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三章 打工不如当老板

  在正式做皇帝之前,刘秀有很多事情要办。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通知刘玄,自己准备单干。

在信息闭塞的当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刘秀所在的河北到刘玄所在的长安,中间相隔何止千里。而且,即使派出了信使,即使信使很努力地赶时间,仍然存在着信使在望见长安城后被人灭了的可能。

刘秀是个讲效率的人,看在当年一起扛过枪的面子上,刘秀用最快的方式告诉刘玄:哥哥,兄弟要单干了。

这种方式就是杀人,被杀的人叫谢躬。

谢躬,是刘玄派到河北的使者。准确地说,是刘玄派到河北监视刘秀的使者。

一般来讲,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杀人这种粗活刘秀不会亲自动手的,他把这一光荣而又不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吴汉和岑彭。为保证完成任务,吴汉和岑彭决定杀鸡要用牛刀。公元24年11月,吴汉和岑彭率突骑军袭杀谢躬于邺郡。

袭杀谢躬后,是个人都明白,刘秀不再是刘玄的打工仔,他要独自开店当老板了。

“降伏铜马”

在吴汉、岑彭袭杀谢躬之时,刘秀和其他将领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忙着招兵买马,具体的招兵对象是铜马。

铜马,不是指用铜做的马,而是一支武装力量的绰号。托王莽兄一场乱政的福,当时像绿林军、刘演、刘秀一样起来造反吃饭的有很多人,这很多人组成了很多武装力量,铜马就是这很多武装力量中的一支。为了能够区分这些武装力量,当时的人(包括造反者本身)便根据造反者所在的山川地理名称(如绿林军),或造反队伍的强盛(如刘演的柱天军),给这些武装力量以不同的绰号。

既然是绰号,就难免五花八门。除了铜马外,在河北地带还活跃着诸如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造反力量。这些造反力量强弱不等,猛的如铜马有数十万人,弱的如获索只有万把人。

值得一提的是,铜马虽然人数众多,却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而刘秀决心要让这群乌合之众在自己手中成为可以借以统一天下的精兵。

说实话,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要让这个愿望实现,很难。这个难度虽比不上到九天揽月,却也不亚于下五洋捉鳖。

但刘秀终归是刘秀,他打算做的事再难都从不放弃。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顺便讲一下,这也正是我们读史的意义所在。

刘秀要通过以下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一步——找到铜马的头领东山荒秃(这个名字有气势吧),告诉他,自己瞎混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东山头领为个人前途计,来给我打工。

结果不难预料,自己做老板挺好的东山头领严词拒绝了刘老板的恶意,并用实际行动告诉刘老板,乱讲话是要负责任的。

东山荒秃集合所部,决心给刘秀上一堂礼仪课,上课地点在冀州清河郡清河县。

招工不成反给自己招来个老师,很郁闷的刘秀只得启动第二步招兵程序:既然来了,那就打。打服了,也就好了。

第二步——准备给刘秀做老师的东山荒秃先生发现,自己所面对的这位学生压根更像一名教授。这句话的意思是,刘教授反过来把好为人师的东山先生教育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东山先生发扬不怕牺牲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数次强烈要求和刘秀单挑。但是刘教授深知个人的渺小和集体的伟大。为了教导东山荒秃晓得莫出风头这一浅显的道理,刘教授坚守营盘不出,并命令突骑军对前来挑衅的东山荒秃以集体突击,搞得东山荒秃筋疲力尽,骂哑了嗓子不说,还损兵折将,士气低落不堪。

两军对阵自此陷入僵持。

在僵持阶段,最先受不了的是刘秀,毕竟铜马有数十万人,自己突骑军虽然猛,但总归人少经不起耗。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后,刘秀很及时地分析铜马的破绽。经过一番深入分析,刘秀认为,其实人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多那吃的一定也多。如果让他们吃不上饭……于是,第三步——第三步,在找到可以一举击溃铜马的机会后,军事史上最常见又很实用的一幕又上演了,数千突骑精兵“马勒口,人衔枚”,趁着夜色向铜马的粮草仓库逼近。如往常一样,守备粮草的哨兵们都很容易犯困,在他们似睡未睡低头瞌睡的时候,突的一声四下鼓起,突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摘去了他们项上的脑袋,继而放火烧粮草。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映照着突骑军得胜回营的背影。

