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一、三峡出土的东汉瓷器

  我国的瓷器自西汉末东汉初发明以来,就深为世人所珍爱。瓷器在胎的表面有一层与胎紧密结合而光亮的釉,且不吸水,不掉色,接触异物易于洗净,还耐高温,清洁美观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其釉之美,“淡雅清澈,犹如一池清水”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128页。故一经出现,就获得人们的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瓷器的品种愈来愈多,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经考古出土物证实,至迟到东汉晚期,瓷器就以一种新兴的商品行销长江上下游的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黄河中游的河南,黄河以北的河北,以及南海之滨的广西等地。制瓷窑场,据目前考古发掘调查,东汉、三国时期的烧造窑址有:浙江东部,越国故地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的越窑,东南边有西临浩瀚大海的永嘉、温州的瓯窑,中部有金华的婺州窑;江苏有太湖之滨的宜兴均山窑《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1页。湖南有洞庭湖畔的湘阴青竹寺窑周世荣:《长沙白蚁塘M5出土的早期岳州窑青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2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江西有赣江岸边丰城的洪州窑张文江、李育远、余仁安:《江西丰城陈家山洪州窑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2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其中以浙江越窑最具代表性,它从商周就开始烧制原始瓷,并于东汉率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黑瓷,六朝至隋唐五代长盛不衰,到北宋晚期、南宋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出现以及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瓷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称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故乡。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先民也和世人一样,对我国瓷器亦情有独钟。他们在生时充分享用,死后又将最珍爱的器物作为陪葬品带入坟墓。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不能带走,更不愿舍弃,即选择了隐蔽的窖藏,他们这种对于瓷器酷爱的举措,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瓷器文化遗产。为不忘先民的创造,不负前人的珍藏;宣扬祖国瓷器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我以热爱中国瓷器文化的心志履行考古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各级领导的支持责令下,特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抢救出土的瓷器作一小结,并结合窖址(窑藏)出土物,择其精华,把沉睡千年的瓷器文化遗产进行初步研究,以供世人欣赏,再创中华瓷器辉煌!

  (公元25—210年)

  东汉瓷器,在商周至西汉的原始青瓷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改进提升,终于在西汉末东汉初达到了近代瓷的标准。这一标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瓷器,根据古窑址与墓葬的考古发掘调查,主要器物有生活用器与陪葬明器两大类。生活用器有罐、壶、洗、瓮、钵、碗、盏、耳杯、簋、熏炉等。明器有五连罐(谷仓)、水井、灶等。三峡地区出土的瓷器,主要为生活用器的罐、碗、钵等,现选其要简介如下。

  (一)最具时代风格的青瓷罐

  在三峡库区与长江上游出土的东汉青瓷罐中,有二系、四系、六系等大小不同、纹饰有别的青瓷罐,现仅选巫山、万州、涪陵、重庆出土的四系、六系青瓷罐分述如下:

  1.青瓷四系罐

  (1)翠绿纹美的青釉四系罐

  1997年出土于巫山,高1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5厘米。口微敞,短颈,肩鼓凸,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颈饰二凹弦纹,肩作四齿篦划水浪纹,于肩腹之间设四等距扁平横式耳系压于凹弦纹上,系面模印二方联续木字纹。釉色莹润,青绿似玉,下腹足无釉,釉下显麻布纹,胎灰白细腻,釉与胎结合紧密,虽时隔近两千年,仅有点滴的剥落之痕,不足之处,只一耳旁滴落有一小块黑褐釉。全器作工精致,造型挺拔,纹饰简洁清晰,无论是颈肩上的凹弦纹,还是水浪纹皆极工细,尤以水浪纹的旋转起伏极具神韵,没有高超娴熟的技艺本领,是无法达到如此精细、密而不乱、准确有序的艺术效果的;四耳面的纹饰亦清晰规范,安装工整,修坯极细,不见手之按压痕;观其釉色,更令人心旷神怡,恰如朱伯谦先生赞赏越窑东汉青瓷所言:“釉层透明有光泽,淡雅清澈,犹如一池清水”。此件青瓷四系罐,至少是目前三峡出土的也是目前中国所见的东汉晚期青瓷罐中,最优美、最完整的越窑产品了。

