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个人资料
舒怡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由中国式“虎妈”所想到的

(2011-01-13 21:39:32) 下一个

由中国式“虎妈”所想到的

舒怡然

 

昨天的NBC早间新闻节目很特别,是对最近舆论界热炒的中国式“虎妈”耶鲁法学院教授Amy Chua的专访。电视上的“虎妈”一点都不“虎”,她既没有虎视眈眈的眼神,也没有虎背熊腰的姿态。正相反,她很酷,根本不像有着两个接近成年的女儿的妈妈。

在整个访谈节目中,Amy Chua 不断地提及自己的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大概也是趁机为自己的新版书做广告吧。有趣的是,我和儿子一起收看的这个访谈节目,每天看NBC的早间新闻已经成了儿子的习惯。看罢节目,我便问他,“你觉得妈妈是那种中国式‘老虎’妈妈吗?”我儿子想了想,说:“你还算不上整个老虎妈妈,应该是半个‘老虎’妈妈。”听了儿子的回答,我忍不住笑了,不知不觉我已经成了半只“老虎”了。我猜想,儿子之所以不认为我整个是个“老虎”妈妈,是因为我对他还没那么“严厉”。比如允许他有一定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带他去参加他特别喜欢的棒球队,占用了很多时间;弹钢琴参加比赛是在征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才报名的。说起来我们已经是很“民主”的家长了。但是,与许多美国家长比起来,我们仍不失为比较严格的父母。

说到美国家长,我想起了儿子的一位好朋友麦克尔,他们很要好,经常一起做作业,一起参加棒球队。为此我认识了麦克尔的妈妈玛丽亚,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便是孩子的教育。因为从事外交工作的缘故,玛丽亚曾在好多国家生活过,包括韩国和日本,她的两个大儿子接受的基础教育都是在那里。提起日本和韩国,玛丽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数学教育真的是棒,比美国这里好出一大截。以至于刚回到美国时,她到处给儿子寻找课外提高班,因为同年级的数学课已经无法满足她儿子当时达到的水平,太缺乏挑战性。我没去过韩国日本,不太了解那里的基础教育状况,但亚洲式教育应该也相差无几。

我们的学区因为亚裔孩子(中国和印度人)比例甚高,孩子们在学校里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很大。但玛丽亚很乐观,她觉得竞争对孩子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虽说她的小儿子在学校算不上最好的,但她更喜欢让孩子处于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中。暑假里,她也象好多中国印度父母那样,给麦克尔报名上数学补习班,为的是提前加强,当然也是为了不至于让儿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象大多数美国父母一样,玛丽亚凡事总是以商量的口吻征求儿子麦克尔的意见,但最终儿子总是听从了妈妈的。

其实,象玛丽亚这样的美国父母也并非凤毛麟角。每个父母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自己认知水平的范围内,为自己的孩子规划设计未来。美国人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采用的方式也许更民主一些,而中国父母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太在意方式方法,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有时会适得其反,所谓“好心不得好报”。

我一直以为,教育是个过程,再高深的教育理论也无法解决每个孩子的具体教育问题。人们总是讲因材施教,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材”就是指天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赋所在,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也才不至于“赶鸭子上架”。

有人说教育是铸造人的过程,真正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人自觉地自我“铸造”,而不是靠别人刻意地打造。所以,启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当他/她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强烈的愿望,想要去做成某件事,才会产生无穷的动力。

来听听另一位幽默的美国妈妈的名言,就更让人忍俊不禁,这是我儿子回来讲的学校里的真实故事。音乐课上,老师问大家谁已经会弹钢琴了,举手的孩子几乎都是中国人,安德森也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有点好奇地问,“咦,你什么时候开始学弹钢琴的?上学期好象还没有学。”安德森大声回答说:“我刚学的,我妈妈说了,中国小孩都会弹钢琴,所以我也得学会。”他的话自然引来大家的哄笑。可这笑声的背后,不也说明了一点问题吗?美国妈妈也在比着学习中国妈妈呢。现在我都分不清是中国人在攀比美国人,还是美国人在攀比中国人了。看来世界真的是变了,要互相交融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在这里谈论中国式“虎妈”,比较中西教育的差别,往大了说是在探讨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但对于每个母亲而言,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到底该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走中西合璧的中庸之道,是否是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理想途径呢?而这条途径具体又该怎么个走法,有共性可寻吗?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

在送儿子女儿去坐校车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望着兄妹俩向校车走去的可爱的背影,我在心里问自己,是该做儿子喜欢的“兔”妈妈和女儿喜欢的“猫咪”妈妈呢?还是接着做我的半个“老虎”妈妈呢?

写于2011 11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