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节 卢福坦想当总书记

  王明手中的权力不断膨胀。总书记向忠发挂名不干事,直至被捕、叛变。照理,王明取向忠发而代之,早已不成问题。可是,此时王明却另打主意——溜!他不愿呆在上海,筹划着重回莫斯科。

  那是接二连三的人头落地,使王明心惊胆战。在敌人的刺刀下的上海干秘密工作,毕竟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丧生的危险。

  除了顾顺章、向忠发落人敌人之手,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结束后的第十天——1月17日及18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上海市公安局、英租界闸北捕房突然大规模出动,一下子在上海天津路二七五号,中山旅社六号房间、三马路(今汉口路)东方旅社三十一号房间等处,密捕了共产党干部三十多人,内中有十位是中共省、市委书记,包括何盂雄、林育南等,也包括作家李求实、柔石、冯铿、胡电频、殷夫等。2月7日,其中的二十四人饮弹于上海龙华刑场!

  这次大搜捕,据查是《红旗日报》交通唐虞(又名王掘夫、唐禹)告密。但当时王克全则说是“中央告密”(见《中共中央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电》,1931年2月22日)。此处“中央”即指王明——因为被捕者大多数是反对六届四中全会、反对王明的人。但究竟是谁,迄今仍未最后查清。

  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使王明丧魂落魄。他和妻子孟庆树躲进上海郊区的疗养院,惶惶不可终日。

  向忠发之死,造成中共中央总书记空缺。谁来出任中共中央新的总书记呢?

  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三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向忠发已死,张国焘去鄂豫皖苏区,留在上海的只有周恩来。

  留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除周恩来外,只有王明和卢福坦。

  看来,新的总书记,要在周恩来、王明和卢福坦三人中选择。

  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周恩来。周恩来在党内具有很高的威信,有很好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又富有组织才华。可是,他向来谦逊,六届三中全会本应由他主持,他却把瞿秋白推了上去。显然,此时此际,他不会出任总书记,更何况他早已觉察壬明咄咄逼人,野心勃勃。

  最可能的人选,自然是王明。虽说此时米夫已经返回苏联,但米夫扶植王明上台之意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明明白白表露由来。王明本人也早想成为总书记。不过,当上总书记,就务必留在国内领导中国共产党。向忠发被捕才两天就毙命——尽管他跪在地上向敌人求饶,也无济于事。这不能不使王明顾虑重重。何况他有过被捕的经历,尝过铁牢的滋味。就连营救他出狱的赤色职工国际驻上海代表、瑞士人牛兰也在向忠发被捕前一周入狱。

  这么一来,周恩来不想当,王明不敢当,剩下的人选便是卢福坦了。

  卢福坦此人,实在知名度太差,现今的读者几乎很少听说过这一名字。他当时在中共党内的知名度也很差,以至在中共“六大”的中央委员名单上,他被写成“鲁福坦”!

  此时,卢福坦却十分“勇敢”,明确表示想当总书记!

  卢福坦是何等人物?他是山东淄博市人,工人出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他作为山东省代表,到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正遇上过分强调工人成分,于是他不仅被选为中央委员,而且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一下子进人中共高层。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他成了政治局委员。

  王明跟卢福坦没有很深的关系,他不愿让此人出任总书记。他早已选好了接班人——博古!博古跟他一起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同为“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中的人物,回国后一起反对过立三路线,一起反对过瞿秋白……博古成了他最亲密、最可信任的伙伴。

  不过,即便在米夫、王明控制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博古也未能得以进人中央委员之列。因博古的党内地位比卢福坦要低得多。一下子使博古成为总书记,显然不孚众望。

  王明的最后抉择是让总书记空缺,而指定博古负总的责任。这样,一邑他有机会从苏联回国,便可担任总书记。

  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原始记录,有关当事人的谈话,透露了当年如何“婉拒”了卢福坦想当总书记的要求:

  张闻天于1943年12月16日在自述材料中说,王明、周恩来决定离开上海时,提出新中央的名单,“当时卢福坦想当总书记,所以我记得当时特别提到无总书记问题。”

  周恩来干1943年11月27日在政治局会议上谈及:“在分配工作时,曾向卢福坦解释不设总书记。”

  由王明提出,经共产国际东方部批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六人组成,即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生、康生,陈云。其中常委三人,即博古、张闻天、卢福坦,由博古负总责。

  这么一来,不是中共中央委员的博古和张闻天,一下子擢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的常委,而且排名于原政治局委员卢福坦之前!

