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4章 北平方式和平路!握手言和中南海(9)

  一辆吉普车驶入“华北剿总”司令部的大院。当车停在办公楼前时,从车上走下一军一民,军人是李腾九,那位着便装的便是李炳泉。

  他俩来到傅作义的办公室,见傅作义正在背着手低头踱步,王克俊坐在沙发上,看上去是在思考什么。

  傅作义看到李炳泉后,停止了踱步,王克俊也站起身来。“欢迎你!”傅作义老远伸出大手迎了上去。

  在一旁的李腾九刚要向傅作义引见,李炳泉就开门见山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受中共北平地下党的派遣来见傅先生的。希望傅先生作出决断,和中共进行和平谈判。”

  傅作义问李炳泉:“能否由崔载之代表我,同你一起到解放区去见中共方面的领导?”

  李炳泉十分肯定地答道:“可以。”

  傅作义满意地点点头,说:“那好,我们就这样决定了。我派崔载之为我的和谈代表,携带一部电台,由你陪同出城联系。与城外解放军方面的联系,请你负责办理。”

  说完,傅作义把脸转向王克俊:“你挑选可靠人员做好出城安排。”

  紧接着,傅作义又对李腾九嘱咐说:“为了保守秘密和确保安全,在崔社长、李炳泉出城期间,你要称病住院,与各方隔绝,带上一部电台,专门与崔、李所携电台联系。”

  第一次和谈就这样决定了。

  李腾九、李炳泉、王克俊随即离去。傅作义独自一人在办公室踱步,看上去步履轻松多了。

  傅作义之所以采纳李腾九关于派崔载之为和谈代表的建议,是有来由和有考虑的。崔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跟随傅作义多年的亲信人物。他曾担任过35军政治部副主任、绥远游击军政治部主任,还办过《奋斗日报》。他创办的《平明日报》,由于很有特色,销路很广,成了当时北平几个大报之一,是傅部的喉舌。因此,崔载之也受到了傅作义的信任。另外,崔载之不是军界的实权派人士,他以新闻界人士出城谈判,目的也是为了表个态和摸摸底,试探中共方面的态度和条件。同时,还不易被人发现,万一被军统、中统特务侦悉,也可以新闻界的事为遁辞推卸责任。

  12月14日,崔载之、李炳泉以及报务员、译电员、司机共5人,乘坐一辆吉普车,由王克俊、李腾九把他们从广安门送出了城。

  出城前夕,李腾九特意来到位于东城兹府大草厂甲16号的李炳泉家中,对堂弟说:“在和谈期间,希望双方都不要进攻,以免发生无谓冲突。而且不论哪方面有伤亡,死的都是中国人,现在既然谈和了,再有伤亡就不划算了,那样也影响和谈。”李炳泉完全同意,表示一定向中共方面转达他的意见。

  崔载之、李炳泉等一行出城后,原打算去平山县西柏坡,希望见到中共高级领导人,谈判从张家口起,平、津、塘全线和平解决。但是,路上很不顺利,一再受到解放军部队的拦截,后经过商议、请示,才让他们去蓟县与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联系。崔载之等只好折身返回北平。

  12月15日,天刚蒙蒙亮,王克俊乘车来到西直门外35军311师孙英年的防地,又亲自把崔载之、李炳泉送出了城。当车行驶到涿县解放军防区时,被几个解放军哨兵拦住,随后来到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的指挥部,要求与中共谈判。解放军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接待了他们,并将这一情况电告了平津前线司令部。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接到11纵队的电报后,一面转报中共中央军委,一面电令11纵队派人把崔载之一行人护送到蓟县城南的孟家楼前线司令部。

  随后,罗荣桓政委找来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苏静,对他说:“傅方代表来后,由你负责接待。为了保密和避免暴露司令部的具体位置,你可另找一个离司令部不太远的村庄接待他们。通过和他们接触,了解敌人的企图,摸清他们的来意。”

