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四章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期中下台的总统——尼克松

  外交上成就显著,内政上业绩平平,法律上自毁前程。这就是对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评价。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任总统,1969年1月20日至1974年8月9日在职,担任总统2027天。在担任总统前担任过12年的国会议员、8年副总统,是共和党内西部财团的政治代表。他戏剧性的一生,为世界当代历史的画面抹上重重的一笔。

  尼克松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的约巴林达小镇。祖先是爱尔兰人,1753年移民美国东部,后来逐步西迁,定居加州。尼克松的父母经营一家小食品店,他从小就在店子里干活,在上学以前就要把该干的事都干完。这样的童年生活对尼克松的一生是很好的磨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放弃上哈佛大学的向往,而在家乡的惠蒂尔学院就读。在学院里,尼克松十分活跃,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特别是在辩论方面表现出他的辩才,四年级时曾获加州各大学校际辩论优胜奖。1934年尼克松从惠蒂尔学院毕业后又获得杜克大学提供的奖学金成为该校法学院研究生。这所大学是烟草大王杜克捐资助建的。学校教学十分严格,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尼克松勤奋求学,成绩优秀,毕业后回加州顺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成为开业律师。1940年与一个矿工女儿、中学教师帕特·瑞安结婚。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曾在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战争结束时,以海军少校军衔退伍。

  尼克松的从政生涯从1946年开始,在加州第十二选区以较大优势击败民主党竞争对手、在职议员沃勒斯而当选第八十届联邦众议员。尼克松在国会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反共反劳工的记录。他支持反劳工的立法,他是监视苏联和美国共产党对政府机构“渗透”的“非美活动委员会”的成员,并且以这个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在1948年以所谓“希斯渗透案”进行反苏反共宣传。1952年,美国共和党把这位西部保守派政客选为艾森豪威尔的搭档参加总统竞选,1953年,在他40岁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副总统。在美国政治中,副总统本是个没有实权的角色,可是他充分利用艾森豪威尔不关心共和党党内事务以及身体欠佳的因素,一方面极力显示对总统的忠诚,另一方面在党内充当协调折中的角色,而且在艾森豪威尔三次患病期间,尼克松在代理总统时的表现深得艾森豪威尔的赞许。艾森豪威尔两次竞选总统都选尼克松充当竞选伙伴,说明两人的关系之密切。

  在副总统任内,尼克松经常代替艾森豪威尔出访外国,8年副总统任期中,先后访问了56个国家,这些访问有时是十分惊险的。1958年访问拉丁美洲时,不仅饱受石头、水果、唾沫之苦,在委内瑞拉几乎受到生命威胁,委内瑞拉人把对美国的仇恨发泄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后来回忆道:“我一生中最大的危险是在加拉加斯(委首都)时。”美国舆论对尼克松拉丁美洲之行大加吹捧,尼克松增加了政治资本。1959年尼克松去莫斯科主持美国展览会的开幕典礼。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见面,二人唇枪舌剑,吵得不可开交。在参观展览会时,尼克松刻意炫耀美国的产品,赫鲁晓夫则显出不屑一顾的姿态,在来到一个标价1.4美元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住房模型面前时,尼、赫两人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面对尼克松对美国住房模型中的现代化设备表现出的得意神态说:“这里摆的洗衣机不过是样品,比一般的洗衣机质量要高些,将来我们会比它更好。”尼克松说:“争论洗衣机质量总比争论火箭力量谁大谁小要好吧?”赫鲁晓夫大嚷:“是你们那些将军非要同我们比赛一下火箭不可嘛!我们还要给你们一点颜色看……”尼克松又说,如果战争爆发,我们两国谁也当不了赢家。赫鲁晓夫也缓和了语调,说苏联愿与美国友好。这一场舌战,被西方舆论认为是冷战时期一次高水平的交锋。赫鲁晓夫显得有点火爆,尼克松则表现不愠不火。尼克松返美时,大受吹捧。1960年,两届副总统任满后参加问鼎总统宝座的竞选,以微弱劣势败于民主党新一代政治明星约翰·肯尼迪。经过了几年的律师兼政客的生活,尼克松更为成熟,作为在野党的领袖,他目睹民主党的约翰逊总统越来越应付不了复杂的国际问题。1967年,尼克松乘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夺回在国会的优势之机,在3月访问欧洲和苏联,4月访问亚洲,5月访问拉丁美洲,6月访问非洲和中东。这一连串的访问,是为尼克松1968年再次向白宫冲刺作准备,这次全球访问对尼克松来说,他获得的最重要信息是:美国封锁、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既不合时宜也行不通。