  (2)釉美体大的青釉四系罐

  2003年出土于巫山,高30.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6.5厘米。口微敞,短颈,斜肩,圆鼓深腹,平底。颈上一凹纹饰,肩作二凹弦纹,弦纹之上,设对称等距的四横素面耳,耳的两端有按压痕。该器造型端庄,釉色青绿亮丽,釉下隐现麻布纹,下腹足无釉,积釉处呈深绿色,胎灰白,釉胎结合紧密,器肩上无东汉晚期鼓凸棱之特点,是东汉末至三国初的越窑器。

  (3)青釉四系罐

  2003年万州出土,高2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5厘米。口微敞,短颈,肩腹交接处鼓凸,椭圆腹,平底。口下一凹弦纹,颈正中有一粗凸弦纹,肩有等分直线纹,在直线纹中篦划起伏的水浪纹,靠近颈边、腹部正中与下腹各有一不明显的凹弦纹,近肩上有一凹弦纹,并于弦纹上设四对称泥条横耳,耳的两端有按压痕,腹部由上至下均有麻布纹(又称细方格纹),釉色青绿,下腹足无釉,胎灰白,胎釉结合甚差,剥釉现象严重。此罐的造型、纹饰、大小等,均与湖南省博物馆藏汉代青釉四系罐同,据李建毛先生考证属湖南湘阴早期岳州窑产品李建毛:《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瓷器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2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故此罐亦当属岳州窑早期产品。

  (4)酱褐釉四系罐

  2004年涪陵出土,高17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5厘米。直口,平唇,短颈,扁圆腹,平底。口下颈上各一凹弦纹,肩、腹交接处刻二凹弦纹,于弦纹之上作四齿篦划连弧纹,腹的上下各一凹弦纹作边栏,栏内划单线等距交叉斜线纹,构成三角形花瓣纹,在上腹弦纹上装四横耳,耳的两端有手按压痕。施釉不及下腹足,胎灰白,胎釉结合不好,剥釉较多,釉下有麻布纹。该罐的造型、纹饰、釉色,多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酱釉双系罐相似,据考证是湖南湘阴青竹寺窑属早期岳州窑产品李建毛:《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瓷器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2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故此罐亦可能是岳州窑早期产品。

  2.青瓷六系罐

  (1)青黄釉六系罐

  2004年涪陵出土,高18.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9厘米。口微敛,短颈微外敞,肩鼓凸,扁圆腹,平底。颈、腹各有一凹弦纹,腹之弦纹上设四等距横耳,耳面模印松针与米字纹,又于其中对称的两耳下附二竖素面泥条耳构成六系,肩作曲绳状水波纹。釉面青黄明亮,积釉处呈青绿色,内外施釉,外釉不及下腹足,胎灰白,釉下有麻布纹。从造型、质地、耳纹等特点来看,此器当为越窑六系罐《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2)青褐釉六系罐

  1978年重庆出土,高29.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9厘米。口微敛,短颈微外敞,颈部饰二凹弦纹,肩之上端以五齿蓖划连弧水浪,下端以二弦纹作边栏,饰以五齿蓖划连弧纹。另在腹上端的凹弦纹上,设横印米字纹四等距横耳,又于对称的两横耳下附二竖素面耳构成六系。釉色青褐,釉淡处呈青黄,浓处呈酱黑,釉垂流明显,下腹足无釉,釉下显麻布纹,胎灰白。

  (3)青褐釉六系罐

  1987年涪陵出土,高24厘米,口径16.1厘米,底径16.8厘米。平唇,短颈微外敞,肩鼓凸,圆鼓腹,平底。腹上二弦纹,上弦纹设四等距素面横耳,耳的两端有手按压痕,另在两对称耳下附二竖耳构成六耳。釉色青褐,积釉处呈酱黑色,垂流明显,下腹足无釉,釉下有麻布纹。胎灰白,釉胎结合紧密,无剥釉现象。

  关于重庆、涪陵出土的东汉青褐釉六系罐的产地问题,笔者曾在拙作《四川古代陶瓷》作过推论:据1973年大邑马王场东汉建安元年(公元201年)六月所造作的铭文砖墓出土的两件青瓷罐,1975年新津东汉岩墓出土的青瓷罐,成都东汉画像石墓出土的青瓷罐,1976年中江岩墓出土的青瓷罐,1979年重庆南岸出土的青瓷罐以及20世纪70年代涪陵岩墓出土的青瓷罐、碗来看,它们既具有同时代南方青瓷共同的时代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新津、重庆、涪陵出土的青绿、青褐釉六系罐,均在肩部有弦纹夹水浪纹,肩腹之间有鼓凸的粘接痕,通体有网纹(又称麻布纹),这与安徽凤台东汉晚期墓出土的青瓷罐、浙江嘉兴出土的青瓷罐的釉色、纹饰、工艺特点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新津、重庆、涪陵的青瓷罐,在等距离的四横耳下设有两竖耳构成六系,耳系的形状也不同于南方常见的牛鼻形耳,而是扁平的长方形耳。故笔者认为这类青褐釉六系罐可能为四川烧造,事隔20余年,在四川仍未发现这类装饰工艺的六系罐,因此上述器物应仍是越窑所产。

