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三峡与涪江出土的宋元瓷器(4)

  (10)青白釉透雕香熏盖

  2002年奉节出土。盖身圆拱,透雕花叶茎脉枝干清晰的缠枝牡丹花纹,胎细白,釉青白晶莹,润丽如美玉。其质、纹、形均极华贵精湛。是难得的珍品。

  景德镇窑南宋青白瓷

  景德镇南宋青白瓷,在北宋的基础上更臻完美,无论是胎釉、造型、纹饰或产品之丰富与销路之广均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江南三大窑系之最,还是南北七大窑系之魁。

  在三峡域内与峡区上游出土物最多,是任何瓷窑系无法比拟的,兹分别论述如下:

  碗是餐具之首,有大碗、中碗、小碗。型式有敞口、敛口、侈口、花口,纹饰有刻画纹、篦划纹、印花纹等。

  (1)大碗

  ①青白釉儿童戏水碗。2002年奉节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内壁刻画体态肥美的两孩童,赤身裸体,手舞足蹈,游戏于翻腾的浪花波涛之中,其动式之态大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自如和“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稚气。整个画面热烈潇洒,充满了无限生机。釉色青白晶莹,纹饰刻画流畅清晰,无一败笔,堪称艺术珍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碗的造型纹饰,与南京嘉泰二年(1201年)墓出土的青白釉孩儿戏水纹碗完全相同,好似出于一人之手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因此这碗的时代当于嘉泰二年左右,即南宋中期。高7.3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6.1厘米。

  ②青白釉孩儿戏卷草纹碗。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遂宁是三峡上游支流涪江流域的一个滨江城市。据论证,此窖藏是“凤翔楼钱鑫钱庄主人开设的瓷器商店购进待售的商品瓷器”陈德富:《遂宁金鱼村窖藏宋瓷三议》,载陈德富《陶瓷片画与博物馆学论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这批窖藏瓷器总计985件,其中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598件,占全窖藏瓷器60%以上(下列介绍均简称遂宁出土)。口微侈,斜弧壁,饼足(又称假圈足,平足),釉色均匀,青白中闪蓝,底足无釉。内底低陷形成一圆饼微凸,周壁刻画对称两童子戏卷草纹(亦称唐草),此纹构图应源于儿童戏水碗,但不依样画葫芦,其变化是明显的。前者口沿下的边栏纹是连续的外弧内尖的齿状纹,后者是将断续的外弧内尖纹连缀为边栏纹;其孩儿的陪衬纹,前者是滚滚的水纹旋涡,浪花翻腾,式若卷草,后者滚滚浪花神韵减退,更多的是卷草纹之生态形象,故人称童子兼唐草纹碗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第84页,释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碗的造型工艺特点不是圈足,而是饼足,青白瓷碗饼足始于南宋中期,南宋晚期到元代尤盛。故为南宋晚期之作。比较这两件孩儿碗,可见证一个内涵丰富、意境生动的传统纹样的演变历程与持续时间之久远。高7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5.7厘米。

  ③青白釉凤纹盆景瓶花碗。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口沿无釉(芒口),内外满釉,外底有大面积漏釉,釉色青白闪蓝,晶莹如玉,造型端庄,纹样绮丽。内底中央模印刀法精细清晰,为展翅翱翔、栩栩如生的双凤首尾追戏纹,腹壁起筋六等分呈莲花式,筋内以三、三对称的莲花牡丹绽放的盆景纹,及长颈鼓腹瓶牡丹纹样交错排列,口沿以几何云雷纹为边饰布满器壁,整个画面紧凑严密,错落有序,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极有生意。给人以细腻工稳和富丽华贵的感觉。可以毫不过誉地称它是集宋时丝织锦绣艺术与传统的工笔绘画艺术之大成。当前出土青白瓷中最具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端产品,高4.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6.4厘米,高6.3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6.7厘米。

  ④青白釉鱼纹碗。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芒口,釉色青白闪蓝,莹润似玉,外底有漏釉。内壁用瓷泥绘六根直线纹,形成六瓣莲花纹,中心部位刻饰半刀泥同向游鱼,辅以篦划水浪纹,虽刻画简约,却神韵极致,展现一幅碧波荡漾、鱼儿游戏池中的悠闲小景,引人遐思不已,高4.6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6.2厘米。

  (2)中碗

  ①青白釉芒口薄胎碗。1986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武功大夫张子硕墓出土。敛口,圆弧壁,圈足,素面无纹,内外施满釉,釉色青白闪蓝,浅淡雅洁,胎体薄腻,透光见影,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是难得的宋瓷精品。高5.9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4.7厘米。另,2001年巫山亦有薄胎青白瓷碗出土,造型和薄胎与此碗相似,但更胜一筹,淡青中微闪浅蓝,犹如雨后晴空,明澈莹丽,透光见影,清新悦目。高4.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厘米。这类薄胎芒口碗,1979年江西婺源嘉定四年(1211年)汀洲知州汪赓妻程宝睦墓亦有出土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可见这种薄胎碗,多是官家与富豪所用。

  ②青白釉印花纹碗。2001年涪陵出土,敞口,口沿作六出莲花瓣形,斜弧壁,圈足,内壁中心印一盛开牡丹纹,周壁绕以折枝花。胎体薄细,釉色青白泛黄,积釉处似碧玉,是典型的南宋制品。高4.2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3.6厘米。

