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5章 梦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云皆典故(2)

  明初向北京移民的重点地区,一是山西,二是江浙。山西向北京移民规模最大的有三次,都在成祖即位之初。早在建文四年八月,成祖即位刚两个月,即下诏:“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永乐二年九月,又下诏“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永乐三年九月,再次“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这三次大移民,增加了北京的劳动力。至今,北京西南部多山西地名,就是明初移民之佐证。然而,山西移民多贫穷,逐渐发展未免过于缓慢。为此,永乐帝又决定将江南富户迁至北京。这种做法很重要,一来加强了北京的经济实力,二来亦可削弱建文遗臣的依靠力量。永乐元年七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明史?成祖本纪》)这种南北大徙移,不仅大大充实了北京的经济能力,而且必然带来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大发展,为此后北京数百年发展奠实了基础。

  恢复和发展北京经济的另一条措施,就是减免赋税、赈济百姓。在《明史?成祖本纪》中,从建文四年到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此类记载比比皆是:如建文四年七月,以成祖即位,诏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除徭役三年。永乐三年正月,诏免顺天、永平、保安田租二年。永乐六年二月,除北京永乐五年以前逋赋,免诸色课税3年。六月,复诏罢北京诸司不急之务及买办,以苏民困,流民来归者复3年。七年,成祖以北伐行至北京,大赍官吏军民。九年,宽北京谪徙军民赋税。十年,免北京水灾租税。十一年,令北京民户分养孳生马,著为令。十二年,蠲北京州县租2年。十三年,以北京地震,赈顺天州县饥。十四年,以北方灾免河南、山东、北平永乐十二年逋租,并发粟130万石以赈济。此年北方蝗虫灾害发生,专遣使去北平州县等地灭蝗,等等。由此可见,明成祖在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确实作了很大努力。这样,十几年间,北京的面貌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迁都的第三项准备工作是疏通运河,以济漕运。全国粮仓在江南,而北京却是集中用粮之地,所以早在洪武年间漕运问题已是朝廷大事。北京的漕运,历史上一向由河、海两道而来。元代由于运河淤积,年久失修,不能航行,粮食多自海运而来。洪武年间明朝供辽东及北平粮饷亦多自海上而来。然而,海运既艰险,又费时、费力,常是三年两至。成祖既决定迁都北京,修通早已淤塞的大运河,便成当务之急。况且,北京城垣、宫殿的营建,又需自全国调运、采集大量的瓦、砖、木、石,这些物资总不能运到海口再送北京,这就更加大了河运的需求。当时,工部尚书宋礼算了一笔账,他说:“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明史?宋礼传》)这就是说,一艘海船之费用抵20艘河船之费,而运粮之数反为河船的四分之一。成祖听取宋礼的意见,命他与陈王宣共理运河修竣之事。时大运河淤塞部分,一段在淮安以北由淮入河之间,另一段是自汶上至临清的会通河。陈王宣负责由淮入黄一段,宋礼主管会通河的修竣。

  陈王宣早在永乐初,即负责海运工作,曾输江南粟49万石济北京及辽东饷,又于直沽建百万仓,修筑天津卫城,在北京及周围城市的建设中,作出杰出的贡献。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通漕运任务急迫,陈王宣首先修通了由淮河入黄河段的运河。宋礼自汶上引水,北至临清,疏通450余里的会通河。陈王宣帮助宋礼在会通河沿岸置闸、设仓,并造船2000余艘,初运粮200万石。后增至500万石,这样,江南至北京的大运河终于修通,不仅加快了北京城的建设,而且使有明一代的京师物资供应得到保障。

  修建北京的城垣及壮丽的宫室,自然需要大量的物资。早在永乐四年(1406),成祖诏以次年五月修建北京宫殿,遣大臣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伐名贵木料,分遣工部尚书宋礼、兵部侍郎师逵、原兵部侍郎古朴、左副都御史刘观等赴各地办理。派大臣赴临清督办临清砖,还派大臣赴北京房山大石窝采巨石。待运河修通,各地物资沿运河源源而来,加速了北京的修建工程。

