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6章 英魂已逝南联盟!中华奋威不可侮(5)

  不难看出,美国的所谓安全战略只不过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和发展罢了。近年来,美决策集团环顾全球,自信美国可保持惟一超级大国地位至少到2015年,因而急于抓住“暂无全球性战略对手”这一战略机遇,谋求随时对“危机”作出反应、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准备,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环境,以确保21世纪成为所谓“美国世纪”。

  为了实现其战略设想,美国还在暗中策划并公开推动北约的所谓新战略。1997年10月21日,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与前国防部长佩里就联名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北约的真正使命》的文章;同年12月13日,美国国务院战略政策和谈判办公室前主任索科尔斯基与兰德公司资深分析家拉腊比借《国际先驱论坛报》,声称“新世界中的北约必须更新其战略思想”;1998年12月7日,现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亲自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为北约新战略构想制造舆论。正如德国《法兰克福报》所言,美国“需要一个能够推行其强权政治的工具,北约则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美国进行北约战略调整,突出北约在维持欧洲安全方面的作用,可振兴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美国已在欧洲热点问题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故意扩大科索沃问题的事态,另一方面动用北约打击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欧洲仍不太平,在安全方面离不开美国。这样,美国可利用北约为工具,控制欧洲,维持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国一直视俄罗斯为潜在对手,为防止俄东山再起,对其构成新的挑战,美国竭力推动北约东扩,以限制俄罗斯发展。美国利用北约战略调整,逐个将中东欧国家纳入北约,这样不仅可以削弱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使之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可以在俄罗斯外围,从中东欧到中亚地区,构筑新的战略防线,阻止俄罗斯“西进、南下”,限制其发展。当然,西欧国家亦可从北约东扩中得到好处,利用北约东扩在西欧的外围创造更好的安全环境,为欧盟东扩、振兴欧洲创造条件,还可以对付俄罗斯的潜在威胁。

  苏联解体,美国逐渐把中国当作假想敌

  在美国眼中,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盟友”价值也随之降低,代之而居的是“假想敌”的位置。

  1992年8月17日,联合国在上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裁军与安全问题大会,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大会上发言强调,任何亚洲及太平洋国家不应在这一地区从事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8月25日,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潘德雷在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一次研讨会上针对钱外长的讲话,反诬中国在亚太地区挑起了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他说,中国近几年增加了军费,正全力向乌克兰采购“基辅”号航空母舰,企图在心理上给亚太地区造成不稳定的影响。9月间,美国另一位助理国防部长、前驻华大使李洁明也在香港地区挑拨说,中国在冷战后大幅度扩充军备已引起邻国的恐慌,此后,“中国威胁论”开始在国际社会中流传,先是在美国,后来传至亚太地区,在欧洲也蒙蔽了一些人。

  1997年,美国《时代》周刊和多伦多《环球邮报》前驻北京的记者伯恩斯坦和芒罗出版了一本题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新著,把中国描述成不断扩张军备,蓄意准备向外侵略,对亚太地区和美国构成威胁的国家。他们无视中美两国在过去曾经进行过富有成效的战略合作的事实,实际上,他们是在按照超级大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逻辑推论,害怕中国的和平统一,担心中国的经济发展,以为有朝一日中国统一、发展和强大了,会“侵犯”美国利益。为此,他们煽动美国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和打击。这本书在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中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自1998年底起,美国国会内部的“修理中国”之声再起,它以调查中国所谓的“窃取美国军事机密”及军事科技转移为主。这是继总统选举“政治献金案”“卫星技术泄密案”之后的又一杜撰事件。白宫一位官员在匿名谈话中指出,“这是中国威胁论再次复炽”。

  为什么这些人会挖空心思制造“中国威胁论”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徐信上将说的好:第一,这是为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造势。国际上某些势力从其自身战略目标出发,在冷战后视中国为心腹之患。他们散布“中国威胁论”,从本质上讲就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第二,通过制造紧张气氛来为某些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寻找依据。在冷战时期,美国以苏联为对手,攀上了世界政治的巅峰,仅在亚太地区就驻扎了十多万军队。冷战后,他们又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也只是为他们在这一地区维持军事存在、销售军火、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由。第三,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策略上讲,是为了牵制中国,离间中国与亚太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而坐收渔翁之利。

