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战后社会主义世界(1)

  日本“二·二六”事件日本“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5日,日本东京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将被鲜血染红。有人向警方告密,说“驻扎在东京即将调往中国东北的陆军第一师团一些青年军官要发动叛乱,刺杀政府要员”。日本当局十分紧张,草木皆兵。首相官邸的门窗用钢条加固,并安装了直通警视厅的警报器。

  26日清晨4时,第一师团的香田清真大尉和其他叛乱军官把一千多名士兵从梦中叫醒。绝大多数士兵不知情,以为是要演习。叛军分成八个小组,奔向各自的目的地。香田率领的小组负责攻占陆相川岛久之的官邸,强迫高级军官支持叛乱。另一组去占领警视厅。有四个小组的任务分别是刺杀冈田启介首相、高桥是清藏相以及内务大臣斋藤实和天皇的侍从长铃木贯太郎。刺杀内大臣的小组得手后,再去杀掉陆军省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其他两组去郊区刺杀天皇的顾问牧野伸显和元老政治家西园寺公望公爵。

  粟原中尉和一名宪兵一马当先冲到了首相官邸的正门,这时候,大门旁屋内的警察睡得正香,他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经绑了起来。暴乱士兵冲进官邸大厅,一阵乱枪,把厅内的吊灯全部打碎,枪声惊醒了首相的秘书(也是首相的女婿),他急忙给警视厅打电话求援,不料警察早被叛军打退,逃之夭夭,首相秘书的电话半天没人接;秘书急得团团转,但是左思右想,除了求助,别无他法,只好再次给警视厅去电话,这次的电话倒是有人接了,可惜那正是叛军。秘书马上又给附近的宪兵队打电话,可是宪兵队表示已经无能为力了。秘书气得“啪”地一声把电话摔到地下。

  这时候,首相冈田启介被惊醒了。他衣服也来不及穿,慌忙地往外走,想看看是怎么回事,他刚走出卧室门口,就碰到迎面跑来的妹夫松尾传藏。松尾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不好了,发生暴乱了!快跟我来!”不由分说,抓住首相的衣袖就跑,三转两拐,打开一个密室的门,把首相往里一塞,说道:“千万别出声!”说着一下把门关上,转身离开,没走几步,松尾迎面就碰到了正在搜寻首相的叛军。叛军以为他就是首相,接着就是一梭子弹,松尾来不及叫一声就倒在血泊中。

  在离首相官邸不远的地方,陆军大臣川岛久之在睡梦中被香田大尉提了起来。一睁眼见到黑洞洞的枪口,川岛顿时惊得面如土色,香田大尉微微一笑,说道:“想活命倒也不难,你要马上进宫向天皇启奏我们的要求。”川岛连忙答应道:“好的好的,等天亮我一定向天皇启奏。”香田身边的一人喝道:“少废话,现在就去!要不老子崩了你!”于是川岛慌忙穿衣,前往皇宫。

  安藤辉三大尉率领150名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天皇侍从长铃木的官邸,一脚踹开了铃木的卧室门,看到铃木刚刚惊醒爬起来,也不搭话,举起枪就打,铃木当即倒下,叛军们还朝他开了几枪,接着离开。凑巧的是,铃木虽然身中数弹,却因未击中要害,幸得不死。

  藏相高桥是清是死得最惨的。他由于坚持削减上一年的巨额军费而遭到少壮派军官憎恨。当叛军冲进他的卧室的时候,这个悲惨的老人还在打着节奏分明的呼噜。一名中尉一脚踢开他的被子,朝他一连开了数枪。紧接着另一名军官跳上去,挥起军刀一刀砍下了高桥的右臂,继而又把刀刺进他的肚子里,恶狠狠地左右乱捅。与此同时,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在床上被高桥太郎少尉枪杀,接着被砍下脑袋,天皇的心腹顾问牧野伸显在逃上山的路上险些被打中,前首相斋藤实丧命。

  叛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占领了东京市中心约一平方英里的地方。他们利用山王旅馆作为临时指挥部,把“尊王义军”的旗子挂在首相官邸外。他们散发“宣言”声称,要清君侧,粉碎重臣集团,认为元老、重臣、军阀、财阀、官僚、政党均为破坏团体的元凶。这些青年军官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原因是复杂的。自30年代初以来,日本法西斯日益猖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然而,法西斯势力打着“反资产”、“救济农村”的旗号,煽动来自农村的青年下级官兵,狂呼“改造”,“革新”,制造了一起起恐怖暴乱事件,甚至杀害个别政党财阀首脑,以推动整个统治阶级的法西斯化。

  当时,日本陆军内部的法西斯分子分成两派:一派主张以军事政变推翻现内阁,由天皇执政,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叫做“持道派”。该派拥戴前陆相荒木贞夫大将和前陆军省教育总监真崎甚三郎大将。其成员多为在现政权中没有地位的青年下级军官。另一派则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逐步扩大势力,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叫做“统制派”。其成员如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和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他们是在现政权中有地位的高级军官。两派矛盾很大。1935年8月12日上午,“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中住在明治神宫前占卜问卦后,便走入陆军省,闯进军务局长永田铁山的办公室。永田坐在办公桌前,头也没抬,被相泽用军刀砍死。但相泽行刺时丢了帽子,去捡帽时,被宪兵逮捕。他被捕后,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地述说他的改革主张。为避免更严重的事端发生,驻东京的第一师团接到调往中国东北的命令。这个师团是“皇道派”军官的大本营,他们决定发动武装叛乱。

