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收获

  1989年11月在杭州开完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后,为调查德清黑釉瓷窑址,在朱伯谦先生的推荐与指导下,在德清县博物馆朱建明先生的协同下,我除完成黑釉瓷窑址调查外,还进行了德清原始青瓷窑址的调查。

  德清原始青瓷窑址现已公布的有八处,分布在德清之中部,即宁杭公路以东,苕溪以西的龙山、洛舍、二都3个乡。在龙山有火烧山窑、南山窑、白漾坞窑;洛舍乡有冯家山窑。这些窑址均是以烧原始青瓷为主,其时代上限大约在西周晚期,下限至战国中晚期到西汉初。调查时仅选择了地点集中而又有代表性的火烧山窑、叉路岭窑、亭子桥窑,现将调查采集的标本分窑报道于后。

  (一)火烧山窑

  火烧山窑地处龙山乡施宅村火烧山,因建造水库时经过火烧山,此窑址已有大部分被压在水库大坝下,现仅存南北两坡。调查时仅从地表堆积中采集原始青瓷碗、盘、罐、盂、钵残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碗

  碗大约分为三式,口微侈、敛口、侈口,宽沿,沿面有二至三凸弦纹,皆弧壁,平底。釉色有青灰色、青黄色,纹饰有纵向锯齿纹,形泥条钮纹。胎多呈灰白色、黄白色。

  Ⅰ式口微侈,口沿上有二凸弦纹,且内沿微高于外沿,弧壁,平底。内壁碗中心至口沿皆有明显粗凸的螺旋纹,外壁上端有纵向锯齿纹,外底有割线纹。青灰釉色,底有流釉痕,胎呈灰白色。高4.4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7厘米。此造型与江苏镇江西周晚期墓原始青瓷碗相同刘兴、吴大林:《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地分期》,载《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6期,第82页。同时亦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一类器相同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页。

  Ⅱ式敛口,宽沿,沿面有二凸弦纹,弧壁,平底。青黄色釉,有脱落现象,底无釉,胎呈黄白色。内底、壁皆有明显的螺旋纹,外壁光滑,底有割线纹。高4.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8.2厘米。此型碗与德清一类碗(见本页注释的)相同。一类碗的时代为西周晚期;同时又与江苏武进春秋早期原始青瓷碗相同镇江博物馆:《江苏武进、宜兴石室墓》,《文物》1993年第11期。

  Ⅲ式侈口,宽沿,沿面贴有泥条形的小钮三个,弧壁,饼足,底有割线纹,内外上壁平整,内底中心有凸弦纹。内外有青黄色釉,釉面欠光洁,有气泡,胎呈黄白色。烧爆裂处断面层气孔较大,在内底有闪乳浊蓝釉斑块。此件修坯较其他碗细,腹壁无螺旋纹,足底有釉,当是精细之作,但由于火位不当,烧爆裂成废品。高7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4厘米,此形与江苏、宜兴、石室墓原始青瓷西周中晚期碗相似,同时亦与宜兴、黄梅M1原始青瓷西周晚期相同刘建国、吴大林:《江苏溧水宽广墩墓出土器物》,《文物》1985年第12期。

  2.钵

  敛口,宽沿,沿面有二凸弦纹,弧壁,饼足,足壁修坯粗放,底无割线纹。外沿下有一凸弦纹,内壁有粗凸的螺旋纹,胎呈灰白色,内外有青灰色釉,聚釉明显。高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8.1厘米。此形与江苏鸟山岗沿山M3西周墓原始青瓷碗相同镇江市博物馆、溧水县文管会:《江苏溧水县杯塘、鸟山土墩墓清理简报》,载《文物资料丛刊》第6期。

  3.盘

  盘有二式。

  Ⅰ式直口,宽沿,沿面有二凸弦纹,弧壁,平底,底有割线纹。内壁自底至口皆有均匀的螺旋纹,外壁上段有对称的16、17、19、8齿状纵向锯齿纹,釉色青黄明润,底有黏疤痕。高5.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8.1厘米。此器形和纹饰与德清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同时亦与江苏高淳二期出土的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南京博物馆:《江苏高淳故隆永宁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6期,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Ⅱ式口微敛,宽斜沿,沿面有二凸弦纹,斜弧壁,饼足,修足不规整,底无割线纹。内底中心有明显的螺旋纹,外壁有一凸弦纹,釉呈青灰色,聚釉明显,底足无釉,胎色灰白。高6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9厘米。此器形与江苏鸟山岗沿三号墓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文物资料丛刊》第6期。

