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朦的日子

发朦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码点字,防老年痴呆。
个人资料
正文

山若覆舟

(2011-04-20 17:05:19) 下一个

紫金山向西,经富贵山,余脉伸至玄武湖南,隆起小丘,高不足百米。因为中间高平,两端渐低,形如颠覆之舟,搁浅于湖岸,故名覆舟山。山虽矮小,因得地利之便,却是建康城北门户。六朝时,山上山下,几度干戈,见惯了城头变换大王旗。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有苏峻、祖约之乱。祖约的哥哥,就是那个闻鸡起舞的祖逖,当时已经不在人世。苏峻叛军,从西面牛渚渡江,绕道城东北,数败王师。苏峻以得胜之师,“遂据蒋陵覆舟山,率众因风放火,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

有人叛乱,就有人勤王。勤王大军的盟主,是荆州刺史陶侃。叛军敌不过勤王军,苏峻战死,叛乱就平息了。这以后,衣冠南渡的中原文明,才在江南有了七十余年的喘息之机,所以说陶侃有功于中原文明不为过。

陶侃后来官至大司马,显赫一时。不过,愚以为,陶公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功劳,应该是贡献了一个重孙子——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那样的意境,让中国文人,追慕了一千五、六百年。

晋安帝元兴二年,又有伪楚之乱。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按奈不住滋生的野心,夺了司马家的天下。北府军旧将,彭城内史刘寄奴,京口举义讨逆。桓玄调兵遣将,分别于覆舟山东北和西面结阵布防,意在以逸待劳。

用兵老道的刘寄奴,先以疑兵登覆舟山,广置旌旗虚张声势,又顺风纵火以借天威。最后他身先士卒,率精锐之师,呼声动天地发起攻击,一举击溃人多势众的守军。据说当时“烟焰张天,鼓噪之音震京邑。” 兵败的桓玄,无心恋战,登舟浮江南逃。

覆舟山一战而胜,一介武夫的刘寄奴,以再造晋朝之功,入主朝廷中枢。以后他北伐、西征,一度攻入长安,从新控制了黄河以南所有的地方。在朱元璋之前,这应该算是南方对北方,最伟大的胜利。这个汉高祖刘邦弟弟的后裔,后来取晋帝而代之,成了刘宋帝国的开国皇帝----宋武帝。从曹丕篡汉,到政归司马氏,再到宋武帝,禅让的闹剧演了一遍又一遍。正好二百年,江山又姓了刘,虽然只剩半壁。

据说让梁武帝饿死台城的叛将侯景,也曾于覆舟山挫败了邵陵王萧纶的京口援军。好景不长,侯景篡位不久,就被梁将陈霸先所灭。到了北齐犯梁时,覆舟山再次成了陈霸先与北齐徐嗣徽鏖兵之处。短短一百多年的南朝,真叫著兵荒马乱。这么一个风景如画的湖边小丘,竟然被弄得血雨腥风。

六朝旧事如流水,流水冲涤而去的,还有古战场的杀气。没有了杀气,王介莆才有心情吟出:“覆舟山上龙光寺,玄武湖上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再后来,覆舟山这个名字也随风而去。如今这个高不足百米小丘,叫九华山。

观赏九华山的最佳位置,应该在玄武湖公园内的菱洲。上大学时夏天偶尔有暇,傍晚时会闲坐菱洲岸边,发一阵呆。彼时公园里没了游人,清静处,正好听湖涛拍岸。东南处,在水一方,九华山从墙后探出身来,传说中的山若覆舟,却被城墙遮得没了形。天色将黑未黑时,山头上,青灰青灰的玄奘藏骨塔,遗世而独立。

菱洲还是远了一点。晚饭后不想上教室自习时,也会从北京东路入口,沿台阶直上九华山。那时候,半山腰有个茶社,仿佛从未见开门过。山顶只有五级仿唐砖塔,塔内供奉唐三藏的头骨舍利。塔中央那方刻字的石头,被游人摸得油光发亮。每次到那里,也会摸摸那石头,不留神就想起阿Q的那句:“和尚摸得,我也摸得。” 唐和尚若地下有知,念的肯定是:罪过罪过,阿弥托佛!

中国园林,向有借景之说。从菱洲远眺九华山,看的是世外蓬莱。蹬上九华山朝北,满眼却是玄武、钟阜的柳岸、湖光、山色。九华山北下到半山腰,正好是明城墙。灌木杂草丛生的墙上,到有一条闲人踩出的小路,向西,一直通到解放门。墙南面,就是传说中的台城旧址。一边是真山真水,一边是历史,每次在那条小路上徘徊,总是意味深长。

快二十年前,陪母亲,有过最后一游。以后每次返宁,只在九华山脚飘过。听说重修的山上,有些味道。再去,还是不去,一切都随缘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彭发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海上云的评论:哈哈哈哈,问海兄好!
海上云 回复 悄悄话
好久没读到老兄的文字了,跟着娅米一起中奖 ;)

一边是真山真水,一边是历史,每次在你这园子徘徊,总是意味深长。

抄袭成我这样水平的,很少见 :-))
彭发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娅米的评论:好久没码字了,菜园子都荒废了。长周末,没出去?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你老人家很随心所欲,往来自在。久不见你更新,我也就久不来拜访。今日随意过来看看,看见这篇新帖,居然让我有中奖的惊喜。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