  说到底,“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们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在21世纪。

  美国错以为遏制中国,就可以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设想长期以来,美国以世界宪兵自居,动辄对他国事务指手划脚,如果被干涉的国家稍有不从,美国就会抡起军事干预主义的大棒。从格林纳达到巴拿马,从伊拉克到南联盟,无不体现美国这种霸道作风。

  然而和平与发展毕竟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样,中国一向主张维护地区的安定和团结,反对以各种借口干涉他国内部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维护世界安全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科索沃问题上,中国一直主张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南联盟科索沃危机,反对将任何解决方案强加于南联盟政府。中国认为:使用武力不利于解决冲突,北约必须立即停止其军事行动,以便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任何政治解决方案都必须以充分尊重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维护南联盟科索沃地区所有民族的合法利益为基础。任何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方案都应当征得南联盟政府的同意。

  对中国的正义立场美国的某些人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些人关心的是世界霸权,是千方百计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以军事实力维护其经济利益。他们曾公开地把世界各国分成了四类,一曰盟国,二曰友国,三曰非盟非友国,四曰“为非作歹”国,他们是依靠一类,团结二类,防范三类,打击四类。

  为了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从1994年下半年起,美国先是提高了与台湾关系的级别,在中国复关问题上制造障碍,接着又单方面中断双方知识产权谈判,随后又利用联合国人权会议干涉中国内政等。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的“遏制”失效后,美国又开始打军事方面的主意。有分析家认为,美国落实日美安保条约、制定亚太安全战略,实质上是希望在安全方面给中国以压力。

  如今美国又悍然使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其用心昭然若揭。正如国防大学的张召忠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美国此举是对中国支援南联盟,以及对国际危机和冲突的反应和所持立场的试探。通过这个事件,美国和北约要摸清中国对国际危机和冲突,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反应力度、人民呼声、舆论立场、政治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说北约空袭南联盟看作“敲山镇虎”,把俄罗斯等国拉入危机之中的话,那么空袭中国使馆的行为有可能蕴藏更大的阴谋,比如迫使中国卷入这场危机和冲突,分散中国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注意力,使中国陷入动乱或背上沉重的战争包袱等。

  但是历史证明,美国在“遏制”中国问题上采取的种种手段,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凡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人,虽然可能强大一时,但终究会被历史抛弃。

  美国希望从战争中捞取什么

  美国希望战争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强化自己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它也希望通过战争获取长远的经济利益。

  纵观本世纪历史,美国往往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基本上奉行中立。1791年的《独立宣言》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1794年,《独立宣言》的发布者、美国总统华盛顿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的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认为美国的“正确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远结盟”。

  然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但打破了不介入欧洲事务传统,而且战后还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生活中垄断组织的迅猛发展,美国迫切需要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战给美国带来的利益,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得以极大膨胀。二战结束时,罗斯福总统的顾问伯?巴鲁克就曾说过:“美国由于它军事力量的强大,经济方面的优势,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领导。”

  的确,在二战中由于美国参战较晚,又远离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是本国领土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惟一大国。战争期间美国向英国、法国和苏联等盟国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和其他军需品,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37年的41.4%增加到1947年的62%;美国出口总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37年的14.2%增加到1947年的32.5%。随着美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910亿美元,到战争结束时的194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2150亿美元。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时,美国军队只有33.5万人,国防开支10亿美元;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时,美国军队人数增加到1200万人(其中海外驻军380万人),国防开支猛增到8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2%。战争后期,美国不仅拥有强大的海、陆、空军,而且是惟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国军队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远离美国本土数千英里以外的西欧、地中海和远东地区建立军事基地。