  由于这一叛乱行动没有得到其他军队的支持,最后和平地投降,但是自此以后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在日本陆军中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确定了全面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国策,进行扩军。这样,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最后确立,到了1937年7月,他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从“九·一八”到中国全面抗战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了许多殖民特权。他们不仅向东北派驻关东军,修筑铁路,还妄想占领整个东北。1929年,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决定趁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大规模内战的机会,占领东北,逐步吞并全中国。于是日本军部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也即“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的一支工兵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沿着南满铁路,向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的一段铁道走去。当他们走到离中国驻军的兵营约八百米处,停了下来。这个时候,时钟指在10点20分。

  河本中尉看了看四周,地里的高粱都已收割完毕,一眼望去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亲自把一包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一段铁轨下。“散开,卧倒!”河本中尉轻声喊道,随即点着了火,只听“轰”的一声,炸断了铁轨单侧的一小节,枕木向四处飞散。河本看了看炸断的部位。约1米左右。河本随即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向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接着很快离开现场。

  南满铁路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东北的经济命脉而建造的。河本为什么要来炸断铁轨呢?为什么只炸一小节就离开了呢?原来此次爆炸只要能成为进攻东北军的借口即可,所以不但没有必要把火车炸翻,而且还必须做到,使在铁路上驰骋的列车免受损害。因此,让工兵仔细地作了计算,直线单面铁轨即使炸断一小段,高速行驶的列车仍然可以安全通过。

  路轨爆炸发生以后,日本侵略者便使用贼喊捉贼的惯技,发布电令诬称:“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同赶赴现场的我守备队发生冲突……”

  日军以此为借口,立即用事先从旅顺口调来的大口径榴弹炮猛轰被炸路轨附近中国驻军的兵营。兵营驻军急向上级请示,但得到的答复是:“奉最高当局的命令,不许冲突。”在进攻北大营的同时,日军开始有预谋地分三路进攻沈阳。一夜之间,宪兵总司令部、有线电局、省政府、中国银行等各种军政机关相继被占。至19日晨,日军在中国军队一枪不发的情况下占领了沈阳。接着,蒋介石又命令几十万东北军撤退到山海关内。日军占领沈阳后,继续分兵前进,不到半年,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对日宣战的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运动的怒潮。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的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1932年1月28日,又在上海制造了所谓“日本和尚”被中国义勇军打伤的事件,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

  当时,蔡廷锴率领19路军驻扎在上海。他们在上海和全国人民高昂的抗日情绪推动下,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1月28日深夜,日军用铁甲车掩护,从闸北向中国守军进攻。19路军的将士们沉着应战。一辆铁甲车眼看从马路上冲了过来,只见一名中国士兵将一束手榴弹向车肚下一扔,“轰”的一声铁甲车炸毁了。第二辆铁甲车又冲了过来。中国士兵故意闪开,让铁甲车开过。车后跟着许多日本兵。中国士兵举起大刀,向日本兵猛砍过去,不到10分钟全歼铁甲车后面的日本兵。接着,又冲到铁甲车近旁把它炸毁。就这样,中国守军坚持了一个星期,日军毫无进展。

  2月中旬,日军增援部队到上海,战况愈加激烈。2月13日,日寇500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蕴藻浜阵地发起疯狂进攻。19路军有100名战士组成了敢死队。他们在胸前胸后都捆上炸弹,并以汽油浇遍全身,然后分成几路潜入敌阵,冲到敌人最集中的地方,向地上一扑。周身炸弹一齐爆炸,战士们的身体血肉横飞,敌人也被炸得粉身碎骨。差不多在同一时刻,敌人阵地上爆炸声四起。敌人以为中国大军来到,纷纷溃败。中国军队乘势追击十多里,杀得敌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上海人民支援19路军的英勇抗战。上海几十万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日总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群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救护队、运输队,支援抗日将士。一天,有一个叫胡阿毛的中国司机被日军抓去,日军给他重金,要他运送军火。他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这些强盗用这些枪弹去杀害自己的同胞。”他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盘算着怎样把这一车军火送到19路军的阵地上去。但是车上有4个日本兵严密监视。胡阿毛无法逃脱。当车经黄浦江时,他突然把方向盘一转,直向江中开去。顿时烟沉浪飞,胡阿毛以身殉国;一车弹药沉入江中,车上日本兵也都被淹死。

  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使日军侵略计划一再破产。但是由于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的出卖,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而告终。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没有因“停战协定”而停息。日军自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把精锐部队关东军的一部分调到北平(今北京)和天津外围。经过一系列准备以后,又于1937年夏天对中国不宣而战。

  1937年7月7日,日寇为了制造挑衅的借口,在北平西南郊芦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这次“演习”就在中国29军营房附近。日寇在“演习”中制造了一个借口,说有一名日本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索。日军在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当天就炮轰芦沟桥和宛平县城。

