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3)

  伊朗巴布教徒正义之战

  1796年,卡扎尔人亚加·穆罕默德重新统一伊朗,建立了卡扎尔王朝。到了19世纪中期,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君主国。各地封建主名义上服从中央,但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霸不休,混战不已。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游牧部落一向反对中央集权制,甚至公开否认王权的存在。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俄、英、法、美等国又乘虚而入,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伊朗干预、掠夺。

  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条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希望推翻外国势力与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正义王国”。

  1844年,24岁的伊斯兰教徒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在各地传教。他告诉人们,他正在创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正义王国”。“巴布”是“门”的意思,他说,即将降临人世的救世主将通过此“门”传达他的意志,所以希望人们能够跟着他,由此“门”进入“正义王国”之中。巴布的这种宣传,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伊朗人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终日缺吃少穿,正想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在机会来了,人们竞相传说着。不久,就有成千上万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传,以致于形成了巴布教。巴布教徒又很快遍及全国,形成了一股颇大的力量。对此,伊朗政府非常恐慌,他们害怕巴布教徒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政府则越来越难以收拾局面,所以立即派人将巴布逮捕,并关进了监狱。

  其实,巴布本人并没有想要带领巴布教徒推翻政府的统治。因为他反对使用暴力,不喜欢用武器去打败统治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就是说,他主张让自己的各种想法告诉统治者,让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尽管如此,统治者仍把他看成是危险分子,1847年,他正在宣传他的“正义王国”的时候被政府逮捕了。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们奔走相告,人们义愤填膺,很快,人们把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愤怒表现了出来,1848年9月,700名巴布教徒在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的领导下,在伊朗北部的马赞德兰省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以塞克塔别尔西陵墓为基地,与政府军展开了斗争。

  按照传说,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禁地,政府军不得任意进入陵区抓人,这对巴布教徒起义者倒是有保护作用的。巴布教徒驻扎在陵区之后,就开始修筑堡垒防御工事。并按照他们的理想建立起了“正义王国”。他们所修筑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个角有一个塔楼,城墙周围很深的壕沟与城墙之间还布置了许多陷阱。教徒们住在城堡内的木房中,起义者规定:粮食与一切物资归起义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这个消息一传开,百姓们便扶老携幼,带着吃的用的等物资来到陵墓区加入这个“正义王国”,也有不少人从伊朗其他地方奔来。起义者人数很快增加到2万人。

  起义队伍的迅速壮大,引起了伊朗国王的恐慌,国王下令要消灭起义军。于是,地方政府便派出军队与巴布教徒们作战,但一次又一次,政府军被起义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地方政府官员们听到“巴布”二字就异常惊恐。

  在这种情况下,国王为了肃清起义队伍,不得不派王叔马赫迪里率军征讨。马赫迪里率军住到了陵区附近的阿弗拿村。起义军得到息后,决定趁政府军不注意时,于夜间袭击他们。这天晚上,起义首领侯赛因带领一个小分队悄悄地来到了政府军所住的村子,当起义军战士一个个进入村子后,他们一齐呐喊,冲向政府军。政府军官兵正做着美梦,听见厮杀声,便赶紧起来,但不少官兵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起义军杀死了。

  这次战斗,起义军共杀死100余名政府军,一名指挥官也被起义军打死了。巴布教徒们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这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他们知道,政府军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他们立刻投入准备更大的战役中去了。

  果然,政府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从国王到大臣都十分震惊。王叔更是气急败坏,决定亲自征讨起义军。于是,他率领8000人的部队,急急忙忙地赶赴陵区,要对起义军大加挞伐。

  起义军得到王叔亲征的消息后,决定也让王叔尝点他们的厉害。尽管这天晚上天气十分寒冷,伸手不见五指,起义军们在侯赛因的带领下,凭着自己果断、勇敢的精神偷偷来到了政府军周围。“杀啊!杀啊!”随着这怒吼声,政府军宿营地漫天火光腾地而起。王叔见状,早已魂飞魄散,六神无主,抢先逃命去了。他因躲在森林里,才挽回了一条性命。其他未被烧死的士兵,则迈开小腿飞也似地溜了。起义军再次取得了胜利,人们更是兴高彩烈。

  王叔恼羞成怒,重新聚集兵力向起义军反扑。他率领军队把起义军城堡围了个水泄不通。在这危急关头,经过认真讨论,最后,侯赛因决定还用突袭的办法,但要更突然,更猛烈。

  这天夜里,400名起义军在侯赛因的带领下悄悄地走出了城堡,他们为了不制造任何声响,把马蹄子都给包住了。“敌营到了,点火!”一位将领立即下令。眨眼间,烈火熊熊燃烧起来,政府军哇哇乱叫,一片混乱。起义军乘势在敌营里猛烈杀敌。顿时,敌营中血流成望,死尸遍地。

  混战中,侯赛因不幸中弹身亡,起义军迅速撤出了战斗。这次战役,共有400名政府军被打死,其中军官35名,还有1000多政府军受了伤,起义军重创了敌军。但巴布教徒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们伤亡100余人,还失去了领袖侯赛因。

  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政府军派大部队严密封锁了陵区,几个月以后,城堡中只有250人了。粮弹等资源也消耗殆尽。尽管如此,义军仍保持着旺盛的半志,所以1万多名王军仍不敢轻易进攻。

  1849年5月中旬,一位政府军官手捧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向巴布教徒们发誓,如果起义军放下武器,将获得自由,政府不再追究这件事情。这样,一个个起义军在万般无奈之下,慢慢地走了出来。可是还没等他们弄清怎么回事,政府军就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杀死了。

  政府军用欺骗手段屠杀了起义者。但这并未阻止巴布教徒们继续起义。1849年2月,全国巴布教徒发展到了10万人。1850年,巴布教徒又在赞兼发动武装起义,消灭政府军8000人,12月政府军把起义军全部杀死,起义失败。1850年6月,尼兹里的巴布又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无敌。

  为了阻止巴布教徒们不断起义,1850年7月,伊朗国王下令处死巴布。

  巴布被处死后,巴布教徒们并未停止起义,除了公开与政府对抗外,他们还采用隐蔽手法进行活动,极大地动摇了伊朗政府的统治。

  苏丹“独立之父”马赫迪

  马赫迪十九世纪末,英帝国殖民势力侵入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并由埃及逐渐向苏丹渗透。1873年,埃及国王伊斯梅尔帕夏任命英国殖民者戈登为苏丹总督。戈登在苏丹横征暴敛,致使苏丹经济凋敝,人民痛苦不堪。不久,戈登的残酷统治在苏丹引起了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起义的首领阿赫迈德出生在柏拉古的一个贫苦船工家里,一家人经常漂泊各地。阿赫迈德从小就饱尝了人间的艰辛,目睹了百姓的苦难。他父亲虽然很贫寒,却爱儿心切,省吃俭用,把他送到学校去读书。他接受了伊斯兰教育,青年时期以虔诚、博学著称。