夜袭铜马粮草成功之后,刘秀便龟在营盘里盼望着铜马饿死人的消息。遗憾的是,铜马又让刘秀失望了。

如果刘秀读过《史记》,相信他一定能够找出其之所以失望的症结。司马迁在其着作《史记》中写道:秦汉时期经济最发达有3个地区,即泾渭地区(关中),伊洛地区(今河南)和黄河下游地区(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交界地带)。而刘秀、铜马两军对垒的清河县,正属于上述三区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就被烧了粮草的铜马而言,抽调些人马就地筹点粮还是做得到的。

如果刘秀站在高处展望铜马军中的景象,他一定会看到许多运粮草的车马正源源不断驶入铜马营中。而不远处的粮草灰烬正嘲讽似的告诉刘秀:野火烧不尽,只是费点劲。

如此,两军又僵持了十余日。

好事多磨,望刘秀能坚持下去,因为胜利已经距他不远了。

第四步——刘秀坚信,让铜马吃不上饭是自己战胜铜马的唯一机会。鉴于清河一带的大气候对自己不利(太富有),刘秀决心改造出一片有利于自己的小气候。刘秀改造气候的工具还是突骑军。

针对铜马筹粮部队人数少、战斗力弱的特点,刘秀充分发挥了突骑军机动能力强、善于奔袭突击作战的优势,只要发现铜马运粮草的军队,立即派突骑军将其击溃,并将粮草拉回来自己用。更让铜马郁闷的是,突骑军凭借其优越的机动性,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打了就跑,边跑边打,恰如后世的游击队。

刘秀把铜马的粮道断了,守着一片富庶之地的铜马终于闹起了饥荒。坚持了月余后,饿肚子的铜马准备闪人。

为了不惊动刘秀,铜马把闪人的时间定在了夜晚。

史载:贼食尽,夜遁去。

铜马这次闪人的工作做得极为到家,等到刘秀发现自己的邻居不见了的时候,铜马已经搬家到了馆陶县。

若让铜马顺利闪人补充粮草休整军队,那刘秀的招兵工作也就彻底失败了。

不甘心功亏一篑的刘秀决心放手一搏,下令全军追击铜马。

第五步——突骑军毫无悬念的成了追击部队的先锋。

突骑军继续上演着跑得快(机动性强)的神话。在突骑军的奋力追击之下,搬家到馆陶县的铜马还没来得及搭锅做饭,就看见前来给自己送行的突骑军。

为了表示对铜马不辞而别的强烈不满,突骑军二话不说趁着铜马军的兄弟们还饿得眼花缭乱(赶了一夜的路)发起突击。这是一次成功的突击,其状况犹如猛虎入羊群,铜马只有蹲在地上(饿的)挨突的份儿。三五个回合下来,铜马就被彻底炼成了废铜。这时,刘秀率领的后续部队也赶到了。

刘秀没有下令对这支丧失战斗力的部队展开屠杀,而是派出劝降代表招降铜马。

铜马头领东山荒秃虽然名字起得粗俗了点,但脑子不粗,是很识时务的。在权衡比较了战场形势后,东山头领率部向刘秀投降。

为表扬东山荒秃战场举义的伟大功绩,刘秀封其为列侯。遗憾的是,自此以后这位仁兄就玩起了失踪,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他的史迹了。

投降刘秀后,铜马降军的兄弟们终于好好地吃了一顿饱饭。人一旦吃饱了饭,想的事情就多起来。吃饱饭的铜马所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自己跟刘秀打了那么长时间的仗,如今投降了,正所谓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刘秀会不会趁机阴我们?一时间,这种怕挨阴的气氛笼罩着铜马降军大营,局势甚是严峻。

为安抚军心,刘秀在此时发挥了他天才般的政治才能。

首先,刘秀命令突骑军和其他亲军收兵回营,没有命令不得外出,并严禁在铜马降军附近转悠。意在表明:本人的亲军都在大营里,绝无阴你们的意图。

其次,在洗脚上床睡觉前,刘秀身着便装骑马到铜马降军大营里逛了一圈,通过身体语言告诉降军弟兄,大家都是我的亲人,我是如此的相信你们,怎么有可能阴你们。

一番作秀下来,铜马降军的军心总算稳定了。但为了提高军队作战能力,防止意外发生,刘秀还是对这支部队进行整编。整编的具体方式是将铜马降军划归亲军各部,充实亲军力量。

顺便讲一下,由于东山荒秃投降及时,铜马军损失不大,有数十万人之巨,刘秀可谓一夜暴富。

鉴于铜马降军在刘秀后来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突骑军很猛,但毕竟人少),后来做了皇帝的刘秀被冠以绰号“铜马帝”。