  “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守卫芦沟桥的29路军将士同仇敌忾,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在激战中,一位青年战士用大刀一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最后自己壮烈牺牲。守在桥北面的一连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最后只剩下4个人,其余全都为国捐躯。这就是“七·七”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北平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并立即掀起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浪潮。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发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响亮口号,把大批枕木、铁轨、铁柱送到北平城去修筑工事。北平附近的农民自动出粮、出柴、抬伤员,送情报,为前线战士运送物资。北平各社会团体派出代表,冒着枪林弹雨,用汽车满载食品,赴前线慰问。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声援抗日将士,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对日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实行国共两党合作的谈话。至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军民在华北、华中的广阔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搏斗。于是,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进入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伟大抗日战争时期。这样,中国出现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日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保卫马德里

  1936年2月,西班牙举行国会选举。由共产党、社会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组成的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得胜利,接着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新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民主措施,如释放政治犯,恢复因政治原因而失业的工人的工作,实行养老金和工人休假制度,同时开始实行部分土地改革,禁止强制农民迁离他们租佃的土地等等。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热烈拥护新政府的改革。但是,与德、意有勾结的西班牙法西斯势力对新政府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7月的一天,西班牙属地摩洛哥的电台播送了一句暗语:“西班牙全境天气晴朗。”这是反动派对进步政府发动法西斯叛乱的信号。反动军官佛朗哥听到这反叛信号,欣喜若狂。他纠集一小撮法西斯军官,发动了武装叛乱。

  佛朗哥的军队有德、意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他们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很快就占领了西班牙南部大片土地,直逼首都马德里。与此同时,意大利和德国的正规部队也在西班牙登陆,配合佛朗哥,企图一举扼杀共和国。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已处在危险的境地。“保卫马德里!”“保卫人民共和国!”成了首都马德里人民的普遍心愿。马德里行动起来了。无论男女老幼,都动员起来。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护城队,积极配合前线的战斗,妇女们在她们的旗帜上写着:“宁做英雄的寡妇,不当奴隶的妻子!”她们与男子汉们一样,挖战壕,修工事,扛大包,有的还直接上了前线。从1936年11月到1937年1月,佛朗哥对马德里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攻。第四次进攻时,墨索里尼还派了他的亲信罗阿塔前往指挥,并增调大量军队和重武器,却被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打得全线溃退。

  这场战争震动了世界。全世界进步人士进步力量都纷纷支援西班牙人民共和国。于是,一支由来自苏联、中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波兰、捷克斯络伐克等各国志士组成的支援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国际纵队总共约35万人,分为十二个分队。各国志士都以他们自己国家最为骄傲和光荣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营队。有“林肯营”、“加里波第营”、“巴黎公社营”等等。当时的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表了《致西班牙人民书》,声援西班牙人民。中国旅美华侨组织了国际纵队中国支队。

  在这些无私的国际志士中,有一位中国人民很熟悉的加拿大人,他就是后来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前线、为中国的抗战献出了生命的白求恩大夫。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这位高尚的、真正具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品德的加拿大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在西班牙战场上,他同样也是废寝忘食,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在西班牙这场正义与反动的较量中,国际纵队的战士始终冲在最前线。哪里最危险、最艰苦,哪里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当第11、第12纵队进入马德里时,正是佛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稍事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连续一个多月,他们只能在掩体里睡觉,在风地里就餐。当敌人被打退,他们走出战壕里,已是“面目全非”:浑身衣衫褴褛,脸上污黑,许多人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最危险、最令人激动的可能要算雅拉玛山谷的战斗了。雅拉玛位于马德里东南边,是一个狭长形的山谷,是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的必经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大炮和飞机。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和西班牙共产党第五军团共同守卫这个山口。

  1937年2月6日指晓。寂静的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大群的飞机乌鸦一般俯冲下来,一颗颗罪恶的炸弹从飞机肚子里滚下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叛军直扑山口,佛朗哥军队第三次进攻开始了。

  共和国的卫士们愤怒了。他们决定给这群法西斯匪徒还以颜色。机枪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有的战士甚至用步枪打下了飞机。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蝗虫般的敌人冲上来了。守卫山口的战士只有几千人,进攻的敌人却有数万人。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几天之中他们打退了敌人数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完了,就用野草和树皮代替。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朗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也伤亡1万多人。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从1936年11月起,经过133天的日日夜夜战斗,马德里依旧巍然屹立。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与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

  可是,当叛军和德、意军组成的四个纵队向马德里进攻的时候,马德里市内的秘密间谍分子,也在进行各种阴谋活动。他们扰乱治安,破坏防卫,煽动叛乱。佛朗哥称这种秘密间谍组织叫做自己的“第五纵队”。1939年3月5日,人民阵线中的右翼投降分子,在德、意法西斯的配合和市内间谍分子的策划下,在马德里发动政变。共和国军队开始瓦解。3月28日,马德里陷落,共和国政府被颠覆。此后,西班牙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政权。

  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但是,马德里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成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慕尼黑阴谋

  当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上空也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1938年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做为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正义”。他扬言要对捷克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临城下,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发了。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张伯伦手持他与希特勒签订的一纸协定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德军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判的必要?”