  1878年,阿赫迈德已经34岁了,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定居下来。目睹英国统治者的残暴和苏丹人民的痛苦,他决心唤起民众,驱逐侵略者。那时,苏丹的政治、法律、教育、民俗、习性都和神学融合在一起,于是他便向民众宣传,说穆斯林正在遭受苦难,天国已派“马赫迪”降临尘世,救民于水火。“穆斯林”就是伊斯兰教徒,属阿拉伯语。“马赫迪”也是阿拉伯语,意思是“救世主”。阿赫迈德经常向民众演说:“现在,苏丹的穆斯林正在遭受苦难,欺压穆斯林的邪恶势力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埃及人和欧洲来的异教徒。现在,天国已经降下了众所切盼的马赫迪前来解救穆斯林。我就是安拉派来的马赫迪。我要给充满压迫与谬误的世界带来公正与平等。”

  马赫迪号召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朴与正统,还提出“推翻异教徒”、“不交一文税”等口号,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深受磨难的民众,听说天国派“马赫迪”下凡,无不欣喜若狂。从此,穆斯林便直接叫他“马赫迪”了。马赫迪见民心已归,便于1881年6月举行了武装起义,号召民众进行“圣战”,把土耳其人、埃及人和欧洲异教徒都赶出苏丹。

  马赫迪知道官府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他马上安排了眼线,果然不出马赫迪所料,一天凌晨,英国士兵乘坐汽艇偷偷地摸到岛上。眼线马上报告了马赫迪。

  英国士兵准备径直摸进村子。当他们走进村边的密林时,忽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紧接着,一群手拿钢叉、棍棒、长矛的渔民冲杀过来。英国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惊呆了,顿时一片混乱。天还有些黑,也看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手中的枪也用不上了。不一会儿,一百多人被打得没剩下几个活的。多年来一直受外族压迫的苏丹人初次获得胜利,都欢天喜地地奔走相告,欢床胜利。马赫迪却很冷静,他知道官府还会派来大队人马,而自己的力量太弱,眼下不宜与官军作战,于是决定带领起义军进入西部的科尔多凡山区。

  科尔多凡山层峦叠嶂,直插云天,杂草没径,怪石嶙峋。那里的民众都非常拥护义军。义军所到之处,民众夹道欢迎,纷纷参加义军。

  1881年底,许多英军准备偷袭义军。当地民众立刻把这个消息报告了马赫迪,官兵走到哪里,哪里便燃起烽火。义军见到烽火,便布下迷魂阵,然后将官军一举歼灭。官府接二连三进行围剿,义军屡战屡胜,声威大震。第二年9月间,义军由原来的三百余人发展到十五万之众,手中的刀矛也换上了枪炮。

  1883年初,马赫迪觉得队伍的实力已经能够与官兵对阵了,便率领义军攻打科尔多凡省首府欧拜伊德。

  欧拜伊德是苏丹第二大城市,有重兵把守。城池周围的工事也异常坚固。开始时,义军凭借着满腔热忱,想一鼓作气将城池攻下来。由于城池坚固,义军损失很大,却没有丝毫进展。

  马赫迪决定停止攻城,采取围困的策略。他又在城外四周要道布置了重兵,专等援兵到来,好消灭他们。这样,围困了三个月,各地援兵纷纷被消灭,城中粮草渐渐匮乏,守军陷入绝境,无奈只好献城投降。马赫迪也不难为他们,除处决一些罪大恶极之徒外,其他人一律以礼相待。敌兵感动不已,纷纷参加义军。

  欧拜伊德城失陷,苏丹总督惊恐不安,英国人也不知所措如坐针毡。不久,英国以苏丹政府名义派前驻印度军官希克斯统率13000多人进剿义军。希克斯手中有足够的弹药及粮草,战马500匹,驮运辎重的骆驼5000多头,并配有枪支和大炮。1883年9月,希克斯率军从白尼罗河的杜怀姆出发了。

  马赫迪听到报告后,立刻和副首领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商量,决定由阿卜杜拉和另一个将领带领一支义军假装撤退,诱敌深入,另派一支队伍断敌后路,同时把沿途的粮食运走,把井填死。

  10月的一天,马赫迪义军在欧拜伊德以南等地带,围歼了近万名敌人,希克斯等一些军官都战死了。

  马赫迪乘胜前进,率领义军直指首府喀士穆,把喀士穆团团围住。这一连串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立即再次任命戈登为苏丹总督。戈登心狠手辣,曾参加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后又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国起义。70年代,曾当过苏丹总督,在英国人眼里,他是对付起义军的行家里手。

  马赫迪起义军

  戈登上任后,亲手写信给马赫迪,并带去一份委任状和一件精美华贵的长袍,任命马赫迪为科尔多凡省省长。马赫迪立刻回信说:“我是民众期待的当之无愧的马赫迪,何用你来委任?你的唯一出路就是向我们投降,不要再想什么鬼把戏了。”

  马赫迪回赠戈登一件苦行僧穿的长袍,并将委任状及长袍退了回去。戈登接到这些东西,气得七窍生烟,知道这种人不管用什么办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决心与马赫迪较个高低。可当他冷静下来后,知道自己手中的兵马不是马赫迪的对手,忙遣人向伦敦要求派援兵。

  1885年1月26日,经过数月的围困,喀士穆城中的粮食及物资渐趋紧张,马赫迪立即不失时机地发出进攻命令。城中士兵们已经懈怠,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义军就攻入城中。戈登正在总督府里盘算如何与义军周旋,忽见义军冲了进来。他立刻从房间里逃出,直奔楼梯,正遇上一队义军迎面上来,一个义军战士将长矛刺进戈登的胸膛。戈登大叫一声,当场毙命。这个恶贯满盈的强盗,终于得到报应。两天后,英军被迫撤出苏丹。

  攻下喀士穆后,以马赫迪为元首,建立了马赫迪国,定都于恩特曼。为促进经济繁荣,在苏丹历史上第一次发行了货币。

  马赫迪因病于1885年6月22日去世,年仅41岁。他的事业便由副首领阿卜杜拉继续完成。

  1896年,使用新式武器的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发动进攻。1898年4月,喀士穆陷落。阿卜杜拉率残部继续打游击,直到次年战死。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共管埃及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派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秘密教派。

