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序二 汪山土库--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宅院(自序)

  在烟雨朦胧、如诗如画的江南鄱阳湖畔,一座秀美而古朴的土库掩映在汪山的青翠绿荫中。

  当你走进汪山土库,定会流连忘返,惊叹不已,惊叹她比流坑古宅多了几分富丽和气派,惊叹她比安义古村多了几分幽雅和壮观,甚至惊叹她比名闻遐迩的乔家大院也多了几分庄重和豪气。因为这是一座独具特色、气势宏伟的官宦豪宅,是一幅展示江南土库文化的恢宏画卷,是一曲反映赣鄱民俗风情的田园牧歌。

  走进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袤而清新的田园风光烘托着土库的静谧和古韵,乡间的自然美和古宅的风格美水乳交融,门前的旗杆“金鸡报晓”与田间劳作声遥相呼应。雅与俗的共存,今与古的合拍,让你有穿越时空之感。

  汪山土库始建于清朝道光初年,至咸丰元年(1851)粗具规模。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为中心,东西两侧一字排开,长达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内有房屋25幢、房间1443间、大小天井572个。与鄱阳湖地区许多民居一样,由于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易潮易涝,所以建筑结构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土、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置身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晴无日晒,雨不湿鞋;木雕、石雕、砖雕上的龙腾凤舞、狮子滚球、八仙过海、梅兰竹松等图案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汪山土库具有宫廷建筑之势、苏州园林之秀、徽派建筑之姿、围屋建筑之奇,富贵而庄严,明朗而简洁,是赣鄱地区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美誉。有专家认为,人文鼎盛的汪山土库是晚清至民国赣文化的一朵奇葩。

  如果说新建乃千年古县,人杰地灵,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如是说:地灵,灵在汪山土库;人杰,杰在程氏家族。

  也许是时代的垂青,也许是“风水宝地”的灵性,也许是程氏家族的自身努力,汪山土库成就了一代代的精英和人才。“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这句话不是“民谣”,更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史称”。

  汪山土库的祖堂内至今还悬挂着许多“进士”“翰林”牌匾,门前一排排的旗杆上立着金鸡,象征着金鸡报晓、功成名就之意。当地民谣如是说:“大户门前一对鸡,有翅无毛不能飞,当官不用千金买,三篇文章一首诗。”

  清代嘉庆末年,程氏家族三兄弟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才华横溢,功成名就。他们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和安徽巡抚。他们像所有封建士大夫一样,都有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和人脉传承的心愿,因此在大塘的汪山岗上筹建了这座独具风格的土库,给家乡土地带来一分文明和灵秀,也给家乡的民风带来一分淳朴和厚实,更重要的是给故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一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

  自清代末年到民国百余年间,程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共出进士4名、举人11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100余名。程氏一门不仅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豪门旺族,而且在为人处世及社会交往方面极得人缘和人心,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一代名臣曾国藩、帝师翁同龢等达官显贵都与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有过密切交往,曾驻足汪山土库并留下墨宝。

  “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入选楼”,林则徐这一题联对仗工整,既朴实无华又含蓄隽永,不仅生动地赞赏了程氏三兄弟的文笔和才华,而且把汪山土库的环境和风貌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领悟到当年程氏三兄弟的为人处世和大气、开朗、豁达、沉稳、正直的气质与品德。

  当你闲庭信步又全神贯注地观赏和浏览这颇为雄壮的古宅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当年的大户人家和豪门竟然没有女子的“绣楼”,却有好几处私塾学堂,诸如“望庐楼”“稻花香馆”等,说明程氏家族具有开明开放、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和重视教育的文明理念。“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陈规旧习和传统观念的迹象,在这偌大的古宅荡然无存。

  “稻花香馆”既有私塾学堂,又有吃住之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使这里走出去一批批的名人雅士、人才精英和达官显贵,如程学恂、程天放、程翠英、程时煃、程绣、程应镠等。与此同时,程氏先辈还曾倡导和建立“宾兴会”,为当地贫困子弟进京科考提供盘缠和食宿,福被百姓,恩泽四方,极大地鼓励和振兴了当地读书的风气和进取理念。

  被世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程学恂是中国近代江西文坛与陈三立齐名的“同光体”代表人物,从小在汪山土库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是江西省地方志的主纂之一,他每日一诗或隔日一诗,有《影史楼诗钞》和大量书画作品存世。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和歌唱家程懋筠,以其代表作国民党党歌和中华民国国歌而一举成名,蜚声海内外。同时在江西创办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和专家学者。

  程矞采曾孙程天放,五四运动时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曾积极组织上海大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后追随孙中山加入国民党,先后担任江西省教育厅长、浙江大学校长,二战时任驻德国大使,返国后任四川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教育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职。

  其后裔程时煃、程应铨、程应镠、程懋坪等人都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汪山土库,人才辈出,程氏家族,学风传世。与其说是官宦人家,不如说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当你跨过那厚实而苍老的石阶和门槛,走进一间间墙壁斑驳的厅堂和房间,穿过一条条幽深的通廊和小巷的时候,可以看出,时代的变革和岁月的流逝,早已让当年显赫一时的“江南小朝廷”风光不再,旧物旧景,仿佛在向游人诉说一段程氏家族坎坷多舛的兴衰史。

  汪山土库像一位历史老人,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近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土地改革,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汪山土库程氏家族的许多人都站在历史的前沿,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人生活剧。

  程氏三兄弟虽然官至一、二品,但处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先是鸦片战争英军入侵,后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鸦片战争时,程矞采任江苏巡抚,因朝廷主降派羁绊,抵抗英军不力,导致镇江失守,被革职留任。他回到家乡,谢绝亲朋来往,闭门思过,因而汪山土库有个“退思堂”。后升迁至湖广总督,因抵抗太平军不力,儿子战死,一气之下挂印出走,遭人弹劾,被流放新疆。老二程焕采因厌倦官场主动辞职。老三程楙采本为安徽巡抚调任浙江巡抚,还未来得及赴任就英年早逝。

  程焕采之子程志和官至虞衙司员外郎,钦加四品衔,与翁同龢、端方等志气相投。甲午战争失败,他深感朝中多误国之臣,深以为耻,至议和后即毅然辞官回籍。

  太平军到南昌后来到汪山土库,抬走“元宝银60万两”,“其余锭件金珠无算”;日本鬼子侵入中国后,在汪山土库驻扎了多年,掠走的藏品和典籍足足装了三大船;“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库的木雕、石雕、砖雕也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而遭毁坏。1995年大塘遭水灾,当地政府把受灾的群众安置在汪山土库,因为生活困难,有人把土库内的梁柱、板壁也拆去许多。近年来,南昌市委、市政府和新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汪山土库古建筑保护,花费了几千万元巨资进行抢救性修复,所以才有今天这个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汪山土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鄱阳湖地区特殊民居的范例,所以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先后被列为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村的黄昏是美丽的,金色的晚霞映红了西天,忙碌一天的农民扛着犁耙,赶着耕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静谧的村庄飘起了袅袅炊烟,汪山土库在静谧的环境中显得更加庄重古朴。

  走进汪山土库,我们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府第书香,还可以品尝清香浓郁的清明酒和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享受那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初春时节可以观赏漫山遍野金黄的油菜花,夏天则可看到亭亭玉立的荷叶红花,秋天是一片金灿灿的稻谷,冬天又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随着修复工程的逐步完成,汪山土库将以更加宏伟的姿态、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国府第文化的经典之作,成为环鄱阳湖文化休闲旅游胜地,成为都市游客的最佳去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