  4.盂

  仅有一式,敛口,宽沿,外沿高于内沿,弧壁,饼足。内底有粗凸的螺旋纹,外底无割线纹。釉呈青褐色,内外满釉,胎色灰白。高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厘米。此类器形,有的还在口沿上黏附形泥条钮,或在内底闪蓝色的乳浊色斑。此形与德清原始青瓷一类器相同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页。

  此外,还采集有带纹饰的罐片,如拍印的重圈纹、变形云纹。它与德清皇坟堆原始青瓷纹饰相同姚仲源:《浙江德清出土的原始青瓷——兼谈原始青瓷生产和使用中的若干问题》,《文物》1982年第4期。

  (二)叉路岭窑

  叉路岭窑,位于龙山乡施宅村。此窑破坏严重,残存遗物仍很丰富,其中有红烧土块、烧结的残件及残破的碗、杯、盘等。最值得注意的还有垫烧窑具和大小碗、杯重叠黏结件。釉色有青灰与青绿色,以青绿色为主,胎质呈灰白且细腻,其优异者与唐宋时越窑不相上下。

  1.杯

  仅采集有一式。直口,窄沿,直腹,下腹折收,平底。内壁有细匀的螺旋纹,外壁光滑平整,底有割线纹,釉色青黄泛灰,胎色灰白且细腻。高3.8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5厘米,此杯与镇江土墩三期原始青瓷晚期盅完全相同刘兴、吴大林:《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的分期(三期原始青盅)》,《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6期,第82页。

  2.碗

  碗有三式。

  Ⅰ式直口,窄沿,腹壁上直下折收,饼足,内底自底中心至口,皆有细密的螺旋纹,内外皆青灰色釉,胎呈灰白色且淘洗较净。值得注意的是此碗内还粘有一杯,粘连之间未见垫珠,这当是大件套小件装烧。高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4厘米)。此形与江苏溧水蔡家山M2春秋晚期碗相同《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6期,第77页。

  Ⅱ式直口,窄沿,上壁微外张,下壁折收,平底,外底微上凹。内壁自底中心至口皆有细匀的螺旋纹,外壁平整,釉色青灰,胎呈似生烧的黄白色。高4.2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6.6厘米。此器与镇江土墩第三期春秋晚期原始青瓷碗相同刘兴、吴大林:《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的分期(原始青瓷三期碗)》,《文物资料丛刊》1982年第6期,第82页。

  Ⅲ式直口,腹壁上直下折收,余下残缺。口为尖折沿,内沿下有榫口,可置盖。内壁有细匀螺旋纹,外壁修平。釉色呈青黄色,胎为灰白色。口径11厘米。从残余部分看,此碗之造型有似于德清第二期碗朱建明:《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9期,第781页。同时也与江苏武进春秋早中期原始青瓷相同刘建国、吴大林:《江苏溧水宽广墩墓出土器物》,《文物》1985年第12期。

  (三)亭子桥窑

  亭子桥窑,位于龙山乡龙胜村,现为农耕地。采集有碗、杯、钵、器盖、罐等残件,其中唯罐不能复原。

  1.杯

  直口,窄沿,上腹较直,下腹内收,平底,外底上凹。釉极薄,色呈青黄色,胎呈似生烧的黄白色,内底中心有螺旋纹,余皆平整,外底有割线纹,高4.6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3厘米。此杯与浙江吼山春秋战国窑原始青瓷碗相同沈作霖、高军:《绍兴吼山和东堡两座窑址的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

  2.碗

  碗有二式。

  Ⅰ式敛口,尖圆唇,弧壁,矮饼足,内外无螺旋纹,外底有割线纹。内釉呈青黄色,外釉呈青黄色;内底无釉,有细砂圈痕;外底无釉;胎上壁呈灰白色;下壁呈黄白色,有孔眼。高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7厘米。此碗与浙江江山战国晚期墓原始青瓷碗同毛兆廷:《浙江省江山县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Ⅱ式敛口,圆唇,弧壁,平足,内无螺旋纹,外有二凸弦纹,外底有割线纹,内外施青黄色釉,外底无釉,胎呈黄白色。高4.8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5厘米。此器与浙江德清原始瓷窑三类型战国晚期碗相似。