  经过苏丹人民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埃军队于1955年11月撤出苏丹。1956年1月1日,苏丹宣布独立。

  姆克瓦瓦为祖国而战

  坦桑尼亚是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合称。前者位于东非大陆,后者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屿,与坦噶尼喀隔海相望。从19世纪30年代起,坦噶尼喀成为桑给巴尔苏丹国的组成部分。

  19世纪下半叶,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非洲的侵略和掠夺。德国帝国主义把坦噶尼喀列为它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

  1884年底,一个名叫卡尔·彼得斯的德国殖民者,率领一支远征队侵入坦噶尼喀。这支远征队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坦噶尼喀人民对彼得斯恨之入骨,称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彼得斯沿途又威逼酋长们签订了12个名为“永恒友好”的条约,骗取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过了几年,德国殖民者竟然在坦噶尼喀沿海的一些城市里,公开降下桑给巴尔苏丹的旗帜,升起“德国东非公司”的旗帜,接着又派军舰闯进一个港口,港内人民忍无可忍,把指挥军舰进港的德国专员包围起来。桑给巴尔苏丹听说德国专员被包围,竟派军队来救援他。苏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径,极大地激怒了人民。大家决定不承认他的权力,推举一位名叫阿布希里的人为领导人。

  阿布希里热爱祖国,酷爱自由,并且很有组织才能。他率领坦噶尼喀人用原始的梭镖、弓箭、木棍等武器,奋勇抗击有着先进武器的德国侵略军。可惜一年多后,他被德国殖民者抓住,怪遭杀害。姆克瓦瓦这时脱颖而出。

  姆克瓦瓦是伊林加一个酋长的儿子。19世纪中期,他父亲统一了许多小部族,取名赫赫族,自任酋长。1879年,他接替父亲担任酋长,并以伊林加附近的卡伦加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王国。

  德国殖民者从阿布希里的顽强抗争中看到,坦噶尼喀人民是决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统治的。因此,他们以海滨重镇巴加莫约为据点,组织了一批批所谓“商队”,带着粗劣的商品,一步步深入到内地的草原。他们以“生意人”的面目出现,用那些不值钱的东西,来交换坦噶尼喀人的牛羊和象牙等物品。要是不成功,便用欺骗的方法换取;有时就干脆用武力掠夺。

  坦噶尼喀人民不再上当了。在阿布希里英勇就义后,在英雄姆克瓦瓦的领导下,继续高举独立旗帜,同德国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姆克瓦瓦早在德国殖民者尚未深入内地的时候,就主动寻求同其他酋长建立联盟,共同抗击德国侵略军。由于当时各部族纠纷很多,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心打击德殖民者,争取民族独立。

  他见德国人企图借用“商队”来骗取财物,就针锋相对,下令在领地内遍设关卡,对那些过境和在他境内做买卖的“洋商”,进行严格的盘查,并且向他们征收关税。

  姆克瓦瓦的王国地处坦噶尼喀腹地,由东到西大都要经过这里。在一来,使德国殖民者的利益大受损害。

  德国专员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去通知姆克瓦瓦,要他委派使者同他们谈判。可是当姆克瓦瓦真的派使者去谈判的时候,专员又不予会见。

  这件事触怒了姆克瓦瓦。他认为这是德国专员对他和整个王国的侮辱,因此封索了商路,不让那些“洋商”们通过他的领地。

  德国专员见轻蔑和侮辱吓不倒姆克瓦瓦,便在1891年发出通牒,要姆克瓦瓦到巴加莫约去见他。通牒规定,姆克瓦瓦必须只身前往,而且要带一把泥土,意思很清楚:要姆克瓦瓦屈膝投降。

  “就是要砍去我的头颅,我也决不会投降!”姆克瓦瓦不畏强暴,派人向德国专员送去了一支箭,表示他斗争到底的坚强的心。德国专员见姆克瓦瓦不愿投降,就出动军队向赫赫族的王国进犯。姆克瓦瓦率领军队奋勇迎战,但由于敌人武器精良,部队伤亡严重。

  姆克瓦瓦知道,同敌人硬拼是不成的,只有运用计谋才能克敌制胜。于是他决定打一次伏击战。

  不久,德国专员亲自率领上千名士兵前来“讨伐”,姆克瓦瓦带了3000军队前往迎击。战区是平原与山区的连接处,正好适合打伏击战。姆克瓦瓦让战士们隐蔽到山区的丛林里,听候他的命令。在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姆克瓦瓦发出袭击命令,战士们发着震天的喊声,冲下来,以长矛和弓箭杀伤敌人。只一会工夫,便消灭200多侵略军。德国专员被搞得晕头转向,只得率领残部退逃。

  这次伏击,使姆克瓦瓦缴获了敌军300支步枪、3门大炮和大量弹药,从而壮大了力量。

  此后整整三年,德国殖民者不敢再来进犯。姆克瓦瓦抓紧时间练兵备战,加固城池,在王城卡伦加周围筑起了一道四五米高、10多公里长的城墙。

  1894年10月,德车殖民者调动大批军队进攻卡伦加。姆克瓦瓦率军凭借坚固城墙与侵略军对抗。经过两天激战,终于不敌,只得弃城突围,转入丛林。侵略军破城后,大肆烧杀,捣毁城墙,几乎把卡伦加夷为平地。

  姆克瓦瓦率领余部转入丛林后,继续坚持战斗,不断袭击敌人。德国总督特地悬赏5000卢比,企图取得姆克瓦瓦的头颅。几年过去了,敌人并没有取得姆克瓦瓦的头颅。而姆克瓦瓦还在不断袭击敌人。

  1898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德国侵略军的巡逻兵突然包围了姆克瓦瓦隐蔽的地方。当时,姆克瓦瓦正在患病,他身边也只有少数随从人员。在这严重的关头,他宁可身亡,也不当敌人的俘虏。于是他举枪自杀,为祖国的独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残忍的敌人割下了英雄的头颅,把它送到德国首都柏林,以炫耀他们的“战绩”。

  姆克瓦瓦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了坦噶尼喀。赫赫族人民为姆克瓦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各族人民也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不屈的英雄。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它的“德属东非洲”也跟着垮台。在德国殖民者撤走前,坦噶尼喀人民坚决要求他们归还姆克瓦瓦的头颅,但是他们拖延不还。直到1954年6月,西德政府才将英雄的头颅交还给坦噶尼喀人民。坦噶民喀人民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来迎接英雄的头颅。他们在原来的卡伦加王城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馆,并把英雄的头颅安放在这里。这座以姆克瓦瓦命名的纪念馆,位于现今坦桑尼亚伊林加小城,每个到这里来的游人,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它。