  北京城垣、宫室的修建与永乐迁都

  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之时,朱棣下诏,从永乐五年(1407)五月始兴建北京宫殿。不久奉天殿等竣工。永乐八年(1410)朱棣至北京,便在奉天殿接受朝贺。永乐十三年(1415),修北京城垣。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修北京西宫。同年十一月,复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之事。这时,规划既定,漕运已通,砖石木料齐备,夫役到京。就在此时,明廷公侯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官上疏曰:“切惟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皇上营建北京为子孙帝王万(年)之业。”“伏乞上顺天心,下从民望,早赐所司兴工营建,天下幸甚。”接着,六部尚书等文职官吏也上疏:“切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是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伏乞早赐圣断,敕所司择日兴工,以成国家悠久之计,以副臣民之望”(《明太宗实录》)。永乐帝从所奏。于是,更大规模的营建北京城的工程开始了。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命泰宁侯陈王圭营建北京,掌缮工事,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同时,由当了二十余年工部尚书的吴中负责具体设计,兴建工程全面展开。此年四月,北京西宫成。永乐十七年(1419)十一月,“拓北京南城”,将原大都城南城墙向南移二里余(即由今长安街一线移至前三门一线)。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北京宫殿城池告成。“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划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永乐帝以北京宫殿建成,诏告天下准备迁都,诏书特意写迁都北京,乃是“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开子孙万世之弘规”(《明太宗实录》),说明是继承朱元璋的迁都遗愿。从此,北京改称京师,而在习惯上仍称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永乐帝朱棣御奉天殿,受文武百官朝贺。至此,北京正式成为明王朝的首都,而南京则降为陪都。

  永乐迁都北京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就明朝本身来说,这是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统为一体的重要措施。整个明代北方多边患,明代帝王中,除朱元璋和朱棣外,以后的皇帝多无雄才大略。然而之所以能外御强敌,内安天下,除了不少贤臣名将的辅佐和北京军民的效力,北京城防坚固,形势占天下之先,实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明朝继续建都北京,也为此后清王朝的振兴,乃至今日北京的昌盛、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全民族的利益看,是长久统一全国、控扼南北的必需之举。有人说,明代迁都是“皇帝守边”。然而,如果皇帝不住北京,不以此地为都,就不会有明王朝几百年的基业,更不会有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和大发展。从这一点说,明成祖确实在北京历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北京,是目前全国古都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规模也最宏大。如古都西安虽城墙尚保存较好,但其宫室殿宇、坛庙园林都已荡然无存;其它古都则更差,大多仅存数处遗迹可供凭吊。而北京不仅保留下来明代京城的基本格局,并有大量明代建筑保存下来。明代北京是中国封建帝国都城建设的结晶,它集中体现出历代都城建设的精华,无论在设计思想、规划布局、建筑施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是值得推崇的。

  明代以前,元大都的建设已将我国城市建设史推进到辉煌时期,并因国外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记述、传播而驰名世界。但可惜元大都并没有保存下来。在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明朝为了翦除元帝国的“王气”,防其复兴,朱元璋令将大都城垣和大部分元宫拆毁,只有元皇宫以西、太液池西侧的隆福宫等少数宫殿保存下来,改为朱棣的燕王府。表面看来,明王朝重建的新的北京城,整体是重新设计、重新作出的布局安排,但实际上它是根据这里的地理条件,运用元大都城的原有格局,如宫室设置安排、街道布局、建筑物的分布等,同时参照明初国都南京的建制,以及我国历代王朝都城建设而设计、兴建的一座新的宏伟都城。

  明代重建的北京城,最初分为三重:其中心部分是皇帝及皇室成员居住的宫城(又称紫禁城);宫城之外为皇城,其中的布置有太庙、社稷坛、御苑及为皇室服务的各内府监、局、厂、房等机构;再外的一重,就是北京城,内有明廷的中央政构各机构、王府、文武官住宅、仓库、民居等。明代中叶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的南部加筑了外城,将北京城南的一部分商业地区包入外城之中。所以,明代的北京城由两部分组成,北部是永乐时修建的北京城(外城建成后称为内城),南部为外城,它的总体平面为“凸”字形。