“战略部署”

一夜暴富的刘秀在彻夜难眠之时,很是惦念一个人,那就是刘玄。

刘富翁不会忘记,就是这个号称是自己族兄的家伙,先是阴死了自己的哥哥,后来又想方设法阴自己,家仇私恨,思之则咬牙切齿。有仇不报非君子,何况咱有钱有人有军队。

更重要的是,刘玄所占据的司隶州(今河南)、雍州(今陕西),正是司马迁笔下所描述的三大富庶区之二。若消灭刘玄,于公于私都是快事一件。

为达到进据伊洛、关中地区,进而据以统一天下的目的,刘秀兵分四路向刘玄出击。第一路军以刘秀的老同学邓禹为主将,率精兵两万,攻击河东地区(河东郡,在洛阳西北);第二路军以名将冯异为主将,占领孟津,从西北牵制洛阳守军;第三路军以将军寇恂为主将,占据河内,从东面牵制洛阳守军;第四路军刘秀自为主将,率主力大军向洛阳挺进。

顺便讲一下,此时洛阳的守将是更始军将领李轶、田立、朱鲔,所部号称30万。数十万对阵30万,一场大战几乎无可避免。但在战斗的烽火即将熊熊燃烧之时,苍天意外的一阵大雨又把它扑灭了。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场雨,而是一场火。与洛阳前线的熊熊战火不同,这场火又叫“后院起火”。

原来,刘秀在河北灭了铜马之后,其他武装势力如尤来、大抢、五幡等很是消停了一阵,正是能离开河北的离开河北,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也乖乖做了孙子。

但待刘秀率部向洛阳进军后,这些武装势力便如春天的小草、雨后的春笋般破土而出,趁着刘秀不在家之机大搞上岗再就业,而且闹得动静很大。

作为根据地,对刘秀来说,河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刘秀不能坐视家中起火不管,他暂时放弃攻击洛阳的打算,令邓禹节制第一路至第三路军队防守河东、河内、孟津一线,自己挥师救援河北。

刘秀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这意味着他势必将陷入南北两线的苦战。正是南有更始30万大军虎视眈眈,北有尤来、大抢、五幡等十数万人大搞破坏,如此难关,刘秀能扛过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南北两线来解读这段历史。

“南线之第一路军”

作为南线军队总司令、第一路军总指挥邓禹采取的战术是以攻代守,主动出击。

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精锐两万余人(注意,是精锐)经箕关进击河东郡。

经过10日血战,邓禹攻克河东郡,缴获粮草辎重1000余车。

占领河东郡后,邓禹马不停蹄,挥师南下,包围安邑县。在安邑,邓禹碰上了硬骨头。这块硬骨头,邓禹啃了数月也没有啃下来。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是个人就知道,该给安邑派援兵了。公元25年4月,更始军将领樊参率数万大军自大阳(今河南三门峡北)出发,北上攻击围困安邑的邓禹军。途经解县(今山西运城西)时,樊参遭受到邓禹军的伏击。在解县,邓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樊参什么叫精锐。史载:禹迁诸将逆击(樊参)于解(县)南,大破之,斩(樊)参首。

鉴于邓禹在啃了数月骨头后仍然如此生猛,我们有理由相信,安邑是个陷阱,邓禹意在围城打援。

闻知樊参被邓禹摘了脑袋的消息后,更始军大将、比阳王王匡十分生气,他决意要会一会邓禹。公元25年5月,王匡统一调度本部及成丹、刘均部军马,合军10余万,由大阳县北渡黄河,寻找邓禹军决战。所谓“屡胜之后,必生骄气”,打了几场胜仗的邓禹对10万大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仓促应战,结果被王匡击溃,邓禹部将骁骑将军樊崇战死。

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日,直到夜幕降临方止。此时的邓禹身边除了军师韩歆以及少数亲军护卫外,已再无其他能作战的士兵。看到这种情况,韩参谋长(军师)劝告邓司令,建议趁着夜色逃跑。