  德里烽火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政府收买了大量的印度籍雇佣军为它统治印度效力。这些雇佣军虽然身穿英国军服,但对英国殖民者占领自己的祖国早已是满腹怨恨,他们迫切希望早日把殖民者全部赶走,印度获得真正的独立。不仅士兵有这愿望,印度社会各阶层包括不少封建王公们,对英国殖民者残酷剥削、压榨、肆意凌辱印度人民都含有巨大的愤慨情绪。

  1856年,在印度农村中就开始传递烤烧饼,据说这也是反英起义的信号。印度士兵还组织了地下军人委员会,传递荷花,密谋反英活动。德里反英大起义开始主要是在士兵范围内展开的,但它迅速带动了其他社会各界,揿起了印度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高潮。

  本来印度雇佣军作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工具,为英国全面占领印度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英国自从1849年全面统治印度之后,对雇佣军的政策与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遣散大批印度士兵,减少军饷,取消他们的免税权,命令印度士兵绝对服从英国军官等,他们还强迫印度士兵渡海或者是到伊斯兰教国家作战,使这些士兵丧失了原来的种姓。这些都激起了印度士兵越来越高的不满情绪。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1857年,在印度士兵中盛行传说着一种违背民族教规的事情。原来,印度教不许教徒吃牛肉,而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规。可是,英国人不管这些信仰,尽管在他们的雇佣军中,有不少人信仰印度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伊斯兰教。可以说,雇佣军是由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组成的,按理英国殖民者应当尊重这两种教徒的信仰,但是他们自恃强大,根本不把这些教规教徒放在眼里,更不关心士兵们的信仰问题。所以,在印度士兵中,早就流传着英国人侮辱印度士兵,拿虔诚的信仰开玩笑的事情,广大印度士兵们是可忍不可忍了。

  终于有了导火线,士兵们竞相传说,英国殖民当局新发下来的子弹涂上了牛油和猪油,因为子弹在使用时,必须用嘴咬开后盖,所以这无异是让印度兵吃他们忌讳的东西。这年3月,印度的一个叫曼加尔潘迪的士兵因与英国兵发生争执,打死了三个英国军官,次月,潘迪被公开处死。这两件事情成为德里大起义的导火索。他们约定,在5月31日举行全国性民族大起义。

  一个突然事件使起义提前了。5月9日,德里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骑兵连的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新发的英国子弹。英国军官把他们统统捆绑在操场上,硬把子弹塞到他们脸上,进行百般侮辱。同时还下达了判刑的命令,立刻把他们押送陆军监狱囚禁。印度士兵再也按捺不住了,当夜送信到德里城中,告诉那里的印度士兵。信中写道:“明后两天内到达德里,请速准备内应。”

  第二天是星期天。下午5点,教堂钟声响了,英国军官齐集在基督教堂里静静地做祈祷。只听见“杀!”的一声巨吼,印度士兵冲了进来,把英国军官抓起来杀个干净。他们捣毁了殖民衙署和监狱,救出了被关押的同胞,随即打开了兵工厂和火药库,武装了前来参加起义的群众,一齐向德里进军。临行时,起义者在兵营里点了一把火。熊熊的火焰卷走了英国殖民者苦心经营的堡垒,象征着印度人民必胜的信念。

  起义部队经过一个夜晚的急行军,5月11日清晨到达德里城边。英国上校闻讯率军迎战。当两支部队相互接触的时候,密拉特印度士兵看出德里英军士兵都是印度人,立即振臂高呼:“打倒英国统治!”

  “打倒英国统治!”德里的印度士兵马上响应,他们把枪口转过来,对准英国军官。“砰!”“砰!”英国上校倒毙了,其他英国军官也都倒毙了。两支起义队伍热烈欢呼、拥抱,他们汇成一股汹涌的洪流,直向德里城冲去。

  16日,德里全城光复,起义者组织了自己的政府,仍旧把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充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起义,光复了从东海岸加尔各答到西北边境白沙瓦的大片国土。

  驻印度的英国总督肯宁坐立不安。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方步,皱着眉头,嘴里不住地轻声喊着“唉!唉!”看来已经到了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地步了。这里,一个叫肯贝尔的英国将军未等侍卫报告就闯了进来。总督并未责怪他。

  “我们这着棋走错了,不该让印度人当兵!现在这些‘土兵’一造反,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将军急得直跺脚。

  总督不断地抓着头皮。忽然似有所悟地问:“进攻中国的英国皇军现在到了哪里?”

  “新加坡。”

  “赶快打电报给他们,命令立刻返航,在加尔各答登陆。”

  司令一听总督的这个意见,顿时喜笑颜开地说:“对,叫他们来。还有,驻伊朗的部队也叫他们来,在孟买登陆。两路夹攻印度人!”

  “好!我立即向伦敦帝国政府请示。”接着,这个阴险的总督又想出了坏点子,派人带重金到阿富汗和尼泊尔去行贿,网罗那里的反动军人,从东北、西北两路向德里进攻。

  9月3日,英军进抵德里城下。14日,以50门大炮猛轰德里。“轰隆!”一声,城墙塌陷,英军侵入城内。“给我冲!给我冲!”带头的两个英国将军耀武扬威地高举指挥刀,吆喝侵略军前进。“砰!”“砰!”突然从屋顶上传来了枪声。只听见“啊!”“啊!”几声怪叫,这两个英国将军已经躺在血泊中不动了。“砰!”“砰!”枪弹又从居民住房的窗口飞来,好几个英国兵应声倒地,吓得侵略军一个个胆战心惊。

  一支英军跑到清真寺前面。清真寺里冲出上千名穆斯林,个个手持钢刀,挺胸而立,挡住侵略军的去路。英军连忙举枪发射,当场打死200多名穆斯林。但是,当英军正想装添子弹的时候,雪亮的大刀已经向他们的脑袋砍来。一场肉搏战的结果,躺下了几百具英军尸体。

  德里起义军顽强地战斗了六天,最后由于粮尽弹绝,被迫撤离。据统计,六天巷战中英军被打死的有将军两人,官兵5000余人。莫卧儿的末代皇帝向英军投降,这个王朝从此灭亡。而印度人民,继续在全国各地进行游击战争,狠狠打击英国侵略军。

  由于英国女王发布了保护印度封建主利益的诏书,印度抗英力量有了分化。封建主大部分投降英国,转过来镇压起义军。起义于1859年年底失败。即之而来的是大屠杀,成批的起义英雄牺牲了。然而,他们的革命精神却永远鼓舞着印度人民。