  3.钵

  钵有二式。

  Ⅰ式敞口,尖圆唇,弧壁,平底,内有排列密集的八层水波纹,外唇下有五凸弦纹,外底有割线纹。内施青绿色釉,外施青黄色釉,上壁胎呈灰白色,下壁胎呈黄白色。高6.8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8厘米。此器与浙江绍兴袍谷战国至西汉遗址原始青瓷碗相同绍兴文管所:《浙江绍兴袍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9期。

  Ⅱ式敛口,尖圆唇,平底,内外平整,无螺旋纹。内外上青黄色釉,聚釉明显,外底无釉,有割线纹,高5.2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8厘米。亦与浙江袍谷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原始青瓷钵同。

  4.器盖

  盖面圆弧,壁垂直。釉色外呈青绿色,内呈青黄色,胎呈灰白色。高2厘米,口径8.2厘米。

  除以上可复原的标本外,还采集有罐、杯、碗残片,这些残片在罐片中有肩饰贴印牛头形钮或在罐肩与杯口沿下饰环带梳齿纹,碗的口下饰复线水浪纹等,这些纹饰均是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流行纹饰。

  (四)窑址的时代问题

  综观上述各窑址出土之器,3个窑址所产的器物均是原始青瓷,但其时代各不相同,且各有特点。

  1.火烧山窑

  从器形、纹饰与其具有时代的墓葬或具有时代的原始青瓷相比较,碗、盘、钵、盂的造型与纹饰皆多属西周中晚期,尤以西周晚期最多,此外有一件碗既与德清窑西周晚期相同,又与武进春秋早期原始青瓷碗相同。这说明任何窑烧造的器物均有一个创新与延续性,从主体看,火烧窑的时代特点是西周晚期居多,故仍同意德清博物馆朱建明先生的看法,火烧山窑的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2.叉路岭窑

  从器形比较看,与江苏土墩墓春秋中期碗相同,同时亦有与镇江土墩墓春秋晚期碗相同。可我们采集标本不多,还是同意朱建明先生的看法,判其时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

  3.亭子桥窑

  从采集的标本看,多数与浙江绍兴袍谷战国时期至西汉原始青瓷相同,与浙江绍兴富盛战国早期原始青瓷差距较大,所以此窑址的时代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更为恰当。

  (五)调查收获

  通过以上调查所得标本与已发表的同时代出土的墓葬遗址遗物比较,得出原始青瓷碗底形制演变规律大致如下:

  西周至春秋早期碗的口沿多为宽沿,沿上有二道至三道凸弦纹,其宽沿有宽平沿、宽斜沿、宽卷沿三种。此外,有的在沿上贴泥条形钮3个或2个。碗壁多弧壁,少数有折腰,内壁口至底中心有粗凸的螺旋纹,少数内上壁修平,底部仍有粗凸的螺旋纹,有的外上壁饰分组排列的纵向锯齿纹。底部多平底,少数有不规整的饼足。外底多上凹,一般多有割线纹。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碗的口沿新出现窄沿和榫口沿,沿上无纹饰。腹壁下腹盛行折腹,外壁无纹饰,内壁口至底中心部位由原西周的粗凸螺旋纹改成细匀与密集的螺旋纹,外壁修整更加细致,底足仍以平底为主,皆有割线纹。

  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原始青瓷碗口沿逐渐成尖圆唇,敛口,腹壁多成弧形,内外壁修坯精细,特别是内壁再也见不到螺旋纹,但有刻画的波折纹、密线水浪纹,外壁有饰梳齿纹者,底足已出现规整的饼足,但仍有割线纹。以上原始青瓷碗形的变化,说明了德清窑原始青瓷不仅独具风格,并且符合整个浙江原始青瓷的演变过程和时代风格。

  通过这次调查整理,我基本同意李毅华先生提出的观点:战国中期以前原始青瓷碗的内壁均有螺旋纹的特征李毅华:《浙江绍兴富盛窑——兼谈原始青瓷》,《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同时,笔者还补充:在西周至春秋早期为粗凸的螺旋纹,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为均匀密集的细螺旋纹,到战国晚期,螺旋纹消失,为水浪纹所代替,绝大多数无纹饰。

  同时,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我对中国成熟的瓷器起于东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因为从德清叉路岭窑的原始青瓷标本看,胎灰白细腻,造型规整,釉色明润,做工细腻,如果仅从胎之白细与施釉之均匀莹润看,它与东汉的成熟青瓷并不相上下。所以,我想春秋时期原始青瓷是否也具备了成熟青瓷的水平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国瓷器的发明又提早了5个世纪。我的这一推论也并非新论,我国研究瓷器的老前辈傅振伦先生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过赵青云:《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版。我又再次提出,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