邓禹拒绝了,他知道,如果此时选择跑路,那么迎接他的定然是全军覆灭的下场和刘秀送来的一把斩头刀。邓禹冷静分析了战场形势后认为,己军虽然惨败,但只是被打散了,倘若能够收拢溃部,自己还是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沉着、冷静是成为名将的必备素质,而于混乱血腥的战场中分析发现能够杀敌取胜的些许端倪,则是名将的重要条件。很显然,邓禹是具备这些素质和条件的。现在他要做的事就是坚持,在坚持中等待收拢部队反戈一击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到来了,因为休息了一晚上的王匡在睡觉时脑袋被驴踢了。

原来,做了一夜美梦(马上就胜利了)的王匡早上醒来后,像往常一样去看天气,结果发现天上没出太阳。没出太阳就没出太阳吧,毕竟也没有哪本兵书上讲过打仗必须有太阳,但王匡却不这么认为。被驴踢了一脚的王匡固执地认为,今天是六甲之日,不出太阳是不吉祥的,不吉祥是不能打仗的。于是,王匡勒令部属,严禁私自出击,等待太阳的到来。

在王匡等待日出的时间里,邓禹得以收拢被击溃的部队。之后,邓禹再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王匡,被击溃后的精锐还是精锐。

邓禹率领收拢后的军队悄悄进逼正在等待日出的王匡军营外。之后,锣鼓突起,全军向王匡军营发起冲击。再之后,是大破之。

被大破之的王匡顾不上天上没太阳,扔下部队撒脚丫子就跑,跑路速度之快,邓禹率轻骑军都是望尘莫及。被王匡强迫看了半天日出的刘均等人可就惨了,因为缺乏跑路经验,刘均、河东太守杨宝、中郎将弭强等人死于乱军之中。

此外,邓禹军还缴获节杖(钦差大臣专用)6根,印绶500枚,兵器不可胜数。

此战,邓禹彻底平定河东。河东,东可以进逼洛阳,西可以威胁长安。自此,刘秀军在与更始军的军事对峙中处于优势地位。

“南线之第二路军”

第二路军总指挥冯异是我们的老熟人。与邓禹以攻代守的战术不同,冯总指挥的战术是有拉有打,利用更始军内部矛盾,各个击破。

我们先来看拉。

冯异拉拢的对象是李轶。这位李轶,正是李通的弟弟,当年参与陷害刘秀的哥哥刘演的李轶。选择这样一位仁兄下手,充分展现了冯异的胆略和自信。

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是注定要成功的。

冯异拉拢李轶的方法很简单,他既没有准备大量的金银财宝,也没有挖空心思施美人计,他只是给李轶写了封信,主要内容如下:

愚兄(冯异)听说,镜子之所以能够照形,那是因为它擦得亮,而通过复习昨天的事(往事),是可以知道今天的事的。当年,微子之所以离开商纣王而投奔周武王,项伯之所以背叛项羽而归顺刘邦,周勃之所以废黜少帝(汉惠帝之子刘弘)而迎立代王(汉文帝刘恒),霍光之所以赶走昌邑王而尊奉汉宣帝,那都是因为他们分得清局势、识抬举的缘故啊。现在的形势是,更始政权已没有前途了。最有前途的非我们家老板刘秀莫属。希望你能够把自己的眼睛擦得像镜子一样,看清形势,学习微子、项伯等人,投靠我家老板刘秀。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啊。

收到冯异的劝降信,李轶想了很多。

李轶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着更始政权混是否有前途。李轶虽然曾经做过不地道(如陷害刘演)的事,但还是很有眼光的。托刘玄及其老丈人赵萌在长安的表现的福,李轶基本可以确定,事情正如冯异所说的那样,跟着更始政权混的确没有前途了。

李轶思考的第二件事,是跟着更始政权混已经没有前途了,自己该怎么办,或者说,是等等看呢,还是马上投靠刘秀,亦或投靠其他军事实力派。一番考虑之下,李轶认为,在当今股市上,集牛股和潜力股为一身的非刘秀莫属,刘秀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但问题是自己当年曾经干过很对不起刘秀的事,进行投资很有风险,搞不好会血本无归。为规避风险,李轶决定再等等看。

拿定主意的李轶给冯异写了回信。

李轶在回信中告诉冯异,自己也很希望与冯异做同事,无奈是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并希望冯异能够把自己的愿望告知刘秀,意思是如果刘秀保证不追究自己参与阴刘演一事的话,事情还是好商量的。

李轶自从与冯异有书信来往后,便严格按照书信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勒令所部严守中立,即虽然没有投降刘秀,但也不再为更始政权卖力了。

在李轶保持中立的日子里,冯异率军四处出击,先后收服天井关(由此名可知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上党郡以及河南郡成皋以东13县,新扩编军队10万余人。

