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前言

  红石峡,位居榆林城北五公里处,原有宋元名刹红山寺,有上千年的历史。贾志:“在榆林卫北十里红石峡旧传李继迁葬其祖彝昌,障水别流而凿石为穴,以葬及葬毕仍引流水于古道,今俗传墓在水中石穴”(见《榆林府志》卷八)。为红石峡较早原始记载。因山石赤红故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延绥镇巡抚郑汝璧改红石峡为雄石峡,此后红山寺亦称雄山寺,后又称镇远寺。秦为榆林关,汉设榆溪塞,明为九边重镇,“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劲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榆林府志》卷四十三)。故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被视为军事要地。

  历史上关于红石峡的记载和赞美文句甚多,如《榆林府志》(卷八)记载:“‘红山两峡字’,在府城北十里,两峡石匾字迹莫纪年代,峭壁不可摩抄,一望俨如图画,真巨观也。西峡有雄镇三秦、中外一统、禹迹摩崖、华夷天堑、瀚海蓬莱、天边锁钥、中华天柱、岩壑金汤、安内攘外、列屏云塞、俯仰神怡等,其本朝有款式可见者则天成雄秀为榆林守长德明题。东峡有空中楼阁、长榆藩翰、锦绣山河、雄流制胜、慈云遍覆等字,其本朝有款式可见者则天开图画为榆林镇中原韩应琦题,地楼秦封为榆林镇长韦陀保重修,又东峡上佛寺中有明成化年总兵陈辉求嗣碑,其余名人题咏镌刻石壁及碑记琳琅满目,不可胜纪。”再如“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在即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鹜,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趋如附,逶迤而南,乃为卫治。山下有河,其源出自境外葫芦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环绕而下入黄河以达于海,山水秀丽为榆林寨第一胜景。寺南未几三百步,古有小石佛殿,规模狭隘,未足以耸观瞻,居人惜之”(明·成化年间《创建石佛殿记》)。“距榆林城北几十里许,有山名曰红石峡,其土壤夷旷介乎□田虏境交界,山明而水清,地幽而境胜,其左弗及一里寺名红山”(明·成化年间《创建石佛殿记》)。“城之北有雄石峡,为榆镇之胜地也,有山有水有墩台”(明·正德年间《碑记》)。“环榆皆黄沙,去城北七里许,忽有石两山夹水,层峦峭壁,凿室建刹,名曰雄山寺,古洞层回,奉佛殿神百千于其内,宛若十洲三岛之胜,慨往营缔造”(清·康熙年间《金妆地藏十王碑记》)。“城北七里许者雄石峡,石崖壁立,清流瀑出,塞内外之险是边疆之□比也。我定鼎泯一区,宇中外一统之盛,亘古未有。然交易定所,往来有常期,南人不得北出,北兵不得入南,南北之分森严,此益以防人心也。正封□也。素有园觉殿一百年久,两地虽曰一隅,倘耳共一庙,不仅古刹住之鸟有边疆必至关□”(清·康熙年间《重修园觉殿碑记》)。“水声震地……”(清·康熙年间《创修园觉堂记》)“……七里许,中藏一峡,名曰雄石,其峡两山峙立,一水飞流……若渠、若楼、若阁、若神,天成人工,两擅其美”(清·康熙年间《题名》)。

  红石峡分为南峡、北峡,以石坝为界,以北即北峡,以南为南峡。北峡亦曾有摩崖石刻,因筑坝取石而惨遭破坏,今已荡然无存。南峡也经历了自然分化、“文化大革命”破坏,现状不容乐观。

  红石峡古迹文化宝库(南峡)大体可分为五块:一是摩崖石刻文化,共有69幅,其中有明万历年间10幅、天启3幅、崇祯1幅,清康熙12幅、乾隆5幅、嘉庆1幅、同治5幅、光绪13幅、民国7幅、建国后1幅,无时间记录或记录不清的有11幅,时间跨度360年(1581-1940)至404年(1581-1984)。二是小字幅题刻文化,共有41幅,其中有明正德年间3幅、嘉靖4幅、万历1幅,清康熙8幅、雍正1幅、嘉庆1幅、道光2幅、同治1幅、光绪1幅、民国1幅,无时间记录或时间记录不清的18幅,时间跨度360年(1581-1940)。三是碑记碑刻文化,共有30余座,其中有明成化年间5座、弘治2座、正德3座、万历2座,康熙9座、乾隆3座、道光、咸丰各1座,无时间记录或时间记录不全的10余座。石碑为就地雕凿,有不可移动之特点,时间跨度381年(1471-1851)。四是石窟文化,史记有44窟,现有20余窟,内有彩绘、泥塑、顶雕和窟面雕刻,非常精美细致,是陕北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门楣、内门楣、小字碑13幅(座),其中有成化年间2幅、正德1幅、万历1幅、崇祯1幅,康熙9幅、乾隆2幅,无时间记录1幅,石壁、顶部雕刻100余幅,时间跨度290年(1487-1776)甚至更长,因为有些雕刻的时间暂无法考证。五是红色文化,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会址。

  红石峡摩崖石刻、小字幅、碑记、内外门楣及石壁、石窟顶部雕刻图案字幅共计达300余幅(座),较为完整的有200余幅(座),时间跨度为470(1471-1940),甚至达514(1471-1984)。主要集中在万历(14幅)、康熙(33幅)、乾隆(10幅)、光绪(11幅)几个时期(小字幅还包括嘉靖4幅),是形成红石峡古迹文化内容的重要时期。以年计算,最多为成化二十三年(1487)碑4座、门楣2幅;康熙二十二年(1683)摩崖石刻4幅、碑两座;光绪二十五年(1899)摩崖石刻6幅。这些都是研究红石峡古迹文化的重要史料,反映了榆林当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即由明成化年间的奠基,到万历年间的稳定发展和康(雍)乾盛世、清末民初重要发展时期。红石峡石雕石刻也是龙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凡石窟顶部有雕刻者,均有双龙图案,大雄殿、观音堂、慈仁展、观音洞、沅心殿等石窟石壁两侧都有各种形态的龙刻图案或龙凤图案,千姿百态,生龙活现。所以,红石峡是反映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以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融合、传承龙文化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红石峡古迹文化的调查、考证、度量、核实、拍照、整理、研究,对红石峡的全貌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新的解读,也有不少新的发现和收获。考虑多方面爱好的需求,本书将依照摩崖石刻、小字幅题刻、碑记、石窟、红色会议等内容依次分别介绍,力求全面、客观、翔实地把红石峡的历史全貌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