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

  面对着1000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毛主席抖擞精神,站好立正姿势。

  在庄严的“口令”下,委员们闻风而动,十分严肃认真。

  突然,著名侨领、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不慎压伤了手指。

  建碑的形式确定了,但此时浮雕主题和碑顶形式仍未定下来,成了两大久悬不决的难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字是怎么刻上的?

  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些顶天立地的脊梁、永不沉沦的国魂!

  毛主席宣读纪念碑碑文

  在天安门广场南面,耸立着一块碑,这块碑是为纪念1840-1949年间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碑塔――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建在什么地方呢?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大多数人主张放在天安门广场上。因为天安门广场是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地方,意义深远。

  建在广场什么位置上呢?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放在中华门南的位置,也有人建议拆除端门的城楼,将纪念碑建在端门的台基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全面规划,这些主张不可能采纳。

  经过反复讨论,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纪念碑兴建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旗座之南。从现已经建成的效果上看,中间留出了宽阔的集会场地,从广场北部南望纪念碑,“前庭”开阔,规划布局相当成功。

  9月30日下午,毛泽东等全体政协会议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奠基典礼。人们常见的奠基仪式,是由奠基人撮土一铲,投入其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则显得严肃庄重。面对着1000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毛主席抖擞精神,站好立正姿势,两手分贴裤缝,用高昂的声腔,喊出了合乎《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在庄严的“口令”下,委员们闻风而动,十分严肃认真。奠基礼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乐曲声中,由林伯渠秘书长宣布仪式开始。

  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辞说:“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全体代表均脱帽静默致哀。哀毕,毛泽东宣读纪念碑碑文。尔后,毛泽东跨步向前,挥铲撮土,投入其坑,其他委员们随后一一撮土如仪。

  突然,著名侨领、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不慎压伤了手指,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见状,立即找来急救人员为老人包扎。一位记者赶忙用笔在本子“摄”下这个镜头,周总理见状,微笑着对记者说:“怎么,连这个也要记上啊?”

  记者连忙回答:“这是很精彩的‘花絮’啊!”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向着天安门,碑心石上雕刻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八个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背面,是毛主席著文、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八四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定在向北的碑面上,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定的。他还建议碑文由“写得一手极好的颜体字”的总理周恩来手书。

  周恩来总理为了写好碑文,他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前前后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选了最满意的一篇。从这一件事也可看出,周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怀念之情。

  彭真拍板选用“建筑顶”

  纪念碑奠基后,北京市政府担负了兴建纪念碑的重任,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任主任委员,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三人任副主任委员。梁思成、刘开渠领导整个纪念碑的方案制定,下设设计处和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由于这项工程为全国建筑家、艺术家以及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而工程方案最初无一定之见,故兴建委员会决定向全国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

  时间不长,来自全国的200多份方案寄集到京,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有亭、台、堂、碑多种形式,有单独的、群像的塑像,有高耸的塔型也有低矮的园林型。对这些方案归类,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平铺地面式;二是巨雕塑像式;三是碑形、塔形。经过各方面、各团体以及在京的一些建筑师、艺术家会同评选,多认为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现其伟大功绩,应采取高大而挺拔的表现形式。平铺地面式的方案先被否定,但雕像和碑、塔的形式成了建筑形式争论的中心。

  在对建碑的形式举棋不定之时,有人说,中央首长对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碑和北海“琼岛春阴”碑有偏爱,为此建碑形式便向现在建成的形式来设计。现建成的碑身,碑面略呈弧形,显得丰满、结实。为使高碑视觉上壮观,碑面自上而下略作收分。在碑的顶部、侧面以及须弥座部位饰刻有不同的花纹,取得各部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建碑的形式确定了,但此时浮雕主题和碑顶形式仍未定下来,成了两大久悬不决的难题。

  为加快纪念碑的兴建,又成立了专门的史料委员会。由范文澜主持的史料专门委员会,很快便提出了九幅浮雕主题方案。报请毛主席指示,毛主席批示:将“井冈山会师”改为“八一南昌起义”;“义和团运动”改为“中日甲午战争”;“平型关大捷”改为“延安出击”。毛主席的批示不是最后的拍板,而是在此批示下,又经过多次送请中央审查,多次发回继续讨论,最后定下八幅浮雕,即现在建成的,从碑身东面起,按其反映的历史顺序排列,依次为鸦片战争、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江。浮雕高2米,全长40.68米。曾竹韶、王丙照、傅天仇、滑田友、王临乙、肖传久、张松鹤、刘开渠八位雕塑专家及其助手,先将浮雕作成小张草图,以确定情节、人物布置,再做成泥塑,修整画稿中的光暗布局,然后依碑中需要放大为石膏体,最后在安装好的汉白玉石板上用坐标针逐点摹刻。