公元25年2月,冯异军于更始军武勃部(万余人)激战于河南士乡亭,离武勃部仅10余公里的李轶再次见死不救,结果武勃部惨败,被斩首5000余人。

赚了大便宜的冯异把李轶的愿望及近期的表现写信告诉了刘秀,建议刘秀接受李轶的投降条件。冯异认为心胸并不是太狭窄的刘秀肯定会接纳自己的建议,但遗憾的是,帝王(马上就是了)之心,又岂是他人可以揣摩的。(详情后表)“南线之第三路军”

与邓禹、冯异两位熟人相比,第三路军总指挥寇恂的表现只能用更加生猛来形容。

寇恂,字子翼,幽州上谷郡昌平县人,曾是天下第一军突骑军内的着名将领之一,邓禹曾评价其为“文武备足,有御人牧众之才”。受邓禹的推荐,刘秀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负责指挥第三路军。

河内郡,地处三大富庶地区的伊洛地区,是刘秀极为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

任命寇恂守备河内,可见刘秀对其军事政治才能的高度信任。

刘秀交给寇恂的任务是:坚守河内,筹调军事物资,编训士兵马匹,以补充前线所需;至于更始军,只要不让他们北渡黄河侵入河内就行了,不允许寇恂主动出击。

这个任务,寇恂圆满完成了一半,破格完成了一半。

先看圆满完成的一半。

寇恂接受任务后,一方面,加紧筹调军事物资,编训士兵马匹;另一方面,实地勘察河内郡内的资源,如在一个叫做淇园的地方,寇恂发现了一片毛竹林。

毛竹,正是制作弓箭的必备材料。在河内太守任上,寇恂共为前线筹运箭矢数百万、马千匹、军粮四万斛。

再看破格完成的一半。

起初,寇恂严格遵循刘秀的部署,只是加强河内守备而绝不主动击敌。无奈更始军却丝毫不考虑寇恂的苦衷,竟主动上门来招惹他。

话说洛阳守将之一的朱鲔,是更始军中现存在少数能打仗的几个将领之一。

得知刘秀大军回师河北而河内空虚的消息后,朱鲔即令部将苏茂、副将贾强率三万精兵北渡黄河,出击河内。

这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河内本来防守力量就薄弱,此时寇恂恰巧又派出大量士兵在民间筹粮。表达的现实一点,河内几为空城。

出人意料的是,寇太守并没有打算在河内城上演空城计,他一面组织身边的军队出征,一边派人去通知散落在各地筹粮的士兵前来会合,具体会合地点是温城。

对寇太守的这一部署,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向寇恂提意见,说:现在更始军正在渡河,正是兵法上所谓‘兵可半渡而击之’的大好时机,我们跑温城去作甚?

寇恂耐着性子只讲了一句:温城是河内的门户,温城失守,河内也就保不住了。之后,命令部队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驰赴之(温城)”。

温城,更始军与寇恂军相遇,继而相持。两军你来我往,互有损伤。

至此,许多人准备看寇恂的笑话。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寇恂坐失“半渡而击”的良机,现在看你有何破敌良策。

良策是有的,只不过寇恂的良策不是“半渡而击”,而是务必全歼。

在寇恂的眼里,温城一开始就是陷阱,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全能陷阱。

在苏茂率部渡过黄河抵达温城之下的时候,这个陷阱便张开了井口,准备时刻吞下苏茂的三万大军。

要实现陷阱计划,寇恂还邀请了一个人来帮忙,此人便是第二路军总指挥冯异。

寇恂把苏茂成功吸引到温城后,冯异的第二路军便应邀而至。趁苏茂不备,冯异从背后狠狠踹了他一脚。这一脚,把苏茂踢了个人仰马翻。

苏茂刚从地上爬起来,寇恂又迎面给了他一拳。

一脚一拳,苏茂再也吃不住痛,撒腿就跑。

合兵一处的冯异和寇恂紧追不舍,追到黄河边,追上了。在寇恂的部署中,这才是黄河的真正用途——拦路虎。

被黄河拦住逃路的苏茂军,一部分勇敢跳水学习游泳,结果被淹死了数千人;一部分选择了投降,投降者逾万。苏茂不知所踪,副将贾强战死。

全歼苏茂军后,冯异、寇恂率军南渡黄河,围着洛阳城旅游了一圈方才离去(绕城一匝方归)。此战后,洛阳地区的更始军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主动出城作战了。