  ③青白釉侈口莲瓣纹碗。2002年云阳出土,斜弧壁,圈足,内无纹,外刻莲花瓣纹,做工粗狂,有漏釉,高5.8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4.3厘米。

  ④青白釉素面碗。1986年湖北秭归出土,与2002年巫山出土相似,均敞口,斜弧壁,秭归出土为圈足,高4.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3厘米。巫山出土为卧足,高4.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2厘米。

  (3)小碗

  ①青白釉印花纹碗。1986年秭归出土,敛口,圆弧壁,圈足,内素面无纹,外印双重菊花纹,釉色莹洁明润,青白中闪蓝。高7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6.7厘米。

  ②青白釉素面无纹碗。有1986年秭归出土,及2003年奉节出土,均为芒口圆弧壁或斜弧壁,前者喇叭高圈足,足底鼓凸似鸡心,有元代之器风,高6.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3.3厘米。后者圈足外撇,南宋晚期之作。高5.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4厘米。

  (4)青白釉斗笠碗

  ①青白釉素面斗笠碗。1991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敞口,微侈,斜直壁,圈足,釉青白均匀微泛黄,积釉呈青绿,外底无釉,内底中心平顺,不凹不凸,做工精细,造型挺拔。高4.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2厘米。其次是2002年云阳出土的圈足斗笠碗,底墨书“顺”字,另1986年秭归,1997年开县出土的素面斗笠碗,除云阳为侈口外,余皆敞口,共为斜直壁,平足,碗中心均有似圆锥形下凹。釉色青白,莹洁亮丽,底无釉。高4—5厘米,口径11—12厘米,足径3.2—3.4厘米。

  ②青白釉篦划纹斗笠碗。2002年涪陵出土,敞口,斜直壁,平足,内刻画篦点纹花卉,纹饰布局比一般纹饰距口沿略下,内底亦有下榻似圆锥形。内外满釉,底无釉,釉色青白闪蓝,明澈亮丽。高4.5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3厘米。

  ③青白釉印花纹斗笠碗。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敞口,斜直壁,内底中心微下塌,平足。内印四折枝牡丹纹,以几何云雷纹为边饰,纹饰清晰,内外满釉,足无釉,造型工稳,釉色青白闪蓝,柔丽如玉。引人遐思的是,此碗的纹样与北宋印花斗笠碗几乎如出一模之物,但造型工艺大相径庭,北宋是圈足,内底中心有鼓凸的小圆饼,此则为南宋中晚期的饼足与内底下陷窝点,故此碗当属南宋晚期之作。同时亦可见此纹饰持续时间之久。从而告诉我们:鉴别瓷器的时代,既要从纹饰、造型、胎釉为依据,但更不可忽视制造工艺的演变。高4.5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3厘米。

  (5)盘

  ①青白釉芒口盘。1991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口微敛,弧壁,坦底,内底微凸,胎薄细,釉色青白晶莹如玉,是南宋早期之珍品。高2.1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8厘米。

  ②青白釉刻花盘。2001年涪陵出土,敞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底内刻六瓣莲花纹,周壁以牡丹花朵环布,刻刀之法娴熟畅达,篦划清晰,纹饰紧凑、密而不乱。釉色青白泛黄,积釉青绿,造型别致。高4.6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4.5厘米。

  (6)碟

  ①青白釉素面碟。1986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敞口,弧壁,平底,芒口,有包银遗留,素面无纹,釉色青白闪蓝,做工细丽。高1.7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6.5厘米。

  ②青白釉花口碟。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芒口,折沿为12瓣葵口,腹壁起筋鼓凸,坦底,内外满釉,釉色青白闪蓝似雨后晴空,小巧精致。高1.5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6.8厘米。另,1997年开县、2002年忠县出土的菊花口碟,敞口,斜弧壁,平底,内外满釉,外底无釉。高2.5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2.5厘米。

  ③青白釉印花纹碟。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芒口,弧壁,坦底,内底印鸿雁昂首展翅飞戏于牡丹花丛,腹壁饰上下交错排列的如意云纹,纹样清晰华贵。釉色青白闪蓝,有雨过天晴云破出之美。高2.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6.5厘米。

  (7)壶

  ①青白釉瓜棱壶。2002年奉节出土,侈口,直颈微敞,口沿下至肩,设扁弧形把手,曲流,圆鼓六瓣瓜棱腹,圈足,釉色青白泛黄。高1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6.5厘米。

  ②青白釉凤鸟壶。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直口,短颈,扁圆腹,浅圈足,肩设的曲流高出壶口,流上贴捏塑羽翼飞舞的单凤,凤眼点黑彩,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肩作扁形双勾把手。釉色积釉泛蓝,晶莹亮丽,下胫足有漏釉,底无釉。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尤以眼目点彩最为特别,如此“画龙点睛”,开元代青白瓷尚好动物眼目点彩之先河。高9.3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8厘米。