  博古于1943年11月13日在政治局会议上,这么谈及他成为“负总责”的经过:向忠发被捕后,王明、周恩来、卢福坦、博古“到酒店开会决定不设总书记。当时决定我为书记,我的实权是总书记,但是在中央会议并没有决定我是总书记。”就这样,在那不知名的酒店里的四人聚会,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权力的移交——交给了博古,而不是交给“想当总书记的卢福坦”。

  张闻天的后来的自述以及周恩来、博古后来的谈话,不仅说明了当时如何“婉拒”了卢福坦想当总书记的要求,而且说明了从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后,中其中央“无总书记”、“不设总书记”。

  直至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才重设总书记。

  电就是说,从1931年6月至1956年9月这二十五年零三个月的漫长岁月,中共中央“无总书记”、“不设总书记”。

  当本书——《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初版本出版后,1993年第6期《上海党史研究》发表了吴景平对本书的书评《以文现史的佳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的成功尝试和若干不足之娃》。吴景平在书评中对本书提出不同看法:

  中共是在1937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后,才决定不设总书记的,在此之前设有总书记,并由张闻天担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钱听涛则同意笔者的意见,对吴景平的文章表示不同看法。他写了《张闻天担任过党的总书记吗——兼谈1931年至七大党的最高领导核心演变情况》一文,指出:

  《上海党史研完》1993年第6期发表的吴景平为叶永烈所著《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所写的书评中提到:“中共是在1937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后,才决定不设总书记的,在此之前设有总书记,井由张闻天担任。”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1931年4月,6月,顾顺章、向忠发先后被捕叛变,周恩来被迫将赴江西苏区,王明则将赴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9月下旬经共产国际远东局提议,补选博古、张闻天、康生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陈云补选为政治局委员,再加原政治局委员卢福坦和另一个牵竹声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任中央常委,博古负总的责任,来再设总书记。

  1931年10月18日,随着黄浦江上一艘日本轮船汽笛长鸣,徐徐起航,王明和他的妻子孟庆树,以及吴克坚、卢镜如,离开了上海。

  王明于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那天,赶到莫斯科,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

  从此,他在那安全的“红色保险箱”里,和米夫一起遥控着中国共产党。

  就在王明离沪后一个月,暮色笼罩着上海滩,华灯初上,从海宁路与山西路交叉口的一家烟纸杂货店里,走出两名男子。他们跳上两辆人力车,直奔黄浦江畔的十六铺码头。其中一个男子,穿对襟哗叽中式短上衣、蓝色哔叽中式裤子,广东工人模样,车上放一只手提箱。另一男子为他送行,送他登上一艘小火轮。

  那广东工人模样的男子,便是周恩来。他朝广东汕头进发,特意打扮成广东工人。临行时,邓颖超在那杂货铺楼上。只是为了不引人注目,没有下楼送行。

  周恩来奉中共中央之命,前往江西中央苏区。这使命和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前往鄂豫皖苏区一样,是为了加强那里的领导工作。周恩来取道汕头,沿着一条秘密交通线进入江西。他一上船,一个绰号叫“小广东”的地下交通员便跟他接上了头。

  死了向忠发,走了王明、张国焘、周恩来,留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便由博古负总责,张闻天和卢福坦成为他的副手。在这里要特别指出,“负总责”与“总负责”,只是两个字颠倒了一下,含义不完全相同:“负总责”只是表明肩负的责任,而“总负责”除了包含“负总责”的意思之外,还多一层意思,是一种职务的名称。早些时候的中共党史书籍中大都写作“总负责”,现在都改用“负总责”一词。

  后来,博古于1933年1月19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张闻天比他早几天到达那里,留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便由卢福坦任负总责。

  卢福坦出任中共临时中央负总责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三个多月——因为在1933年4月(也有人说是2月,如中统特务庄祖方的回忆),他就落进了国民党中统特务手中。

  当年的中统上海行动区副区长陈蔚如(又名陈俊德),后来在其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中,这么写及卢福坦被捕后的情景:

  中共临时中央负总责卢福坦于1933年4月被密捕后,临时关押在小东门东方旅馆内,这里环境比较好,不像在上海市警察局里面那样阴森、恐怖。根据卢福坦在中共党内的所史和地位,其意志应该是比较坚定的,可是在劝降特务和他谈话之后,他很快表示愿意自首,井为中统上海区对中共江苏省委的连续破坏提供了很多情报,成为可耻的叛徒特务。

  卢福坦这么快就叛变,连中统特务也感到意外!

  由于卢福坦提供了线索,位于上海北四川路天潼路的中共江苏省委处于中统特务的监视之中。两个不满十八岁的中统特务蒋某和吴某在马路上踢皮球,故意把皮球踢进三楼的房问中。

  借口进屋捡皮球,他们侦察了中共江苏省委机关,紧接着,便来了一个大搜捕……

  卢福坦叛变后,居然播身一变,加入了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担任中统徐州特区行动股股长、上海区情报行动股股长。

  上海解放后,卢福坦被捕。1969年被处决。

  二十四岁的博古出任中共中央负总责

  博古出任中共中央负总责时,年仅二十四岁,被人笑称为“中共中央的小伙子”。

  连博古本人也觉得自己太年轻,资历太浅,难孚众望。王明这么劝导他:“二十四岁不小了,米夫当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还不是二十四岁?”

