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宗教、战争与分裂

(2010-12-13 17:55:30) 下一个


宗教与战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即使是共产主义、拜金主义、自私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宗教。从历史上来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纷争,绝大多数都可能是因宗教或者与宗教相关的因素而引起的。

 

一些人认为,世界上具有攻击性的宗教是亚伯拉罕(Abraham)诸教(但具体的教派有区别),他们认为人来到世上就是罪,人人都是罪人。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结下世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仍是当前世界爆发战争的首要原因,如美伊战争、巴以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等。
 

佛教不具有攻击性,属于温和派。佛教讲求随缘、放生、护法,因其以自我反省为主,即使是像少林寺这样的具有众多武林高手的寺院,练功也是强身健体为目的。至于电影中经常看见的佛教弟子复仇的镜头,也只是作家笔下的一种自我意识,而非佛教本意。
 

喇嘛教这个名词,是西洋人和中国人所取的。喇嘛教的“朵玛”供品,都是一些暴怒,甚至是狂怒的形象,具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震慑力。这种外向性的愤怒形象十分张扬,隐含着攻击性,使人产生畏惧心理。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喇嘛教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没有伊斯兰教那么大,没有那么暴力,而且喇嘛教也没有向除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传教的热情,这点不同于其它宗教强迫其他民族信教。
 

道教具有攻击性,但又具有局限性,只限于在中国北方有攻击性。中国农民起义多依靠道教,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教排斥佛教,道佛难为一家,道佛相遇就如基伊相遇。佛道在中国能融合,中间起连接作用的应该是儒教,儒教主要起沟通作用。
 

儒教属于东方宗教,属于温和派。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华人国家信仰较多。儒教像海绵,什么都能吸收,具有包容性,讲求中庸之道: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
 

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属于激进派、攻击性的宗教。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其教主是马克思,一神至上,其鼓动人民以暴力反对政府,通过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在前苏联,列宁出现,甚至斯大林出现,仍旧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致于出现二战后的冷战。现在的朝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金日成主义,马克思一神变成金日成一神,其攻击性不变。
 

在中国,情况非常复杂。在通过武装暴力夺取政权之后,虽然现代中国口头上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奉行的是一种“太极中庸文明哲学”(太极属于道教,中庸属于儒教),标志着原始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向中华“文明哲学”的扬弃发展,已经不具有攻击性,属于温和派。从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事件、钓鱼岛事件以及当今的南海石油问题中,可以得到充分验证。这也是中国至今没有航母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国内,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却是拜金教。由于拜金教的攻击性,导致整个社会的稳定性、诚信度以及安全感下降,社会集体事件频频发生。
 

在美国,情况也比较复杂。除了基督教的因素之外,美国(包括很多欧美国家)对外奉行的是拜金主义,也就是“拜金教”。“金钱”(美元)是神,以自我为中心,以获取最大利益、掠夺外国资源为目的,以为战争手段,进行所谓的“反恐战争”,因而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二战以来,世界上较大的战争几乎都是欧美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主导,或者参与,或者背后唆使的。这与“拜金教”有着密切联系。
 

在日本,情况就简单多了。日本神道教所推崇的精神对武士道的传统有很大的影响,而武士道又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武”是一种基本元素,因而神道教是具有攻击性的。这一点从抗日战争的电影、小说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
 

两次世界大战,目的也是为了“地盘”与“利益”,因而是“拜金教”的攻击性所致。另一方面,希特勒德国(基督教)、墨索里尼意大利(天主教)与东条英机日本(神道教)都是具有攻击性的宗教之国,他们在一起,除了战争还是战争。
 

“法·轮·功”自1992年一出笼,先是打着佛法的幌子,在利用佛教的同时,肆意歪曲和污蔑佛教,因此引起了佛教界的注意和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法·轮·功”佛学会又声称自己不是宗教;该团体既不是宗教,又不弘扬佛法,所以与佛教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佛教尊重人的生命、人格和尊严,而“法·轮·功”却与此完全背道而驰,盗用佛教用语来达到鱼目混珠、混淆视听的目的。
 