  (8)瓶

  ①青白釉六管瓶。2002年奉节出土,此瓶带盖,盖面六圆孔直通腹底,盖沿作莲瓣纹,短颈,圆肩,瓜棱腹,上腹作六直圆管花插,束颈,喇叭足饰菊瓣纹,釉色青白亮丽,积釉闪蓝,底无釉,但有少许溅釉。高25厘米。

  ②青白釉长颈瓶。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口微敛,长颈,扁鼓腹,圈足,胎厚,釉匀色丽,形端稳雅丽,高13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5.4厘米。

  ③青白釉胆式瓶。1983年荣昌出土,直口,厚唇沿,外沿斜张鼓凸为宽带唇,颈腹不分,下腹圆鼓,圈足底无釉,釉匀明润淡雅。高2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6.3厘米。

  青白釉刻花瓶

  青白釉刻花梅瓶。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带盖,直口,唇外鼓凸,束颈,丰肩,深圆腹,上腹丰满,下腹略小,卧足,通体满釉,下胫足底无釉,釉色湿润如冰似玉。腹上刻缠枝牡丹与卷草莲花纹,空白处填刻篦划纹,刻刀犀利娴熟,旋转流畅自如,枝叶与花朵,均伸展曲直,生动自然,全图饱满繁丽,疏密有致,自成韵律,雍容华贵。通高41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11.6厘米。

  青白釉刻婴戏纹玉壶春瓶。1997年开县出土,敞口,长颈,深圆鼓腹,喇叭形短圈足。外口沿作宽凸弦纹,颈上刻四蕉叶纹与二凹弦纹,下腹足各二凹弦纹为边栏,腹上刻双手持折枝牡丹纹二童子,童子追逐嬉戏。花枝空白处,填充鱼鳞形的梳篦纹,通身满釉,底无釉,但溅有点滴青白釉,露胎呈淡火石红。器足或底溅有点滴釉的特点,孙瀛州先生言是景德镇元代青白瓷的特征孙瀛州:《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文物》1996年第3期。笔者认为:元代的青白瓷溅釉,主要表现在二元配方(瓷石75%,高岭土25%)的乳浊釉器上,而此釉是“光致茂美”透光极强的重石灰釉,与它同时出土的是南宋时期的实心足斗笠碗和南宋时期龙泉窑莲瓣纹碗、盘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版。更重要的是,“1984年余干九龙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董氏墓出土有影青开片刻花玉壶春瓶,釉面光润,细颈胆腹,形象挺秀。上有蕉叶、奔鹿及缠枝荷纹。”李毅华、陈定荣:《青白瓷说》,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此瓶与董氏玉壶春瓶比,其造型几乎完全相同,纹饰上亦有蕉叶纹,不同的是非奔鹿与缠枝莲荷纹,而是婴戏纹,但总体风格相似,故此瓶应是南宋之作。

  此瓶质优工巧,最让人称美的是构图生动,胎釉精良:纹饰新颖,极富生机,刻画灵动,手法自由,孩童形象夸张,不囿于具象,而又不离具象,在写实与写意之间,闪烁出感情的火花及理性的光芒,瓷画家之寄意,打动观者不是某一具象的精雕细刻,而是通篇婴戏纹的气势和氛围,如造像的童婴,着意在手舞足蹈的“嬉戏”,让流动的刀路、旋转的线迹,与现实的“儿童”和理想中的情景交融在一起,谱成一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轻音乐,让观者在心灵的遐想中起舞,在青天碧流、莹缜如玉的釉色中陶醉,真是一件精心巧制,丽质非凡,令人赏心悦目的高端珍品。

  (9)罐

  青白釉刻菊花纹盖罐

  1986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盖呈弧面,满布刻印的菊花,顶设一小钮,盖为榫口,罐身敛口,腹圆鼓,浅圈足,腹刻双重菊花纹与盖纹配饰,釉青白,下足局部积釉犹如翠翠滴珠。通高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3.6厘米。另有2002年奉节出土的菊花纹罐与之相似。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有大小菊花盖罐,敞口,泥条无釉钮,直口小圆钮罐均通身刻菊花纹,圈足,口底无釉,釉青白匀净,闪蓝如玉,高8.8—9.2厘米,口径7.8—16.1厘米,足径4.5—7.6厘米。

  ①青白釉四系罐。2003年奉节出土,直口,直颈,圆鼓腹与瓜棱腹,均圈足,圆鼓腹肩作四卷云泥条耳,釉青白泛黄,高21.5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12.3厘米。2002年奉节出土,瓜棱腹作四扁圆环耳,圈足,口无釉,釉色青白,底无釉,高17.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5厘米。

  ②青白釉无系瓜棱罐。2002年万州出土,口微敛,短直颈,斜肩腹作四凸棱纹夹瓜棱腹,平足,釉色闪蓝,积釉碧翠欲滴,底无釉。高6厘米,口径4.5厘米,底足4.4厘米。

  (10)炉

  ①青白釉八卦炉。1986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直口,宽折沿,沿面作对称长方形,长方孔竖耳,直腹,环底微平,腹下三等距兽面足,腹之上下各二凹弦为边栏,栏内四组二凹竖纹相隔,中刻八卦纹。胎白釉细,积釉似翠玉。高9.6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4.5厘米。