  1968年总统竞选的主要题目是越南战争。执政党民主党背上了扩大越南战争的包袱,共和党的竞选者尼克松则许愿如果他当选,一定要结束这场战争。选举结果,尼克松获胜。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踌躇满志地入主白宫。

  尼克松在5年多的任期中,在内政方面没有表现出多大成绩,除了失业、通货膨胀、经济乏力这些经常性问题使他焦头烂额,1973年的能源危机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停滞局面。阿拉伯产油国为抗议美国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的石油禁运措施,使美国进口石油从4美元一桶上涨到20美元一桶,禁运虽然只持续了半年,却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尼克松为了安抚阿拉伯国家,不得不调整其中东政策。从尼克松处理能源危机的措施来看,反映了他在处理对外事务上比应付国内问题更有魄力和远见。尼克松上台后立即着手解决越南战争问题,但是他并不是痛痛快快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以扩大战争压力来迫使越南作出让步,直到1972年8月总统竞选白热化的阶段,才取得停战的初步协议,在尼克松第二次就任总统的第三天,美越宣布达成《巴黎协议》,从1973年1月27日起停火。尼克松终于实现了他向选民作出的诺言,即在他任内结束为时10年的越南战争。

  尼克松任内另一重大外交成就是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在他还没有入主白宫以前,1967年10月就曾经提出美国的亚洲政策必须“抓住中国的现实”;在当上总统以后就曾通过不同渠道(“巴基斯坦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向中国传达出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信息。1970年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表示,无论尼克松“作为旅游者还是总统来访,我都愿意和他见面”。1971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华后,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本人正式访华,双方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完成了他在离华前夕所说的“改变世界的一周”的访华之行,并取得积极成果。

  与改善对华关系几乎是平行进行的是缓和与苏联关系。通过双方首脑的互访,美苏两国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态势,接受事实上的共处局面。

  按尼克松的政绩来说,当满两届总统应是没有问题的,可是1972年6月18日两党竞选过程中的一个“三流盗窃案”(尼克松语)竟把尼克松逼出了白宫,这就是“水门事件”:尼克松竞选委员会雇用的几个人偷偷潜入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窃取民主党竞选情报。这种做法在美国政治活动中屡见不鲜,可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内的反尼克松势力(以东部财团为代表)紧紧抓住此事不放,大造声势。尼克松本人事前并不知道这一“潜入”行动,但事发后他利用总统地位掩盖事实,滥用权力,阻挠司法部门的调查,从而使一件司法案件变成了政治丑闻。1974年7月27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以27票对11票通过建议弹劾尼克松。面对弹劾已成定局的形势,尼克松为了避免被弹劾定罪下台,不如辞职而去。1974年8月8日宣布辞去美国总统职务,辞职宣告仅一句话:“我谨辞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之职。理查德·尼克松(签名)。”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在任期中辞职的事件。他辞职后回到加州专心著述,1978年又开始在公众场合露面,到80年代,他更多地参与一些政治活动。1993年4月他最后一次访华,受到中国领导人热情接待。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中风病逝于纽约,享年81岁。

  盖棺论定,尼克松是一位有战略远见和政治勇气的政治家。美联社1994年4月23日的一则电讯中写道:“不论是尼克松的老朋友还是敌人,都以友好的言辞缅怀这位前总统。”尼克松的国务卿基辛格评论尼克松:“实际上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觉得理想主义并不妨碍他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他总是耐心地研究世界形势,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分析事物。这使他既坚定不移而又具有灵活性。”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