  明代北京城是按照传统封建王朝都城的规制进行布局设计的,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突出“皇权”的主导思想,它表现在宫城、皇城位置的安排、中轴线的设计、城市街道布局等许多方面上。

  明宫城

  明北京城的宫城(又称紫禁城,今故宫)建在全城中心,是北京城的核心部分。宫城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修建,征集工匠、军工、民工约30多万人,历时14年,于十八年竣工。宫城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而且左右对称。各建筑群之间均有联系,每组建筑又自成体系,结构严整。

  宫城的城墙与城门

  具体说来,紫禁城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城周六里,城墙用重50斤的大砖砌成,高10米,南北长960米,呈长方形。城外开凿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宽达50.2米,四周全用条石砌岸。紫禁城西临太液池,北倚景山(万岁山),南对正阳门,地处北京城的要冲。

  紫禁城共有四门,南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北为玄武门(清代改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城各门有高大的城门楼,宫城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角楼,三重檐,高27.5米,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结构异常精巧,绮丽、美观。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形体宏伟,城上建有双檐城楼,两侧城台向前伸出,形成“?”字形状,其中心为一合抱成的小广场,用大青石铺地。城台上面各有两座双檐方形角楼和明廊,俗称“五凤楼”。在明代,凡大规模出征、凯旋、献俘、颁布历书等重大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大臣如触犯了皇帝,也在广场上当众“廷杖”,甚至活活打死。

  “外朝”三大殿

  入午门,是一座宽阔的大四合院,东为会极门,西为归极门。大院中间,便是金水桥(即元代的周桥),为区别承天门(天安门)下的金水桥,又称内金水桥或小金水桥。穿过宽阔的大院,金水桥正北,就是皇极门(初称奉天门),这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门。其左曰弘政门,其右曰宣治门。在皇极门的东西两侧有两殿,东曰文华殿,西曰武英殿,这两座遥相对应的建筑,分别是皇帝同将军们商讨军国大事和与文人学士讲论学问的地方。往北,前曰皇极殿(初称奉天殿),中曰中极殿(初称华盖殿),后曰建极殿(初称谨身殿),这就是所谓“外朝”的三大殿。

  皇极殿:即奉天殿,俗称金銮宝殿,是紫禁城内最高大、最壮丽的建筑,殿前广场达3万多平方米。大殿巍然屹立在须弥座台基上,南向,九间,面宽63.96米,进深37.17米,高26.97米,由72根圆柱支撑,重檐黄瓦庑殿顶,不仅是紫禁城内最高大的木构建筑,而且在全国也是最大的木构建筑。殿中安设着宝座,四周环绕着六根沥粉金漆的巨大蟠龙柱,顶上罩蟠龙藻井。新皇帝登极、节日祝贺,朝会大典、将军出征时授印、公布进士皇榜、颁发诏书等,都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

  中极殿:是一座亭形方殿,面积近600平方米。当皇帝去皇极殿参加大典之前,乘舆到中极殿稍事休息。有时,近臣们在此演习礼仪。殿内也设有宝座,供皇帝休息之用。

  建极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为皇帝欢宴王公大臣的宴会大厅。

  “内廷”三大宫

  建极殿之后,为云台门,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亦称平台。又东为景运门,又西为隆宗门,中为乾清门。乾清门是内廷三大殿的正门。由南向北,分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就是所谓内廷的后三殿,也称“内廷三大宫”。

