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八章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泰斗——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出生于巴黎,本名弗朗梭阿·马利·阿鲁埃。父亲弗朗梭阿·阿鲁埃是巴黎夏德莱区法院的公证人,一个富有的资产者,属第三等级。母亲玛丽·马格丽特·德·奥马尔出嫁前是一位穷姑娘,但她姓氏前的“德”字标志有贵族血统。伏尔泰3岁时在教父夏托纳夫神甫指导下,已能背诵《摩西亚特》全诗和一些拉封丹的寓言。7岁时母亲逝世,父亲很重视他的教育。10岁,伏尔泰进入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大路易中学。一些传记认为他因中学时被歧视,心灵受创,因而仇视贵族,显然根据不足。他上学时与贵族子弟相处甚好,一些同学成为他终生好友,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均有帮助。伏尔泰在此受到系统的正规教育,并显露出对文学的爱好与才赋以及自然神论的倾向,一位教师曾对他喊叫:“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旗手。”1711年中学毕业后,在父亲压力下又读了两年法律。

  1713年,伏尔泰作为法国驻荷兰大使的秘书抵海牙,因与一位姑娘坠入情网被大使遣送回国。次年,他在巴黎做见习律师,混迹于一批贵族纨绔子弟之间,参与抨击宗教、针砭时弊、议论朝政,伏尔泰以谈锋犀利、妙语连珠而闻名。父亲曾一度打发他到圣昂热公爵处学法律,伏尔泰却从这位老人那里聆听到许多外人无法接触到的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王朝的历史掌故、宫廷轶闻,获益匪浅,对他以后的名著《亨利亚特》和《路易十四时代》的完成大有帮助。1716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乱伦而被逐出巴黎,后获准回巴黎,继续写诗批评时政。次年春,他又因一首诗《幼主》讥讽摄政王,结尾称“法国将要灭亡”,而被投入巴士底狱达11个月。在狱中,他构思写作《亨利亚特》。1718年春,他获释回到巴黎后,以“伏尔泰”笔名出版第一部悲剧《哀狄浦斯》,一举成名,被视为拉辛的继承人,在剧中他揭示神的罪恶,以谴责基督教。此后,“伏尔泰”成了他正式名字而享誉全球,反而他的原名“阿鲁埃”却鲜为人知。同年秋天,《哀狄浦斯》在巴黎喜剧院上演,大获成功。

  1722年元旦,老阿鲁埃逝世,伏尔泰继承一些遗产,又从摄政王处获得2000法郎年金,再加上他从父亲处获得经济头脑和从律师事务所学到的法律与经济知识,而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从事各种经营,使之成为最富有的文人之一。是年9月,伏尔泰结识了英国政治家、自然神论者博林布鲁克,这对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与自然神论宗教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这期间,伏尔泰才华横溢,闻名遐迩,出人上流社会,沉迷于与贵妇人和女演员的爱情游戏之中。但一个迟早会发生的意料中的事件改变了他的一生。1725年12月,他在歌剧院与法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家庭的罗昂骑士发生冲突。两三天后罗昂又雇佣两个流氓把伏尔泰痛打一顿。受到凌辱的伏尔泰告状无门,终于认识到自己在贵族眼里的轻贱地位。他决心复仇,结交下层社会,还找武师学剑,但罗昂不敢与伏尔泰决斗,而罗织罪状诉诸国王,1726年初伏尔泰第二次被投入巴士底狱,不多时间他被放逐出国。这事件是伏尔泰一生中蒙受的最大耻辱,也使他认清封建社会的真面目,而走出新的人生道路。