  苏静上过师范学校,参加过长征,当过红军第1军团作战参谋、八路军115师侦察科长、山东军区秘书长、东北军区参谋处长(亦称作战处长)兼情报处长。他南征北战多年,出生入死,但接待敌方谈判代表还是头一回。他接受任务后,找来司令部队列科副科长王朝纲担任助手,又向通讯处要了一名报务员,向管理处要了一位管理员,并带上十多名战士,一起来到八里庄。他们选择了庄西头的周庆海家,作为接待傅方谈判代表的地址。这是一处比较宽大、气派的宅院,原是地主的家产,土地改革时分给了世代扛长活儿的周庆海。

  12月16日16时,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复电,主要内容包括:

  (1)对傅作义代表谈判的内容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

  (2)傅作义主力3个军,一个被歼,两个被围,北平城内傅作义仅有35军1个师、101军2个师及1个骑兵师,其余的都是蒋系的“中央军”,所以北平城内的绝大部分军队傅作义是很难指挥的。天津、塘沽全部敌军,都是“中央军”(只有陈长捷是亲蒋又亲傅的),傅作义也很难指挥得动他们。但在坚持基本原则下,可以考虑允许减轻对傅作义及其部属的惩处和允许他们保存其私人财产为条件,而以傅作义下令全军放下武器为交换条件。

  (3)我们的第一个目的是解决“中央军”。你们应向傅作义的代表试探,傅作义是否有命令“中央军”缴械的权力。如果无权,则可向他提出让路给我军进城,解决“中央军”。

  (4)此次傅作义派人来谈判,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行动,如果傅方有诚意谈判,他还会有代表出来的。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看过电报后,立即进行研究,决定按照军委的指示,向傅方代表说明解放军的态度和条件。

  当日下午,崔载之、李炳泉等一行人员在解放军东北第11纵队警卫排的护送下到达八里庄。王朝纲按照苏静的吩咐,把他们带到了周庆海家。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天气十分寒冷。苏静和崔载之、李炳泉相互致意后,便围坐在火炉旁,如同促膝谈心一样,开始交谈起来。这不是正式谈判,没有程序,没有议题,但双方都很清楚,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必须摸清对方的条件。

  崔载之说:“我们是代表傅作义先生来谈判的。傅先生对和谈很重视,诚心诚意,绝非阴谋诡计。他对和谈早有考虑,现在的军事形势对和谈也的确是个有力的推动。”

  为了表示诚意,崔载之又补充说:“傅先生为了及时了解谈判情况,同时要求绝对保密,防止中统、军统特务从中破坏,命令他的联谊处长李腾九装病,携带电台住进医院,不见任何人。我们带的电台就是李腾九给的,专供同傅先生联系使用。”

  苏静不紧不慢地说:“傅先生想和谈,和平解决问题,这一点恐怕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是,不知傅先生有什么想法?有哪些具体条件和要求?”

  崔载之犹豫了片刻,以似是而非的口气说:“傅作义先生没明确向我们交代谈判的具体条件,但他的想法基本是希望解放军停止攻击行动,两军后撤,通过谈判,达到平、津、张、塘全线的和平解决。要说具体条件和要求,是不是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为了我们搞到一部分蒋介石的大型飞机,希望解放军让出对南苑机场的控制;为了制约北平城内的蒋系军队,希望撤围新保安,让35军回到北平,解放军可与其一起进城;傅先生通电全国,宣布北平实现和平解决;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傅系部队归联合政府指挥,等等吧。”

  苏静看了看崔载之,严肃地说:“这些条件我会向上级反映的。不过,解决国民党在华北的军队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下,才能进行谈判。”

  沉默良久,苏静转脸问李炳泉:“你有什么看法?”

  李炳泉若有所思地说:“傅先生想和谈,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是明智之举。但是,傅先生也有保全自己力量的意图,想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这也在情理之中。我想,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傅作义的军队。”

  李炳泉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与苏静的分析不谋而合。苏静觉得有些出乎意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突然,苏静想起了刚见面时李炳泉说的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莫非他真是自己人?