  ②青白釉镂孔熏炉盖。2003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此遗址是一个文化层堆积厚、面积特宽的一个宋元遗址,探方中检选陶瓷标本,青白瓷占总数的70%—80%,个别探方可达90%,这炉盖胎白釉美,呈敛口半球状,球面镂雕缠枝牡丹,以一花正中盛开,绕以六杂花形成一整体,釉色与纹饰皆玲珑剔透,娇嫩碧翠,美不胜收。高5厘米,口径12.3厘米。

  ③青白釉刻花炉。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刻花鼎式炉、筒形炉。鼎式刻花炉,敛口,宽折沿,沿上作对称长方长孔两竖耳,颈刻扁形上下交错的如意纹,腹圆鼓,圜底,缠枝莲叶与含苞欲放的仰覆莲花纹满饰腹壁,腹下设等距兽面纹三足,造型端稳,纹饰清晰,神形兼备,釉色似碧空,真可谓青白瓷中精品之作,高17.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6.9厘米。筒形炉,口微敛,尖唇,外折沿,直腹,圈足,沿下以所刻的云雷纹与凸弦纹作边栏纹,腹所刻缠枝牡丹,花叶茂密,和谐自然。釉色莹洁雅丽。高19.9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12.2厘米。

  ④青白釉贴花鼎式炉。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敛口,折平沿,沿下作八面直颈圆鼓腹,耳两端腹上贴对称两环钮,腹下三对称贴兽面纹高足腿,腹腿之间贴塑泥片兽面纹,造型独特,胎体厚重,釉色莹洁。高14.7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3.1厘米。

  ⑤青白釉贴花炉。1996年秭归出土,直口,折平沿,沿面作对称长方形长方孔耳,束颈,圆鼓腹,平底,腹下作等距狮面纹三高足,腹颈上贴折枝梅,枝干正中贴铁褐五瓣形梅花,花茎花蕊俱现,点缀于青白釉上,花与釉互为辉映,相得益彰,别开生面,雅气横生,这是元代青白瓷贴塑干枝的先驱。高1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12.1厘米。

  (11)水盂、笔洗

  ①青白釉蟾蜍水盂。1991年遂宁金鱼村出土,兽首上扬,蟾蜍身,面部眼珠、耳、翅点黑彩,目光炯炯有神。背作椭圆敛口,饰联珠、鼓钉、细点粒满布以示蟾蜍形态,下腹弧垂,设三腿足。造型奇特,满釉,足无釉,高11.2厘米,口径6.5厘米,长18厘米。

  ②青白釉刻缠枝莲笔洗。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出土,扁圆三足形,面大小四孔通腹,腹刻缠枝莲与卷草纹,下等距三足外卷,釉色淡雅,造型简洁,纹饰清晰,底无釉。高5.1厘米,面径8.8厘米,底径8.4厘米。

  ③青白釉壶形水盂。2002年万州出土,盖腹连体,瓜棱腹,平足,上腹有把手及短流。釉色青白闪蓝,下胫足无釉,小巧适用。高5厘米,底径3.1厘米。

  (12)盒

  ①青白釉印花盒。1991年重庆南川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张子硕墓出土,圆形,字母榫盒,圈足,面印折枝牡丹纹,面沿所印三重菊瓣纹与腹上鼓凸菊瓣连为一体,内外满釉,子母口与外底无釉,纹饰欠清晰,釉色明润细腻。通高2.9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6.7厘米。

  ②青白釉堆花盒。2002年奉节永安遗址出土,仅盒身下部,榫口内敛,外腹菊瓣鼓凸,平足,盒内中心一花苞似于正中压于三枝泥条上,枝条末端似有叶片或花朵,惜已残缺,其枝内作三小圆碟,可储粉黛、胭脂香料等。胎薄釉细,透光见影,是当时高档的化妆用具。高1.5厘米,面径8.2厘米,底径6.5厘米。

  ③青白釉印双凤盒。1991年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扁圆形,平口,盖面微鼓,印展翅飞翔的双凤,纹样勾勒精微,羽毛俱现。凤首胜毛曲卷,翅呈三级羽翼,臂羽层次清晰有序,尾羽旖旎婉丽,全画工整细腻,缜密紧凑,鲜活盎然,可谓清晰雅致,这无疑是瓷画师灵性火花绽放的硕果,让人陶醉在活脱脱、实实在在的工笔绘画艺术中。高4.4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8.5厘米。

  (13)青白瓷儿童头像

  2002年忠县出土,顶秃,双耳肥垂,眼目朦胧似下视,鼻梁圆挺,口上唇轮廓清晰,天庭与下颚丰满圆浑,微带笑意,儿童面像塑造逼真。胎白,釉润,积釉碧绿闪蓝,残长4厘米。

  4.重庆涂山窑青白瓷

  重庆涂山窑位于重庆南岸涂山文峰乡黄桷坪地带,始烧于北宋,衰于元初,以烧黑釉瓷为主,兼烧少量其他瓷器。南宋末或元初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景德镇青白瓷的影响,于是潜心仿景德镇青白瓷,在涂山窑小湾三号窑与堆积中出土有仿景德镇青白瓷杯。据发掘报告记载,“在三号窑炉中出土11件青白瓷杯,加上堆积层中出土2件,共计13件,堆积中的零散青白瓷碎片不计,可见小湾瓷窑不仅以烧黑釉瓷为主,与此同时,它亦在不断创新和仿效其名窑产品。”重庆市博物馆:《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发掘报告》,载《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452页,彩版7·8.