  听王明这么一说,博古心定了。

  博古是绿豆芽式的青年,高而瘦。头发硬,竖立在头顶,而两鬓的头发却被剃掉,所以他的“博古式”发型颇怪,像一顶黑色的法兰西帽压在头顶。近视,戴一副圆镜片眼镜。皮肤白皙,文弱书生模样。不过,博古是一位天生的宣传鼓动家,声音响亮,配上大幅度的手势,他的演讲富有煽动力。虽说听得出南方口音,但他的普通话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

  博古是个热情,直率的人,是个头脑聪颖的人。

  博古是个化名,很多人以为取义于“博古通今”,其实真正的含义却是“上帝”。

  博古怎么会是“上帝”呢?那是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按照校方的规定,每个人都要取一个俄文名字。他取名БoryHOB,音译为“博古诺夫”。回国后,他以“博古”为化名。“Бor”,俄文原意为“上帝”。

  他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1907年6月2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城中耆英里(今中市桥巷二十三号)。他的父亲秦肇煌是清朝秀才,在宣统年间当过浙江温州地方审判厅刑事庭庭长。他是长子。母亲朱氏是续弦。他属“邦”字辈,弟弟叫秦邦礼,妹妹叫秦邦范。

  最初,他在无锡的“秦氏公学”就学。十四岁时,进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便开始政治活动。他参加了锡社“,井成为”锡牡苏州支部的负责人。十八岁对加入中国国民党。这年5月,正患肺病的他,参加五卅运动,井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时,他已是政治活动的活跃分子。

  这年7月,他负责编辑《无锡评论》。陆定一也是编辑部的成员。

  这年9月,博古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这所大学原名“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本来很不起跟。1922年10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改校名为“上海大学”,国共合作办校,大批共产党人在该校执教。1923年4月,中共党员邓中夏出任该校校务长,掌握了实权,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李达、陈望道、施存统、沈雁冰等中共党员担任教员。

  这样,上海大学成了培养共产党干部的学校。该校建有中共组织。博古人学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

  翌年10月,十九岁的博古突然被淞沪警察厅逮捕。只是查不到什么证据,第二天获释。不久,中共党组织决定派他前往莫斯科学习。

  于是,博古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了米夫的学生,成了王明的同学,成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在莫斯科的四年留学生涯,为他后来成为巾共中央负总责打下了基础。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出现在面前。

  她原名刘琴仙。参加革命后,她嫌这名字不够“革命”,取其谐音,改为刘群先,“群众先锋”之意。她是博古的同乡,无锡的女工。她的出身颇苦,从小死了父母,做童工维持生活。她先是织发网,后来成为纺织工人,投身工人运动,以至成为“群众先锋”——女工领袖。于是,她作为中国工会代表之一,前往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大会”。

  刘群先不懂俄语,中共党组织指派了一名留学生,充当她的翻译。这位留学生,正是博古。

  异国遇同乡,他俩用无锡话交谈,一下子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一见如故。

  就这样,他们深深相爱了。

  1930年5月,博古回国不久,就和刘群先结为伉俪。那时,刘群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宣传干事。

  翌年,二十四岁的博古,出于历史的机缘,他成为中共中央负总责;倘若不是米夫出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不可能上台;倘若不是博古和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有过共同战斗的友谊,王明也就不会视他为心腹,不会把夺得的中共中央大权交给这位无锡小伙子。

  博古,只在上海大学学习了一年,在奠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四年,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嘴上没毛”的小伙子,出于王明小宗派的需要,才被推上了中共新领袖的地位。政党的成熟,首先要有成熟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才“十岁”,还是一个幼年的党。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史”,可以看到,自从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不视事”起,至1931年10月18日博古上台,频繁地在更换领袖,简直像走马灯一般: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在这中间,曾经一度主持过中共中央工作的还有周恩来,蔡和森和李维汉。

  另外,曾经角逐中共领袖而未能如愿的有罗章龙和卢福坦。

  历史在沉思,历史在选择。领袖是政党的旗帜,领袖是政党的舵手。列宁曾如此说过:“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鼋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频繁更换着的中共领袖,缺乏威信、缺乏影响、缺乏经验,因而也就无法稳定。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的中国,风急浪高,错综复杂,把好中共之舵并非易事。何况,舵手还需昕命于共产国际的指令。

  当博古上台掌舵之时,他的前任已使中共经历了一右二“左”的曲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

  王明握别博古之际,作过如此嘱咐:“万事都得请示共产国际,决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得听信他人。”

  博古有个绰号日“黑面木偶”,含义是双重的:不光是他身材瘦长而动作僵硬的形象如同木偶,还因为他受着坐镇莫斯科的米夫和王明的“遥控”,幕后牵线。

  自身缺乏经验,又得听命于“遥控”,博古这位新“舵手”的命运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筛子,正在筛选着、筛选着……

  §§第二章 井冈风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