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尊卑观谈起,子女能否公开批评父母?
最近,海外原创,关于“子女能否公开批评父母”的讨论让我很有感触。
传统的尊卑观是,“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父尊子卑”。现在谁要公开鼓吹前两条,准会被骂得体无完肤。为什么第三条却仍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
其实,前两条也没有被真正地否定,在中国,都事实性地存在着:
因为君尊臣卑,所以有独裁,所以在中国生活的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掌权,有点小权就会无限放大,充分利用。因为有了权,他们就能得尊。
因为男尊女卑,所以有了二奶,小三,小四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第三条没有被否定。当我仔细地研究这三条的关系后,不禁拍案叫绝!老祖宗的智慧,真不是吹的。这三条环环相扣,相因互果,涵盖了社会生活每一方面。如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只要一条没彻底否定,另外两条就活着。
“父母尊而儿女卑”,这一条是最难否定的,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情感世界,心理模式。
“我,我,养孩子容易么?打骂孩子,出几口气,又算得了什么?” “我在外面装孙子,回到家,还不让我当当老子?这日子还能过么?”
婴儿是没有什么尊卑之分的。当他出生后,首先就是家庭生活,如果他最亲、最信任的人的言行不停地给他洗脑,“尊卑”的观念就会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
“打你就是爱你,为你好。”
“老子在教育你,你居然敢还嘴,反了你了。”
“翅膀还没长硬,就想飞?”
天天如此,几十年这样,这个孩子习以为常,甚至对此感恩戴德:我父母确实养我不容易,教育我确实很辛苦。他最先被迫地,后来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观念。当他再成为父母后,他也会这样对他的孩子。
如果他开了公司:我天天在为公司的生存而奋斗,养活你们这几百号人,多不容易呀!骂骂你们,扣点工资,又算什么?如果有漂亮的女下属,没有这工作,你就得去讨口,当鸡,我摸你几下,睡你几次,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成了一市之长:我上要应付领导,下要操心几百万人民的生活,多不容易呀!我为自家谋点福利,包几个小蜜,又算什么?你们不仅不感谢我,居然还骂我,真是无法无天了。
在中国,官场,商场和家庭,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境界,但其中的“气场”恰好是一脉相承的。大多数人都会按照从小到大,所形成的那种心理惯性去生活、工作,他们更渴望成为尊者后,用同样的手段去修理那些卑者,去发泄多年积累的郁闷之气。比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当了婆婆后,自然会使出家传大法,让下一代媳妇继续熬。
这就是“尊卑”观的厉害和高明之处。中国人一生下来,它就开始起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仅表现出很残酷没有人性的一面,对于每个人,又是很大诱惑的:来吧,你可以成为尊者,就算你当不了官,发不了财,只要你有孩子,你就可以享受“尊”给你的无限好处。
“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父尊子卑”, 这三尊三卑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过去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三尊三卑”之中,他们的道德体系是完整的,能够自圆其说,在家尊父母,在外尊君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着。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处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撞击之中,过去的摧毁了,又没毁干净,新的还没建立好,道德体系不完整,思想混乱。这样就产生了很多自相矛盾,多次看见有人大肆攻击“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却对“父尊子卑”大唱赞歌。
如果现在君要臣死,大家都知道反抗。但父要子亡这一条就不一定反对了,在中国,众多父母将孩子逼死的案子中,总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些父母的心是好,是爱孩子的,反过来,即使这个孩子受了很多虐待,只要他反抗了,那就是罪该万死,
再反过来,这种思维的人去开公司,去当官,在潜意识里,也就会接受“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逻辑。
看到论坛上的一些人的言行,很让人搞笑,比如:
在讨论“子女能否公开批评父母”中,有人搬出了这样的古训:
子曰(《春秋》):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子笔削春秋,把很多事都删了,这就是为尊者讳,为君王讳,不仅如此,他也把过去贤者、亲者们不好的东西都隐了。这三条对于他,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知行合一。
而这位网友引用这话时,他是想用“为亲者讳”去证明“子女不能公开批评父母”。但同时,他的行为又否定了“为尊者讳”这一条。他和一大帮人在论坛上控诉文化大革命的惨无人道时,却搞忘这运动是谁发起的?你这不是往伟大领袖毛主席脸上抹黑吗?怎么你不“为尊者讳”了?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没有他老人家,全国人民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他老人家多不容易呀!你应感恩,应宽容,为什么要公开批评他老人家呢?简直太没有良心了。
回到家庭问题上,如果有人童年时受了父母的虐待,长大后,并不这样虐待对待孩子,那么我敢肯定,这个人一定对他父母的言行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就算没有公开批评,心里也曾批评过。而且这种反省和批评是深入灵魂的,否则他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否定掉,童年时长辈们天天给他灌输的那些观念。甚至只有当他对传统的各种尊卑观念作出全方位的反省时,才可能从思想上、精神上完全地做到这一点。
从这一点来说,即使给下属,孩子的意见,也应该包装一下,生硬的命令谁都不会喜欢,效果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