  青白釉杯

  ①1988年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出土,口微敛,圆弧壁,喇叭高圈足,外底下垂鼓凸,小有漏釉或无釉。胎细白透光,釉色青白闪蓝、带微绿,不如景德镇青白瓷莹润,景德镇青白瓷只闪蓝从不带绿,这当是其主要区别。高5.8—6厘米,口径8—8.5厘米,足径3.7—4厘米。

  ②2002年奉节出土,口微敛,斜弧壁,喇叭高圈足,外底下垂鼓凸,与涂山窑相同,当属涂山窑所产。此器除外底不上釉外,多与景德镇青白瓷小碗相似,但在施釉上不如景德镇工艺精细,应是涂山窑仿它之物。高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3.5厘米。

  从目前所知,峡区出土青白瓷,有五代、北宋的安徽繁昌窑,北宋的湖北武汉市的湖泗窑,两宋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重庆宋末元初的涂山窑,而最多最美的是景德镇湖田窑(又称景德镇窑)。繁昌窑与湖泗窑胎釉皆粗泛黄,繁昌窑最大的特征皆下腹无釉,纹饰简约,远不如景德镇湖田窑胎细釉润,且青白中闪蓝,景德镇器除外底与芒口无釉外,皆通身满釉。涂山窑青白瓷虽仿景德镇青白瓷极似,但成品不多,只以杯为主,也不如湖田窑做工精细熟练,其胎的洁白与细微,釉面的光润莹丽皆差,其釉虽有闪蓝,而更多的是闪蓝中略泛绿。

  元代(1279—1368年),虽然只有近90年的历史,但对中国瓷业的发展,则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功绩。根据《元史·百官·将作院》载,宋元战争未了,元朝还未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便英明地决策于景德镇设立专管窑务的官署机构——“浮梁瓷局”,这无疑对元代景德镇和全国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考古调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都发现有元代瓷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到元代后期都日渐衰退,唯南方浙江的龙泉窑青瓷、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青白瓷独胜不衰,而景德镇并一跃为元代瓷业生产水准的代表。它以烧青白瓷著称,同时也兼烧白瓷、黑瓷。新的创造,是在青白瓷基础上创作了卵白釉的“枢府瓷”,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以及孔雀绿等瓷器,特别是青花和高温颜色釉瓷的创造成功,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和卵白釉的“枢府”窑瓷及元青花,远销到国内外各地,在国内有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北京、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安徽、广东、广西、江苏、上海、重庆、四川;海外市场在东南亚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朝鲜;中东有伊朗;东非有埃及和南非的坦桑尼亚,博得国内外各民族的宠爱。

  元代瓷器在三峡区域出土有不少珍品,尤以景德镇青白瓷、浙江龙泉窑青瓷最多、最具代表性。现将景德镇青白瓷与枢府窑瓷简论如下(彩版P106—P111收录元代青白瓷彩照,供欣赏):

  碗有小碗、大碗

  1.青白瓷釉折沿小碗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申世放:《从元代纪年墓出土文物谈元青白瓷》,载《巴渝文化》第2期,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2003年奉节皆有出土,元贞三年墓碗为方唇,奉节为尖圆唇,余均敞口,宽折沿,斜弧壁,平足(又称假圈足、饼足、实心足等),通施乳白失透青白釉,器面釉有缩釉、漏釉,下底无釉,施釉不匀,积釉翠绿欲滴,露胎呈铁红色。高4.5厘米,口径11.6—12.3厘米,足径4.2—4.7厘米。

  2.青白釉敛口小碗

  1952年广汉西外乡致和元年(1328年)墓及2003年奉节永安镇遗址均有出土,均敛口,斜弧壁,平足,致和元年墓碗外壁刻有莲瓣纹,余皆上釉粗疏,下胫足有漏釉,釉色青白乳浊失透,胎厚,漏胎呈褐红色。高4厘米,口径11—11.2厘米,足径3.6—3.7厘米。

  3.青白釉印花纹碗

  2003年重庆两路口出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两路口劳动村元墓清理简论》,载《四川文物》2004年第2期。口微敛,厚唇,扁圆腹,平底微上凸,内外满釉,口、底无釉,胎厚,釉色青白乳浊失透,外壁印灵芝卷草纹,高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8.8厘米。

  4.青白釉芒口大碗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敞口,斜弧壁,圈足,内外满釉,釉色青白,有细小冰裂纹,胎厚,外壁有明显的轮旋纹,露胎呈火石红。高5.9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厘米。

  5.青白釉刻花纹碗

  2003年奉节永安镇遗址出土,口微侈,斜弧壁,浅圈足,口沿饰酱黑色边,据载这是“从元代开始的酱色假芒口”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因此,此件应是元代酱色假芒口之类的碗。此外,还有非芒口碗,均外壁刻双重菊花纹(有称莲瓣纹),釉色青白亮丽,有细开片纹,内刻一株芦苇摇拽,一游鸭戏水涟漪,水天空阔,好一幅春景展示眼前,让人浮想联翩。高7.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5厘米。