  苏静将傅作义代表所谈的内容写成书面材料,报告给了平津前线司令部。经请示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亚楼参谋长与傅方代表谈一次。

  12月19日上午,刘亚楼乘坐一辆吉普车由孟家楼来到八里庄。苏静向傅方代表作了介绍,随后开始了会谈。

  崔载之首先表示感谢刘亚楼将军的亲自接见,接着再次说明傅作义对和谈的诚意,还重复了傅方的条件和要求。

  刘亚楼待崔载之说完,首先谈了全国的形势和华北战局发展的前景,以及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指出:“蒋介石已自顾不暇,静观待变纯属幻想。”

  紧接着,刘亚楼针对傅方的条件和要求,阐明了共产党和解放军对于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基本原则:以放下武器、解除武装为前提,绝不允许保存反动武装力量,更不允许通电全国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如果同意这个前提,可以保障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生命安全和私人财产免受损失;还可以给傅先生留下2个军,把蒋系顽固的军、师长统统逮捕起来,然后宣布起义。

  最后,刘亚楼说:“我们希望傅先生在谈判问题上要有诚意,要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要认清形势,及早作出决定。希望你们尽快把我们的意见完全转告傅作义。”

  崔载之连忙说:“一定,一定。”

  会谈进行了一上午。临近中午时,刘亚楼见再谈也不会有什么进展,便宣布休会用餐。

  饭后,刘亚楼回孟家楼,崔载之则把谈判的情况通过电台向傅作义作了汇报。

  傅作义看过李腾九送来的电报后,一言未发,背靠沙发,闭目沉思。过了好一阵,他睁开眼睛,对李腾九说:“给崔载之复电:北平城内蒋系军队比傅系兵力大十多倍,要逮捕蒋系军、师长有困难,没有把握实施。”

  “别的条件作何答复?”李腾九问道。

  “再说吧!”傅作义有些不耐烦地说。

  崔载之接到李腾九署名的电报后,深感双方条件相差甚远,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失落感使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苦苦地思考着怎样才能把已经开始的谈判继续进行下去。

  与崔载之的心情一样,苏静、李炳泉也很担心谈判到此中断,从而影响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地下党的争取工作。

  在此期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刘仁从北平到孟家楼汇报工作。从他那里,苏静得知李炳泉确实是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双方代表又经过几次交谈,未获任何结果,这次非正式谈判就结束了。

  通过接触,共产党和解放军看出,傅作义尚未作出最后决断,仍处于犹豫徘徊之中,派人出城谈判带有试探性和出于缓兵之计,是为了应付华北战局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准备。但是,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傅作义感以走投无路时,仍有缴械投降的可能。为此,毛泽东、中央军委要求前线将士积极备战,立足于用战争方式解决华北问题。

  战局的发展,作战的得失,左右着傅作义对和谈的态度和决心。

  第三节 风雪弥漫新保安张家口塞外逃亡(1)

  安春山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他的脊背一阵发凉。他已经预感到死神正向自己走来。傅作义告诫郭景云:守,只有死路一条。还是准备突围吧!直到12月20日夜,郭景云还在进退两难。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是郭景云了。35军盼望已久的助战、空投飞机,总算来了一架,绕城一周后,便飞回“报丧”去了。

  郭景云盛怒不离保安城,安春山援军咫尺成天涯

  沣河畔,新保安颤抖在凛冽的寒冬里。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街道,摇撼着古老的树干。

  大雪封住了新保安,傅作义的35军为风雪所阻挡。

  军长郭景云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满天飞舞的雪花,不禁叹气道:“要是在张家口不蘑菇那么大半天,路上行动再快些,早就通过这是非之地了。”

  他清楚地记得,12月6日午后,部队从张家口到宣化一路上还是很顺当的,但刚出宣化城就遇到了麻烦,不是道路被破坏,就是共军阻击,弄得威风凛凛的“王牌军”没了模样,只好走走停停。

  在新保安以西鸡鸣驿一带,受到共军的猛烈阻击,据说当面是解放军华北第2兵团的第12旅。

  一个旅要拦住两个机械化师的去路,笑话!