  在纪念碑的主体形式确定之后,便开始基础设计并施工。纪念碑的位置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其中心距天安门墙基440米,碑的总高度为38米。碑脚月台分两层,上层长宽各32米,下层月台南北长61.5米,东西长50.5米。两层月台四周有宽敞的台阶和护栏。碑身的结构并非实体,而是钢筋混凝土的空筒,成为碑身主要受力的内胎,与外砌的花岗石块用镀锌的铁钉铆固,并用水泥灌浆浇铸成整体。碑体及上层月台内部,可从几处活动的地平面盖板下去,并有铁爬梯直达碑顶,以便检修。碑身坐落在30×30米的独立扩展的钢筋混凝土平基中央,为一次浇铸而成。为了使工程主要负荷施加以后,结构的重力变形尽早完成,尽量减少外砌石料结构受重力变形影响,故严格控制了先中央、后四周的安装程序,使工程保持了长期的变形稳定。纪念碑的高度确定,是按广场扩建为宽200-250米,由北面任何一点看过去,在透视上碑都高过正阳门城楼。

  那碑顶的形式又应是什么样子?

  建筑家们的观点又各不相同。有的建筑家说用“建筑顶”,但雕刻家则主张用群像,他们认为“大屋顶”形象太古老;有人反对群像,认为群像在40米的高空,无论远近都看不清楚。

  彭真得知此事后,经过认真的思考,指示:群像的形式使主题混淆,不相配合,用“建筑顶”为好。

  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碑顶,便是按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负责领导纪念碑美术设计的著名雕刻家刘开渠说,整个碑体既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它不仅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的功绩,而且是一座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艺术杰作。

  浮雕巨石运抵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1.7万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其中碑正面的碑心石是一块整石,按建筑设计需要,这块整石长应为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为0.6米。根据计算,石料为0.6米厚的薄板,在长15米的情况下,平放时将导致石板自行折断,故开采原地的石胚需要厚达3米才行,其石料毛胚将重达320吨以上。

  石料来自山东青岛。开采这么大的整体石料,对技术员工来说,无经验可借鉴。他们便根据当地老石工的主张,先选择一块巨大的平整岩体,四周凿几个炮眼,在深处埋上炸药,打“闷炮”。“闷炮”即爆破不开花,仅在山体内部掀起一水平裂缝,然后,在上层剥出大小石块。但试了几次,效果不理想。于是,他们便按需要的尺寸,沿四周挖4米深的槽,再沿石槽,在石料预计的剥离面四周横向等距凿几十个对称楔子眼。同时,在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八个置放千斤顶的窝龛,每个窝龛放置200吨的千斤顶。在采掘时,由几十人持重锤将铁楔插入预定剥离线中,同时捶击,力量均衡,此时八个千斤顶也压足了力量,这样,按口令同时捶击……最终石料按预定剥离而分离,成功地开采出所需的石料。为了把这块巨石运下山,在巨石下面铺上枕木铁轨,并用六组大滑轮缓缓下放到山下平地,然后将石料放置铁架上,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整形后的石料重为280吨。

  在大石料运抵北京前,为了加强领导,做好搬运巨石的工作,青岛市人民政府还专门组成大石料搬运委员会,并由首都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工程师和应约协助工作的鞍钢技术工人进行指导。参加这次搬运工作的有兴建纪念碑的工人、民兵负责保护。浮山采石场距青岛火车站约30公里,在搬运时,将大石料安放在一个6吨重的铁排子上,下面另铺上垫木和滚木。并系上钢丝绳,用推土机在地面上拖着拉运,从而安全搬运到青岛火车站。

  把碑石从青岛运到北京,这是一个难题。当时,我国铁路平板车皮载重大都是30吨,最大的是东北小丰满电厂的90吨车皮。无奈,只有先将280吨大石料抬上90吨车皮,尔后进行加工到100吨,车速慢行,运抵北京。

  石料到达广场后,需将石料按预定的尺寸再加工,加工时,石料不能平放而是侧立加工。首先对石料加以保护、包装,用厚木料在四周环抱住,再用铁架箍紧。提升时,完全靠石料、木料间的摩擦力。此外利用碑的混凝土筒作为起重支柱,用重型卷扬机起吊。碑身两旁各立一个高吊杆,以调整石料的摆动及平正。

  华克专工程师从开采、运输、加工到最后安装,寸步不离,老起重工张合符担任吊装总指挥。在缺乏施工经验的情况下,在在场职工的密切配合下,凭借建筑工人们的才智,将加工好的巨石,一点点准确地安全就位了。

  纪念碑从地面开始有双重月台,踏着花岗石台阶上走,是承托碑身的大小两层须弥座。碑身四周环绕双层汉白玉栏杆,美观、朴素。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光辉永照”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周围,刻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象征着“高贵”“纯洁”“坚忍”,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字是怎么刻上的?

