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亡和生命
一
两周前我躺在病床上接受心血导管检查。一直胸闷,每次检查都OK。搞得我很郁闷。这次换了个医生,他说:一定把原因找出来。
所以,现在我就躺在病床上,等待进手术室。
一个黑人护士来给我量血压,一个助理过来问我一些问题。她看了病历,说:噢,你刚过了生日!我说是的。
你感觉怎么样?她提些咸淡话题,我知道这是在转移我的注意力。生日做什么?
看电影。
什么电影?
RED。噢,好。是新电影。
布鲁斯维利、弗里曼、蜜勒,都是我喜欢的影星。
护士掀起我被单,拿剃须刀剃阴毛。
成年后,只有在和女人同床共眠的时候,我这个部位才对外开放。因此我感到被粗暴对待,虽然我明白这是程序;由此想到病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许多情况下,活着,并无尊严。
我曾对朋友说过,自己活到七十岁就可以了。老而无尊严的生活,我不愿意过。想想真快啊,当时说还有十六年;忽溜一下,只剩十四年了。
我老婆看见,会感到陌生的。我说。
你是个有趣的家伙。黑人护士哈哈大笑。
我没有用惊奇而是用了陌生这个字眼。人的感觉很多层次,这种情况下,惊奇是泛众的,陌生是独有的。我当然是个funny guy啦。
剃完了,护士用粘纸粘四周散落的毛。然后把我扔在一边,忙别的去了。
我伸手下面去摸,碰到硬茬茬的须根,很扎手;护士只剃了两边,中间还是毛发盎然。真是城门失火,鱼池遭殃啊。
布帘外面护士和一个女病人聊天。接着我听到那剃须刀“嗤嗤”的声音。我马上警觉到——剃须刀消过毒吗?那把刀一天不知要剃多少毛!
也许同病相怜,也许同毛相怜,我从缝隙里窥视,看见是个白种中年妇人,一头金发。
她下面的毛也是金色的吗?有金属般闪亮的光泽吗?
二
有个中国现代派艺术大将,在纽约很出名,到理发店四处搜集各种颜色的毛发,将它们粘结成一幅画,谓人种大融合,四海是一家;之前他用女人的经血手纸和各种垃圾作画。他因此很成功。
体肤毛发,受之父母,古代中国人很看重的,拔他(她)一根毛,都要斤斤计较的,甚至要拼命;更有把毛发当寄情物相互赠与的,老挥年轻时曾得一咎毛发,对方表示已是我的人了,嘱我保存不忘此情。
人身体外部变化最小、最稳定和谐的是阴毛了。从十几岁开始萌芽茁壮成长后,处于暗室状态,风雨不动。指甲要经常剪(现在还要做指甲了呢),头发要经常修剪染烫,胡须天天刮或者修剪保养;阴毛则暗无天日,除了主人要作乐,放它一会儿风见见世面。阴毛目睹了甚至参与了主人的快乐时光,它像一丛小草那样默默无闻,为主人承担摩擦冲撞重力,任劳任怨,有哪个主人想到过为它修茸整理一番?
有倒是有的,A片和色情杂志里,女郎的阴毛或剃光或修剪。可是,这和我现在说的是一码事吗?
三
我继续思想。
眉毛据说是祖宗用来遮挡雨水或沙尘的;头发用来为大脑遮荫避暑的;阴毛呢?根据进化过程它应该是起保护作用的,虽然在现在,它只有美观意义和性诱惑的作用了。
那个地方有毛,会使人亢奋;没毛,像缺了什么不完美了,现在流行的宠物——无毛猫,虽然名贵,但总是不顺眼,很淫邪的样子。尤其是男人,那地方没毛,突兀一截东西,黑不溜秋,还突然涨大(double)起来,会很吓人的。我刚才伸手探视了一下,中间还留着,让我安下心。唯美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我喜欢毛发旺盛。
上帝创造一切,总有他的道理。
没人来和我搭话,我就运用思想,从微末事件展开联想,自我转移思路,消解手术前的紧张。
我躺在手术床上。还在等待。
四
人吃五谷杂粮荤腥油腻,总要得病。近几年来,我从头部检查到脚部,都是OK。可是我还是感到哪儿不舒服。家庭医生对我说,是忧郁症。我也请教过朋友,他是资深编辑,出于对我的了解,坚定否认我有忧郁症和忧郁症倾向。为此我们约在曼哈顿一家韩国餐厅,他带来一本纽约客杂志,上面列举了12项忧郁症患者的症状,他一项一项和我的表现对比,用数据否定医生的怀疑。其中他最说服我的是以下几点:
我重朋友交情。他说,忧郁症的人对生活了无兴趣,怎么会对朋友好呢?