由于宗教界认定“法·轮·功”为邪教,惹得经常将“忍”字挂在嘴边的总头目恼羞成怒,视一切宗教为敌。“法·轮·功”认为:基督教得不到神佛的承认,因而信奉基督教等于白修;基督教“所传之法很小”,管辖范围狭隘,层次很低;基督教不能度人“圆满”,故只能当作工作,不能当作修炼;基督教不仅度不了人,还败坏着正信,激化了宇宙众神的矛盾等等。所以,“法·轮·功”实际上是具有极强攻击性的,因而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
 

从总体上说,一神教具有独霸性,一神至上,大权独揽,其攻击性最强,代表为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以及拜金主义的金钱(神)。宗教偶像越多,权力分散,其攻击性越小,代表为佛教中大小神,以及中国现在奉行的“太极中庸文明哲学”。
 

一个宗教,神由一变多,在本宗教内,能够容忍出现其它的神,那么该宗教也就能容忍异教的神,如果一个宗教都不能容忍本宗教第二个神的出现,那么该宗教是会视其它宗教为大敌的。在中国,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如果孔教不允许孟子当“亚圣”,那么,儒教就是东方战争的源了。而实际上,正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融合,成就了当今中国“太极中庸文明哲学”的基础。
 

 

宗教与分裂
 

 

亚伯拉罕(Abraham)诸教,包括基督新教Protestant、天主教Catholicism、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犹太教Judaism、伊斯兰教Islam等各宗教。而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分裂,源自《圣经》。犹太教不承认《新约》,犹太教认为只有一本《圣经》,那就是基督教所说的《旧约》。伊斯兰教较为晚起(公元七世纪才形成的宗教),从《可兰经》的内容看,它与《旧约》和《新约》都有思想渊源关系。但是,伊斯兰教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不承认圣灵、圣父、圣子三位一体。按照伊斯兰教,只有上帝和他的使者,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和最伟大的一位使者,耶稣被上帝派到世上来,只是为穆罕默德做准备的。
 

基督殉难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犹太人在该事件里所起的作用也决定了两千年来基督教对犹太人的看法。《圣经》中记载,腐败的犹太祭司由于惧怕耶稣日益壮大的号召力,密谋将他拘捕,并交给罗马人。一群犹太暴民围堵罗马总督府,迫使罗马总督庇拉特(Pontius Pilate)将耶稣关押,严刑拷打,最后判处钉上十字架的酷刑。在耶稣前往刑场的路上,犹太平民仍然不依不饶,对耶稣百般侮辱劣待。圣经记载罗马总督完全是迫于犹太暴民的压力才决定处死耶稣,他宣判以后,象征性地当着众人洗手,声称:“我对这个人的死不负责任,这是你们的作为。”犹太人群高呼:“让这个人的血溅在我们和我们孩子的头上!”(新约·Matthew,27:24-25)
 

基督教会的创始人圣保罗明确地将耶稣的死怪罪于犹太人,他说:“犹太人弑主耶稣,还迫害我们,他们对上帝多么不敬,对人类多么敌视!他们甚至阻止我们向乡绅阶层传教。他们一向作恶,现在终于恶贯满盈了。上帝的怒火已经降临在他们头上。”(见新约Thessalonians 2:15-16)圣约翰的指责更加直截了当:“你们(犹太人)是魔鬼的子嗣,因而你们继承了他的欲望――他从一开始就是个谋杀犯。”(见新约John 8:44)犹太人在基督殉难中扮演的角色成为基督教仇视和迫害犹太人的依据。
 

从神学角度来看,基督教接受圣经的希伯莱部分,也并不否认犹太人曾经是上帝挑选的民族,受赐十戒,承担将福音传播到世上的使命。但犹太人辜负了上帝的期望,上帝这才派耶稣来到世间拨乱反正。不幸犹太人非但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还密谋将他害死。上帝因而放弃了犹太人,转而选择基督徒来完成这个使命。这就是圣经中希伯莱部分称为旧约,而基督教部分称为新约的原因,表明基督徒和上帝有了新的约定(New Testament)。
 