  “让先头部队把共军撵走,工兵修路。”郭景云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便靠在车座上闭目养起神来。

  过了好一阵子,枪、炮声依然断断续续。这一带的共军仿佛特别多,而且打法也变了,不是打不赢就走,而是硬拼。先头部队冲击多次,也没收到效果。增援部队上去了,略有进展,但此时已近黄昏。郭景云一气之下,命令:“宿营。”

  军部驻鸡鸣驿,101师驻鸡鸣驿附近,267师驻下花园附近。

  深夜,参谋长田士吉收到总部命令他们迅速返回北平的急电。同时,接到几个来自部队的报告:鸡鸣驿四周发现共军调动频繁;鸡鸣驿至新保安的公路两侧,有很多共军在构筑工事;下花园方面也有共军构筑工事……

  田士吉拿着电报,急忙叫醒了酣睡的郭景云。

  “军座,形势确乎有点不对头。”田士吉把总部来电和知道的情况报告了郭景云之后说。郭景云没有惊疑,很镇静地说:“没有共军大部队敢找我们决战,小股共军的袭扰,不要大惊小怪。叫兄弟们好好休息,明早以267师为前卫,来个拂晓攻击,一下子就可冲过去。其余部队在明早8时前准备完毕,待命出发。”说完,他倒在床上又睡去了,脸上浮现着轻松的笑意。

  天刚蒙蒙亮,田士吉又来了。神色不安地把一份总部加急电报递给郭景云:“军座,东北共军入关了。”

  “什么?”郭景云接过电报,只见电报上写着:“林彪一部进关后向该方面移动,希望迅速击破当面之敌,赶回北平。”

  不祥的预兆蓦然闯进郭景云的脑海,使他感到形势不妙,必须赶紧走,但不安的情绪在他的身上只停留了瞬间,出口的话也寡淡了许多:“按原计划行动。”

  一切都按郭军长的命令办。

  12月7日6时,267师首先出发了。汽车一辆接一辆,在公路上拉得很长,形成了一条长龙。

  当车队快到西八里的时候,前面就响起了一阵阵枪声,并夹杂着炮弹、手榴弹爆炸声,显然是267师与共军交上了火。战斗从7时一直持续到10时多,枪炮声依然很紧。

  郭景云开始不在乎,后来有点沉不住气了,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267师师长温汉民老是回答说:“正在激战中。”

  等到中午时分,郭景云见路还没有打开,便非常急躁地对参谋长田士吉说:“你马上用报话机向总部报告情况,要求飞机助战。我去前方看看。”说完,他便带几个参谋走了。

  14时许,西八里的枪炮声又紧了一阵子,无疑是因为郭景云在那里督战。这时,前来助战的飞机也飞临战场上空。在国民党军的集团式冲击下,解放军且战且退。

  267师攻下西八里后,郭景云的大队人马向新保安进击。在后跟进的101师,在师长冯梓的指挥下,一边抗击着从下花园方向追来的和由涿鹿县渡过大洋河北进的解放军,一边向新保安急进。

  共军后追前堵,就够郭景云应付的,没想到盼来助战的飞机又乱弹琴,使郭景云极为恼火。

  公路上,35军的汽车、炮兵向新保安前进,坐在车上的官兵们都盼着早点进城,望着天上的数架飞机,犹如落水者看见了救生船。谁知,这些飞机偏偏不在共军的头顶上飞却缠住车队不放,盘旋扫射,投手雷,扔炸弹,撒传单……

  “他妈的,瞎了眼,老子是自己人!”不少人在汽车上朝着天上大叫大嚷。

  飞机继续在35军头上打转转,一架飞机还向车队俯冲扫射,905号的字样都看得一清二楚。官兵们只好下车找地方躲避,气得骂道:“没有飞机投弹,我们只要注意前方就行了,有了飞机还要躲炸弹,真是岂有此理!”

  “赶快用地空联络布板联系!”一位指挥官突然嚷道。

  很快,多块布板放在了显眼的地方。

  无效,一批人倒在了血泊中,几辆汽车中弹起火。

  爬在地上的好多人,仰着头大骂:“操你奶奶的!”“你他妈的是汉奸!”

  有人把此事报告给了郭军长。

  军长拍案骂道:“混蛋!飞机上也有共军啦,这仗怎么打?”

  就在几天前,35军在张家口外围与共军作战时,前来助战的飞机也轰炸了郭景云的部队,曾把101师一位姓白的营长炸死。这位白营长是郭景云当团长时的老连长,使郭景云又气又痛。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