  (二)东汉瓷碗

  1.常见的青瓷碗

  以秭归、巴东、涪陵、丰都出土青瓷碗为例,多口微敛,尖唇,外沿一凹弦纹,浅腹平底(圆鼓腹似半球形),多内底有一凹弦纹与三支钉疤痕,釉色有青黄或青绿,内外满釉,底无釉,胎灰白。高4.2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3.6厘米左右。

  2.青釉水浪纹碗

  涪陵东汉墓出土,口微敛,浅腹壁,平底外壁饰一组弦纹夹水浪纹,内壁与内底各以二组弦纹夹水浪纹。釉色青绿,明洁,仅外底无釉。造型规正,纹饰清晰,是汉代罕见的佳作碗存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3.黄白釉平足(假圈足)碗

  1993年丰都东汉墓出土。宽沿敛口,上腹较直,下腹圆收,平足。外壁上腹饰宽扁的凸棱纹,施釉较薄而明亮,内外满釉,仅圈足与外底无釉,内底无支烧痕,但口沿上有微小的剥釉。全器修坯细腻,造型规正。这件黄白釉圈足碗,是目前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于东汉墓中,极为珍贵,有人称“白瓷”,这称谓似乎不够白瓷标准,但若以“原始白瓷”称,或可值得讨论,可它确为研究我国白瓷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明。

  关于碗的产地,以青瓷碗而论,从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特点看,与东汉浙江越窑极似,同朱伯谦先生所论汉越窑青瓷特点相符:胎灰白,釉色呈青黄、淡黄、纯青等色。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口沿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呈半球形;另一种,口微敛,浅腹平底,器形细巧。汉代青瓷纹饰,仍旧以弦纹和贴印辅首等装饰为主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关于碗内的三支钉痕,林士民先生在谈论越窑时即言:越窑汉代窑址的碗也有三个支钉痕林士民著:《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故以上有的青瓷碗当为浙江越窑所产。

  关于黄白釉圈足碗的产地,以造型、纹饰或釉色看,它与长江中游的湖南博物馆的白釉、青釉高圈足碗大同小异,其大同为皆宽口沿,上腹直壁,下腹圆收,且以弦纹为饰,总体形制皆略似汉及汉以前的铜器簋或陶器。小异之处为岳州窑所产碗口沿圆厚,足壁微外撇稍高,饰有弦纹三道;黄白釉平足碗,口沿宽平,足壁略直,弦纹单一为宽扁弦纹。关于这类汉代瓷碗,在越窑中至今未有发现,甚至是长江下游的瓯窑亦未有之,东汉瓷窑中,能烧造白釉或黄白釉的窑址亦未有考古资料可寻。但据李建毛先生所考:“否认高圈碗是这些窑(指湘阴青竹寺窑、石门矶窑)的产品为时过早,青竹寺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那次发掘只揭露二百平方米,石门矶也仅是清理一座窑炉”李建毛:《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瓷器的几点思考》,载《中国古陶瓷研究》12期,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其言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工作进一步延伸,有可能发现它就是产于湖南早期岳州窑。笔者认为,如李先生推论不误,这黄白釉碗亦可能属岳州窑早期产品中的原始白瓷。

  除以上所记,还在云阳旧县坪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巫山县文管所:《巫山麦沱古墓群二次发掘报告》;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院:《云阳县旧长坪遗址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第442页。重庆巫山瓦岗槽汉墓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博物馆、巫山文管所:《巫山瓦岗槽墓地发掘报告》,载《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湖北巴东寨子湾墓中出土有二系、四系、六系、无系拍印网络纹,青绿、青褐或米黄釉丰肩鼓腹罐与丰肩深腹罐,其釉层薄,脱落现象甚重,还未脱离原始瓷之质地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载《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22页。关于青瓷碗钵,在湖北巴东雷家坪、巴东茅寨子湾均有出土吉林大学考古系:《巴东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载《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46页。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