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清华百年大庆,办成了一次党庆,官庆。满朝文武高官倾巢出动,个个容光焕发意气飞扬,而学校的“主人”——教授、学生们也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旁观者们却颇有微词:清华的学术呢?清华独立的思想呢?清华自由的精神呢?
请先别忙着批评清华,我要为清华说几句话。
其实,中国的哪所大学不这样?别说百年,20年,50年校庆非但大操大办,还非要拉上个头头脑脑,哪怕是来个市长、省长都觉得脸上增光,只是这些二、三流的学校没有那个能耐请到胡哥温总罢了。
被称为“中国教育改革希望”的南方科技大学前不久正式开学,在来宾中有位湖南某大学的校长,此人梳着伟大领袖式发型、一身毛式中山装,尤其他说话时的口气、腔调以及一些不自觉的招式,活脱脱一个帝王转世。也许在他的下意识里和他的灵魂深处,那传统文化的积淀——官本位——早已是基因的一部分了。他“领导”的大学不看也知道是什么模样。
清华的闹剧仅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官本位的又一次集中体现,清华只不过找了一个机会借用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全方位地表现了一下。
纵观国内的各行各业,不管搞什么庆典,哪个不是把领导当神一样供在首要位置?或剪彩,或讲话,不管这“领导”和本行业有没有关系,懂不懂专业,不管他的讲话和主题又没有关系,只要有“官家”人撑腰,老子就牛气冲天了。
学校,自然更以“官”为荣,为迎接官员,可以让学生停课,冒雨夹道欢迎,肥头大耳的领导讲话,瘦弱的小女生为其撑伞……
一个学校出不了大师没什么,毕竟我们的传统是“耕者,馁在其中矣;学者,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吗?看看我们的政治局几乎成了“满清”王朝——这,才是清华最大的成就!
做了官,还是要读书的,于是“勤学”的习王储又去弄了一顶博士帽——对了,我们还有“仕而优则学”嘛!
学者许锡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官场文化,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围绕着“官”字在打转。至于中国教育简单地总结就是:读书 = 做官 = 权力 = 真理 = 金钱。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清华的所作所为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充其量是发扬光大了文化传统,同时给狭隘的家族式荣誉打了一支兴奋剂。难怪在一片责备声中,鲜有清华人自己的反思和自我批评。
当然也不怪清华人。我是没有资格上清华,否则我也会无比荣幸地和那位学生代表一样,大赞国庆游行的“毛泽东思想方阵”,“又红又专”地表决心??当然,人家不但读着博士,更是全国学联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清华学生会主席……
这做官的秉性,是骨子里的。
我们也不要单方面的批评国内的人,看看海外受过民主熏陶的华人“精英”们: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团,同乡会、中文教师协会、乃至什么艺术团舞蹈队,搞个活动不都要拉上大使馆领事馆的官员来捧场,最好让人家发个书面贺辞印在广告封面上。 当然还要再拍拍当地“人民代表”,议会议员,市长州长马屁,送张免费票,讨个口头祝贺或亲临现场??咱也是“官方”认可的啦!
我们口口声声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可回国弄个小项目,搬个小展览,来个副市长之类的剪个彩握个手,共进午餐喝口酒就兴奋莫名,回来要吹嘘好一阵,恐怕和当年受到毛主席接见一样,手都不不洗呢!
所以,清华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让它过去吧。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官本位文化不死,对“官”的崇拜和敬畏不去除,哪怕撤销一个个“清华”的校长或书记,换上牛津剑桥的教授,就算挂上哈佛耶鲁的牌子也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君不见如今一个个“学者”“教授”都被加上了这个“长”、那个“主任”的头衔?不少大学(包括清华北大)都被确定为“副部级”?这种与传统文化直接关联的为官从政“特色”,让中国何来“大师”,何来“世界一流大学”?
同理,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人如果不确立自身的信仰,不相信科学不追求真理,没有人性、人权的觉醒,只幻想靠什么茉莉花,或推翻共产党而走向文明进步也是空想,哪怕赶走共产党换上民主党或共和党,就算象北韩那样在“共和”国号前再加一个“民主”,充其量又是推翻一个旧王朝,新一轮王朝周而复始的开始。
登高一呼:发起为"梁诚"建立铜像啊?!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也是一件可行的善事!
建立一个真正创校大功臣:
"梁诚"的铜像!
把"梁诚"的铜像建立在最着眼的地方!!!
但是,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却在于,他创造了整个大学的既得利益者集团,使到改革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拥护和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