  6.青白釉“枢府”铭文碗

  1954年汪云松先生捐赠。敞口,斜壁折腰,圈足,底足有微凸起的所谓“乳钉状”或称“鸡心底”。外底无釉,有细小褐色小点,断面胎细腻洁白。釉色青白光润,积釉处呈翠玉色,无漏釉,修坯工整,造型端庄。外壁沿下有二凹弦纹,内壁印缠枝牡丹五朵,花间作对称“枢”、“府”楷书二字,内底印缠枝牡丹四朵,纹饰典雅,是元代青白瓷上乘之作。高4.8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4.2厘米。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的权力就更高,具有“枢府”铭文的青白瓷(又称卵白釉瓷)应为“枢密院”定烧器。枢府款形的折腰碗,在我国南北皆有出土,最多的是安徽歙县,这类碗即有39件。据元末明初曹昭著《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古食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此器之精细正符合其记载,故它应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之产品。

  7.盘

  (1)青白釉芒口盘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敞口,浅斜弧壁,圈足,内外满釉,底上釉欠匀,胎粗厚,釉色青白泛灰。高2.9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5.2厘米。

  (2)青白釉折腰碗

  2003年奉节出土,敞口,折腰,圈足,足底下凸,釉色青白乳浊失透,积釉呈黄绿色,底无釉。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8厘米。

  8.炉

  从形式看,有直腹筒形炉、钵式炉、带座炉、鼎式炉、鼓型三足炉。从装饰看,有刻花炉、印花炉、贴花炉、点彩炉。从胎釉看,均为厚胎,釉色除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刻花直腹圈足炉具有宋时“光致茂美”、翠绿如玉的透明釉之遗风外,余皆青白乳浊失透,且上釉粗疏,时有溅釉于底。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出土的鼎式贴干枝梅兽面纹三足炉、鼎式酱黑彩带座炉、巫山出土的钵式酱黑联珠纹圜底炉;奉节出土的鼓式印卷草山形重叠纹三足炉,均是元代的新创造,干枝梅贴花与酱黑彩带座炉,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创新之代表作。这些炉体的共同特点多小巧,一般大小为高7.2—9.2厘米,口径4.4—12.4厘米,足径5.2—8.6厘米之间。

  9.瓶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瓶类,式样繁多,纹饰独特,创新尤多,与宋时俨然有别。

  (1)贴干枝梅“S”形双耳瓶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2003年奉节出土,皆敞口,厚唇沿,长颈,斜肩,深圆鼓腹,圈足微外撇,外口沿作凸弦纹,颈上设对称“S”形双耳,腹贴折枝干梅,枝梢向下,一梅先开,花蕾点缀其间,枝干凸鼓,花朵清晰,简洁挺拔,具有铁骨铮铮、凌寒不畏、独步早春之势。釉色青白乳浊,下足有漏釉,腹上有接痕微凸,露胎呈火石红色。高12.8—18.5厘米,口径3.8—4厘米,足径5.7—6厘米。关于这种贴干枝梅的S形双耳瓶,在元大都遗址有出土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其S形耳,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殊装饰。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贴折枝干梅纹之“S”形耳青白瓷,具有纪年墓之器,在目前仅此元贞三年(1297年)一例,它为元大都与朝鲜新安沉船之青白瓷贴梅纹“S”形耳瓶的上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例证。

  (2)贴干枝梅长方耳瓶

  1955年重庆出土,敞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釉色青白乳浊,有漏釉,底无釉。外口沿作凸弦纹边,颈作对称扁形长方耳,腹贴折枝梅干,主干环布,正中一花独放,花下三枝花蕾挺伸颈上。构图简洁苍劲,似拙而实奇,以梅写意寄兴,具有元代文人画风,讲求“自然天趣,不假雕饰”,“以素洁为贵”的时尚。此瓶之双耳与釉色同上海任氏墓青白瓷瓶相似上海市博物馆沈含所、许勇翔:《上海市清浦蓝元代任氏墓葬记述》,载《文物》1982年第7期。从贴饰干枝梅的布局与造型看,更与新安沉船中的影青双耳瓶相同。高14.9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4厘米。

  (3)玉壶春瓶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2002年巫山出土元贞三年瓶,侈口,细长颈,斜肩,圆鼓腹,平足。巫山瓶,侈口宽沿,束颈,斜肩,圆鼓腹,圈足,釉色亮丽,胎薄,形态工稳。两地之器虽同是元代之作,但前者较朴拙,后者细腻,形式亦略有变异,与元代龙泉窑玉壶春瓶相似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版。足见两窑审美意识有共识之处。高14—18.6厘米,口径3.2—6.3厘米,足径5—8厘米。

  (4)点黑褐彩连座瓶

  2003年重庆出土,直口,圆唇,长颈,斜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喇叭足与四面镂空座连成一体。通身施乳浊釉,足底芒边,内壁局部有釉,露胎呈火石红,瓶身点饰不规则的釉下黑褐斑铁锈花。颈上作凸轮箍,肩足各一凸弦纹,座上以一至二凹弦纹为边栏,四方作上圆中束下平直的镂空开窗,其造型与装饰的连座瓶,与江西出土的元青白瓷点彩连座瓶完全相同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载《中国古陶瓷·古陶瓷研究专辑》1982年第7期。高13.8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5厘米。此外,这类点彩瓶之座,还有分离套用之作,如点彩镂空座即是,高5厘米。