看待一场战役,不能仅从战役本身,而要从全局去通盘考虑它的意义,寇恂把温城战役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北线战事”

刘秀回师河北后,为表示对尤来、大抢、五幡在后院放火的强烈不满,顾不上休息,指挥突骑军对这3名纵火犯发起连续突击。

起初,战事很顺利,在突骑军的连续打击下,尤来、大抢、五幡连战连败,一路逃窜,一直逃窜到幽州右北平郡。

逃到右北平后,尤来、大抢、五幡碰头一商量,决定不逃了。说实话,他们不是不想逃了,而是实在没地方逃了。右北平是当时最北的边郡,再逃就逃到“外国”(和右北平临界的是乌桓)去了。到那时纵使刘秀拿他们没办法,但凶悍的乌桓骑兵也会要了他们的命。

无路可逃之后,尤来、大抢、五幡回过头来要与刘秀拼命。两军相遇于右北平郡顺水北畔。

尤来、大抢、五幡的蓦然回首,对刘秀来说更像一招回马枪。刘秀亲率突骑军冲得太快了,没防备这一枪,结果被扎成重伤。

大意了,大意了。本想去赶羊,谁想把羊逼成了狼。

于是,在茫茫北国幽州大地上,又戏剧性地出现了如下一幕: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原来的羊变成了狼,原来的狼变成了羊,尤来、大抢、五幡反追着刘秀到处乱跑了。

在逃跑的过程中,刘秀不慎跑到了高处。

这是很危险的,登高虽能望远,但也容易被人发现。结果,站在高处的刘秀顿时成了被围攻的对象。尤来、大抢、五幡军呼兄唤弟,一心要抓住刘秀去领赏。

关键时刻,两位猛男及时出场,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刘秀的性命。

第一位猛男是突骑军将领王丰,这位仁兄看见刘秀傻待在高处当靶子,便纵马蹿上高地,让刘秀骑着自己的马抓紧闪人。为提高上马速度,王丰干脆把刘秀抱上了马。速度虽快,抵不过敌人围上来的更快。此时刘秀所在的高地已被团团围住,无路可逃了。

于是,第二位猛男现身,便是一代名将耿弇。

耿弇,字伯昭,扶风郡茂陵人士,亦是突骑军内着名将领之一,擅长射箭及指挥骑军作战,对东汉王朝的建立有不世之功。

耿弇不是来为刘秀送马的,他是来表演射箭技术的。耿弇射击的靶子是所有试图攻击刘秀的士兵。这下,任何尝试拿了刘秀去领赏的兄弟们惨了。他们都提前得到了奖赏,赏品是耿弇射在他们眉心的箭矢。

一时间,刘秀所至之处,人人如见了瘟神般四下躲避。

在耿弇、王丰两位仁兄的护卫下,刘秀逃到了范阳城内顺水之战,刘秀损兵折将数千人,可谓回师河北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惨败不要紧,只要命里好,刘秀永远是老天的宠儿。又是关键时刻,老天又对刚刚见了点乌云的刘秀微笑了。

原来,追刘秀到范阳城后,很是出了一口恶气的尤来、大抢、五幡惊讶地发现,由于追的得太猛,自己的队形乱了。队形乱了重新整起来就行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根据读史的经验,问题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我们知道,尤来、大抢、五幡本不是一家人,是出于共同对付刘秀的目的才聚到一起来的。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都是泾渭分明,保持独立,虽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以备灭了刘秀后好分家。如今队伍乱成一锅粥,正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不但不好带了,简直就没法带了。

同时,考虑到刘秀平日里的表现一直很猛,今天只是事发突然发挥失常,保不准哪天刘秀缓过神来又变成狼。所以,尤来、大抢、五幡在将刘秀赶入范阳城后,决定见好就收,其夜即引军撤至幽州渤海郡。

在范阳城,刘秀得以集中军队。在短暂休整后,刘秀决意寻找尤来、大抢、五幡报一枪之仇。

鉴于战场太危险,刘秀把报仇的任务交给了吴汉。

吴汉没有让刘秀失望。公元25年3月,吴汉率耿弇、马武、王霸、岑彭等十二员名将,出征讨伐。首战,破敌于安次;次战,破敌于渔阳;再战,全歼敌于平谷。

至此,刘秀成功扑灭后院之火,摆脱了两线作战之苦,可以安心于一线作战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