  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国决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协了。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在万般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首宫”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给已达成的交易补办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墨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来到,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四个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五个月,就又侵略波兰并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从“白色方案”到“海狮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1939年春,希特勒制定了“永远消除波兰”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为了掩盖他的战争步骤,他向英国和法国大放和平烟幕,声称连想也没有想到以任何方式来反对波兰;同时暗中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1日前作好一切准备,以短期战争一举击溃波兰。

  1939年8月31日夜,闷热的天气笼罩着德国东部边境的格雷威茨市。一群德国党卫队队员,按照希特勒的预先布置,身穿波兰陆军制服,冒充波兰军队,突然向德国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维茨电台发起“进攻”。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这支化装的“波兰军队”很快占领了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9月1日指晓,希特勒借口德国受到“波兰”军队“入侵”,指挥德军按照“白色方案”,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大批德国飞机轰炸了波兰的军事设施、机场和城市。接着,德军56个师共计150万人,从西、南、北三路向波兰全线发动攻击。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向全德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地叫嚷:“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格雷威茨电台。现在采取和平方式处理一切政治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决定用武力来解决。”

  就这样,在希特勒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丑剧掩饰下,一场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开始了。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法互助条约,被迫匆忙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可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法、德边境,有一长达200公里的现代化防御工事。这条工事是在陆军部长马奇诺将军主持下修建的,所以名叫“马奇诺防线”,它原拟穿过比利时一直通到海边,但比利时以“中立”为名,反对通过。于是,防线只能建到比利时边界为止,所以实际上是半条防线。在德国侵入波兰的日子里,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一直躲在这条长达200多公里的马奇诺防线的工事背后,按兵不动。

  英、法为什么按兵不动,静静地坐着观望呢?原来他们对德宣战全是出于被迫。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通过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尤其是法国同德国毗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被希特勒进攻波兰的闪电战吓破了胆,生怕惹怒德国进攻自己,哪里还敢主动进攻德国?就这样,波兰在他们的“静坐”之下,加上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两个星期中就被德军占领。

  波兰政府于9月17日晚流亡国外,首都华沙四面被围,又遭轰滥炸,终于在28日沦陷,波兰之战共进行了35天。军队有组织的抵抗虽在10月5日结束,但波兰军民反侵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于是,他们仍旧静静地坐在“马奇诺防线”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并吞波兰,德国就决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扩军备战,准备对英、法直接开刀。

  1940年4月9日,希特勒又突然对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一个月后,希特勒为了绕过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又侵占了中立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从马奇诺防线终点处,出人意料地侵入法国北部。一心等待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的英、法联军毫无准备,惶皇后撤。德军坦克急驶追击。6月中旬,德军摧毁了法国临时布置的索姆河防线,直捣巴黎。6月16日,法国政府向德国屈膝求和。22日法国签订了投降书。签字地点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投降的同一地点贡比涅森林的一个车厢里,只是胜败双方刚巧换了一个位置。

  法国崩溃以后,希特勒又下达了进攻英国的第16号指令,即“海狮计划”。英国被迫单独对德作战。在这最危急时刻,一贯执行妥协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受到猛烈冲击,立即垮台。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他满怀信心地向人民发出了“战斗到底”的号召:

  “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防卫领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希特勒知道,入侵英国不同于入侵法国。要在英国登陆,必须跨过白浪滔滔的英吉利海峡,而那里最狭的部分也相距20多海里。一百多年前,称霸欧陆的拿破仑几次要跨海征英,都因未掌握制海权而放弃进攻打算。100多年后,希特勒要想在英国登陆,就不但要求拥有制海权,同时要求拥有制空权。德国的海军不是英国的对手,但它在空军数量方面胜过英国。因此,不列颠之战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陆空之战一变而为海空大战。

  8月13日,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开始了。德国出动飞机1485架次,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施频繁地轮番轰炸。英国空军英勇迎击,许多飞行员每天要起飞出击三四次甚至更多,连续不停地在空中作战。地勤人员、高射炮兵经常疲乏得昏倒在地。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但德国始终不能摧垮英国空军。于是,希特勒下令升级,转入“恐怖空袭”,指望用轰炸城市的野蛮手段来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从9月初到11月初,平均每晚有200架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伦敦,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

  经过3个月激烈的空战,德国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未能彻底击败英国空军。希特勒企图靠空军炸出一条入侵英国的道路的冒险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他一再被迫推迟“海狮”入侵计划的执行。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的战役。

  英勇的英国人民胜利了,英国得救了。英国军民以弱敌强,坚持抗击入侵之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与法国统治阶级的失败主义和束手待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扬。

  敦刻尔克大撤退

  早在1939年10月德军侵占波兰后,希特勒就密令制订进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军事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后来改为“曼斯垣因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德军把136个师编为3个集团军群。其中中路为德军主力,以45个师越山游河、中间突破,直指英吉利海峡。

  1940年5月10日,德国法西斯打破西线无战事的计划,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40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力争撤离三万人。

  于是,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有颜色鲜艳的法国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英国空军救援船、雷达哨船……

  这支极为离奇、难以形容的船队,由各色各样的英国、法国人驾驶着。他们中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他们中有面肤娇嫩的年轻人和古铜色皮肤映着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明显是穷人,他们没有外套,穿着破旧的毛衣和卫生衫,他们穿着有裂缝的胶鞋,在海水和雨水中浑身湿淋淋的,彻骨的寒风中他们饥肠辘辘……

  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他们猛烈抨击上层的无能和腐败,但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往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舰队”。

  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一位亲身投入接运部队的英国人事后回忆道:

  “在黑暗中驾驶是危险的事。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有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躲避着从船头经过的船队的白糊糊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黑暗中常有叫喊声,但不过是偶然的喇叭声而已。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一直在退却,经常失去指挥,孤立无援,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的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中,前面的人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水过肩深他们才上到船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去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歪歪扭扭地倾斜着……

  一些大船不顾落潮的危险差不多冲到了岸上……

  沙滩上有被炸弹击中的驱逐舰残骸,被丢弃的救护车……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水去扑火,也没有人有空去救火……

  到处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炮兵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约22万英军在内的33.6万人。尽管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也当了俘虏,但是这些撤到英国的部队日后成为反攻的骨干力量。

  围歼“俾斯麦”

  1945年5月的一天,一队年轻的德国军官,在军乐队的前导下,踏着整齐的步伐,沿着舰梯,轻快地登上战列舰“俾斯麦”号。“俾斯麦”号是20世纪4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战列舰。舰上有8门主炮,12门火炮,44门高射炮。全舰有官兵2000余人。青年军官们来到舰尾甲板上,向检阅他们的长官——海军舰队司令卢金斯和舰长林德曼敬礼。外表威严的卢金斯,走到舰桥上的扩音器前发表鼓舞军心的战前演说。

  只听卢金斯高声说道:“我们的敌人英国海军,没有任何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炮口下幸免!我们即将出发的目标是大西洋。前不久,我们的舰队已经在那里击沉了25万吨英国商船。25万吨哪……现在我们的指标是200万吨。返航后,你们将能以目击者的身份,广为传播德国海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

  在一片狂热的欢呼声中,卢金斯结束了讲话。“俾斯麦”号徐徐驶向大海。同“俾斯麦”号一同出航的,还有“欧根亲王”号和11艘商船。

  几天以后,在伦敦的英国海军部里,收到了发自格丁尼亚的一份平常的信。时间是1941年5月22日。这是英国情报人员发出的密信。海军少将仔细阅读着信件,不时地查阅密码本,最后他向海军上将报告:“俾斯麦号出动了!它正向北航行,准备通过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

  海军上将沉默了一会,下令派“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立即出航,去堵截“俾斯麦”号。海军上将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明白,“胡德”号这艘军舰舰龄已经太大了,比“俾斯麦”号足足大20岁;而“威尔士亲王”号舰龄又太小,建成还不到一个月,舰员来不及完成训练,甚至舰上武器存在的毛病还没有来得及解决。但是,眼下已来不及调动别的军舰,阻截“俾斯麦”只能靠这一老一少了。

  当天,“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迎着风浪出航。不料,第二天傍晚,德国柏林广播电台便洋洋得意地作了长篇报道:“德国公民们!我们中断了预定的节目,向各位报告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的战舰在大西洋上获得了重大战绩。英国海军引以自豪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被我‘俾斯麦’呈强大的炮火击沉了。号一艘英国战舰也多处中弹,也将步‘胡德’号后尘,沉没在丹麦海峡布满流冰的海底。就这样,许多名英国水兵为了服从丘吉尔和他那犹太集团的命令而白白丧生。让我们向元首致以衷心的祝贺。因为只有他才能使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

  消息很快传遍了德国千家万户,又很快传到世界各地。英国伦敦遭受敌机破坏的大街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拎着买东西的提兜,在街上蹒跚地走着。忽然,她看到一个报贩正往广告牌上抄报纸上的大标题:“胡德号——沉没了!”

  老妈妈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顿时惊呆了。她默默地低下了头,眼泪潸然而下……

  “老妈妈,你不舒服吗?”一个警察问。“不……我,我很好……”老妈妈直起身子,擦干泪痕,低声回答。老妈妈回到她那被炸塌的房屋,从桌上的镜框里取下一张水兵照片。这就是她在“胡德”号上服役的儿子的照片。老妈妈把照片贴在胸前,低头哭泣起来。

  几乎就在这同一时刻,在“俾斯麦”号舰上,德国海军司令卢金斯,正在一片“胜利万岁”的欢呼声中,向舰长林德曼以元首的名义举行授勋仪式。希特勒已发电报让卢金斯就地奖励。

  林德曼舰长刚要上前接受勋章,突然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全舰。

  “空袭警报!发现敌机,敌机左舷45°!”高射炮不等舰长回到舰桥上,就已经开了火。只见九架英国“剑鱼”式飞机,以极快的速度转到“俾斯麦”号的舰首方向,从一个有利位置投下了鱼雷。

  “右满舵!”林德曼大声吼道。

  天空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炮弹爆炸时升腾的黑烟。军舰带着很大的横倾在转动。舰后闪闪发亮的航迹,几乎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圈。

  “左满舵”!林德曼又一次高声喊道。军舰又很快地转向相反方向。接着一声巨响,溅起了大量海水:一枚鱼雷在“俾斯麦”号的右舷舰首爆炸了。

  原来,自从“胡德”号被击沉以后,英国海军司令部决定集中最大优势,从本土调遣了“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诺福克”号、“尼罗德”号、“英王乔治五世”号、“多塞特那郡”号战舰及大批“剑鱼”式鱼雷轰炸机,进行联合作战,围歼“俾斯麦”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击沉海底。

