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六章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奠基人——纳赛尔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埃及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埃及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纳赛尔出生于地中海之滨的亚历山大城,该城是埃及第二大城市。父亲是邮政局一名职员。母亲是当地一位商人的女儿,她性情温顺,深受儿子的热爱,不幸的是在纳赛尔9岁时她就去世了。

  纳赛尔在上小学时,常从亲人的口中听到英国殖民军欺压埃及人的事例,从那时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多年后,他在《革命哲学》一书中写道:“在我童年的时候,每逢我看见一架飞机在天空出现,我就高声喊道:‘主啊,全能的主啊,让英国人遭劫吧!’”

  纳赛尔在中学时已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感情。他博览群书,从《古兰经》到历史人物传记,从法国的启蒙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无不涉猎。他刻苦研读阿拉伯国家兴衰的历史,从伏尔泰、卢梭、拿破仑、俾斯麦、凯末尔等历史人物的传记中吸取教益,15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了群众反英示威,并同前来镇压的军警英勇搏斗,因而被捕入狱。狱中他结识了许多青年埃及党人,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组织。出狱后,积极参加该组织的活动。

  1935年,纳赛尔以中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领导了复兴中学的示威游行,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恢复在埃及革命史上有影响的《1923年宪法》。在这次示威中,他光荣负伤。中学毕业后,他曾想当一名法学家。他以为只要恢复宪法,健全法制,就可以使埃及富强起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孜孜不倦地攻读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但他又时时感到困惑。1936年8月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使他从困惑中清醒过来,他认定军队是拯救埃及的惟一依靠力量,它可以使国家得到解放,人民获得自由。1937年初,他投考到开罗皇家军事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在军校期间,他刻苦攻读,成绩一贯优秀。1938年7月,他以少尉军衔毕业。

  军校毕业后,纳赛尔被分配到谢里夫山脚下的曼卡巴德军营。在这段岁月里,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军官,其中包括未来的革命战友安瓦尔·萨达特、扎卡里亚·毛希丁等。他积极支持萨达特出面组织的秘密团体——自由军官组织。1939年,他随陆军第三营驻防苏丹,1942年奉调回埃及,不久被任命为军事学院教官。同年,萨达特被捕入狱,他成为“自由军官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他的积极组织和领导下,秘密小组日益增多,几乎遍及整个武装部队。

  1945—1948年,纳赛尔在开罗陆军参谋学院学习、深造。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5月15日,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宣战(史称巴勒斯坦战争)。纳赛尔参战,任营参谋长,战斗中他智勇双全,战功卓著,被誉为“法卢贾之虎”,并被提升为少校。由于埃及腐朽的法鲁克王朝的无能,埃及在战争中失败了。纳赛尔和他的战友们从中认识到必须推翻封建王朝、赶走英国殖民势力,才能拯救埃及。

  1952年7月22日,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兵变。7月26日,法鲁克国王被迫宣布退位,逃往欧洲。7月27日,纳赛尔主持召开了会议,将自由军官组织于1949年成立的“创建委员会”改名为“革命指导委员会”,作为过渡性政府。纳赛尔推举当时在国内外知名的穆罕默德·纳吉布少将任主席,他任副主席。

  1953年6月18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纳赛尔仍拥戴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而他自己则担任了副总理兼内政部长。1954年10月,埃及同英国签订新的英埃协定,废除《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国从埃及撤出全部军队。由于总统纳吉布保守和专权,纳赛尔同他发生激烈冲突。1954年11月18日,纳赛尔接替纳吉布就任共和国总统。

  1955年4月18日—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万隆会议”(即第一届亚非会议)。纳赛尔率团出席。他在会上大声疾呼:“殖民主义一向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必须予以铲除。”万隆会议大大提高了纳赛尔的声望。万隆会议前后,纳赛尔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多次互访和交谈,他们一致同意实行“不结盟”政策。1956年7月,三国领导人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有历史意义的会晤,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1956年6月23日,埃及举行全民投票,纳赛尔以99.948%选票正式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纳赛尔执政后,他首先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他认为:“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他计划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巨型水坝,以利工农业的发展。初期美国曾表示愿意提供援助和贷款。但随着埃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反帝反殖、不结盟政策的扩展,美国宣布停止援建阿斯旺水坝。在西方压力面前,纳赛尔拒不让步,他转而接受苏联的援助,并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万多人,在英法的支持下,对埃及发动了武装侵略(史称苏伊士战争)。侵略者妄图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纳赛尔率领埃及军民奋起反抗,迫使英、法、以侵略军撤出埃及。苏伊士战争的胜利,使纳赛尔成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传奇般的英雄。

  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出任总统。两国合并后,由于地域不相连、习俗差异多以及强行推行一些不适宜的政策,引起了叙利亚各界的反感。1961年叙利亚宣布独立,退出阿联。事后,纳赛尔曾坦诚而又痛苦地承认:“开罗把叙利亚人当作埃及人同样对待,这是犯了致命的错误。”

  埃、叙分裂后,纳赛尔致力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对叙利亚与埃及的决裂,他认为是叙利亚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搞的阴谋。为了反对这类阴谋人物,他提出在埃及建立“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他倡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主要内容为:主张信仰宗教、实行全民民主、在合作范围内实行土地私人所有制、反对暴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这一思想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农村进行了土改,削弱了大地主的势力;对外国工商企业实行国有化,国家资本有了更多的权利。到1962年,政府已控制了全国95%的工业;在工业布局上,强调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推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60年7月—1965年7月)的实施,“阿拉伯社会主义”运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纳赛尔的声誉日益高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3国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只进行了6天(史称六天战争),埃及损失惨重,空军全部被摧毁,伤亡约两万官兵,武器装备的损失约80%。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区,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的失败,使纳赛尔深感痛心,为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他提出辞去总统职务,听候人民审判的决定。由于埃及人民的强烈要求,他才同意继续留任。但从此,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为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国家和军队,他支撑着病体奔波劳累着,但内政、外交均不似战前那样得心应手。他多次访问苏联,力图得到更大更多的军援,均遭失败。往日的战友、同事,纷纷与他分手。过去他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阿拉伯复兴的领袖,而如今已没有这种雄心壮志了。1970年9月28日因心脏病猝然发作而去世,时年52岁。纳赛尔一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他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战士,是现代最有影响的阿拉伯领导人之一。他领导人民推翻封建王朝,驱逐英国占领军,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些丰功伟绩使他不仅在埃及,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心目中都享有盛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