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篇 洞刻

  洞刻包括楹刻、面刻、顶刻、彩绘、雕塑等方面内容,也是形成石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门楣、内门楣、小字碑13块(座),其中明代5块、清代7块(座),无时间记录的1块。石壁、顶部雕刻100余幅。

  第一洞地祇

  地祇,亦称圣母殿。8.18m(洞深)×6.35m(洞宽)×3.85m(洞高),建于明崇祯年间,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圣母及其他诸神,为求婚姻、赐子嗣的宗教场所。内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乾隆三十一年(1766)、道光四年(1824)等年代石碑(包括残碑)6座。在清道光四年(1824)进行过修缮。在门楹上题刻“地祗”二字,有门面石刻6幅,为左右对称图形。左侧有延绥镇兵备副使南川张珩刻纪出击鞑靼获胜“诸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石峡”的战功、古宽州张自臣《游石峡记》等三幅小字幅。

  1.地祇

  上款:崇祯己卯年仲夏

  下款:住僧如宝重缘

  1.30m×0.36m,字0.25m×0.23m,地祇(祇,地神,如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为东崖一号石窟门楣,崇祯十二年(1639)题刻,迄今已有370年的历史。

  (以上形成时间应为崇祯十二年(1639),迄今最短已有370年的历史)

  第二洞三教殿

  8.54m×7.43m×4.40m,建于明代,内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儒教创始人孔子,为三教合一堂殿。存有乾隆五十年(1785)内碑一座和康熙三十七年(1698)、咸丰七年(1857)的两块门碑(亦叫外碑),另外左侧小洞有明弘治二年(1489)内碑一座。另有门面雕刻两幅和彩绘一角。

  (以上此二图为左右对称图形,但均遭木建破坏,形成时间为明代,迄今应有300多年的历史)

  三教殿内彩绘一角,最晚应在咸丰七年(1857)形成,迄今也有近300年的历史。

  3.30m×3.82m×2.93m,建于清代,顶上有一洞。有门楹。两侧有崔养正、白阑瑜、朱光宗、孙重光、乔弘崧等题刻多块小字幅,还有“汉蒙一家”、“流沙蓬岛”和“三山拱翠”等崖刻多幅。小须弥殿顶洞1.98m×2.10m×1.53m,内存有《榆林城碑记》一座。

  2.小须弥殿

  上款:大清康熙岁次壬戌季夏

  下款:□□□□□□沐叩

  1.00m×0.46m,字0.21m×0.26m,为东崖3号石窟门楣,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题刻,因风化无法考证题刻人姓名,迄今已有327年的历史。

  第四洞

  3.3m×3.82m×2.93m,建于明代,在小须弥殿左旁,内有弘治二年碑一座,佛龛一个,2.58m×2.34m×1.1m。

  第五洞

  1.98m×2.10m×1.53m(距地面5m),建于明代,在小须弥殿上方,内有明弘治十五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十三年碑三座。莲花座左右各一、顶部壁画一幅、外壁两侧壁刻各一。

  3.小字碑

  0.65m×0.27m,其内容为:镇标传宣都司黄丽珠立,总镇门下旗牌官杨文澄。画匠:陈大受、郝云歆。石匠:党秀、党国。住持:广显。立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迄今已有317年的历史。

  第六洞大雄殿

  8.30m×7.20m×3.98m,建于明成化年间,原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及四大护法,为佛教最高象征。有“大雄殿”楹刻和“补塑金妆”洞内楹刻各一块,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信女碑二块内碑。洞内有顶雕刻已风化,彩绘一角。门面有琉璃瓦雕刻的二龙戏珠,门框与顶框都有石竹石刻。两侧有宋名桢、梁豹、汪海涯、王迁槛、梁印晶、李承乾、马履泰等多块小字幅,左右侧还有“溪壑回春”、“还我河山”等崖刻。

  4.大雄殿

  落款:成化丁未岁二月吉旦造。

  1.46m×0.34m,为东崖6号石窟,即大雄殿门楣(门楣,曾遭“文化大革命”破坏,字迹模糊),立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历史。

  5.补塑金妆

  上款: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中秋毂旦

  下款:本寺住持成纳性明敬刊

  现存于大雄殿门内即内楣(泥裹)。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迄今已有235年的历史。

  (以上形成时间应为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第七洞观音堂

  4.12m×4.0m×3.63m,明成化年建造,内供奉观音菩萨石雕像一尊。有“观音堂”楹刻一块,成化二十三年碑及信女碑两座内碑,康熙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等外(门)碑三座。门面有龙等石雕刻及门墩石雕六块,上框、门框石竹石刻以及石窟顶雕刻。

  6.观音堂

  落款:成化丁未九月吉日造

  0.85m×0.26m,字0.20m×0.20m,东崖5号石窟门楹石刻,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迄今已有522年的历史。

  观音堂石窟顶雕刻(半风化),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八圭图案;第二层为葵花等花卉图案;第三层为鸡、羊等动物图案。

  (以上形成时间为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第八洞地藏十王殿

  4.45m×3.64m×2.93m,明代建造,原供奉地藏菩萨及十殿阎罗王。曾遭火毁留有过火痕迹。存有内碑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外碑各一座。上、左有“塞北江南”和“榆溪胜地”等崖刻。

  第九洞圆觉殿

  8.10m×7.37m×3.80m,建于明代,殿内供奉有三世佛及十六罗汉。有门楣“圆觉殿”和洞内楹刻“补塑金妆”各一块,并有外碑二座。左侧有“蓬莱胜地”崖碑。上框及门框皆有石竹石刻。

