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屯田,八方嫡庶共建家园

  古时的充边、屯田,可谓由来已久了。远在秦始皇开边,辟置榆中县以后,就采取了徙谪充边的举措,徙移民到荒漠的边界地区进行开荒农耕。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从内地“迁北河、榆三万家。”《匈奴列传》也说:“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戎以充之。”兰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从此宣告开始。

  戍边屯田,让汉族人搬迁到这边塞之地垦荒屯田,从政治上确立了以汉族为主的稳固大局,同时从经济上也增加了边防军粮、辎重等军需品的实力。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使“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到者,而希矣”,河西之地正式归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使“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从根本上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其再也不能对汉朝北部和西北边境构成重大威胁,这就为兰州人口的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另外,河西匈奴所降4万余人,有相当部分被安置在陇西、安定两郡,成为甘肃的编户民,金城也不例外。

  汉武帝攻打匈奴的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以后,就开始经营甘肃,影响最大的是移民实边和屯田。

  开田官,实行屯戍。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这里所说的令居,即是今天的兰州市永登县境内。

  在屯田官(农都尉、护田校尉等)的指挥和管理下,有专门的户籍,耕种国有土地,向西汉王朝纳租交税。屯民的来源,从史载和居延汉简来看,主要由边塞戍卒成建制转化而来,也有内地农业区移徙来的贫苦农民和内地逃荒、避难而迁入河西及兰州者。因此,他们与在将军、都尉和校尉统辖下定时更换的“塞卒”是不相同的。他们是屯田的屯民。他们不仅直接增加了兰州人口,还带来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了兰州的农业经济,生产出很多粮食和牲畜,为兰州人口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移民实边”和实行“屯田”的政策,使西汉中期兰州地区增加了大批移民。汉武帝在西域进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战争都以甘肃河西为根据地,出征前在河西集结军队,筹集粮草,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出战后又返回河西休整,准备新的征发。于是,甘肃各地,尤其是兰州和河西走廊,大批兵将马骑穿梭似的来往行进,粮秣军备转输的人队车驼络绎不绝,一向寂寥空旷的河西和兰州转眼间变得人马麇集,熙熙攘攘。西汉时,金城郡所辖的十三县,有三万八千多户,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人,金城人口达到第一个高峰。

  兰州和河西归入西汉版图后,因为大量迁移内地人民和实行屯田开发,使河西与内地连成一片,兰州成为东可入中原,西可达西域的交通要冲;而河西地域广阔,绿洲广布,宜农宜牧,使甘肃成为中原逃难人民可农、可牧、可商的新的谋生之地。大量的移民及屯田为河湟陇右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族在榆中立国都建立了西秦国。到410年,西秦国首领乞伏乾归于九月击败后秦南安诸部后,虏民众二万五千户,迁徙苑川、枹罕。十一月,在水洛城打败姚兴部将、南平太守王憬,获俘七千余户,其中四千余户徙于榆中苑川,三千余户徙于谭郊(今甘肃临夏西北)。这是榆中有文字史料记载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唐朝前期,“贞观之治”,甘肃社会安定,经济迅速恢复,人口也随之发展。唐王朝对河陇的经营和屯田使该地区边防巩固,政局稳定,为唐朝前期兰州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唐王朝对甘肃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措施,使丝绸之路大放异彩,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经济活了,兰州社会经济也随之全面发展。到天宝年间,“自(长安)定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闫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元末,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瘟疫蔓延,北方地区出现了许多无人区。1368年,朱元璋把元军赶到漠北。建立明朝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也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明初迁民,从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初年到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历时50年。这时的兰州有大量的移民入住垦荒、屯田,包括一些服刑流放的犯人,当时的兰州人称他们为“充发军”。

  这些“充发军”是死也不愿远离故乡到这高寒边远的边塞之地来的,但作为获罪之人,他们别无选择。在朝廷官兵的押送下,他们一步一回头地,举家来到这里充边。

  在安宁区的孔家崖,居住着一个王姓家族,其家谱中,对由浙江余姚迁徙金城的时间和原因均有记载。他们是宋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后代,其迁移是出于官府压迫剥削,为避役乱,四出谋生,择地定居。迁徙时间约在明正德末期或明嘉靖年间。迁徙之路漫长而艰难,走一处不行再走一处,长途跋涉,备受艰辛。“一迁而苏,再迁而山左之兖,自兖三迁而山右太原,四迁则陕右之”。迁徙的路线经历了今天的江苏、山西、陕西,最后选定金城袖川定居。定居后,“大治田产,丁极繁盛”。个别户向四周辐射,已是兰州大族之一。王阳明之孙迁兰已历四百多载,后人中知名的桃源诗人王三祝系第17代孙,王三祝少年聪颖,13岁中秀才,三赴乡试而不中。遂淡泊功名,立志学医,钻研诗词,造福地方。他生性豪爽,轻钱财,重义气,广交友;一生贫居,处之泰然;医德高尚,扶困济危,对贫者免费看病,不取分文;他捐物出力,兴修水利。著作甚丰,有《敏求录》等数卷传世,是兰州一位知名的历史人物,至今为人们所传颂。王三祝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5岁。

  窑街大砂村,一韩姓家族迁徙时的身份,却是充军发配。据《韩氏家族祠谱》记载:“吾始祖乃古都南京朱石巷人,洪武年间始祖胞兄弟三人,历经艰难辗转来西。一落碾伯(今青海乐都)洪水店,一落今永登七山俞白家,后陆续来大砂,一落现红古窑街大砂。”如今这韩氏三兄弟的后人仅在大砂村的便有七十多户。

  由于历代统治者在兰州推行了移民垦荒的国策,分地域安置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形式的移民。籍民为军,选立都卫,置卫屯田,募商人到边地开荒种田,向军队缴纳粮草,然后领盐引做买卖,使兰州地区人口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大批的流民、贫民、罪囚迁发定居后便形成了新的许多民屯。随着时光的流失,来自各种渠道的移民,就不断繁衍生息而变为老兰州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