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铊杀事件引出一串回顾和众多反思,这是好现象。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解析事件的社会心理根缘,各有启发。小轩两篇打擂作很有特色。猴子的理科生杀人论直指国内理科教育的盲区,挥手的“毛派论”讽喻整个毛文化的死斗哲学与人格。二人的观点有个共同的处,就是对社会外环境的质问。我这里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谈谈内因的作用。
很多人知道传统的 智商概念,即认知能力,所谓 IQ。自打1905年由法國人Alfred Binet 發明IQ量表后,智商成为一个有效的智力尺度。 但这个指标其实检测的是逻辑思維和短期記憶的能力。其他能力一概忽略。這種一元智力論在教育學中產生了佷多負作用。直至一九八三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才結束了一元IQ的獨裁地位。
Gardner提出人的智力至少有七種:
语言文字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旋律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
他的體系是開放的,可以增加其他特殊智能。他自己就考慮另增加三種:
自然观察智能
精神宗教智能
道德倫理智能
Gardner 认为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给出每一个受教育儿童潜能的全部光谱, 可以解释人类个体最后怎样变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成人角色. 按照这种理论,人的智力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种类结构的差别。不同种智能间没有高低的可比性。每個人的智力結構不同。一個人可以擁有一種以上的強項,但全才是罕見的。生活中多見的倒是一兩種高智能以另一兩種底智能為代價。比如有人语言或逻辑智能挺高,而人際或內省能力佷差,即所謂的書呆子。
我比較欣賞這個理論。我家裡就有這樣兩個小活寶。女兒是個油瓶倒了不扶的書呆子,兒子是個打小就善解人意的機靈鬼。記得他不滿三歲時,大喊着推开我的卧室门,可一看见我睡着,立即禁声退出,并把门关上。没人教过他这样做。而大两岁女儿从来就是把我摇醒了说她的事。
這種現象促使後來的 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 在其《情感智能》一书,提出了“情商” EQ 的概念。“情商”概念其实是对Gardner七种智能的后两项——人际和内省能力——的滥觞。
Goleman 將 情商概括為五要素:
1. 自知,察觉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变化。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2. 自制,调控情绪,适时适度地表现;
3. 自励,根据具体活动的目的,调节情绪;
4. 知人,识别他人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 处事,处理人际关系,调控情绪反应的技巧。
簡單地概括,就是知己知彼,輿社會接軌。
Goleman之所以把情感称为智能 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是认为它是人的基本智力,也就是说主要与先天禀赋有关。当然,后天有意发挥或弥补不是没有作用,人脑毕竟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