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 - 1791)
谈起莫扎特,不能不提到另一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这是因为小莫扎特在伦敦期间和他有过一段特殊的友谊。
我对古典音乐是门外汉,最多是平时选择一些著名的古典乐曲听听,所以当我刚接触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谱写“布拉登堡第二协奏曲”的德国大音乐家呢。这首乐曲曾在一九七七年美国宇航局发射旅行者一号和二号航天飞船时,被录制在镀金唱片上送往宇宙。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巴赫与创作“布拉登堡第二协奏曲”的巴赫不是同一个人,而是父子关系。
巴赫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三百年来连续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但是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世人称之为音乐之父的塞巴斯蒂安.巴赫,简称巴赫。他的两个儿子在音乐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那就是二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和小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人们为了将他们区分开来,称巴赫的第二个儿子为汉堡巴赫,小儿子为伦敦巴赫。很显然伦敦巴赫与伦敦肯定有一种特殊的渊源。
伦敦巴赫是为了排练他的歌剧作品,放弃了在意大利教堂里当风琴手的终身职业,於一七六二年来到伦敦的。一七六四年,当莫扎特一家风尘仆仆地来到伦敦时,伦敦巴赫在伦敦的名声已经如雷贯耳,而且他还是夏洛特皇后和她的孩子们的钢琴教师。
小莫扎特对他很是崇拜,伦敦巴赫虽然比莫扎特年长二十一岁,可是却非常喜欢这位小天才,小莫扎特甚至会坐在伦敦巴赫的膝盖上练琴。有时候,小莫扎特会跟着伦敦巴赫进宫为国王和皇后演奏。他们可以在一架钢琴上轮流将一首曲目弹完,衔接的毫无瑕疵,天衣无缝。
据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伦敦巴赫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前三部交响乐、很多奏鸣曲以及他的歌剧都带有伦敦巴赫作品的影子。我虽然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凭他们两人亲密无间的友情,我估量幼年的莫扎特不可能不受到伦敦巴赫的影响。
莫扎特离开英国以后,伦敦巴赫曾经到巴黎去探望正在巴黎巡回演出的莫扎特。后来伦敦巴赫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英国。伦敦巴赫去世以后,已经回到故乡萨尔斯堡的莫扎特非常伤心,他回顾了伦敦巴赫对他的影响,并且专门写信告诉朋友:“这对于音乐世界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损失”。
看到伦敦巴赫与莫扎特在伦敦的传奇友谊,我用了许多办法想知道伦敦巴赫曾经住过的地方,可是却一无所获,看来伦敦巴赫的故居不是已经不复存在就是一个永远的谜。不过我知道伦敦巴赫在伦敦有过家庭,因此第一个可能性较大。就在我采用各种方法查询他的故居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他逝世以后长眠的地方。
伦敦巴赫逝世以后被埋葬在伦敦市中心的圣.潘克拉斯老教堂的花园里。我猜想伦敦巴赫也应该住在该教堂附近,并且生前在这里做礼拜或忏悔,最后从这里走向了天堂。圣.潘克拉斯老教堂就在圣.潘克拉斯路上,靠近新建的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即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的终点站。
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座教堂,这是一座看上去与众不同的古老建筑,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英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走进教堂的花园,我想从散落在各处的碑群里找到伦敦巴赫的石碑。碑群的数量有近百个,我在花园中前后左右徘徊,仔细阅读所有能猜得出的碑文。由于碑上的墓志铭已经被风雨和时间侵蚀的斑驳陆离、模糊不清,除了几座名人墓被我意外发现,伦敦巴赫的墓碑就是不见踪影。
我询问了好几位在花园里休息的当地人,就连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没法给我任何线索。不得已,我只得推开了教堂的大门,可是森严静默的大厅里除了坐着几位正在祷告的信徒,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我。怀着最后的希望,我在花园里又转了一圈,这一次竟然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一眼就看见伦敦巴赫的石碑安静地平躺在一座方尖塔的铁栏杆旁边。
这一次的寻访让我有点失落,伦敦巴赫的石碑是被我找到了,可是记得他的人却越来越少。看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伦敦巴赫的名字只能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了。
2010年08月10 日於伦敦
Old St. Pancras Church
J C Bach\'s Tumb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