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评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0-09-23 16:46:35) 下一个
评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导师圣诞,浮想联翩,再以此文,深表思念……有些不想说的话,今儿面对导师神灵,索性都说了罢……

 

     马克思主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吗?沒有人说过。

 

    列宁主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吗?也沒有人说过。

 

    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吗?还沒有人说过。

 

    唯独轮到毛泽东思想,就有人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毛泽东思想,确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吗?

 

    说别的都沒有用,还是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那我们就拿事实晒一晒。

 

    诚然,你要做大事情,比如打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单靠哪一个人也是不行的,肯定是大家共同打出来的,虽然是按毛泽东战略部署干的,但毛泽东毕竟不能到处分身,都亲自去干。但是,仍有个指导思想问题,打下天下乃至建国以后取得的建设成就,其指导思想,难道不是毛泽东思想而是其它人的思想吗?其它人到底为毛泽东思想结了什么晶?我们不防细说一下,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李维民在2009年第12期《炎黄春秋杂志》所写的“新中国的建立是集体奋斗的结果”一文中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党的正确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不是靠哪一个人,而是靠党的集体智慧,靠党的民主决策和集体的努力。在人民革命战争特别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能够实行民主决策,因此保证了党的领导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这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得以建立新中国的重要保证。”

 

    这话听起来似乎句句在理,但在貌似公允的美丽言辞中,毛泽东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融化沒了。就拿作者所举的核心例证东北战局来说,辽沈战役的胜利,关键是两条,一是广泛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二是坚持打锦州,堵住笼子抓鸡,而这两条最关键的东西,恰恰源自于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高岗和张闻天到达东北后,当晚在东北局会议上就提出:东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当避开大城市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而后,刘少奇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东北局电报中指出:“我们企图独占东北特别是独占东北一切大城市,已经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我们目前不应以争夺沈阳、长春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而应以控制长春路两侧地区,建立根据地,利用冬季整训十五万野战军,建立二十万地方武装。”

 

    难道这不正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结晶”吗?

 

    林彪当时对打锦州一直信心不足,迟迟不敢下决心,又是毛泽东的反复強调和一再坚持,甚至急得想亲自去替换林彪指挥,正是毛泽东的坚持,才促使林彪最终作出打绵州的正确决策,最终全面解决了东北问题。

 

    这难道不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晶”吗?

 

    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人物,显然应该是毛泽东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刘少奇、张闻天、高岗等其它领袖人物也的确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主要还是起帮助促进作用,不能因此抺杀贡献的性质与区别。

 

    李文还说,“从战争年代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往各地的文电可以看出,传达中央指示的文电,绝大多数都是以中央或军委的名义发出的,由个人署名的很少。”

 

    这种说法仍然在打马虎眼,中央是谁?中央军委是谁?难道核心人物不是毛泽东吗?关键点子、重要决策,难道不是主要源于毛泽东的思想吗?以中央名义、中央军委名义发电文,是正常现象,毛泽东从不愿意突出个人,但不能就此平分秋色,抹杀毛泽东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核心作用。按着这种荒唐说法,井冈山朱毛会师合作以后,朱德是军长,毛泽东是党代表,命令必将主要由朱德发布,聪明的李维民先生总不至于就此认为,仗都是朱德打的而沒有毛泽东什么事吧?如果连毛泽东的任何人无以取代的点子作用都看不到,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有人说十六字诀不是毛泽东提出的,而是朱德提出的,就算是朱德提出来的,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十六字诀是毛泽东亲自打出来的经验之谈,老总一直是配合毛泽东打的。毛泽东知道革命队伍弱小,不能和强大敌人傻拼,所以特别重视保存自己的力量,总是力求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最多的敌人,他打仗,总是既算大帐,也算细账,既算战略,也算战术。朱老总厚道朴实,德高望重,在五大书记里,只有他比毛泽东年龄大,毛泽东是一直敬重这个老大哥的,对其它三人称“少奇”、“恩来”、“弼时”, 但对朱德,是言必称“老总”的,但细心人不难发现,命令虽主要由老总发布,但点子却主要由毛泽东出。历史明确告诉我们,朱老总能成为建国以前的二号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挂两个人的像,不正是由于朱德首先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结合,才形成了“朱毛”并存的历史定势吗?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是前委书记,贺龙是总指挥,而那时的朱德,只是个副军长啊。朱老总的英明,首先在于看到了毛泽东及其井冈山根据地的价值,并果断率八一南昌起义残部走上了井冈山,投奔了毛泽东,并由此大大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促进了革命队伍的汇流趋势。同时,也奠定了他自已“朱毛” 并存的历史地位,假如他的合作伙伴不是毛泽东而是张国焘,老总的人生命运不可能顺畅。