  而二战给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作为战败的一方,德国在战争中死亡约600万人,加上被俘和失踪人数共1360万。它的工业、农业、交通设施以及一些城镇受到严重破坏,柏林一些城区几乎化为废墟。此外,奥得―尼斯河以东约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波兰和苏联。战胜方的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英国在战争中打了个精疲力尽,25%的国民财富被战争吞噬,海外投资减少了50%,而且还欠了几十亿英镑的外债,经营了几百年的大英帝国从此衰落。法国在战争期间两次成为战场,又有3/5领土曾被纳粹德国占领,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尤为严重。直到战后的1948年,法国工业生产只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失利并没有对美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但是经过战火涂炭的朝鲜、越南等国的经济却倒退了十几年以至更长的时间。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仅以石油为例,众所周知,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600亿桶,占全世界已探明全部储量的60%;油产量占欧佩克的68%;美国、西欧和日本石油进口的23%、39%和63%来自海湾。因此,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海湾视为经济生命线,海湾地区及中东其他产油国一有风吹草动,西方国家就会为之一惊。1973年阿拉伯国家为反对以色列扩张,运用“石油武器”联合斗争,使油价翻了两番;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随后两伊战争爆发,又使油价达到每桶30多美元。这两次危机深深刺痛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神经,使西方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石油危机的噩梦使西方国家余悸未消,所以当海湾危机一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采取行动。

  1990年10月,继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石油价格猛涨至每桶40美元。而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此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连续下降,较1989年同期相比,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仅为1.8%,可通货膨胀率达4.1%,失业率从同年6月份的5.2%上升至5.9%。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势必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有可能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海湾战争结束后,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迅速降至每桶20美元上下。这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石油消费大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受益无限。

  美国受益奥妙何在

  美国从自己的建国经验中知道,国家强大的首要基础是拥有广大的版图,而阻止一国崛起的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肢解它的版图,让它在分裂中内耗,在内耗中为西方大国所控制和利用。

  因此对那些所谓“威胁”到美国利益的国家,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开始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先是利用人权的幌子挑起一个国家的民族矛盾;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这个国家施加压力,并通过资助这个国家的分裂势力、扶植美国在这个国家的代理人,向这个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最终在上述手段失效时就明目张胆地运用军事干涉悍然发动战争。

  从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美国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战败的德国被肢解、朝鲜战争“三八线”的划分、拼命维护“两个越南”的存在、害怕看到中国的统一、促成强大的苏联解体、在伊拉克强行划出“禁飞区”等。如今美国又把黑手伸向了科索沃。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肢解一个国家,使其处于对立或混乱状态可以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国可以通过支持其中一方获得在这一地区的“合法存在”,进而填补“权力真空”;其次美国可以通过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手段换取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进而控制这一地区的经济命脉、掠夺这一地区的战略资源;最后美国还可以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促使该地区沦为自己永久性的“附属地区”等。

  美国想在巴尔干冲突中得到什么

  具体到这次巴尔干危机。美国在强迫南联盟放弃对科索沃主权的要求被拒绝后,便纠集北约对南联盟发起了大规模轰炸。长期以来,南斯拉夫一直是巴尔干地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它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这一地区不容忽视。加之南斯拉夫一向不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与俄罗斯又是历史盟友。因此,肢解南联盟,不但可以在北约东扩和日美军事合作加深、对俄两翼合围趋势日紧的情势下,封死俄罗斯在南面的战略出口,打断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战略支点,而且可以为日后借帮助重建经济之名进一步控制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埋下伏笔。

  另外,通过对南联盟发起大规模空袭,美国不仅可以削弱南斯拉夫的政治、经济能力,同时也可以削弱欧盟的政治、经济能力。

  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相继出台,欧盟开始由一个经济组织逐渐向具有共同经济、政治和防务目标的地区性集团转变。今年年初欧元的启动,不仅显现出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与美国进行抗衡,同时展现其欲与美元和日元三分天下的态势,增加了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压力。虽然美国表面上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但从心底里绝不希望欧盟成为其经济和政治上强有力的对手。因此在干预科索沃危机过程中美国怀的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希望这场战争对欧洲经济和欧元产生消极影响,以保证其在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不受动摇。