  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日常办公的地方,宫东南有日精门,西南有月精门。日精门之北,向东者为懋勤殿,这里贮存御服、衮冕、圭玉、冠带等。月华门北,向东者为懋勤殿,图书翰墨之具,皆贮于此。乾清宫东,有小门曰龙光,乾清宫西,有小门曰凤彩。乾清宫东西有廊,廊后左曰昭仁殿,右曰宏德殿,皆向南。宫后披檐,东曰思政轩,西曰养德轩。再北则穿堂居中之殿曰交泰殿,渗金圆顶,制如中极殿,是皇帝和皇后娱乐的地方。

  坤宁宫:系皇后的寝宫,有中门向后,闭而不开。宫左曰永祥门,右曰增瑞门。再北,左曰基化门,右曰端则门。再南,宫两庑左曰景和门,右曰龙德门。这三对门,互相对称,分别通向东六宫和西六宫。坤宁宫之北,有中门曰广运门,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初二改称坤宁门。

  东六宫和西六宫

  东六宫和西六宫,合称十二宫,是皇帝的众妃嫔居住的地方。东六宫在坤宁宫之东,以东二长街为中轴线,分别左右对称地排列为三组(由南向北):延祺宫;永和宫、承乾宫;景阳宫、钟粹宫。东二长街南端有麟趾门,其北端有千婴门。

  西六宫在坤宁宫之西,以西二长街为中轴线,分别左右对称排列为三组(由南向北):毓德宫(即长乐宫,后更名为永寿宫)、未央宫(后更名为启祥宫);翊坤宫、永宁宫(后更名为长春宫);储秀宫、咸福宫。西二长街北端有百子门,南端有螽斯门。

  御花园:坤宁宫之后,为宫后苑,系皇帝、皇后及妃嫔们游玩的地方。中为钦安殿,供玄天上帝。殿前门曰:“天一之门”。殿后有三门,中曰承光门,左曰集福门,右曰延和门,再北曰坤宁门,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为顺贞门。其宫墙外,则是紫禁城之玄武门,即宫城之正北门。以钦安殿为中心,在苑内东西对称有如下阁亭:曲池馆、乐志斋;万春亭、千秋亭;浮碧亭、澄瑞亭;堆秀山、清望阁。以顺贞门为中心,还有左右对称的四座亭子,东边是金香亭、御景亭;西边是育轩亭、玉翠亭。整个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大,但苍松翠柏,水池叠石,奇花异卉,春花秋月,景色十分宜人。

  乾东五所与乾西五所

  乾清宫东五所与乾清宫西五所,在东、西六宫的北边。出千婴门,有五组式样相同的宫殿,名乾清宫东五所,简称乾东五所,是皇子居住之地;与之相对应,在西六宫的西北,出百子门,也有五组式样相同的宫殿,名乾清宫西五所,简称乾西五所,也是皇子居住之地。此外,还有以下的宫殿:

  奉先殿:即内太庙,在日精门之东。

  养心殿:在月华门之西。

  仁寿殿、一号殿:在奉先殿之东。入蹈和门和履顺门,即为仁寿殿、一号殿,是太后辈居住之地。其北尚有哕鸾宫、喈凤宫,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嫔,无名封之宫眷养老之处。

  咸安宫、中正殿、英华殿:在西六宫之西,亦为太后辈居住之地。

  慈庆宫:在奉先殿之南、文华殿之北,《酌中志》卷十七载:“神庙(万历帝)时仁寿陈老娘娘居之”。后改为端本宫,系皇太子之东宫。该宫内有四宫:奉宸宫、勖勤宫、昭俭宫和承华宫。

  慈宁宫: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是母后居所。慈宁宫前有慈宁宫花园,有咸若亭,前有池,池上有亭,名“临溪亭”。

  廊下家:玄武门内以东有廊下家,共十一门,最东头为更鼓房,房内置一巨鼓,每夜更鼓报时。玄武门内以西,有廊下家,共九门。紫禁城的西墙内,自北而南,过长庚桥,至御酒房后墙,曰长连,共三十一门;再往南,曰短连,共三门。连同玄武门内东西廊下二十门,总计五十四门,总称廊下家,俱为答应、长随(即宫中勤杂人员)居住之地。