 

    可以睁大眼看一看,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关键处,到底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结了晶的结果,还是集体智慧结了晶的结果。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是谁最先提出的?难道不是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由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著名论断吗?提出武装斗争也许并不稀罕,因为奴隶社会就有武装斗争了,关键在于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是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紧要关头提出的呀?没有超凡魄力,敢提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強大阵容面前,连党的领袖陈独秀都害怕,主张放弃独立性,依附国民党,如果不是毛泽东“以武装对武装” 的思想启蒙,共产党员人即使不变成国民党,恐怕也早已做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刀下鬼了。八一南昌起义固然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意义重大,但溃败之后不知所向,没有后劲儿,真正成为燎原之火的,难道不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秋收起义吗?难道不是毛泽东改造了王佐、袁文才,使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站住脚,才使共产党人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已的地盘儿吗?沒有井冈山,何以新中国?假如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八一南昌起义的领袖们,也象毛泽东那样有远见,及时把队伍开赴井冈山,开发农村根据地,井冈山还有毛泽东什么事儿吗?八一南昌起义之所以没有赢得秋收起义那样的实在效益,难道不正是由于起义领袖们缺乏毛泽东的思想和远见吗?或许, 那时他们脑子里还沒有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概念, 还沒有毛泽东“星火燎原” 的思想。如果有,以八一南昌起义队伍的规模和实力,是远远大于秋收起义队伍的规模和实力的,即便不去井岗山,重新打出一块儿农村根据地,也是很有可能的啊。

 

    党领导军队,难道不是毛泽东“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并经过“古田会议”,所打下的基础吗?不然,总设计有机会当政委、当前委书记吗?党的总书记们,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吗?“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这样既通俗易懂又形象化的语言,除了毛泽东,别人能说得出来吗?

 

    井冈山前三次乃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难道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晶吗?不是讲“集体智慧”吗?少了毛泽东,“集体智慧” 还在嘛,怎么毛泽东下岗后,缺失毛泽东的第五次反围剿败的那么惨?造成途中不得不让数万红军葬身于湘江两岸?“集体智慧”都跑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集体智慧”不但没有对毛泽东思想起正面作用,反而恰恰起了反面作用,糟蹋了毛泽东思想。仅在短短的五年内,代表正确和真理的毛泽东及其思想,就被“集体智慧”毁损打压了四次。

 

    1927年,面对蒋汪背叛,毛泽东及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发动秋收起义,机智勇敢脱险,率部创建井冈山,意在星火燎原,刚有新创意,就被消去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是第一次遭贬。这实在是个令人伤心的“集体智慧” 啊。

 

    1929年1月,毛泽东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至1930年春,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4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6月,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遗憾,毛泽东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又遭否决,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也遭落选,被陈毅取代。这是第二次遭贬。请问,此次会议,朱德、陈毅,究竟是支持了毛泽东,还是反对了毛泽东?

 

    1931年4月至5月,毛泽东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7月至9月,又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可在11月1日至5日,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却再次受到排挤,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第三次遭贬。难道这不是中央高层“集体智慧” 对毛泽东思想的再度损毀吗?

 

    1932年1月,遭贬后的毛泽东不得不到江西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3月,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毛泽东才又停止休养,赶赴前线指挥。6月,同朱德指挥红一、红五军团从闽西回师赣南。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再次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被周恩来取代,被逼无奈前往福建长汀养病。第四次遭贬。请问,在宁都会议上,周恩来、任弼时,究竟是支持了毛泽东,还是反对了毛泽东?

 

    看吧,这就是所谓“集体智慧”所给予毛泽东的支持,这就是他们的所谓“结晶”,有这么为毛泽东思想“结晶” 的么?如此帮倒忙的“结晶”, 还不如不“结晶” 啊。

 

    能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就已经很难了,能象邓小平在长征路上“跟着走”,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毛泽东思想“结晶” 吗?

 

    邓小平说过,“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这个总结很到位,历史事实的确如此,在“遵义会议以前”,“党中央”的确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过我要强调,别人不成熟,不等于毛泽东也不成熟。毛泽东是成熟的,对革命前程,心里是有谱的,是开出根据地的,是没有打败仗的,是保存了革命火种的,是有一套生存办法的。但由于大多数人不成熟,高层也不成熟,尤其是“党中央”更不成熟,造成毛泽东这个成熟的人,反而老挨不成熟的人批评,可以想象,不成熟的“集体智慧”,又怎么可能为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提供“结晶”呢?

