是所谓的“上医治未病”。

  有关“上医治未病”,历代名家都有独到的研究心得和实践: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其实也是古代杰出的养生大师。孔子曾提出过许多颇具真知灼见的养生“治未病”思想,如《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诫人们:应当根据不同生理时期的体质与心理特点,陶冶情操,养护体魄:青少年时,身心发育不成熟,不可恋色早婚,不可快情纵欲;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须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不可过度疲累,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到了老年时,体质已虚,更要淡泊名利,超脱俗念。正是由于孔子注重养生防病之道,且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所以尽管他一生历尽坎坷,屡陷困境,仍能安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尽享天年。

  扁鹊“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诊去见齐桓公。礼毕,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相信这一套。”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仍不相信,并对扁鹊的说法深感不快。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看过桓公后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接着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招来祸害。”五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了。为扁鹊写传的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脏腑。《难经》据传是扁鹊所作,其中有“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家,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患病了,到了40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会死去,并且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俗话说,“忠言逆耳”,王嫌仲景的话难听,就没有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王仲宣到了40岁时先是眉落,继则死去。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张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是很高深的。他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以《伤寒杂病论》(后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一书为标志,“治未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说,其中关于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无病重防。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病,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房室勿令竭乏”,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五脏元真通畅”的生理状态,使病邪“无由入其腠理”。既病防变。此为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早期治疗。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其次,治未病的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也必然成为在病理状态下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为此,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第三,慎治防变。仲景列举了大量临床上因为医家误治而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例子以警示后人,如“淋家,不可发汗,复汗必便血”等。仲景还将顾护脾胃作为慎治防变的关键环节,在施治过程中念念不忘“勿犯胃气及上二焦”。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因而被誉为外科学始祖,相传著有《中藏经》一书。其“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主要有:创五禽戏,强身健体。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也就是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则身体健康而长寿。他根据古代导引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不同形象和特有的动作特色,创立了一套适宜于防病、祛病和保健的医疗体操——“五禽戏”。他的弟子吴普施行五禽戏法,到了“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调摄精神,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华佗非常重视七情、饮食、起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要求人们“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他认为饥饿过度会伤脾,宜饮食有节,不可过饱或过饥,切忌偏嗜,并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他还认为“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若起居无节,酒色过度,可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各种疾病。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华佗认为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体疾病的发生,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祛病保健。

  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防病养生方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身体保养。疾病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由于人们防患意识淡薄,平日不注意护形、养神而致。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愈如抽丝。”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后悔晚矣。其次,强调劳逸适中,慎避外邪。他在《抱朴子》中指出,一个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风寒暑湿所致。如果平日注意内养正气,形神相卫,各种邪气就不会侵犯人体。此外,葛洪还认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气和血。人生病主要是气血亏损所致。他提出一系列不损伤气血的养生之道,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饮酒当风,不欲广志远愿等。在精神保健和心理卫生上,葛洪提出要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物,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他明确告诫我们:“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延驻千百年。”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史称“药王”。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他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他还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所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此外,孙思邈还在著作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用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拒绝亚健康,善于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远离疾病的困扰和折磨,这是我们必须学会增长的生存智慧和本领。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张景岳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其先兆的,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温病学派创始人。他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其预防传变主要体现在护阴保津上,这是由温热病的特性所决定的。从温病的证情看,一般是热偏盛,易出汗,更易伤津耗液。

  站在古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拒绝亚健康,善于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远离疾病的困扰和折磨,这是我们必须学会增长的生存智慧和本领。

  第二节 长寿,不只是一种期待

  201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不知什么时候起,一种“末日传言”就在人群中渐渐弥漫开来,无论这个近乎唯恐天下不乱的惶恐情绪到底是玛雅人还是现代人整的,总之在美国大片《2012》的渲染和描绘下,给很多人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些伪科学家和喜欢借机会捞一把的商家,借着人们恐慌的心情宣扬他们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兜售原本并不畅销的商品……

  凡此种种,也从中窥见人们对生命的在意和对生死的惶惑——毕竟,活着是一件美好快乐充满希望的事啊!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

  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有甜 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

  一代君王在开疆辟土争天下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和人类追求的无限,历代帝王如此,寻常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古人到今天的我们,又有谁不恋生呢?

  这就让我们不能不探问:

  长生的路能走多远,它是一件令人无比憧憬的事情吗?