  综观明紫禁城,其规制非常对称(后经清代改建,始逐渐参差)。前为外朝三大殿,左文华,右武英。后为内廷三殿,东六宫、西六宫,后为东五所、西五所。东路奉先殿,西路养心殿,这些都是对称的。

  紫禁城内,除宫室建筑外,尚有御马监、尚膳监;南司房、北司房;司礼监经厂直房,司礼监等印处;内承运库、古今通集库等等,共有9000多间,占地达72万平方米,仅建筑面积就达15万平方米。这座帝王宫阙,现今保存得十分完整,至今屹立在北京城中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是世界建筑的瑰宝。

  明皇城城墙及城门

  明代北京皇城、宫殿、庙社、坛场的修建,是与修筑大城(内城)城垣同时进行的。虽说是从永乐五年(1407)开始,但是大规模的营建则是从永乐十五年(1417)展开的,到永乐十八年(1420)才基本竣工,前后历时十四年之久。

  北京明代宫殿的布局与制度,仿照南京宫殿,但其规模更加高敞壮丽。

  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紫禁城的外围。皇城外围墙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有六门:南为大明门(清初改称大清门),是皇城的正门。其东北角为长安左门,西北角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俗称厚载门。皇城拆毁于民国初年,但从遗留下来的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仍然可以描绘出皇城的范围:东西皇城根相连,为皇城的北墙;东皇城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皇城东墙;西皇城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今三海之南海)西岸与西长安街相接,为皇城西墙;东西长安街为皇城南墙所在。其范围包括宫城、三海及千步廊。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承天门(清初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了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沿广场的东、西、南三面修筑宫墙,把:“T”字形的广场完全封闭起来。这个“T”字形的广场,是皇城的一部分,其南端的大明门,是皇城的正门。大明门内沿东西宫墙的内侧,修千步廊。明代中央官署,绝大部分设在大明门以北、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东侧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和钦天监等,西侧有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和锦衣卫等。这些中央行政机构,通过宫廷广场与宫城联为一体,象征着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明成祖朱棣命解缙为大明门题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庙与社稷坛

  明代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城“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在宫城的前左侧建太庙,祭祀祖先;在右侧建立社稷坛,“祭祠土地神”和“五谷神”。

  永东十八年(1420),明王朝在承天门之左建太庙,是为皇家祖庙(后为清代所沿用)。嘉靖十五年(1536)重建九庙,同年十二月完成。二十年(1541)四月发生雷火,九庙中的八庙被焚,仅存睿庙一庙。二十四年(1545)七月,重建新庙,全部竣工。正殿为九间,进深四间,系重檐庑殿式大殿,庄严巍峨,台基为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沿边绕以雕花石栏。大殿内“贮诸帝后旒凤冠袍带匮……祭则陈设,祭毕则藏匮中”。东西两翼的侧间,设亲王功臣牌,前为两庑,东西二燎炉。东燎炉为列圣亲王祝帛,西燎炉为功臣祝帛。太庙正门南向,内有三道长方形朱红高墙,第三道围墙的大门称戟门,门前有五座绕以石栏的汉白玉石桥。门外是广场,其左为神库,右为神厨。“南为庙门,门外东南为宰牲亭,南为神宫监,西为庙街门。正殿后为寝殿九间,奉安列圣神主”。每年农历正月,特祭于各庙,四月、七月、十月和“岁除”,则合祭于高祖庙(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太庙中古柏很著名,外层围墙之间,参天入云的数百年柏树,排列成行。

  承天门(今天安门)的西侧建社稷坛,与太庙东西对称。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形台,内放五色土,五色土的方位是:中央为黄色,东为青色,西为白色,南为红色,北为黑色。该坛中央埋有两段石柱、木桩,象征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主”与“稷主”。坛四面设汉白玉的□星门,西门外西南建神库,库南为神厨、宰牲亭;北门外为拜殿,是一座单檐庑顶的木质结构大殿。每年二月、八月“上戊日”,皇帝带领文武群臣,亲往祭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