  (5)莲花口卷云纹瓶

  1952年广汉大德十年(1306年)墓出土,敞口,唇沿为起伏的莲花,亚腰颈,丰肩,上腹鼓凸,下腹渐收,圈足外撇,颈上下两端各三凹弦纹,中刻连缀四片蕉叶纹,腹上下各二凹弦纹作边框,中刻四层朵云纹,足上一凹弦纹。纹饰饱满有序,刀法稳健,纹样清晰,釉色青白,晶莹雅丽,积釉呈湖绿色,如翠玉。底无釉,呈火红石,溅有点滴青白釉,是元代之杰作。高24.4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厘米。

  (6)灵芝衔环扁方瓶

  1955年重庆出土,扁方形直口,外唇沿饰一凹弦纹,长方颈,椭圆四方腹,下腹胫足束收,足沿外撇,外底呈长方形,底内呈椭圆臼形,造型端稳别致,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杰作。釉色青白亮丽,足上有冰裂纹,底无釉,露胎呈火石红色,底溅散有点滴釉块。通身饰印花纹,颈上以三宽凸线分两区为边栏,上区以两枝灵枝叶左右伸展,下区饰一盛开绽放的莲花满布,颈之两侧模印如意灵芝纹衔环耳,腹饰灵芝卷草锦底开光纹,开光边栏以粒粒具现的串珠纹(或称连珠纹)与宽线纹连缀成菱形开光,光内有一扬首曲颈、后视、睁眼、竖耳、翘角、颈羽飘扬、展翅飞翔的无足动物,翅腹下卷草纹填空。整个画面结构严密紧凑,有条不紊,繁而有序;工整而不刻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身形兼具,纹饰清晰华贵,好似一幅精致动人的织锦图。正如孙瀛州先生所论:元代瓷器“粗者甚粗,精者颇精”孙瀛州:《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载《文物》1966年第3期。此即精之代表。

  此瓶大约属元代什么时候?根据与此瓶同时出土的“S”形耳贴干枝梅纹瓶看,它与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S”形耳贴干枝梅纹瓶,除大小有别,余皆极似,因此当属元贞三年左右,如果把元代分为前后两期,至迟属前期之作。高20.4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8厘米。

  10.壶

  (1)瓜棱壶

  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墓出土,敛口,丰肩,八瓣瓜棱椭圆腹,平足,肩腹上所设复式把手高出口沿,肩上作上扬的管状短曲流。造型简洁实用。釉色青白乳浊,底无釉,腹上微见接痕,露胎呈火石红。高10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6.5厘米。

  (2)龙柄瓜棱壶

  1954年重庆出土,敛口,丰肩,瓜棱圆鼓深腹,平足。壶之上端,雕塑一龙体,张口,弓背,尾作花朵分岔卷曲于肩腹上。壶流为圆雕张口龙首,龙首微扬,双目鼓凸,角微翘,神态凶猛,颈与双腿足紧贴肩腹,背脊曲拱为提梁,龙尾卷曲分叉拖于上腹,整个龙体肌骨婷匀,矫健雄美。腹作八瓣瓜棱,见有接痕,釉色青白乳浊,点有一黑褐彩,下足有漏釉,底无釉呈火石红,亦有滴釉。此壶构思奇特,做工精细,是元代青白瓷造型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典范。高12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6.7厘米。

  通过以上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介绍,可看出元代景德镇青白瓷,胎多白而粗厚,细白胎极少。其釉色“光致茂美”玻璃质感强的青白釉虽有但不多,而主要是乳浊失透的青白釉。以造型而论,大件不多,以小件为主,其小件的瓶、炉多带器座。花纹装饰有印花、刻花、贴塑、点黑褐彩。制作工艺在瓶、罐、壶上多见有接痕,说明是分段制作。上釉粗疏,常在下腹足有漏釉,露胎呈淡红或火石红,在底面常溅散零星釉滴。从总体看,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精粗并存,特别到晚期以粗者为主。但它的创造发展及鲜明的时代特征仍是十分突出的,兹例举如下:

  ①元代青白瓷胎,是新创的二元配方,即由75%的瓷石,25%的高岭土配制,即称为二元配方。这种方法是元代始有,元以前是一种瓷石作胎。二元配方的优越性:既扩大制瓷的资源,又增加了胎的耐火度,变形小,稳定性高,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据刘新园先生研究,使用一种瓷石作瓷,在南宋后期瓷石濒临枯竭,至元代由于高岭土的引进(即二元配方),则使这个行业转危为安而再度繁荣了,因此,高岭土的使用是元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中国古陶瓷》1982年第7期。