我对文学有追求,还有理想。他说,忧郁症的人怎么还会有理想?
还有,我对异性仍有较强烈的兴趣。他说,那是不可能的,忧郁症患者对自己都没兴趣,怎么会对异性有兴趣呢?
我觉得他真是知己,这最后一条令我彻底信服。等到再次和医生见面,我告诉她我不是忧郁症,可能是更年期征象。医生怔了怔,没想到我这么专业。她五十岁左右,我想,我们应该患的是同一种病症,当然,具体表现不一样的。
五
从东蹦西跳到更年期,人生就走过大半了。大概到了这个时期,人自然就会感到死亡的临近。人活着,精彩热烈,其实都是为了迎接死亡的,无数筵席,总有一顿最后的晚餐你要进食。
死,可怕吗?
小时候当然是怕死的。青年时代,对生命困惑,不怕死,但对死的方法有些疑惑;刚进单位时,经常想到结束生命(其实那阶段我回想起来觉得是患有忧郁症的),亏得有个单身老编辑,经常拉我去听评弹,久之,我的心情释然开阔了,不再想到死。
中年时期,在江湖上闯荡,意气风发。只有到夜深人静,会感到生命的虚掷、无聊。但到了白天,又投入进去了。生命就是无数个白天黑夜的反复——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的展示。
思考死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心灵相对平稳和沉静之时才有可能。
六
中国人对生死的涵义和理解与西方人不同,甚至和阿拉伯人、非洲人也不一样,这是宗教的区别,广义上是文化的区别。西方人尊重生命,在意生命的质量。中国人在意生命的形式——活着就好。寻求长生不老在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吸引力。
万岁,是中国人至高的称颂。
从心理分析,怕什么,就追求什么,孜孜不倦,奋斗终生。
人的一生,恐惧是最大的心结,而且萦绕终生。对生命的恐惧(怕死)是最大的恐惧。因为心怀恐惧,他(她)要摆脱超越,于是人生便生出许多形式;这恐惧生在心室幽暗境地,反映在感官上便成鲜明的欲望,以本能状态要挣脱恐惧的桎梏。芸芸众生,人世百态啊。
面对生死,那是个人悟性的问题,不可以拿来做大文章的,否则就有说教的嫌疑,接下去就会有胁迫生命的举动。
怎样理解生命的质量呢?
追求钱财,很可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追求名利,很可能成为势利小人;追求信仰,很可能成为主义的狂徒------
有追求而不痴迷,自由乃生命的本意。没有自由,钱有何用?没有自由,名利就是枷锁。没有自由,信徒就是囚徒。
人生抗争的,实在不是社会,而是自己内心的自由和恐惧之斗争。
七
最近又看一遍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这小子,一百多年前就这么潇洒,思想这么前卫。
一百多年前至今,人类接受了各种主义和思潮,结果备受灾难。假如当时梭罗的思想能够传播开来,成为主流,那么人类会少受很多苦难吧。人最大的恐惧,一怕穷,二怕苦,三怕寂寞,还有四怕五怕------怕老婆也算一怕。梭罗就不怕穷,乐于计算一磅豆子、几磅麦子和消耗的成本,为得到一点口粮而沾沾自喜。他也不怕苦,下地耕种下湖捕鱼,自己盖茅屋,他这是自讨苦吃。他也不怕寂寞,在树林里独居,数星星看山河变色。他更不怕老婆——因为他没有老婆嘛。
梭罗的瓦尔登湖,正在成为当代人想往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能步其后尘的人不多。我想也许很多人能够做到一不怕穷二不怕苦,但是做不到不怕寂寞。寂寞难耐,是比穷和苦还要难以忍受的。
生命除了自由,还有分享和共鸣的意义吧。
我自己就是怕寂寞的。我有过在上州一个小镇独自度过起码一个冬季的体验,没有人交流,和亲人隔绝;而在秋天的时候,我是被这儿的美丽景色吸引而来的。看着皑皑白雪、灰暗的天地,我感觉如在囚牢。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自己的软肋。
人老了,会力不从心,会从中心地位降落至边缘境地。一句话:老境寂寞。哪有月好花红的事,我又不是杨振宁。
