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这两天因研究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个十分有趣也令人震惊的现象: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竟都来自单亲家庭,且都是失去了父亲:孔子2岁(有说4岁)丧父、孟子3岁丧父、朱熹14岁丧父。
这虽然是巧合,但是这三人的幼年丧父和他们创立并发展的儒学(主要指孝道)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里我抛砖引玉,谈谈几个粗浅的看法。
心理、教育学研究早已证明,单亲家庭,尤其是由寡妇带大的男孩在人格心理上都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孔子心理上的缺陷是否影响了其思想的形成呢?儒家思想是否也因此带有某种先天的残缺呢?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假设。
一般来说,幼年丧父的孩子性格上比较孤僻、固执、常常走极端因此也难以与人相处。这些似乎都能从孔子身上看出端倪。他老人家十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地宣传“克己复礼”,但是给别人灌输自己的主张却不允许别人质疑提问,更不屑与人辩论。除了收学生,孔子几乎不与他人来往,也不懂如何于人相处推销自己,所以四处碰壁到处流浪如丧家之犬。他虽然提倡中庸,可是孔子的思想本质上是极端的,也就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比如他把君子和小人对立起来,把利和义对立起来,把一种很朴素的情感用“孝”来大书特书并上升到“德之本”——“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孔子为什么如此推崇孝道呢?
没有父亲的孩子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父亲。 尤其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而孩子也首先把父亲看成无所不能的英雄,然后才逐渐发现这个男人不过如此,有的地方还不如我呢!如果父亲这时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反抗继而叛逆……
孔子没有经历这些,所以在他心目中,父亲总是完美无缺的,至少是和蔼可亲,是能保护自己和母亲的。由于孔子是“野合”的产物,母亲可能也不便提及孔子对于父亲的疑问,所以更加深了父亲的神秘感,孔子一直对父亲抱有幻想,逐渐父亲这个概念就神化了。
于是,在孔子心目中,对父亲的敬爱是人生第一位的,所以传授孝道就是敬所有的父亲(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不幸的是,当这种朴素的个人情感成为治国理论后,孔子对君王也产生了同样的幻想,觉得国君就是“圣王”,他们会像慈父爱孩子一样爱自己的臣民。于是,讲孝道就要同样的忠于、顺服自己的君王。(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
孔子大概从来没有想过,父亲有时会蛮不讲理,脾气暴躁,独断专行。国君也一样,可有什么可以制约他们呢?
或许正是儒家思想的这一致命伤,导致了专制统治者不断利用儒家思想,大肆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至还加上了“夫夫妻妻”,从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并造就了民众的奴性和对专制的顺 从。
虽然中国的专制制度不能算在孔子一个人账上,但他创始的学说对“君父”过于理想化,期待加崇敬而没有防备和制约,结果使我们几千年来不断被“恶父”所害。
另外,失去父亲的男孩一般都性格懦弱,偏向女性化,受了欺负也忍气吞声。孔子是不是这样无从得知,但自儒教兴起之后,中原大地尚武之风日渐消褪,上古先秦时代“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也逐渐从中国人的性格里消失了,于是接下来不断被西域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直到后来让洋人的坚船利炮砸开国门,我们都一直低头沉默。有历史学者统计,自孔子后,汉人历史有一半是在外族统治下度过的。
中国人好像永远都是没有父亲保护的孩子,任何外族都可以来随意欺负我们,而我们总是“韬光养晦”地自欺欺人。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剧,也是孔子个人的悲剧。孔子一生都在幻想一个父亲,也常常做梦梦见一个理想的父亲——周公。周公是孔子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当他感到自己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时,终于仰天长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可惜“周公”救不了孔子,也救不了中国。
(写于孔子诞辰2561周年)
你可以说汉族在孔子后一半时间都被外族统治,也可以说汉族本族的人统治时间最长,因为那些外族不是被更强的打出去了,就是被汉族同化了,而儒家的地位一直没怎么变。汉族自孔子后历经两千多年还没有被消灭或改变的看不出原貌,也是不小的功绩,没有几个其他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如此长时间。
现在只要有人说儒家, 就有人跳出来, 拉出儒家在政治的弱点以全盘否定儒家。
儒家就算在2500年前当时的政治也不能受到重用。
难道儒家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三反五反, 文革的指导思想 ? 难道是现今中国社会现像的根源 ?
更正 :
唐宋之间五代十国,
自从中国有信史以来,与西方接触不断有。周人本是西北民族,取代中原的商人,秦人也本是西北民族, 取代东方的周人, 汉代承继秦朝, 故有秦汉并称。汉唐之间南北朝,大量西方, 北方民族进入中原, 李唐本是西方民族。 唐宋之间无代时国, 也是外族另一个进入中原最多的其中一个时期。 元代不用说了,真正停滞不前, 应从明代开始。
儒家被外族用来管治被征服者,从来没停过。
春秋时代, 各诸侯急于巩固自己的权力,百家争鸣, 随之而生。 孔子只是其中一家儿已。
2500年前的山东半岛,有两大古老民族,莱和夷 (至今仍有胶东, 胶西话的分别),而齐鲁两国国君却是姬姓 - 周朝贵族, 姜姓 - 太公望 (羌族), 都是西方民族, 而且是已进展至父系社会民族, 但平民的莱夷两族却仍是母氏社会。 当是也可以说是从母氏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时期。
很明显的, 在当时其他记载并没有说过孔子母亲一句,用现在我们长挂嘴边的 “道德” 来批判孔子的母亲。
当时的平民老百姓自由恋爱, 结合是很平常的事。
中国的专制制度应算在法家, 汉代名为独尊儒术, 除了文景二帝是用道家外, 实为法家治国。
你再看看多少名人的家庭背景, 是单亲背景 ? 或是是暴力环境长大 ?
给你一个例子, 贝多芬
如能继续深入下去,或许能够自成一派,开辟孔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