  詹西女王葩依

  詹西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城,19世纪50年代,这里因一个女王的故事而使詹西名闻遐迩,流传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比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嫁给了比她年纪大二三倍的詹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詹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詹西。葩依非常气愤,曾当着英国官员的面说:“我决不放弃我的詹西,谁敢占领詹西,决没有好下场。”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行径,詹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詹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詹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詹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詹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詹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的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詹西,次年1月,驻印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詹西。勇敢的詹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詹西以后,先派军队把詹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詹西马上就要被英国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詹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詹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詹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司令。

  詹西女王纵马挥刀杀向英军罗斯看到起义军到了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一场大决战开始了!英军分几路进攻,合围瓜辽尔。“轰”英军的大炮在猛烈攻城。城墙倒塌了一个大缺口,眼看侵略军就要逼进城了。“跟我来,向英军炮兵阵地进攻!”葩依把佩刀向前一指,起义军的骑兵迅速冲了过去。

  英军急忙丢下大炮,纷纷拿起步枪准备顽抗,但来不及了。苑依的白马跃到阵前,只见她手起刀落,一个英军的头颅立刻滚落在地下。起义军与英军展开了肉搏战,英军炮兵被消灭了一大半。

  “呜——”突然响起了铜号声。英军骑兵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快就包围了起义军。

  “突围!”葩依在马上高呼。敌人数量太多了,起义军虽然无比英勇,但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一个个英军倒在他的战马下。不少英军吓得不敢靠前。

  “她就是詹西女王葩依,抓住她!”一个英军骑兵军官在狂吼着,他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

  葩依定睛一看,不觉怒火中烧,拍马向前冲去,大喝一声,挥刀劈去。那英军看到雪亮的钢刀劈来,吓得魂不附体,连忙勒转马头逃跑。葩依奋力赶上,眼看就要追到那个英国骑兵了。不料,这家伙突然狡猾地转过身子,一刀劈在葩依的头上。

  这一刀,是从头的右侧劈下,把葩依的右眼都劈掉了。这位女王满脸是血,但是,她依然挺坐在白马背上。只见她双手紧握佩刀,双腿夹住马鞍,纵马一跃,直至英军面前,雪亮的佩刀像闪电一般刺进了英军的胸膛。那英军惨叫一声,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敌人刺死了,女五也从马上摔了下来。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詹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

  詹西女王壮烈牺牲。印度起义失败了,然而,印度人民是绝对不会屈服的。他们永远以崇敬的心情怀念着这位女英雄,虽然她只在世界上活了22岁。

  古巴英雄马蒂

  何塞·马蒂是古巴的民族英雄和独立战争的领袖,为了使祖国得到解放,他积极领导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最后,英勇地牺牲在自己的国土上。

  马蒂出生在哈瓦那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父亲原是西班牙的农民,曾在驻古巴的炮兵联队中服役。马蒂出生那年退伍后,就在哈瓦那定居。母亲是古巴土生白人。一家八口生活贫困。马蒂幼年时帮助母亲干家务,稍大后就外出找活干。直到12岁,他才进本城的一所小学读书。

  马蒂自幼聪颖好学,13岁就开始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剧本《哈姆雷特》,并把它翻译成西班牙文。小学校长是位爱国志士,主张古巴独立。他很欣赏马蒂的文学才能,经常向马蒂讲爱国故事,还带马蒂参加爱国者的聚会。马蒂深受他的影响,立志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进入中学后,马蒂一边学习,一边在原来上学的小学里担任教师,并当校长的私人秘书,他的爱国思想也日趋成熟。

  早在16世纪初,古巴就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初起,拉丁美洲各国纷纷掀起独立斗争,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加强了对古巴的控制。1868年10月,古巴东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古巴独立的武装起义。起义者宣布解放黑人奴隶,并且建立了临时革命政府。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年仅16岁的马蒂,在《自由祖国》刊物上发表了宣传爱国独立思想的诗剧《阿布达拉》。

  西班牙殖民当局马上注意到了马蒂这一行动。当年10月,当局在马蒂朋友那里搜出一封马蒂的信,查到几份《自由祖国》,便以“反叛”罪判处他6年徒刑,并强迫他去采石场服苦役。

  采石场是个折磨人的地方,在狱吏的鞭笞下,囚犯们终年戴着镣铐,在没膝的河水里捞取石块,再把它背上岸来。一不小心滑脚倒下,或者想稍稍休息一下,立即会遭到毒打。没多久,脚镣磨破了马蒂的双脚,给他终身留下了伤疤。但是,残酷折磨反而磨练了马蒂的意志,使他经受了一次血的考验。

  经过家人和朋友们的积极营救,马蒂在服了一年多的苦役后,于1871年被放逐到宗主国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他是个非常好学的人,趁此机会在中央大学选修法学等课程,后来又进入萨拉科萨大学学习。1874年秋,他获得哲学、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那时他才21岁。

  马蒂身处异国,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密切注视着正在进行的民族独立战争。他经常说:“祖国在危急的时候,一个人的最大痛苦,莫过于身在远处!”每当他想到拉丁美洲其他国家都已独立时,祖国的不幸命运更使他深深担忧。为此,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决定回到祖国去参加战斗。

  1874年底,马蒂回到古巴。但是,殖民当局不准他上岸,他只得前往墨西哥。为了谋生,他在一家杂志当校对同时为当地报刊撰稿,鼓吹古巴独立。不久,他的文章引起了墨西哥当局的注意,马蒂难以在那里存身,便于1877年前往危地马拉。他有丰富的学识,在危地马拉大学等校讲授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德文学,以及拉丁文和历史。直到1878年古巴形势有了变化,他才返回祖国从事革命活动。

  马蒂的活动很快引起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注意。次年9月,他计划向起义军输送武器弹药时,当局再一次逮捕了他,并将他放逐到西班牙。敌人的迫害,丝毫动摇不了马蒂为祖国独立而奋斗的坚强意志。他被押送到西班牙不久,就设法逃往法国,1880年初,又来到美国。

  马蒂侨居在美国的时间长达15年。他刚刚到纽约,就向当地古巴侨民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指出古巴革命的艰巨任务,号召人们为祖国自由斗争,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要使我们停止争取祖国自由和繁荣的不懈努力,除非是南海和北海汇合,除非是兀鹫蛋里孵出蟒蛇!”不久,他被选为纽约古巴侨民爱国团体古巴革命委员会的主席。