  一切似乎都按照美国的设想在进行,自空袭以来欧元比价持续下滑。4月29日纽约汇市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为1:1.0591,同前一个交易日的1:1.0627相比有大幅度下跌。而在欧元正式挂牌的1月4日,全球汇市欧元对美元的比价稳定在1:1.18上下。

  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及其之后的巴尔干不稳定局面也将对欧盟国家的预算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巴尔干地区持续动荡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还有利于美国延续对自身有利的内外部条件。

  第三节 无畏尽职的女记者

  邵云环的父亲气得当场病倒,他一边哭一边骂美国,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老人家没想到白发人会送黑发人;她的母亲用毛巾擦了擦眼泪,镇静一会儿说:“我呼吁全世界的母亲团结起来,站在正义一边,为了儿女的平安,为了世界和平,管管那些杀人的强盗,让他们放下屠刀,让世界天天和平,让母亲天天快乐!”

  她从大山里来

  1951年6月19日,邵云环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岁那年,她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语。此前,她曾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过工人。艰苦的环境和平凡的劳动造就了她大山的筋骨和松树的品格。

  在北外的几年中,邵云环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博得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1975年2月,邵云环被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从事翻译、选报和编辑工作。这是一个为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站岗放哨、收集瞬息万变的国际动态新闻的重要部门。她以高超的外语水平、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出色地同时也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她凌晨就赶到办公室选译外电外报,常常到深更半夜,她还要校对散发油墨味的校样。她密切注视着苏联和东欧的剧变,把每一个重大的动向及时、客观、准确地向党向全国人民介绍。

  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邵云环出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目睹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波黑的激烈冲突。她为新华社采写了大量的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报道,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1999年3月,正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她主动请缨,要求到第一线去工作。记得3月22日她到办公室与同事们告别的时候,脸带笑容,眼中流露出坚毅的目光。她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她一句也没有讲到个人的安危。当我们说“请多保重”时,她还是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

  她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天,即3月24日,北约的炸弹就破坏了那里的和平。她含着热泪写出了她的第一篇通讯《悲壮的贝尔格莱德》。她写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她的文字,很容易想到她的性格和为人。百忙之中,她还曾打回过一个电话问大家好。我们嘱她保重,她却说:“我最怕的是稿件发不出去。”

  空袭以来,她废寝忘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采写了大量战地报道。其中有短评《北约“意外失误”几时休》、特写《贝尔格莱德上空的战斗》、通讯《中国侨民大撤离》等。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对南人民的由衷敬佩和同情。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用努力的工作表达对党的忠诚。

  读她的通讯我们知道,在她工作的地方,爆炸“几乎把人从床上震起来”,“别人听到警报可以按规定到地下室躲避,我却得硬着头皮呆在屋里写稿子”;我们知道,她到大桥上和工厂里去采访“人体盾牌”,人们在唱歌跳舞,“那场面与其说是欢乐不如说是悲壮”;我们知道,她“抽时间用摄像机把贝市一些可能遭轰炸的设施拍了下来”,没几天,许多设施果真炸毁了;我们知道,她去采访被炸后的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从中间几层已被炸碎了玻璃的窗户里伸出了几面南斯拉夫国旗,在雨后的微风中缓缓飘动着……”

  在她最后一篇遗作中,她写道:“一个多月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常常在午夜以后响起的爆炸声,每天晚上就像‘等楼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一样等待那一声令人心悸的巨响。”我们读着她的震撼人心的通讯,为她的安全捏一把汗,只能默默地为她祝福。

  即便这样,当同事们和好友们得知她遇难的消息后,仍然万分震惊,不敢相信。新华社为失去这样一位好翻译、好编辑、好记者、好战友、好党员而悲痛万分。邵云环同志以她48年的生命谱写了一部壮烈的人生史诗。她没有走,她永远活在亲友、同事的心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