  在一些古代资料中,可以查到人类享寿高达200多岁的记录个案,比如前面所谈到的逝于1933年的中医师李清云,活了256岁。如果真的如此,他的一生便是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清帝,直至民国,是极为罕见的超级寿星。但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毕竟相当令人怀疑,甚至已经近乎神话传说。

  现实中超过100岁的老人并不鲜见,而根据现代的确凿数据,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83岁,女性更是高达86岁;男性平均寿命最长的是香港,为80岁。

  如果把这些数据与人类历史不同时期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出人类寿命在数千年来的确有了相当长足的进步。比如欧洲人青铜时期的平均寿命据估计可能只有18岁左右,古罗马时代达到了29岁,文艺复兴年代为35岁,直到19世纪末,也不过45岁,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个数字就大幅跃升至68岁左右。在中国,有专家推断的数据大致是: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5岁;民国时期,35岁,目前约为72岁。

  可以说,人的寿命有相当大的潜能可挖。问题是,潜能到底有多大?

  科研人员正在一群罹患Ⅱ型糖尿病等老年病患者中进行的一种合成分子药物的临床试验。这一试验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据了解,这种药物的性能比已知的“长寿药”白藜芦醇(红酒中发现的植物化合物,可以激活一种叫做去乙酰化酶的蛋白质,已实验能延长酵母、蠕虫、果蝇和非洲肥鼠的寿命)的效力要强1000倍。澳大利亚的老龄化研究专家们认为,尽管这种用来进行身体自我修复的新药尚处于研发初期,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终有一天,人类将能活到150岁以上”。有研究人员更进一步宣称,基于已有的研究,第一批能够延缓人类衰老的药物将有望在5年至10年内问世。

  对于“长寿药”的研究世界各国都在进行:2006年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就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如果这种抗氧化剂工作正常,人类将来甚至可以活到800岁;2009年,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宣称,一种名为雷帕霉素的药物可能延长人类寿命;2010年,英国科学家称,从千年冰川中提取的细菌有可能使人类活到140岁,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这种细菌制成药物并进行临床试验;同年,美国纽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老龄化研究协会的一个科研小组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三种可以阻止老年疾病,延长寿命的基因,据此原理研制的药物,让人们活到100岁没问题。

  那么,我们人类到底能有多长的寿命呢?

  目前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推断寿命极限的方法有五种:

  一、按生长期推算寿命。法国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这就是通称的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预计寿命可达100~175年;

  二、生命周期算法。俄罗斯莫斯科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穆尔斯基和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教授库兹明指出,人的生命周期时间是15.15的倍数,例如人的第一个生命周期是诞生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正常妊娠天数266天的15.15倍,即约11年——统计数字表明,人在11岁时体质最弱;用11再乘以15.15,为167岁,他们认为这个就是人类的寿命极限;

  三、按细胞在体外分裂次数推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遗传学研究中心的海弗利克博士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人体细胞进行实验,发现人体的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分裂50次左右中止,“50次”被视为培养细胞的“传代次数”,也即“海弗利克限度”,细胞的每次分裂周期约为2.4年,因此人类寿命可能为120岁左右;

  四、按性成熟的时间推断。一般哺乳动物的寿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15年,寿命因此可达110~150年;

  五、按剩余寿命计算。这是一种较新的衡量方法,是将某一时期仍在生的人士的平均年龄与当时的平均寿命相比。

  此外还有些推算方法,认为人类的寿命应该更长,可达200~300岁,而现在平均寿命大大低于此数是因为人经常受到各种“意外”的影响。又如俄罗斯科学家的“800岁”之说,则是建立在通过抗氧化物控制自由基的活动,以达到长寿效果。

  但是,长寿就能不至衰老吗?