  在这以前,古巴革命者在国内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但是都遭到失败。血的教训使马蒂深深感到,要独立,必须联合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全民族的反西班牙战争。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团结国内外一切爱国力量的组织。

  1890年初,马蒂协助侨居美国的古巴黑人成立爱国团体同盟会,为未来的古巴革命觉奠定了基础。次年11月,他应佛罗里达州烟草工人的邀请,在坦帕发表演说,号召同胞们“跨上战马,为国而战,捐躯在棕木间树下”。他的演讲,在侨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尽管烟草工人生活很艰苦,但他们每月为革命献出一天工资,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直到新的独立战争爆发,始终没有间断过。

  1892年4月,古巴革命党在纽约正式建立,马蒂被选为党的主席。古巴革命党的建立,标志着古巴革命力量已经团结起来。

  古巴革命党建立后,马蒂全力投入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为了组织军事力量,他奔波于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等地筹集资金,购置武器弹药;又亲自到多米尼加共和国会晤爱国将军戈麦斯,请他出任解放军总司令;还同哥斯达黎加的爱国将军马赛奥取得联系,以便协调行动。马蒂又派人到牙买加、洪都拉斯等地的古巴侨民中进行活动,同时派专人回国,与岛上各爱国团体联络。

  1894年圣诞节,马蒂和他的战友们拟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开出三艘装备齐全的船只攻入古巴岛,发动独立战争。不料临出发时,叛徒向美国当局告密,结果船只和武器弹药被美国海军扣留。

  当时,古巴方面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行动时间不能再变动。在千钧一发之际,马蒂等决定立刻起义。1895年1月29日,马蒂在纽约签署了在古巴国内起义的命令。一星期后,他从纽约动身去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圣多明各会见了戈麦斯。

  2月24日,在古巴革命党的领导下,古巴整个民族,包括黑人、混血种人、土生白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手执收割甘蔗的砍刀,同仇敌忾地投入战斗。起义人民焚烧殖民者的甘蔗园和糖厂,捣毁外国公司和本国大地主的庄园。独立战争的火焰一下子燃遍了整个古巴。

  3月25日,马蒂与戈麦斯共同签署了一个宣言。宣言声明,这次战争是1868年爆发的古巴独立战争的继续,革命军决不伤害和平的西班牙人;号召全体古巴人拿起武器,与敢于反抗的殖民者作殊死的决战。

  为了直接领导独立战争,马蒂决定返回古巴,亲临前线指挥战斗。4月1日凌晨,当浓厚的迷雾还笼罩着大海的时候,一艘小船悄悄地从多米尼加的海岸出发。船上载着马蒂、戈麦斯等古巴爱国志士,还有许多武器弹药。他们在加勒比海上航行了10昼夜,终于在4月11日深夜11时左右,在奥连特省南部的普拉伊塔斯登陆。当时周围漆黑一团,顷刻之间雷电交加,风雨狂作,大海突然翻腾起来。马蒂等重新踏上了阔别10多年的祖国大地,都不约而同地扑倒在地,深情地亲吻祖国母亲的大地。

  1895年5月19日,西班牙殖民军向起义军军营发动突然袭击。总司令戈麦斯劝马蒂离开战场,但马蒂执意留下,敌人扑来时,他骑上战马,同战士们一起冲锋。战斗打响后,西班牙士兵认出了马蒂,密集的子弹全向他射去。马蒂不幸中弹,当场牺牲。

  马蒂英勇牺牲,激励了古巴人继续斗争的决心。他们在戈麦斯等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胜利。到1898年,已解放了古巴四分之三的土地。只是由于美国突然向西班牙宣战,侵入了古巴,把古巴人民奋战30年的胜利果实掠走。1903年,美国与古巴签订永久条约,美军向古巴租借关塔那摩港作为永久的海军基地。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

  德雷福斯冤案

  1895年1月,在法国军事学院的操场上,一名曾在这所学院学习过的犹太军官,被当众革除军职,他的肩章、帽徽、绶带、勋章全部被扯下,就连他的军刀也被折为两段,扔在地下,随后,便被押去服刑。这名犹太军官名叫德雷福斯,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在军事学院学习时成绩优异,因而毕业后被选派到陆军总参谋部供职。

  1895年10月15日,德雷福斯因被怀疑出卖国家军事机密,而被逮捕。12月他被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终身监禁,流放到法属圭亚那沿岸的“魔鬼岛”上服役。

  就这样,一场由保皇主义者、教权主义者以及民族沙文主义者参加的反犹太运动开始了他们企图借此反对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另一面,进步律师、记者和作家则在《震旦报》强烈呼吁,要求撤销对德雷福斯的错误判决,以维护法律和人权的尊严。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的反德情绪日趋高涨,法国情报部门也加强了对德情报工作。1894年9月,法国情报部有封署名的信。这封信是寄给德国武官施瓦茨考本的,信的内容是有关法国在德国边境掩护部队的情况和一些军事机密。

  这封信很快转交到法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局反间谍处处长桑德尔上校的手里。桑德尔上校正为最近一段时间内,法国一系列机密文件泄密而焦虑,一见到这封信,便喜出望外,马上命令副官:“立即通知两位副处长这里来!”

  不一会儿,亨利少校和边帕苇少校先后来到。当亨利接过封信一看,吓得他心惊肉跳。原来,上面竟是他的老朋友艾斯特拉齐少校的字迹!艾斯特拉齐是情报局的德语翻译,与亨利私交甚厚,他向旅瓦茨、考本泄露的军事秘密,与亨利本人也有关系。亨利生怕此人失事牵连自己,误了前程,所以不由得胆战心惊,不敢说出真相。反而认真地和桑德尔一起推测谁有可能写这封信。

  为了转移视线,亨利故意提出:“这件事有可能是犹太军官德雷福斯上尉。”说完,又列举了很多德雷福斯具备提供这份情报的条件。

  桑德尔上校早对德雷福斯有成见,早在德雷福斯刚进总参谋部时,他就曾正式表示抗议,认为让一个犹太人进入总参谋部,无疑是有危害国家的安全。现在,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于是武断地认为他就是泄密之人。很快,桑德尔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陆军部长。部长正为普法战争中自己惨败而恼火,当即下令,以间谍罪和叛国罪逮捕德雷福斯。

  在开庭审判以前,军方也履行了一下审查手续,特地请几名字迹专家鉴定字迹。但专家们最后的结论,认为特证根据不足,不像是德雷福斯的笔迹。可这时,军方已骑虎难下,由于逮捕决定是陆军部长亲自作出的,为了维护军方的威信,只好将错就错。