  “俾斯麦”号受到第一次“剑鱼”飞机的攻击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处在包围之中。卢金斯决定立即突围反航。可是由于连续作战,舰上官兵已经六天六夜没有睡觉,人们只要一有机会,倒头就睡。卢金斯又一次走向话筒,开始训话:“勇敢的士兵们!年轻的军官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气。三天前,我们不是曾经战胜敌人两艘战列舰,赢得伟大胜利吗?现在,我们完全能够把‘英王乔治五世’号连同他们的舰队司令官打沉海底。到明天中午,就会有许多潜艇来保卫我们!我们决不是去打一场绝望的战斗……”

  卢金斯话未说完,“英王乔治五世”号和“尼罗德”号已经出现在正前方。

  “尼罗德”号的望员报告:“敌舰‘俾斯麦’号右舷5度!”舰上的舵手从话筒里听到了沉着的航令声:“左10度!”在火炮控制台上,枪炮官看到“火炮已经准备好”的指示灯亮起来了。于是,他从望远镜里盯着“俾斯麦”号的侧影下令道:“开火!”

  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和剧烈的震动,齐射开始了。接着又是第二次齐射。

  “命中了!命中了!”舰上发出一阵欢呼。顿时,“俾斯麦”号后部起火了,接着前炮台停止了射击。爆炸的气浪带着碎片猛烈地冲上舰桥,舰桥上的建筑物当即被破坏得一片狼藉。在扭成一团的铁角、支柱和杂乱的碎片中,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具尸体,当中就有佩带着光彩夺目的骑士十字勋章的林德曼上校和卢金斯将军。

  “剑鱼”式飞机也从“皇家方舟”号上起飞作战了。几秒钟后,领队看到“俾斯麦”号已被打得千疮百孔,失去了原形,浓烟从各个地方往外喷冒。两艘英国战列舰还继续朝它射击;几艘巡洋舰上的20门大炮一齐向它轰击。这时,舰上竟然还有一些德国水兵在装弹、瞄准和射击,但已经毫无威力了。

  接着,“多塞特那”号巡洋舰向徐徐下沉的“俾斯麦”号又连续发射了两枚鱼雷。于是,“俾斯麦”号这座称雄一时的庞然大物,在烟雾弥漫中翻沉在波涛之中。包括舰队司令在内的2000余官兵全部葬身鱼腹。

  “俾斯麦号沉没了!”英国海军官兵们兴奋的欢呼声传到了英国海军司令部。很快,英国广播电台广播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人们都为英国海军的胜利而欢呼庆贺。

  “巴巴罗萨计划”

  为了称霸世界,希特勒早有消灭苏联的野心。他曾叫嚣要把世界文明从布尔什维克的致命威胁中拯救出来。在他西线胜利后,1940年7月2日下令开始准备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8月,德军总参谋部将方案拟就。12月,希特勒发布第21号作战指令,批准了这个方案。这一军事行动的代号是用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巴巴罗萨”命名的。“巴巴罗萨”意即“红胡子”,希特勒使用这个代号,完全是出于对腓特烈这个穷兵黩武、侵略成性的暴君的红胡子精神的赞赏和颂扬。

  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坚持不屈,是寄希望于美苏两国,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破灭。“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用“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快速消灭苏联的作战方案。为此,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伪装和欺骗,他要求做到“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造成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制定了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后来被迫放弃,目的在于全力进攻苏联。但是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却作出实施“海狮计划”的假象。他们向德军大量发放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岸集结渡海和登陆的作战部队,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演习,然后偷偷地把大军东调。

  与此同时,希特勒派人到日本说服他们作出“攻苏”的姿态。于是日本扩大了关东军和朝鲜军的编制,还调动了国内部队予以补充和加强。煞有介事地把进攻苏联军事动员的秘密代号定为“关特演”(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摆出一副在“满州”集结兵力进军西伯利亚的架式。其实狡猾的日本人,不仅在配合德国搞欺骗,而且也是在麻痹英国和美国,掩盖他“声北击南”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作战意图,真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但是斯大林却上当了。作为苏联最高统帅的斯大林,面临着一个战略防御的重点放在西方还是东方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把重点放在东线,配备军力约100万,准备“以百万对百万”。在远东部署了30个师,约85万陆军,飞机2800架,坦克2700辆,潜舰103艘。而在西方,而对德军及其仆从军的漫长的包围线,却只部署了70万左右的正规军,同德军的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究其受骗上当的原因,还是斯大林过于相信他在1939年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的另一方国家集团;同时两国还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

  1941年上半年,欧洲战云密布。英国首相丘吉尔已获悉有关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他专门给斯大林写信提醒他;德国已经在南部调动坦克师——这是进攻苏联的兆头。6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将有关的消息转告斯大林。斯大林不仅不重视,反而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德国与苏联同样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关于德国打算进攻苏联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

  然而5天后,周恩来发去的电报,让他不能不重新考虑了。

  周恩来的情报是阎宝航提供的。辽宁海城人阎宝航早年就读于英国爱登堡大学,学成回国后,作了张学良的幕僚。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后,把他介绍给周恩来。阎宝航从此加入了共产党,直接受周恩来领导,从事秘密工作。1941年春,希特勒为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拉拢日本一起进攻苏联,便派出“狼团”到东方活动。在上海,他们泄露了德军行动的准确日期——最初定为6月15日,后又改为6月22日。阎宝航通过关系获得这个重要的情报后,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正在中共中央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他立即决定将情报转发莫斯科。鉴于这份情报十万火急,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得失,他直接用俄文口述电文:“据可靠情报:‘巴巴罗萨(红胡子)计划’将在6月22日4时全面展开!——周恩来”。电报发到延安后,当即转发到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收到。

