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张仪欺楚

  秦国想与齐国开战,但又顾虑齐、楚两国合纵亲善,便在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派遣张仪赴楚国谈判。

  张仪向楚怀王进言说:“秦齐交战在所难免,如果大王能够关闭边关,与齐国断绝邦交,我将请敝国把商於地区六百里之广的土地献给贵国,另外进献美女娇妻充塞大王后宫,使秦、楚两国嫁女娶妇,永远结为友好的兄弟之邦。”

  怀王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应允。群臣都为此向楚王表示祝贺,只有陈轸忧心忡忡,反而向楚王表示哀吊。

  怀王生气地说:“我不用一兵一卒,商於地区六百里国土地就能到手,你为什么悲哀呢?”

  陈轸说:“不是这样。依我看来,商於之地我们肯定得不到,齐国却会因而加入秦国的连横盟约中。齐、秦结盟之日,也就是楚国陷入危境之时啊。”

  怀王说:“还有要说的吗?”

  陈轸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原因无非是齐楚缔结了合纵盟约。一旦我们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就将孤立,那时,您还有什么恃仗可以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定会食言而背弃大王,这样,北部与我国唇亡齿寒的盟友变为仇敌,而同时又从西面召来了秦国这个祸患,秦必定会联合齐国攻打楚国;为大王谋划,不如暗中与齐国仍旧保持友好而只是假装与其断交,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果真拿到了六百里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不迟。”

  怀王说:“先生闭口别再说了,您就看着我们的地盘扩大六百里吧。”便把楚国相印授予了张仪,还赐予他丰厚的礼品,而且迫不及待地和齐国断了交,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去了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后,佯装坠车摔伤,闭门不出长达三个月之久。

  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难道张仪是在怀疑我国与齐国藕断丝连?”于是派人北上齐国责骂齐王,以示坚决绝交之意。

  齐王大怒,立即派人到秦国与秦结交。

  齐、秦结交后,张仪才出来上朝,并召见楚国使者说:“我答应给楚国的土地您怎么还没接收?从这里到那里,一共有六里。”楚使一听很生气,于是急匆匆返回向楚王汇报了情况。

  楚怀王听后大怒,就想发兵攻秦。

  陈轸说:“大王,现在您可以恩准我开口说几句了吧!如今攻秦不如割让一座名城以贿赂秦国,然后与他合作攻齐,这样一来,咱们尽管在秦国这里丢了土地,却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既已与齐绝交,再去责备、追究秦国对我们的欺骗,简直是在加速秦国连横,如果招致各国同仇敌忾,那我们楚国的元气可就要因而大伤了。”

  楚王盛怒之下,不顾陈轸劝阻,命屈匄率师伐秦。秦亦命令庶长魏章领兵迎战。

  第二年春天(公元前312年),秦军与楚军大战于丹阳。楚国战败,数万大军覆没,统帅屈匄及列侯、七十余人被俘。随后,汉中也被秦军拿下。

  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召集了楚国总兵力,在蓝田与秦决战。结果楚军又大败。韩、魏得知楚国内部空虚,计划趁火打劫,偷袭楚国,大军攻占楚地邓邑。怀王得报后,引兵退回楚国,以割让两座城池的代价向秦求和。

  两年后,秦惠王派人出使楚国,说秦国愿用武关以外的国土换取楚国的黔中地区。楚怀王此时还对张仪恨之入骨,于是对使者说:“我不愿交换国土,只要把张仪交给我,我愿意双手送上秦相中的地盘。”

  张仪听说之后,主动提出到楚国去。秦王说:“楚国因受你的骗,正想找你报仇,你怎能去呢?”

  张仪说:“秦强楚弱,有大王在,我就不会被随意处置了。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深得楚王爱妃郑袖的信任,而楚王对郑袖是言听计从。”于是,张仪就去了楚国。

  楚王囚禁了张仪,准备杀掉。

  靳尚在郑袖面前进言道:“秦王甚爱张仪,听说秦国已提出用上庸六县及一些秦国美女来赎张仪。大王很看重土地,同时又对秦国心怀畏惧,而且到楚国的秦美女会成为大王的新宠,那时你可就要失宠了。”

  于是,郑袖没日没夜地缠着楚怀王哭诉:“人臣做事,各为其主。如果杀了张仪,秦国必然很恼火。求大王恩准我和孩子,先行迁往江南,以免将来受秦军凌辱。”

  最后楚怀王不但赦免了张仪,并赐以厚礼。

  张仪趁势对楚王说:“合纵抗秦,等于是驱群羊而与猛虎相争,胜败已经是意料中事。现在大王不愿侍奉秦国,可秦胁迫韩、魏一起向楚发起进攻,楚国想独善其身也不可能了。秦国西面有巴郡、蜀郡,用大船运载粮食,沿岷江顺流而下,一日行程五百余里,抵达扞关也不过十日而已。扞关吃紧,您恐怕要集中兵力防守扞关以东的城池了,那时,黔中、巫郡怕就不会再属大王所有。如果秦再挥军出武关,楚国北部只怕也保不住了。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即可决定贵国的存亡,您所倚仗的合纵盟军,要半年以上才可望到达。等待弱国的援救,却忘了强秦的威胁,这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假如您听从我的劝告,我将使秦、楚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伐。”