  军事法庭在12月才秘密开庭审讯。到场的除法官外,只有被告德雷福斯及其辩护律师,警察署长和陆军部队的观察员皮卡多少校等四人。

  在法庭上,德雷福斯提出充分理由为自己辩护,证明他对信上的情报毫不知情,根本没有条件作案。接着辩护律师也列举大量证据,来证明德雷福斯无罪。法官看到没有什么结果,便宣布休庭。来日再审。

  陆军部长派去的观察员皮卡尔上校是个正直的军官,他如实的向部长作出汇报,同时也指出,此案很难成立。

  亨利少校得知消息后,急得跳了出来,亲自上法庭指证德雷福斯,并以军官的名誉宣誓作证。而陆军部长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故意编造一份“密档”,把过去几起未破获的窃密事件,统统加在德雷福斯头上,还塞进一份篡改编造的“罪证”材料。

  就这样,法庭终于认定德雷福斯有罪,判处他无期徒刑,革除军职,流放到“魔鬼岛”。

  事件发生后,德雷福斯的亲属四处为他奔走,在进步律师、记者和作家的帮助下,他的兄弟在法国《震旦报》上把这一冤案公布于世。顿时,舆论大哗,正义人士纷纷呼吁撤销对德雷福斯的错误判决。

  就在这时,在从德大使馆收集到的废纸中,发现了德国大使给法国军官艾斯特拉齐少校的一封信的草稿。并很快转到继任反间谍处处长的皮卡尔中校手里。

  皮卡尔立即警觉起来,着手对艾斯特拉齐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艾斯特拉齐与德国武官的关系可疑,尤其意外地发现艾斯特拉齐的笔迹和那封被认为是德雷福斯写的告密信的字迹完全相同。

  皮卡尔将这一重大发现向副总参谋长作了汇报,并请求重新审理此案。但副总参谋长唯恐军队荣誉受到损害,拒不逮捕艾斯特拉齐。皮卡尔一再向上级陈述利弊得失,劝说及时修正错案。这一举动惹怒了那些达官贵人,他于1896年12月被远调到当时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南部作战。

  亨利少校为了定实德雷福斯的罪名,便把伪造信件塞进“密档”,甚至伪造德雷福斯致德皇的信件和德皇致德雷福斯的复信,以此证实德雷福斯就是德国间谍。于是,反动沙文主义者气焰更加嚣张。

  1897年12月27日,陆军部长宣布对德雷福斯的判决“公正无误”,内阁总理也同时宣布:“德雷福斯案件没有问题。”与此同时,德雷福斯的亲属和朋友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此案的控诉。他们曾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请求他证明德国没有收到德雷福斯提供的任何情报和书信。而德国对法国由于此案闹出的混乱暗自高兴,当然不会为他作证。

  在这种情况,德雷福斯的亲属又复制了大量告密信的照片,四处张贴在街头,指望有人能认出真正的作案者。

  不久,一位银行家便找到德雷福斯家,声称告密信的笔迹和他一个顾客的笔迹一样,这个顾客就是艾斯特拉齐。德雷福斯全家非常高兴,认为这次总算找到有力的证据。于是,就向法庭控告了艾斯特拉齐。

  1898年1月11日,艾斯特拉齐终于上了军事法庭。但军方唯恐此事败露,派亨利等人为他代拟了审讯时的辩护词。结果,法庭宣判艾斯特拉齐无罪释放。

  这下,正义人士愤慨了。就在艾斯特拉齐被宣告无罪后两天,举世闻名的作家爱米尔·左拉仗义执言,在《震旦报》上发表了致共和国总统费里克斯佛尔的一封公开信,这封标题为“我控诉!”的公开信,控告陆军最高领导以及总参谋部的主要领导存心不良,有意诬告无辜者,开脱真正的罪犯。

  左拉的勇敢行为引起了全国对此案的关注。无数正义之士都团结起来去伸张正义。陆军部长恐慌了,他一方面鼓动反动分子攻击左拉;另一方面,以诽谤罪对左拉进行起诉,并于1898年2月21日,指示法庭判处左拉一年徒刑并罚款3000法郎。左拉被迫流亡英国伦敦。

  在公众舆论的影响下,陆军部只得下令对此案进行进一步审理和核实。受命重新核实此案的一名军官此前从未插手此事,也很快便发现了亨利伪造的痕迹。在确凿的罪证面前,亨利无法抵赖,被迫承认,当场被捕,第二天就自杀身亡。艾斯特拉齐闻讯畏罪潜逃,到英国避难去了。

  形势急转直下,陆军部长狼狈辞职,只好于1899年8月,军事法庭重新开庭审理德雷福斯案件。人们普遍以为法庭会宣布德雷福斯无罪。不料,仍认定德雷福斯犯有间谍罪,只是改判为10年苦役。

  这项判决,激起了法国各界人士的极大义愤,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应。表示抗议的函电至沓来,许多国家还发生了反法示威。在声势浩大的民主力量面前,新任总理生怕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提出一个折衷解决办法,在维持判决的原则下,以总统名义宣布赦免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在接受了特赦后,给总统写了一封信:“共和国政府还了我自由。然而失去了名誉的自由对我毫无意义。从今以后。我将继续力争纠正使我至今仍受其害的可怕的司法错误。”

  在此后的7年中,德雷福斯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继续为争取恢复名誉而斗争。直到1906年6月,一贯坚决支持重审的激进派领袖克列孟梭出任总理,德雷福斯案件才最终获得解决。同年7月,最高法院宣布德雷福斯无罪,蒙冤受屈12年的德雷福斯终于恢复了名誉。

  德雷福斯被晋升为少校,并在原来举行革除军职仪式的军事学院的操场上,接受荣誉军团勋章。皮卡尔中校也重回军队,晋升为准将,并出任陆军部长。

  1930年,德国原驻法国武官施瓦茨考本的回忆录《德雷福斯案件真相》出版。这就从德国方面证实了德雷福斯的清白无辜。同年6月,施瓦茨考本的妻子将这本回忆录寄给德雷福斯,并附信说,她的丈夫一直想证明德雷福斯是受害者,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在生前不能如愿。这本书还详细地叙述了施瓦茨考本与艾斯特拉齐等人的秘密来往,从而澄清了德雷福斯案件中的一些细节。

  德雷福斯案件,集中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后法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路易丝咖啡馆里,有20多个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着放映所谓的“电活动画面”。这些人是被好奇心驱使,再加上卢米埃尔兄弟的苦口劝说下,来到这里的。