  7.圆觉殿

  0.74m×0.27m,字0.21m×0.23m,东崖8号石窟门楹石刻。

  8.补塑金妆

  上款:乾隆四十一年六月毂旦

  下款:本山住持性明、徒宗教敬立

  0.98m×0.48m(内楣)现存于18号石窟内门楣,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迄今已有233年的历史。

  第十洞睡佛殿

  6.65m×4.18m×3.90m,建于明代,殿内原供释迦牟尼佛捏盘像一尊。有石窟顶雕刻及彩绘两角。上有“天地有别”崖刻。

  睡佛殿石窟顶雕刻分为二层,第一层仍然为八圭图案;第二层为两条龙腾云驾雾图案,也是红石峡石窟顶雕刻中的唯一两层雕刻图案,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幅。

  (以上形成时间大体为明代,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第十二洞翠然阁

  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等内碑二座,小字幅二块,殿台一座,门面石雕刻一幅(另一幅被木建破坏)。上框及门框有石竹石刻,上框顶部有花形图案。并有通向顶部的通道,是陕北特委重要会议会址。

  0.65m×0.55m翠然阁门面石雕刻(应为左右对称图形,另一幅被木建所破坏)。

  4.06m×4.25m×2.80m,有殿台一个,石窟顶雕刻。小字幅一块。

  2.85m×2.85m,内小圆直径0.24m,第一层圆半径(即小圆外楞至一层圆外楞,以下以此类推)0.42m;第二层圆半径1.40m;第三层圆半径2.0m,石窟顶雕刻分三层,第一层为八圭图,第二层为葵花等花卉图案,第三层为龙、朱、凤凰、羊、牛、鹿、马等动物图案。这也是红石峡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幅,它区别于其他顶部雕刻在于在椭圆外为方形,即每角又多增添三角形雕刻图案并同样有雕刻图案(如之一、之二、之三、之四)。

  (以上形成时间大体为明代,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第十六洞

  1.30m×0.96m×0.56m,内有一小佛座,底座三层,顶部石雕刻图案,侧面有小方形图案。

  5.50m×4.48m×3.10m,有明正德五年(1510)等内碑二座,并有动物底座图案。有殿台一座,顶部雕刻(已风化)。有通往后崖的地道。

  1.02m×0.70m,菩萨殿佛龛并有图案(以下图形从右向左依次排序,分上下两列)

  (以上形成时间皆在明正德年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第十八洞

  7.9m×6.5m×3.5m,有门壁内楣一块。

  9.人天戴仰

  上款:丙子吉月

  下款:弟子郝永定叩

  0.80m×0.30m,现存于18石窟内门楣。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立,迄今已有313年的历史。

  第十九洞慈仁殿

  8.10m×6.60m×4.04m,内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内碑一座和彩绘及顶部雕刻(已风化)。门楣和内楣各一块,面壁雕刻四块,上框及门框有石竹石刻,顶部皆有图案纹刻。右侧为“雄石峡”崖刻,左侧为“广泽渠”崖刻。

  10.慈仁殿

  上款:康熙六年中秋吉旦重修。

  1.26m×0.32m,为东崖19号石窟门楹(门楣)。立于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历史。

  (以上形成时间大体都在明成化年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第二十洞观音洞

  4.10m×3.73m×3.50m,洞为明成化年间建,康熙六年重新修建。内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内碑一座,顶部雕刻。门楣、面壁石刻四幅、上框及门框石竹石刻。上面有“万里长城”崖刻。

  11.观音洞

  上款:康熙六年□□吉旦重修

  下款:延绥总镇都督韩应琦献

  1.13m×0.29m,字0.26m×0.82m(门楣,又称娘娘殿)。立于康熙六年(1667),迄今已有342年的历史。

  观音洞顶部雕刻分三层,第一层为八圭图;第二层为向日葵等花卉图案;第三层为鸡、羊、鹿等动物案。另有外层(之一、之二)。

  第二十一洞园沁殿

  7.9m×6.3m×4.1m,有万历四十年(1612)等四块内碑(包括残碑),门楣及内楣各一块,面壁石刻六幅,有上框及门框石竹石刻。上有“万里长城”崖刻。

  12.沅心殿

  1.00m×0.33m(门楣),为二十一号石窟门楹。沅心殿与20号石窟两窟内凿水渠,水渠穿两窟流过。从娘娘殿残存石刻《修水洞记》记载,渠由榆林人刘勋等于明万历二年(1574)凿成,并新添娘娘尊神,迄今已有435年的历史。凿渠使红石峡“若渠、若阁、若殿、若神、天成人工,两擅其美。”现古渠仍用,尚存残佛台。

  13.灵应宫

  上款:□□甲戌重蒲之月

  下款:古□程心义谨书。

  1.00m×0.42m。现存于沅心殿之内,为正德九年(1514)题刻,迄今已有495年的历史。

  (以上各图形成时间应在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西崖一洞

  9.07m×7.45m×2.80m,内有顶部雕刻。

  6.10m×6.10m,内心小圆直径为0.55m;第一层圆半径为0.80m;第二层半径为0.10m;第三层半径为0.25m;第四层半径为0.57m;第五层半径为0.98m。因坍塌仅留半幅,图案亦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八圭图;第四层为向日葵等花卉图案;第五层为龙等动物图案,也是全峡内第二幅有龙刻的顶部雕刻。

  西崖二洞

  9.0m5×7.90m×2.60m,有倒龙石刻图案,也为红石峡一绝。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