老了还有可能得痴呆症。那更可怕,虽然本人仍旧乐呵呵,可是累及他人。聪明如高锟、里根者,都如此现状。我本凡人,起码有百分之五十可能!人活着,不做奴隶,但也不要给他人、亲人、社会添加不便和烦恼以及痛苦,博爱的涵义也包含这个意思吧。把死这件事看透想通,做人就一团和气了。
八
传统文化忌讳死,中国的教育系统教你怎样拼搏人生,珍惜光阴,激励人往前走。一寸光阴一寸金啊,人生确实磅礴激荡。而生命的时钟一秒一秒地推进,它严守时刻,死亡是慢慢逼近的,人们沉浸在生命的各种形态里,忽视了死亡,甚至不相信会有死亡。当死亡现身了,惊慌失措。
未雨绸缪啊,所以我经常想到死。
死不可怕。活着倒是需要勇气和智慧。我这人有些傲气,因为怕寂寞而引起了对死的蔑视和大无畏精神。两者相较取其轻吗,我期望自己能走在老婆之前,那是我人生圆满的结局。我还是有软肋的啊,而且比较自私。
我想象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上,坐观风景,离尽头还有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二路程(这个不是很重要),可是我已经看到了死亡的光亮在尽头慢慢升起,我笑看它,它也在对我媚笑,我知道它在勾引我,不怀好意。
死亡其实和情人一样,你对她好,她也对你好。
不要和死亡结冤家。不然,你会死得很惨!
九
护士来了。车子推动起来。我停止了思想。
我被注射了药水,有意识但感觉不到疼痛。我看着屏幕,心脏的血管象树根。
一周后我复诊。医生告诉我:你的心脏血管很好,我可以说,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没有问题。
我并没有预期的那样高兴。其实我是希望自己的心脏应该有点毛病的。综观下来,最痛快的死法是心肌梗死——一阵痉挛、透不过气,窒息、死亡。痛快利落。是很好的死法。
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话,死得好才是好人生。上帝眷顾你,会让你走得快,不痛苦。死也有福气的啊!
可是,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还要那么在乎健康,从头检查到脚呢?
那不是很虚伪麽?
战略上藐视死亡。战术上重视死亡。尽人意,服天命也!
-浪漫!浪漫啊!
生命不息,不止 --- 说完快闪,嚯嚯。
胡思乱想,谢谢光临.
谢谢幸福mm的鼓励。树立一个信仰对我比较难,也曾尝试过多次。其实是自己的虚无主义很严重,把自己交给一个理论上的救主,觉得还不如自己捏着。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人生题目。我会继续努力。
只是,哲学的终端常与宗教相连,挥手哥哥何不试图更进一步的探索?
关于人生,现世主义者们永远找不到满足的答案,因为他们的精神无法到达彼岸的家园,这就注定他们的灵魂飘泊忧伤而充满虚无感。
而当人们坚信彼岸的家园,自然会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如果在此基础上甚至能超越Ego的局限,比如为那些比自身更需要帮助的人们而出力作工,那我们的身心就能永远保持清新与活力,哪里还有机会去感受寂寞,甚至担心什么老年痴呆呢?
挥手哥哥有钱去买那些令人好奇的补品,有闲去猜疑自己是否忧郁症,甚至不乏才情创作那么多美丽的画卷与精致的文章,为什么却没有仔细思考过上述两点?^^
朝闻道,夕可死也。追寻人生真理的路上,愿有更多挥手哥哥这样充满哲思的人勇敢前行,不畏寂寞,无视艰险,一路与朋友们分享收获,从而信心满满地执着到达精神的家园。^^
你说得对。
心脏有点病没什么,千万别大脑有病。我很怕老年痴呆:)))
悟兄好!
尊重生命才能自尊和尊重他人。和悟兄同感。
谢谢好文!
说来容易,做到难.欢迎光临.
深深体会: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谢谢老朋友光临.
这句话实在很精辟。很多时候,人是在跟自己抗争,更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