  卢米埃尔兄弟安放好了银幕的放映机后,电影开演了。尽管所放映的片子内容极为简单,而且没有声音,但它还是使全场的观众都看出了神,每个人都为这样的效果惊叹不已。从此,一种新艺术娱乐形式——电影诞生了。

  说起电影的产生,还得从人们对“视觉暂留”现象的认识和研究说起。

  人的眼睛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当你看了一种发光物体之后,闭上双眼,在短短的二十分之一秒到1秒之间,仍然会感到这种发光物质的存在,这就叫做“视觉暂留”。这一现象是由英国生理学家罗吉特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发现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830年,英国人霍纳制作了一种“活动画片玩具”。

  他用一条30厘米宽的纸带,横着画上动作近似的人或动物的连环画,将纸带贴在圆筒上后快速转动,另从一个小窗看去,画面的连续移动就会使人或动物变得活动起来。

  就是这个简单的玩具,启发着科学家们为制作一种可以把形象再现的电影而不断地进行探索。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电光源方面的技术,二是电影机械方面的技术,三是摄影方面的技术。没有这三方面的技术突破,是不可能跨进电影时代的。

  从18世纪末伽伐尼发现不同金属产生电,到伏打发明了电池,奠定了电源技术的基础。此后,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1811年用2000个电池联成的大电池组,制造了碳极电弧,发明了电弧灯。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又发明了电灯。这样,电光源方面的技术发展,为电影技术提供了手段。

  19世纪,摄影技术的日臻成熟,则使电影成为现实。

  人类的摄影最早萌芽于“小孔成像”。人们通过移动图画或实物与小孔的距离,来放大或缩小影像,这就奠定了照相机的技术理论。18世纪末,科学家们又先后发现了具有感光性能的氯化银和硫酸钠能溶解氯化银,从而发现了摄影技术中的感光原理,显影和定影原理。此后,摄影技术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起来,1802年,原始的感光相纸在英国首先制成。1827-1839年,法国的德克拉又摸索出一套“银板照相法”。

  随着照相技术的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职业摄影师,他们的实践为电影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7年,美国摄影师梅勃里奇用12架照相机等距离拍摄了一匹奔马的运动照片,使人们开始研制能够连续拍摄的照相机。

  1888年,法国人玛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连续摄影机,但拍摄速度还不够快。1892年,英国发明家第米尼和雷诺各自放映了时间极短的活动电影,这是原始电影。1894年,爱迪生制成了一种名为“电影视镜”的装置。这里面可以装一盘15米长的连续照片的胶片,每秒放映46-60个画面。这个装置给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很大启示,经过二人反复调试改进。1895年,他们制成了新型电影放映机,并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后不久,展示了这一发明,电影终于诞生了。

  顾拜旦把奥运会推向世界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让亿万中国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现代奥运会已成会为促进世界和平的体育盛会。那么,你知道皮埃尔·德·顾拜旦吧,正是这位法国人把奥运会从希腊推向整个世界。

  1883年,年仅20岁的顾拜旦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父母为他提供的进入仕途的机会,把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他所钟爱的体育事业中去。当时法国刚刚历经了普法战争,民心涣散,百废待兴。教育界重智轻体的现象十分严重,顾拜旦为此忧心忡忡。他认为发展体育运动既能够重新唤起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也能够为法国挖掘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19世纪末,德国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愈演愈烈,它们妄图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重新瓜分世界。法国是德国的近邻,首先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威胁,再加上法国人民曾在十几年前的普法战争中深受德军之害,创伤巨痛,刻骨铭心。因此法国人民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保持世界和平。而奥运会所倡导的和平、友谊精神,恰好符合法国人民的和平愿望。

  1892年,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的阶梯剧场里,法国体育协会大会正在召开。主席台上,一位年轻人正在激动万分地慷慨陈词:“我们要恢复的应该是这样的运动会——它要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与友谊为宗旨;它不受国家、地区、民族和宗教的限制……”这个年轻人就是顾拜旦,他终于正式提出了心中孕育很久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

  复兴奥运会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法国人反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斗争。因此,顾拜旦的倡议立刻得到本国和欧美其他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1894年6月16日,在顾拜旦的主持下,国际体育会议在巴黎召开。与会的法国、英国、美国等12国代表一致同意顾拜旦的主张,通过了恢复奥运会的决议。6月23日,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顾拜旦当选为秘书长。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及整个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后来,不少国家都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这次大会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宪章。189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奥运会发源国家希腊的首都雅典隆重开幕,熄灭了1500年的奥运圣火终于重新点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诞生了。顾拜旦把只限于希腊人召开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从此揭开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篇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除举行各种体育赛事外,还在1912年的第五届奥运会上模仿古制,第一次组织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艺术等项目的文艺竞赛,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文化展览为主的奥林匹克艺术节。在这届文艺竞赛上,顾拜旦针对当时体育竞赛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下了著名诗作《体育颂》,指出体育竞赛要公平、公正,奥运会的主题是和平。这首诗获得了金质奖章。

  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开始正式使用顾拜旦设计的奥运会会旗。这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五环旗。五环旗由5个颜色不同的圆环组成,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顾拜旦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体育事业、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当中。从1896年起至1925年,顾拜旦老人连任29年国际奥委会主席。他在职期贡献突出、功勋卓著,成为世人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1937年,顾拜旦老人在现代奥运城洛桑逝世了。按照他的遗嘱,人们把他埋葬在了洛桑,他的心脏葬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奥林匹亚,永远感知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1835年出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一个地方法官家庭。他从小就是个好奇心很强的调皮孩子,热衷于各种体育活动和冒险生活。后来,他出外谋生,先后做过报童和排字工人,奔波于密西西比河一带的各个城市中。在那里,塞缪尔迷恋上了领航员的职业,把领航员视作密西西比河上的“国王”,刻苦地向别人学习领航技术,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真正的领航员。他经常听到轮船上水手们在测量水深时所喊的号子:“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意思是水深“2寻”,即“12英尺”。达到这一深度时,船只就可以安全通过了。这一场景被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1861年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使得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业被迫中断,同时也打碎了塞缪尔的领航员梦想。为了生活,他受聘到一家报馆当了新闻记者,开始用“马克·吐温”这一笔名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和幽默文章。他想以此作为对自己那段终生难忘领航生涯的永久纪念。

  马克·吐温走上文学道路,正值美国幽默文学繁盛之际,马克·吐温不落套俗,很快便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响当当的作品赢得了世人的注目和敬仰,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他从事小说创作数十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描写了一个天真老实的人在竞选州长时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正当这个老实人在选民中的声望日渐上升时,他的对手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