  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到坚硬的花岗石碑上的,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魏长青。

  毛主席的题字原写在信纸之上,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见方。要把这些字雕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放大20倍,其中一个“永”字就两米多高。当时用幻灯机投影机放大,并按照光影把字描下来。总参测绘局1205工厂的周永兴等人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完成了题词的放大任务。

  把字体往花岗石上刻,又遇到了难题:石碑又硬又脆,一刻就崩。魏长青建议:把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将需要錾刻部位的胶皮挖下来,形成“阴文”轮廓,然后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石上“打”,就这样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然后以紫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使其保证300年不变色。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魏长青出色地完成了刻碑任务,建碑处要给他丰厚的报酬,他坚辞不受,并说:“为人民建碑应尽心效力。”魏长青先生病故于1977年,终年79岁。

  纪念碑在万人瞻仰下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建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新华社在1958年4月22日发表消息,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今天建成。

  消息中写道:今天,从建碑开始就在这里艰苦劳动的雕刻工人们,在10块大浮雕上面作完了最后一遍修饰。负责领导纪念碑美术设计的雕刻家刘开渠和纪念碑工地负责人贾国卿,在精心地作最后一遍修饰。他们介绍说,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这是目前世界上的巨型浮雕之一,按其历史年代,从碑身东面开始,第一幅“鸦片战争”画面是:1839年6月3日,人民群众在虎门烧毁鸦片烟的壮烈史实。愤怒的人物面前,正升起一股浓烟,背景衬以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第二幅,是记述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画面上是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起义的汉族和壮族人民的英雄儿女,从山坡冲了下来,旌旗在迎风飘扬。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了!”战士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红旗在飘扬,战马在嘶叫,群众在搬运子弹,战士们高呼“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一看画面,仿佛亲临其境。紧接着是一幅“抗日游击战争”。远远望去,在峻峭的半山腰,游击队员要穿过面前的森林和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有手拿铁铲的男女农民,有递枪给儿子的白发母亲,有青年小伙子在等候指挥员的命令。

  碑身的正面(北面),是八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胜利渡江”。画面上,号手吹起冲锋号,指挥员连连发射信号弹,百万雄师越天堑,战士冲上南岸,直奔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南京。画面的背景是千万只战船在波涛中前进。在“胜利渡江”左边右边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

  碑身南面,描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深夜,起义军和群众,摧毁了清廷湖广总督门前的火炮,冲向总督府,门前总督府的牌子被打落在阶前;清朝的龙旗被撕下,丢在地下践踏着。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像是宣告,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遭到了毁灭性有力打击。紧挨着一幅浮雕是“五四运动”,画面上表现的是爱国学生齐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的情景。一个男学生在发表演说,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怒形于色的男女老少,痛恨国贼的情绪充满了整个画面。南面第三幅是“五卅运动”的画面。画面再现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群众向帝国主义者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情景。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冲越英国租界的沙袋、铁丝网无畏地前进。

  纪念碑的南面培植了苍翠的青松,象征着革命先烈坚忍不拔的气概。艳丽的花坛,洋溢着革命胜利后欣欣向荣的色彩。人们从正阳门外循着郁郁葱葱的林阴道屏息前进,仰望金光闪闪的碑文,感到纪念碑更加庄严雄伟。从广场北向南望,有一片烘托纪念碑的浓绿背景,使广场的空间增添了层次,广场更加朝气蓬勃……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是天安门广场改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代表了解放初我国纪念性建筑的重大成就,使广场增添了新的壮丽风景。

  5月1日,首都50万人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万众注视下隆重揭幕。两万工人在纪念碑前,时而用白色时而用黄色的花束组成“和平”两个大字。

  彭真市长发表“五一”讲话。他说:“今天,也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揭幕的隆重日子。我们向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崇高的革命敬礼,向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崇高的革命敬礼。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黄炎培先生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写了献词。

  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写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诗篇:

  天安门广场,

  波澜壮阔的海洋

  人民英雄纪念碑伫立在中央――

  庄严、朴素、纯洁、坚忍、稳重、大方,

  像崇高的灯塔在放射着光芒。

  ……

  这座古朴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呼唤着近代史上一切为国捐躯的英魂。无数“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这里与我们的共和国同在!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些顶天立地的脊梁、永不沉沦的国魂!

  丰碑耸天立,英雄永垂不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