早期基督教会的头面人物毫不掩饰他们对犹太人的敌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克里索斯托姆(John Chrysostom)这样说:“犹太人是人类最无价值的民族,他们淫荡、贪得无厌,他们是最狡诈的基督徒谋杀者……犹太人是弑主的凶手,这个罪永远无可救赎,无可豁免。基督徒永远不能停止复仇。犹太人必须永远活在奴役之下,所有的基督徒都有责任仇恨犹太人。”中世纪欧洲各地每年复活节前夕都要上演基督殉难的剧目,就是为了提醒基督徒们不要忘记这个血仇。观看完戏剧的人们群情激愤,往往自发地集会,痛斥犹太人的种种劣行,而欧洲各国复活节前后总会发生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欧洲反犹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当属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灭族大屠杀。这个所谓“最终解决”计划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实施,也得到欧洲各国民众和教会的配合。虽然欧洲人对纳粹统治满腹怨言,但在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上普遍表现出理解和支持,基督教会两千年的反犹主义教育应该对此负责。

 

直到1965年,天主教会才鼓起勇气纠正这个延续了两千年的错误。这年罗马教廷发表“梵帝岗二号宣言”(Vatican II Declar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Church to Non-Christian Religious),该宣言声称:“的确,犹太祭司和追随者促成了基督的殉难,但基督的遭遇不能不加区别地怪罪于当时以及现在的犹太人。虽然基督徒是新的上帝子民,但犹太人不能如同圣经里那样被视作上帝抛弃或诅咒的人民。”现任教皇保罗二世尤其致力于修补基督教和犹太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反犹主义情绪依然在现代西方社会若隐若现,根除这种荒谬的思想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野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517年,德意志神甫和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95条论纲》,要求廉俭化教会,回到圣经,由此引发宗教改革风暴。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天主教会脱离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30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大致上确定了下来。自16世纪新教从天主教分离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基督教分枝有数百教派,但在基本信仰上,天主教与新教各派,可说在主内同根、大同小异。
 

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们都共同认可一主,即神,上帝耶和华。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义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位格,同为一体;圣子就是耶稣、圣灵则充满于信徒的身心内,以沟通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区别和分歧却也是显明的。特别是新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差别更大,而天主教和东正教双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东正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远小于天主教和新教。具体的就不谈了。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有: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新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新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新教占主导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相当的国家有: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仪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基督教文化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主张分裂。
 

《圣经》将天主(上帝)分裂为三个位格,即耶和华·耶稣·圣灵(或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天主教又分裂出新教,东正教又分裂出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等,俄罗斯正教还有一个派别,名曰“分裂派”。
 

基督教主张分裂的原因是上帝造成的。他说:“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的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新约·路加福音·分裂的原因,12:51)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住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耶和华说:“看那,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地上。”(旧约·创世纪,11.12)
 

上帝又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上帝还说:“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新约·马太福音,10:34;23:7)
 

由于上帝创造了分裂,所以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宗教是分裂的,地上的国是分裂的,党派是分裂的,家庭是分裂的,语言文字是分裂的等等,在地上也以追求不太平为目的!这也是美国极力想分裂中国的理论基础,也表现在其政府行为中,比如向台湾出售武器、支持达赖、支持热比娅等等。对于“上帝创造分裂”的文字表述,现今各个教会是不做任何解释的,因为解释权在上帝。
 

 

中庸对“宗教与战争”的理解
 

 

上述关于一些宗教可能会导致战争和分裂的分析,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断,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某某宗教是邪教,而完全否定其在导人向善方面的积极贡献;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宗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更何况事物都具有好的和坏的方面,比如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人人平等,这无疑是美好的理想;又如无论拜金教导致多少战争与掠夺,但金钱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人人需要。一种宗教是否具有攻击性,要看其是积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还是相反;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是最邪恶的宗教,也有其善的一面;而攻击性本身的对与错,战争本身的正义与非正义,也是相对的。正如“真、善、美”所构建的人生智慧,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世界上所有圣贤所共同推崇的,只不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为了符合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而“拟定”或“添加”了某些迷信的东西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的教派和学派。虽然宗教与战争和分裂可能有着某种关联,但作为平民百姓,我们对于自己的言行都不能做到100%正确,又何必强求他人呢?
 

(编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