  1726年5月,伏尔泰被押送加来,渡海来到英国。他在英国居留近3年,结识了文学家蒲泊、斯威夫特,哲学家贝克莱等人和一些政界领袖,考察英国的宗教信仰、议会制度、政体结构,研究了英国的商业、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十分赞赏英国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了自己反封建专制的政治主张、反教权主义的自然神论宗教观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次年发表悲剧《布鲁图》。通过一个古罗马的故事,贯穿了反对专制而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共和政体的理想精神。1732年伏尔泰发表悲剧《查伊尔》,情节颇像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但它是伏尔泰自己的创作,作者通过爱情悲剧,向宗教偏见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愤怒的控诉。伏尔泰在旅英期间还完成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1731年出版),揭示这位盛极一时的瑞典国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身败名裂的一生,这部史书初步尝试论及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宗教政策等,表现出一种探索精神。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是伏尔泰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他3年对英国考察研究的杰出成果,也是他多年来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各方面积累起来的精神结晶,是18世纪哲学的体现和思想史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启蒙时代的到来。此书一问世,立即被法国当局以违反宗教、有伤风化、不敬权威的罪名列为禁书,出版商被投入巴士底狱,伏尔泰有再次被捕入狱的危险,于是他逃往女友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的庄园,他在此居住先后近达15年。这其间,他创作了《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戏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梅洛普》和哲理小说《查第格》等,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宗教、文学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1740年伏尔泰曾受以开明君主自居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访问柏林约两个星期。以后于1742年、1743年曾两次被路易十五作为业余外交官寻求恢复普法联盟而前往柏林,弗里德里希也希望利用伏尔泰作为宫廷开明的点缀而挽留他。伏尔泰重新获得法国宫廷的信任而为宫廷史官,并于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746年伏尔泰还结识了卢梭,但两人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有很大差距,以致不能真诚合作而发展到互相攻击、彼此对抗。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也不很融洽,互相指责。孟德斯鸠曾反对伏尔泰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然而他们之间也互有一定程度的敬意。伏尔泰与狄德罗则始终保持友谊,狄德罗尊重伏尔泰,伏尔泰则全力支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称之为“最伟大最美丽的民族和文化纪念物”。

  1746年底,伏尔泰因发牢骚得罪贵族,逃离枫丹白露,在曼恩公爵夫人乡间别墅做客,最后终因失宠于宫廷而结束朝臣生涯回到西雷。1749年夏特莱夫人病逝,伏尔泰悲痛欲绝。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虽非正式夫妻,却是情深意切的伴侣、志同道合的挚友,有共同的理想与事业。他们共同生活期间,正是伏尔泰著作最多产时期,这与夏特莱夫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750年伏尔泰在《圣贤和百姓的声音》,首次使用“消灭败类”的口号,以后他多次采用这口号以打击基督教与天主教会,他称教皇和教士为“文明恶棍”、“两足禽兽”,显示他对天主教会的深恶痛绝。同年,伏尔泰受邀再赴柏林。3年后,他终于认清弗里德里希封建专制君主的本质而离开柏林。伏尔泰于1751年、1756年先后出版《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他把哲学、政治、文化、科学、经济、宗教和社会习俗引入历史著作,开了世界文化史和历史哲学的先河。

  1755年后,伏尔泰先后在洛桑、日内瓦和法瑞边境费尔奈等地购置住所,避免了君主及其军队的搜索。他一面继续写作,一面积极参加主要针对教会的社会斗争,并且同欧洲各国各阶层人士广泛通信,使费尔奈成为欧洲舆论中心,伏尔泰则被称为“费尔奈教长”而获社会的尊敬。这期间他出版了最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哲学著作《哲学辞典》等,曾经为蒙冤的卡拉、西尔文等人争得平反昭雪而赢得整个欧洲的崇高声誉。1778年2月,伏尔泰凯旋式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受到热烈欢迎。5月30日病逝,遗体在1791年7月被移往先贤祠。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他活动时间最长,著述最多,全集多达99卷,涉及各个领域。雨果说:伏尔泰是18世纪的象征。伏尔泰在政治上提倡开明君主制,他以自然神论宗教观与天主教会作了不懈的斗争。他对瓦解封建秩序、打破基督教精神禁锢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