 

    遵义会议以前的党中央之所以不成熟,正是因为缺少了毛泽东,正是因为毛泽东在重大决策中,说话不算数。惨败的教训,血染湘江的教训,才使共产党的大小掌权者们、特权者们猛醒过来,转而回望了毛泽东,并在比较鉴别中,突然感悟到了毛泽东不可替代的超值价值,进而找到了他们的真正掌舵人。

 

    在下以为,毛泽东因为成熟并因此受排挤,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陈独秀时期的党中央甘心受国民党反动派欺负的时候,他在“八七”会议上率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显示了他革命性格的早熟,但也属于锋芒外露。结果怎样?形势发展论证了他的正确,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都起义了。放弃枪杆子,任老蒋杀害,行吗?显然,他敏锐,气魄,早熟,已经引起众人刮目。

 

    二是王明、博古时期的党中央,企图快速推进革命前程的时候,他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敢打大仗,不敢和敌人对垒,不敢打大城市,只会小打小闹,偷鸡摸狗,不是游击战,就是运动战,要不麻雀战,颇有山贼流寇之气,尽管总打胜仗,成功反了三次围剿,但还是被批评,被撤职,显然,他又犯了“右倾”错误,实际上犯的还是成熟错误。结果被罢了官,被踢开了绊脚石,遗憾,湘江战役,红军死伤好几万,只好丧失了他苦心经营的根据地,左躲右藏,被逼无奈大转移。多亏苍天有眼,毛泽东才得以跟着队伍走,要不然,恐怕就此销声匿迹。

 

    三是大部分当官的太势力,根本不真正理解毛泽东,不屑于佩服毛泽东,骨子里就不愿看起毛泽东,认为是毛泽东是山大王,农民王,不懂马列,不是马列,不是科班出身,没经过正规教育,不懂革命理论,很不正宗,不配领导革命。所以,根本不重用,即便毛泽东自己打出来的官,也得设法拿掉。反之,红军战士们都拥护毛泽东,都愿意跟着毛泽东,可战士们说话又不算数。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就过早吃了没有大众民主的亏,上了官僚主义的当。所以,毛泽东建国后一直喜欢大众,瞧不起官僚主义,因为不管是少年期还是青年期,实践体会都让毛泽东扎下了这样的根基。

 

    我坚持认为,毛泽东是早熟的,是成熟的,是实际的。可惜,那些本本马列主义者们,那些党阀党棍们,那些官僚主义、特权主义的机关干部们,看不透,只会居高临下的行政你,指挥你,轻视你,怀疑你,直至罢免你。有几个人,能设身处地的,心贴心的,体会一下毛泽东这位曾与战士们共历千辛万苦、摸爬滚打的非凡土包子呢?难道所谓的“中央根据地”,不是毛泽东带着打出来的么?这还不足以证明毛泽东是个奇才吗?但是,他们对毛泽东的信任度迟迟起不来,有人以为他是山沟子马列,是土包子马列,成不了气候,还有人虽然“志壮坚信马列”,但却“起疑星火燎原”,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没有几个真正读懂他的,绝对信赖他的,倘若当官的领导们多数珍惜了他,及时读懂了他,又何至于死伤那么多红军战士?又何至于败走麦城?又何至于踏上漫漫长征路?他们、乃至所有活下来的人,都应该感恩于毛泽东,要不然,恐怕连到达延安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这段历史,在下以为有两点遗憾:一个是共产党的干部们、权势者们,对毛泽东的支持力度太小了,觉悟的过程太长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对毛泽东迟迟出不来,应该是有责任的;二是这些干部们在认识毛泽东的独特价值上,还不如红军战士们,战士们跟毛泽东打仗,体会更深,他们是打心眼儿里拥护毛泽东的。不拥护的,阻挡的,使绊子的,排挤打击的,争风吃醋的,都是党内的当大官的人。

 

    完全可以推断,在那时,毛泽东的痛苦实践,有力印证了毛泽东早就拥有的厌官爱众意识。可毛泽东厌官,又不能不做官,因为革命人民需要,毛泽东必须殚精竭虑,把这只队伍带出去,为人民打天下。我知道,毛泽东本不想打仗,但又不得不打仗;毛泽东不想当官,但又不得不当官,毛泽东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如此啊,因为别人代替不了他啊。

 

    就这,还奢谈什么“结晶”?只要不给毛泽东思想添乱,就够意思啦,就够“智慧” 的啦。

 