  ②在釉方面,前面介绍过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青白瓷,既有宋时“光致茂美”玻璃光的薄釉,又有更多的釉厚而失透的乳浊青白釉。但这失透的乳浊釉是什么呢?冯先铭先生说:“典型的青白瓷——影青瓷那样玻璃光。典型的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枢府”(卵白釉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张福康先生说:“枢府卵白釉略带乳浊状”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刘新园先生说:“宋人使用的影青釉属重石灰釉(釉中CaO含量高达14%),元人使用的卵白釉(或称‘枢府釉’)则属石灰碱釉(釉中CaO的含量约为5%)。由于影青釉在高温下黏度小而易流淌,容易和接触物胶结……元代的卵白釉在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淌,故焙烧可将圈足直接放在沙垫上。”“元代为提高釉的烧成范围,改影青釉为卵白釉,但卵白釉光度弱,属于‘呆釉’即呈乳浊状”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成因考·五·元代的仰烧折腰碗》,《文物》1980年第11期。综三家之言,可见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失透乳浊状的青白瓷瓶、壶、碗应是枢府釉瓷。但是关于枢府瓷釉起于何时?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即为我国古陶瓷界所关注的问题,大约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是景德镇陶瓷馆的观点,认为景德镇“枢府”釉瓷器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同意这一观点的,并以元大都居住遗址和磁县元末粮船都有很多“枢府”釉的日用瓷器加以说明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其中有年代的论述。此外,熊寥先生认为有“枢府”款铭瓷的制作是元代中期以后的事情熊寥:《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元代窑业与浮梁瓷局》,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笔者认为1987年浙江杭州发现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墓就出土有“枢府”二字铭文的云雁纹碗安志敏、李学勤、裘锡圭、宿白、冯先铭等:《笔谈建国30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冯先铭30年来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载《文物》1979年第10期。这充分说明枢府款铭在元代早期就有了。二是冯先铭先生的看法,冯说:“判断元枢府器属于那一段时期的制品,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对于枢府瓷的创烧年代,还很难断定。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是否就是开始烧造这类枢府器的年代,暂时还难以定论。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两院,改置太禧院以总之,二年改为太禧宗禋院。’则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有‘太禧’字样的枢府盘,应是1328年以后的制品。从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的枢府瓷可以断定,在14世纪70年代,枢府瓷已是普遍的外销商品。但对枢府瓷更精细的断代,由于可靠墓葬资料缺少,还有待陶瓷史家的进一步探索。”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枢府”(卵白釉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这段记载,说明冯先生对枢府釉瓷的起始年代有一些看法,但并未作定论,而是希望陶瓷专家进一步探索。这种科学而严谨的态度是让人钦佩的。三是刘新园先生的推断:刘先生在《元代窑事小考——兼致约翰·艾惕思爵士》中说:“元贞元年(1295年)……由于瓷局官匠增多,所谓‘枢府’之类的瓷器与青花,很可能创烧于这一历史时期。”刘新园:《元代窑事小考(一)》,《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1年第2卷第1期。现在以元贞三年墓出土的枢府瓷釉为据,即当把“很可能”改为“就是”。

  ③造型与纹饰。整个元代青白瓷小件多,大件少,器壁偏厚,碗、盘的主要特征,据元贞三年(1297年)墓与致和元年(1328年)墓出土的碗盘及其他资料比较,前期多芒口、圈足、平足、小圈足、折腰等。后期芒口逐渐消逝,新出现一种口沿饰酱黑边的假芒口,平足器的碗、盘特盛。其瓶、炉、罐、壶多向多面体发展,如带座的瓶、炉、灵芝耳四方扁瓶及“S”形耳系瓶均是这时的新造型。花纹装饰繁简均有,而以简为主,其繁简中均有不同的个性。如简洁的瓶,炉上贴饰一株孤花独放的干枝梅,无论是花朵或枝干皆着泥不多,好似元代文人画中的枯笔绘画一样,以简逸为上,不求形似,主张“以神求貌”。又如圆雕与半圆雕的龙柄壶,龙的躯干与四肢,均肌骨婷匀,比例适度,神态威武。壮猛之神韵,宛然器上;在刻画花中的芦苇游鸭纹,刀法流畅,信手挥成,形态率真,意趣横生,又如大德十年墓出土的莲花口刻卷云纹瓶,雕刀旋转自如,朵朵卷云有序,衬以晶莹碧透的青白釉,有如万里晴空白云滚滚的美景,引人遐想,其纹饰繁丽的,有灵芝衔环扁方瓶,它不仅造型新颖稳重,其釉色亦青翠明润,纹饰精美、细腻入微。整个画面以祥瑞的灵芝为主题纹饰,颈上作两枝线条清晰流畅的灵枝纹对列,配饰绽放的圣洁莲花,耳印枝叶并茂的灵芝衔环,腹上用灵芝作锦底开光,光廓以宽线纹、串珠纹连缀成菱花形开光,光内以极工细灵动的刀笔,刻印扬首展翅翱翔的动物图像,腹下再以灵芝卷草陪衬,整个画面紧凑严密,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再观其细部,更让人惊叹,如灵芝之生态,卷曲伸展自然的枝蔓,层层各异的莲花之花瓣,无不栩栩如生,那展翅飞舞的灵物,形象生动,其面部鼻、口、眼与展翅的两级羽翼,均刻画得一丝不苟,清晰俱现,还有光亮的串珠纹颗颗圆滚晶莹,华缛至极。它既是一幅精细入微的工笔画,又似一幅繁花似锦、华贵动人的织锦图,说它是元代青白瓷中美观与实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一点也不过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