  1941年6月20日,苏军在边境抓到一个德军司务长,他向苏军投诚时报告了德军将于6月22日发起进攻的消息。斯大林仍怀疑这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挑起苏德战争而派来的间谍。但当他看到周恩来的电报后,疑云顿释,立即发出命令,要求作好防范德军突然袭击的准备。

  但是,由于部队长期受“西线无战事”的影响,这个为时已晚的命令对他们已经无济于事了。苏联西部各军区军队的司令部均在城市里,部队还在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只有个别连队值班防守。各军区的通讯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飞机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正是星期天,凌晨3时1刻,苏联西部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突然失去了黎明前的宁静,巨炮狂吼,机群轰鸣。德军共出动190个师、3800辆坦克、5万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51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的第一天就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15天后,德军向苏联纵深推进了400公里。西部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遭受毁灭性打击,几乎全部瘫痪。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全部遭到空袭,共损失1200架作战飞机。面对敌人的猛烈突袭,苏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只得向内地撤退。

  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苏军的指挥系统也呈现出紊乱和不得力的状态,为了适应战局的变化的新形势,许多高级将领,建议成立一个类似德军总参谋部那样高效率的统帅部作为指挥中枢。国防部提出由斯大林担任最高统帅,统帅部的成员是:铁木辛哥(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大将,苏军总参谋长)、莫洛托夫(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布琼尼(元帅、苏联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苏联海军人民委员)。斯大林在签署这份文件时,作了改动,他提名铁木辛哥为统帅。把“斯大林(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写到第一委员的位置上。这或许是当时斯大林还在为自己对战争爆发估计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感到自责或不安。但是这一安排使苏联的指挥系统却复杂化。因为铁木辛哥作出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的领导。这是一种明显的不适合战争指挥需要的体制。6月30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合决议,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7月19日,斯大林又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8月8日他再次被任命为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苏联不仅没有在两个月内被希特勒消灭,反而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柏林,灭亡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计划”成了希特勒玩火自焚的殉葬品。

  保卫列宁格勒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向苏联宣战。法西斯在北、中、南三个战略方向投入了190个师,总兵力550万人。战争一开始,德军首先对苏联西部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据点以及正在调动中的苏军进行猛烈轰炸和炮击,苏军损失惨重,边战边退。北路德军逼近列宁格勒,南路占领了基辅。苏联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列宁格勒又称彼得堡,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维埃政府作出决定,将彼得堡命名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又是极其重要的海港和著名的工业文化中心。希特勒为了迅速占领这一重要城市,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进攻。8月中旬,德国打到列宁格勒城下。希特勒扬言,要在9月1日以前占领列宁格勒。

  “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属于我们的!”这就是300万列宁格勒人民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恶魔的有力回答。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列宁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武器,修筑战壕街垒,投入了保卫列宁格勒的英勇战斗!

  在城南科尔皮诸区有一家大型兵工厂,里面有许多重要的战略原料和军工产品。当时,列宁格勒方面军派不出正规部队来保卫这座工厂,而德军的先头部队距工厂越来越近了。在万分危急情况下,当地机关工作人员和工人民兵赶到了兵工厂,立即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兵工厂的工人也按车间、班组编成战斗小组。他们甚至连工作服都来不及更换,就整队领取武器。不久,当地500名党团积极分子和居民也纷纷赶来帮忙修筑防御工事。他们的口号是:“决不让敌人从这里通往列宁格勒!”

  在战斗中,有四个青年女民兵——娜塔莎、拉娅、尼娜和托佳被派往阵地上去抢救伤员。在护送伤员离阵地时,敌人的一颗炮弹突然落在她们附近的土堆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四位姑娘几乎同时奋不顾身地扑在离炮弹最近的四位伤员身上。伤员得救了,而娜塔莎却被炮弹炸死,拉娅的一只脚被炸断,尼娜的腿也负了伤。当托佳知道唯有自己未受伤时,立即站起来抖落了身上的泥土,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包扎好伤员的伤口,同受伤的尼娜一起抢救伤员。

  由于列宁格勒军民的殊死抵抗,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9月初到9月下旬德军进攻到列宁格勒城下的半个月内,就死伤官兵17万,损失飞机300架、坦克500辆、大炮500门。德军莱布元帅已感到计穷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说:“集团军群所剩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继续进攻了。”希特勒接到报告,勃然大怒,他又想出了一条极其毒辣的计策。

  希特勒命令德军从陆海两方面收紧列宁格勒四周的包围圈,实行严密封锁,并用大炮不停地轰击,将它夷为平地。希特勒疯狂叫嚣:“给我把彼得堡城从地球表面上抹掉!”于是,从9月下旬起,德军大炮不分昼夜地对列宁格勒进行轮番轰击。每隔15~30分钟炮击一次,妄图迫使城内军民整天呆在防空洞里,无法进行抵抗。随着围困时间的增加,城内粮食越来越少,人们到处寻找各种代食品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军队养马场的饲料燕麦被节约下来当粮食,从沉舰打捞出来的发了芽的谷子成了人们的宝贵食粮,连榨油厂作锅炉燃料用的棉籽渣也成了人们的代食品。