  科学家们研究的“长寿药”与市场上各种宣称“抗衰老”的营养品、保健品是不是一码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研究的不断突破,人类寿命延长应该是大势所趋,但人类寿命是不是可以在短期内达到150岁,这应该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要想短期内实现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还需要考虑许多操作上的问题。营养品和保健品的抗衰老主要通过调节人体免疫、补充微量元素等来实现,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的保健而言的;对于儿童早年衰老综合征这些先天造成衰老问题的药物治疗是立足于基因层面的,和普通的细胞衰老并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普通保健品具备的抗衰老疗效无法解决基因造成的早年衰老问题,而针对基因问题造成的早年衰老症状的药物对抵抗普通细胞衰老也不一定有效。

  不过一些科学家指出,控制“生命之钟”的动力目前仍然超越人类的认识能力之上,实验室中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例如,在自然条件下,“海弗利克限度”是否仍旧是试管中测得的50次?又如,很多人都认为基因是控制寿命的密码所在,但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些研究人员对某些线虫的研究发现,在基因不变的情况下,上一代线虫似乎可以根据与基因接触的物质的变化,改变相应基因的功能,从而使自己的寿命增加,并将这种“长寿”现象遗传给自己的后代——这种遗传并非是通过基因的传递完成的,这又怎么解释?

  那么,人类的寿命是不是越长越好呢?

  既然人类在抗衰老领域的研究已经颇具成果,那么当人真正可以“活到150岁”时,“衰老”会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人类的寿命增长是不是会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下降。寿命不是越长越好,长的寿命必须是要保障生活质量为前提。如果一个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身体机能却没有相应增强而仅仅停留在保持机体运行的状态,他将如何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如何让自己不存在太大生活压力,这些都是人类长寿后要面临的问题。

  牛津大学神经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预测,如果寿命足够长,那么人在65岁时可以开始自己一生当中的第二个职业。不过,这一预期的前提是要先解决好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在内的老年痴呆症等问题,否则,长寿很可能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研究者指出,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父母寿命、智能、脑力活动、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环境、运动性生活、心理、音乐、阳光、射线、睡眠等等。除了医学治疗、保健等之外,健康、有度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重要。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影响人类寿命的诸因素中,遗传因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切生物的必然过程,都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尤其是内困。现在遗传学认为,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一切生物的寿命长短,都是受着遗传因素影响的。

  自然界生物的寿命长短不齐。种子植物的乔木,可生存数十年,数百年以至数千年。动物的寿命更是不同,蜉蝣生物只生朝夕,而龟鹤却能长命百岁。人类的天然寿限当是一百多岁,这在古人和现代科学家们很少有不同意见。古人说,人的寿命在母腹中即已注定。如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清朝名医徐灵昭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这里的“元气”,大体可以理解为现代分子遗传学中受精卵的DNA。这DNA指导蛋白质(气血)的合成,“宰乎气血之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是“视之不见,求之不得”的了。

  近年研究表明,寿命与遗传有关。统计学指出,父母高寿,子女的死亡率低。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活到75岁的话,那么他在30岁活到80岁的希望是26.6%。相反,如果他父母不到60岁就死去,那么他在30岁活到80岁的希望下降到20.3%。临床表明,下一代从父母那儿得到短命基因,会死于受精卵(流产)、婴儿期(死产)、生育前期(夭折)等。遗传基因如何控制寿命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就遗传方式看,不属于孟德尔氏式的单基因遗传,很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是若干控制寿命的基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正常人而言,一个人出生后,寿命由生物钟控制。人体约有100万亿个体细胞,每个体细胞都包含着控制遗传性状的全部信息,但各有分工。生物钟这群细胞,组成控制寿命的“器官”。美国著名科学家海弗利克说,一切活的生物体,都有生物钟,一切生命过程,包括寿命长短,由生物钟内预定的时刻表来控制。一个人的生命时刻表的“正本”(即前述元气),由父母的精、卵子中的遗传密码各贡献一半组装而成,贮存在受精卵的46条染色体。受精卵发育、分裂。由于DNA的准确复制,100万亿个体细胞中都分到一张生命时刻表的“副本”,但唯有组成生物钟的细胞群,才有权力按表行事。

  迄今为止,现代科学技术尚未发明出能测定一个新生儿寿命指数的“测寿器”。目前,人们普遍关注能否从根本上突破由自然规定的天年。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经过猴脑的科学研究,已成功地标出了人脑生物钟的座标:位于两条视神经交叉点的上方,约有2万个细胞,总面积为1/4毫米。他们说,这是人体中两台生物钟的一台。虽然只发现一台,但我们毕竟看到了可以调节生物钟,制定新时刻表,从而从根本上突破天然寿限的第一线曙光。

  以下这个资料可以作为我们健康养生的参考:

  美国《预防》杂志3月13日刊文列出了14个确有科学依据的长寿迹象。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