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
2011 (81)
2012 (45)
由【废話多多】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十四行诗,一是话剧。第一次统读莎士比亚话剧是上小学时,暑假时正赶上母亲单位的图书馆要把书籍清理一下。那是一个没书看,连包咸菜的报纸都要捋平了读一遍的时代,我和几个同学打定主意去帮忙,实际上是趁机找几本毒草看看。结果图书馆里除了我们看不懂的专业书外,只有一架《艳阳天》之类的革命小说,大家已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精彩的地方背都背的出来。正在失望之时,有个同学突然发现了一书架中外剧本,不知为何逃过了破四旧的命运,完整无缺的保留下来。我们知道明着借是借不出来的,就把书放到衣服底下夹在胳肢窝里带出门。图书馆的管理员装看不见,由此糊里糊涂地读了好多中外名剧。
中国话剧的剧本虽然不如小说好看,最少读的懂。记得读完曹禺的《日出》后,大家“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要睡了。”好几天。但外国剧本就没那麽容易读了,我们读的莎士比亚是朱生豪的译本,不能说是不好。三十几出剧一个字一个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无知无畏的总结出:莎士比亚有什么好的!
第一次体会到莎士比亚的好,是读安·裴芮的《半月街》。小说讲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探案故事,谋杀案发生在一个剧团排练《哈姆雷特》的同时。故事的发展和剧情的发展齐头并进,剧中的激情和小说的激情交织起来。小说看完了,脑子里还久久回响着莎剧中的词句。于是产生了要看莎士比亚话剧的愿望,几出戏看下来,不禁被莎士比亚话剧中的激情所震撼。后来有机会听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朗读,更悟到了英语诗歌的韵律之美。
接触多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发现小时候的结论有一半是对的。当时我们是读故事,莎士比亚剧本的故事,很多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可能那时还没有“版权所有,翻印必咎”一说,大家天下文章一大抄,会抄的,如莎士比亚,便流芳千古。也像现在的人把老电影翻拍,大多越翻越难看。可是莎士比亚的翻拍,比原剧更有看头,原因是莎士比亚的好,是语言和表演结合。所以读剧本,尤其是翻译的剧本,只能看到语言精彩的一半,却感不到表演激情的一半。
朱生豪的文学造诣在中国现代文人中是一流的。从1935年到1944年,朱生豪呕心沥血翻译了三十一部半莎士比亚的戏剧。他翻译莎剧的原则是注重神韵,译文可谓神采飘逸,气势磅礴。但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言区别,剧本和表演之间的情感因素,势必造成一定的遗憾。例如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EStion”,译作“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信达雅俱全。然而原文的形式是十节无韵体。如果试着将大写的词重读,小写的词轻读,演员读出来的诗与读者看到的文则有了不同的感觉。
«我编编,你看看,法律责任我不担。你转帖,我无怨,废话多多拥版权。»
嗯,翻译要中英文俱佳。
culture than to translate the plays into Chinese.
我也喜欢。
谢谢来读。喜欢你的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