    被逼无奈不得不长征大转移了,“集体智慧” 同样沒有见到明显效益,还是按着机械公式死板教条地走,又是毛泽东指出明路,才有了活命的基础啊。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神鬼莫测,难道不是毛泽东的点子吗?请问,除了深通孙子兵法的毛泽东,谁能想出这样的兵家诡道?谁具有这样的超高智慧?这里都有谁的智慧?沒有毛泽东的独特高超智慧,革命队伍早就被国军消灭啦。有人说前两渡毛泽东还不属于“三人军事小组成员”,难道不属于“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就与他没关系了吗?唐国强演过毛泽东,只要他认真琢磨过毛泽东,就会知道毛泽东是啥样分量,不防听听他的意见,因为剧本无论怎么写,基本史实也会存在,只要有基本史实,毛泽东及其思想光辉,就无法掩盖。

 

    即便到了“遵义会议”,“ 集体智慧” 仍然对毛泽东表现的比较吝啬,并沒有把最高权力交给毛泽东,而是把党权交给了张闻天,把军权交给了周恩来,仅仅让毛泽东给周恩来当助手。谁也沒有料到,这个非凡的助手,只要“ 集体智慧” 不再给他使绊子,让他的思想畅行无阻,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打碎一个旧世界,更新一个新世界。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奇才,你是压不住的,压得了初一,压不了十五,只要半推半就地给他一次机会,就会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插大海。

 

    逼蒋抗日,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主谋,是谁?难道不是毛泽东而是别的什么人吗?

 

    《论持久战》,难道不是毛泽东亲自写的吗?“游击战”,难道不是毛泽东亲自创立的吗?中共方面的抗战胜利难道不是得益于这两条吗?有些人是想搞“速战”的,不想搞“持久战”的,是只想搞“运动战”的,不想搞“游击战”的,连观点都不同,还结什么精?毛泽东写的许多文章,实际上就是为不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同志写的呀。

 

    重庆谈判,身入虎穴,难道不是毛泽东的个人主张吗?同志们都是担心领袖安全的,不同意领袖去的,如果按着大家想法,尊从“集体智慧”, 他就去不成重庆了呀?

 

    不顾个人安危,转战陕北,仍然是他的个人主张。决不逃离,用自已的人头吸引敌人大部队,以利于全国战场,这种危及领袖生命的大事,如果不是他自已决定,谁敢这么干?谁敢萌生这样的“智慧”?为了预防不测,要刘少奇、朱德一文一武东渡黄河,到安全地方去,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去重庆上演了现代版的“单刀赴会”, 此番执意舍命留陕北又上演了现代版的“空城计”, 除了毛泽东,谁有此等胆略和气魄?请问,此时的“集体智慧”,究竟具体体现在哪里?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乃至解放全中国,难道真正的总指挥不是毛泽东吗?除了栗裕真正指挥的淮海战役有些地方沒有料到,整个战局皆在领袖夜不能寐香烟缭绕的思维掌控之中。如果再有一个毛泽东,我相信他会去睡大觉,或者去读《红楼梦》,他敢去睡大觉吗?他能去读《红楼梦》吗?他是不敢分身啊,他是不可替代的啊。

 

    建国后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毛泽东的战略步署下进行的,之所以从“遵义会议” 到大跃进之前,我们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原因正是因为大家都沒长异心,集体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了毛泽东思想,大跃进和文革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又恰恰是因为某些执行者和毛泽东离心离德,企图另搞一套,或者沒能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所以才在执行和落实上出了问题。我们之所以同样追念敬爱的周总理,恰恰是因为他尽力领会并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而決不是企图到毛泽东思想那里分得一杯羹,设法把自己也算进去。我们知道,在遵义会议之间乃至之前之后,周恩来一直都是毛泽东的上级,也就是说,中央第一代最高层,只有周恩来当过毛泽东的上級,但就是这个唯一做过毛泽东上级的人,对毛泽东却最为忠诚,在发现毛泽东既能掌控人间正道又有非凡智慧和气魄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便主动甘心给毛泽东打下手,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不生异志,成为地道的中国革命领袖第二人,单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就足以让人感动得下泪。狭隘的人总是习惯于追求表层地位名分,但却忘了,名分地位也是需实际能力和功德支撑的。建国以后,对一些领袖不服气的现象是有过的,高岗、饶漱石就曾不服刘少奇。但对毛泽东、周恩来,却沒有任何人不服,因为人家干到那儿了,是正当方位。为什么毛泽东抑制不住喜爱心情,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铲土时要拉上粟裕?因为粟裕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不计名利,淮海战役排位老四,实际上却起了老大的作用。你可以说淮海战役是集体打的,也可以认为粟裕打胜仗是由于“集体智慧”,但绝不可不承认粟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创造性地发挥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