  尽管这样,粮食仍旧一天天减少。市苏维埃只得一次又一次降低全城粮食供应标准。从11月下旬开始,工人每天只配给250克面包,其他居民只供应120克黑面包。由于粮食严重缺乏,患营养不良症的病人急剧增加。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因饥饿而丧生。从1941年11月到1942年12月这一年零两个月期间,整个列宁格勒死于饥饿者共计632253人。城内死者枕藉,街道、广场、堤岸及居民家里掩埋的尸体比比皆是。著名作家谢苗诺夫曾在自己的中篇小说《饥饿》一书中以细腻而感人的笔触,热烈赞扬了彼得格勒人民在十月革命后三年内战期间忍饥挨饿,为捍卫新生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斗争的事迹。然而,这位可尊敬的作家,自己也在1942年1月死于饥饿。

  列宁格勒党组织和苏维埃用一切办法从速改善劳动人民的困境,降低居民的死亡率。共青团员和青年们组织了生活服务队,深入街区住宅,关心老弱妇孺,照顾病人孤儿。有一个共青团员在给居民分发面包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以致无法安葬;可是在他牺牲的那个地方,还残留着一块沾满他鲜血的面包。于是人们把这块面包当作这位以身殉职的共青团员的遗体,进行了隆重的安葬。

  列宁格勒居民之间团结互助、互相关心、先人后己的精神也蔚然成风。有一次,一位卡车司机借着黎明前的星光,驾驶着一辆面包车来到空旷的列宁格勒街道上。车上载着专供病人吃的新鲜面包。当汽车行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敌人的一发炮弹突然在汽车附近爆炸了。司机被炸死,一只只小白面包撒得满地都是,在晨风中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过路的人发现这一情况后,不约而同地弯下身子捡起一只只面包,小心地拭去尘土,仍旧放进车斗里,然后自动地守卫在车旁,直到面包厂另一辆面包车驶来之后才离去。当时,对于饥饿的列宁格勒人来说,需要多大毅力,才能克制住面包的香味所引起的强烈食欲啊!

  到了1941年11月下半月,列宁格勒所有粮食库都快仓底朝天了。在这危急关头,列宁格勒军民克服了千难万险,沿着列宁格勒东北面的拉多加湖已经冰封的湖面,开辟了一条冰上运输线路。这条运输线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列宁格勒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宁格勒人誉为“生命之路”。但是,“生命之路”刚通车时,湖面冰层不厚,卡车和司机经常陷进冰窟;加上冬天气候反常,大雪弥漫,狂风呼啸,行驶的汽车常被大风刮翻。为了破坏运输线,德军派出飞机整天在湖面盘旋扫射,还经常瞄准某一段冰面公路倾泻下数以千计的高爆炮弹,造成冰面弹痕累累,时常无法通车。列宁格勒军民以极其顽强的斗志和牺牲精神,终于保住了这条生命线。60辆卡车昼夜不停地行驶在这条线路上,勇敢的司机们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和零下三四十度严寒,把粮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资运进被围困的城市,同时把城内妇女、儿童、伤员以及重要的文化珍品撤离城市。由于他们的昼夜奋战,列宁格勒的粮食日益增多了。到1942年4月,全城已有了12天的粮食。奇迹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终于使列宁格勒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从而彻底挫败了德国法西斯妄图困死列宁格勒人的恶毒计划。

  1943年1月,列宁格勒军民突破重围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这天清晨,气温降至-23℃。当阳光刚刚穿过云层,苏军阵地上2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一齐轰鸣。随着一阵阵猛烈的炮击,列宁格勒方面军的英勇战士们从涅瓦河左岸,从第九工人村的北面和南面,从拉多加湖湖面上,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之久的包围,终于被突破了!

  1943年1月18日,列宁格勒军民突然听到播音员以激动的声音大声宣告:“列宁格勒解围了!”“封锁线突破了!”人民顿时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红军会师了!”“乌拉!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列宁的城市是我们的!”

  斯大林格勒之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希特勒妄图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巴库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粮食,切断南方对莫斯科粮食和燃料的供应。然后以此为据点挥师北伐莫斯科,南出波斯进而向西伯利亚侵犯。

  德军一旦占领此地,还可进一步染指中东,印度洋,打开德日联系的通道。斯大林格勒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失会影响整个战局,苏德双方在这里共投入兵力200万以上,进行了一场为时160天的举世瞩目的激烈争夺战。

  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军进攻方向再次判断错误,加上苏军在南线作战失利,苏联又一次面临险境。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外围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德军以鲍卢斯将军率领的第6军团和霍特将军的第4坦克集团军开路,凭借优势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不断突破苏军的防线。苏军在防御作战中,歼灭了大量德军,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8月23日,顿河630公里长的防线和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被德军突破。9月13日,德军兵临城下,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斯大林格勒能否守住,令世界人民为之担惊。

  德军在进攻市区之始,又从高加索等地调来9个师、1个旅的援军参加强攻。每天派出成千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无数居民惨遭杀害,工厂、学校、医院、文物古迹均遭严重炸毁。希特勒歇斯底里地狂叫:要把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抹掉!

  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冲锋

  然而苏联军民却没有被德国法西斯的气势汹汹所吓倒。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无比坚定沉着,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着这次战役,他对以自己名字命名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