  楚王既已得到张仪,却又不愿意把黔中拱手奉送出去,于是就答应张仪退出合纵与秦亲善。

  张仪接着前往韩国,游说韩王道:“韩国国狭居贫,穷山恶水,山岭多,平川少,所产粮食不是豆类杂粮就是麦子,粮食储备还不足两年之用,全部军卒亦不过二十万。而秦国拥有武装甲士百余万。东方各国的士兵,披上铁甲,全副武装才敢上战场,而秦国的士兵却可以丢下盔甲、袒露着膀子、打着赤脚冲锋陷阵,赤手空拳就能击杀、俘获敌人。在战斗中,秦军就像古代著名勇士孟贲、乌获一般以压倒之势攻打敌国,这好比是用千钧巨石砸压一枚鸟卵一样,结果不言自明。如果韩国不依附于秦国,秦将出兵占据宜阳、阻塞成皋,那大王的国土便会被分割,到那时鸿台之宫殿、桑林之园林,只怕是就要易主了呀。若为大王的利益考虑,莫如顺从秦转而进攻楚国,以嫁祸他国的办法求得秦国的欢心,这才是您的上上之选!”

  韩王当即应允。

  张仪把出使的成果汇报给秦惠王,秦惠王赏赐给他五个城邑,号称“武信君”。接着又派他东去游说齐王。

  张仪对齐宣王说:“持合纵之策的谋士一定是这样说服您的:‘齐有韩、赵、魏作为屏障,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国也无可奈何。’大王欣赏这种说法,对其可行性却不假思虑验证。现今秦、楚之间嫁女娶妇,结为兄弟之邦;假如您对秦不予侍奉;赵王亲赴咸阳朝觐,并献出河间之地以侍奉秦国。如果大王不侍奉秦,秦就会驱使韩、魏进攻齐国南部地区,动员赵军全部出动,东渡清河,直指博关,战事一旦爆发,齐国再想唯秦国马首是瞻,只怕也是一厢情愿了。”

  齐宣王也接受了张仪的连横之策。

  离开齐国,张仪西行入赵,拜见赵王,说:“大王统率东方各国共同抗秦,已使秦兵有十五年不敢轻易出函谷关东进。大王的声威远扬于东方各国,也威慑了远在关西的秦国。所以,我们只好不断修造武器,努力于田地耕种,广储粮秣,转攻为守,严察边防,丝毫不敢懈怠。唯恐触犯大王,借故惩罚我们。在大王对我们的监督下,秦国已经征服巴、蜀,并吞了汉中,完全占领了东周和西周,据守着白马渡口。秦国虽是关外边陲的蛮荒之国,然而心中的积忿已经很久。现在,秦国的宿将兵卒摩拳擦掌,已集结于渑池,盼望着渡过黄河,跨越漳水,进据番吾,与贵国会兵于邯郸城下,期盼会战于甲子当日,以再现当年武王伐纣的故事。现在楚国已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魏则成为秦国的臣属,齐国则向秦献出了盛产鱼盐的宝地,这一切等于斩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人如果已经被断掉了右臂,要与别人决斗,又因失去友党的帮助而处于孤立的地位,欲求避免危亡,又怎么可能呢!现今,秦军已经兵分三路准备攻赵:一路阻断午道,同时通知齐军渡过清河,屯兵于邯郸之东;一路驻扎于成皋,韩、魏被迫一路进军渑池。约四国一齐向赵国发动进攻,赵国臣服后,国土必然被四国所瓜分。我私下为大王着想,不如与秦王当面会谈,相约结为友好的兄弟之国。”

  赵王亦应允了张仪的要求。

  此后,张仪又北上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如今,赵国也已对秦国表示臣服,并割让河间以表示对秦的诚心。现在就剩燕国一国未臣服于秦了,那么秦国就将发兵到云中、九原,以促使赵国进攻燕国,这样一来,长城、易水就要属于别国所有了。况且,现时齐、赵对于秦国来说,就像是秦国的两个郡县,不敢随便出兵动武。假如燕国与秦亲善,那么齐、赵在较长时期内对贵国就不会再构成什么威胁了。”

  燕昭王就答应敬献给秦国五座恒山脚下的城池以求和好。

  张仪赶忙回去向秦惠王汇报,可是他尚未到达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

  太子继位,是为秦武王。张仪素来不为太子喜欢,待到太子继位以后,群臣纷纷在他面前诋毁张仪。

  列国国君听闻张仪不受新君宠信后,便都放弃了与秦的连横,转而又恢复了六国合纵的局面。

  张仪回来对秦武王说:“臣为秦国考虑,唯有东方各国有大变乱发生,大王才可趁势扩张。据说齐王特别恨我,我在哪里,齐国就会将战火烧向哪里。请大王允许我这不成器的人前往魏国,齐国一定会发兵攻魏。齐、魏交兵,您一定要抓住机会拿下韩国,进入三川,挟持周天子,获取天下地图户籍,这可是安定宇内的千秋功业啊!”

  秦武王接受了张仪的恳请。

  张仪到魏国后,齐兵果不其然攻打魏国,魏襄王大为惊恐。

  张仪说:“大王不必担忧,我已经有退兵之策。”

  他派自己的门客前往楚国,通过楚国的使者对齐王说:“张仪如果能重获秦君隆宠,真要对您感恩戴德了!”

  齐王问:“此话怎讲?”

  楚使说:“张仪离开秦国到魏国,本来就是与秦王预先合谋好的,无非希望齐军伐魏,东方战乱,以给秦人取三川造成机会。眼下,大王您当真不负所望,这既在内消耗了自己的国力,又对外攻打了原来的盟国,而张仪则坐收渔人之利,重新受到了秦君倚重。”

  齐王便下令收兵回国。

  张仪在魏国任魏相一年,便去世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