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如何看待“孝”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一方观点认为“孝”是中国人强加给子女的义务,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另一方则认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二十四孝》是被后人歪曲的变态的孝,儒家原始的孝不是这样的。
那好,让我们从《孝经》入手,看看孔子是如何定义“孝”的,孝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
孔子把孝看成是“仁德之本”,而仁德正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看来如果真正理解了孝,也就理解了孔子,理解了儒家思想。
《孝经》对“孝”的定义非常广泛,孝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延伸到社会乃至国家治理的普遍原则,难怪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在孔子眼里,人是分成三六九等的,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些人都要尽孝。
对于天子来说,孝就是用爱和敬来侍奉双亲,并将这种德行加在百姓身上,成为天下之刑法。(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这听起来的确不错,但天子是否能做到?天子的职责是不是就是尽孝?让孝成为法律的依据何在?对于国家而言,是寄希望于天子做一个好榜样还是把他们都看成恶兽,把他们“关在笼子里”好?
对于诸侯来说,居高位而不被倾覆,就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又没有多得用不完,就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让自己永远保持富有和尊贵,就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黎民百姓和睦相处。(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诸侯的富贵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保持自己的富贵,也就保住了国家,黎民也就和谐了。我好像没有看到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那么一个省长所作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乌纱,并为老婆儿子孙子各“准备”了一套别墅,银行里有几百万的存款,拿是不是国家就安全了,人民就和睦了?
卿大夫的孝就是要做到“不是先代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道德的行为不做;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
卿大夫身在天子和诸侯之下,所以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按“既定方针”——不做错事,不穿错衣、不说错话,让家族兴旺,香火延续便是“孝”了。那么,一个“处长”他始终和局长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他的家族一定会“兴旺”,要保住香火也不难,二奶小三反正是不缺的。
对于读书人来说,孝就是用奉事父亲的心去奉事国君,并以同样崇敬之心对待国君。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是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就是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的家业。(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读书是不必有自己的思想的,只要像爱你的父亲那样爱你的君主,这就是忠和顺,并以此保住自己的俸禄地位和家业。不知道余秋雨是不是“士”的典范,“孝”的楷模?
对于老百姓而言,“孝”就不用什么大道理了,只要上靠天,下靠地,小心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供养父母就好了。(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所以,孔子的“孝”,就是一级一级的各司其职,做好本份。这个本份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就是不要骄傲张扬,给百姓们一点恩惠,百姓们就不要造反作乱,彼此间也就不争不吵平平安安。(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可以看出,孝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剂良药,但是社会安定的目的是什么? 那就是天子诸侯的地位不被颠覆,卿大夫和士的官禄有所保障,香火得以延续。至于小老百姓,好好听爸爸的话就行了(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没错,孝强调的是敬。可孔子的孝是把自己的父亲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母亲。而如果谁撇开了父母去爱别人,那就是大逆不道了(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看到这里,我的问题是,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和论证在哪儿?一定要强迫一个人爱父母吗?父母的被爱,是不是天赋的权利?一个人可不可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别人呢?
当然,教人去敬是没错的,不管敬谁。敬也就是要守“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我又糊涂了,看不出这里的逻辑关系:敬了父亲儿子为什么一定会开心?孔融把大梨“敬”给了哥哥,心里一定就喜悦吗?不过,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向红太阳致敬时内心一定是无比的“悦”。
可以假设,小老百姓都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的,那么要做君子单单爱父母敬兄长是不够的,还要忠于君王,顺从长官(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孝”的本质终于出来了!那就是要在思想上忠,行动上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长幼顺,故上下治)。
那么孔子不是也说天子要把德行家在百姓身上吗?这是不是孔子的“仁”?究竟什么是“仁”?
关于“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要恢复过去的礼制,也就是按人的高低贵贱制定的一套礼仪规范,尊贵者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庶人”只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比如,天子有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诸侯有九女;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礼记•曲礼》)而对于百姓,“万恶淫为首”,对于“恶”自然要施之以刑,可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当然这不能说不平等,人家仕大夫 一妻二妾,怎会“淫”呢?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要将二奶合法化,这样有利社会和谐。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由此进一步看出,仁又回到了孝的层面:“仁”与其说是要当政者施行“仁政”,不如说叫百姓“克己复礼”,亲近长辈,尊敬贤人,但是更要注意辈分等级不可违规,这样就有“礼”了。
可见,“孝”和“仁”是连在一起的:有了孝悌,民众就亲爱,就礼顺,礼一顺,就有了仁,君主安心,民众驯服。
也许有人会指出,我故意遗漏了《孝经》中的辩证观点: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好像说在义面前儿子也可以和父亲争,但什么又是义呢?“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何谓贤者?自然是有地位的年长者——又回到“孝”的层面了。在这样的怪圈里,什么是“义”,完全要看长者贤人的定义,而“孝”是不可不遵守的,“仁”也是做人的首要,至高无上的就是遵从父母之命。
还有什么可争呢?别说和“义”无关的事(子女婚姻,择业)要听父母的,即使父母做了真正的不“义”之事,儿子不也要为父亲隐瞒才符合道德吗?(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读儒家经典不禁让我感到,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完整的,但是记录下来的并贯彻到儒家经典的都是缺乏逻辑推理而显得支离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的。
所以后人不得不挖空心思在那些片言只语里找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而我概括下来,“孝”无非有这么几层意思:对父母敬,对官长顺,对国君忠。这基本上就是作为最高道德的“孝”的全部。表面看,孝是敬自己的父母(主要是父亲),根本上,孝却是要百姓不犯上作乱,顺从守序。孝已超出了家庭的范畴,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宝。
因此,如果认为孝是顺从父母是片面理解孔子,那认为孝就是对父母的爱也同样是断章取义。
当然,“孝”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统治者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孔子的思想对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有什么积极意义?
两千多年前,中国出了一个孔子,应该说是了不起的,今天,如果不是把孔子作为一个民族的骄傲把他当成神明供奉起来,而是希望借助他的思想来恢复秩序,回到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岂非缘木求鱼?
如果你说的‘儒家那一套’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那我们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儒家应该就是孔子孟子,现代中国人继承的应该是他们的思想原旨。
比任何个人的人生价值都不是明智的,如你和我,算扯个平手?
先说‘儒家那一套’(我的理解 仁爱)强制,再说‘这是天性,不需要强制’。啊?
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你的比法很有意思,试一下孔子v希特勒(信徒,去读一下他的自传)吧?
儒家的仁爱也许是强制的,因为没有多少人自愿守理,所以不得已才有法。相比你早已逍遥法外了?
我也不信基督,因此不会劝、逼你相信。中国哲学讲究悟性,你在乎是你的职责,你不在乎是你的自由——这一点辨证(freedom v responsibility),西人或被西化的永远不会懂。
你也许不在乎,别人会——那你也不在乎——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传统中国人不提自由,除非出家——当然你也不在乎,其实你已经出家了。
没错,基因遗传是动物的本能,哪有侍奉上帝那么崇高。人的区别在哪里?孝和爱!没有它,人和动物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像司提反,和唐朝的祖先就没关系。没有家谱没有关系,中国人把国家看成一个大 家。至于轮回是形而上学、宗教的理念,信者有不信则无。
另外,人分等级并且固守等级,看起来貌似是很糟糕,实际上我看未见得,特别是古时候那个生产力,根本没法建立起民主制度,不搞克己复礼的结果就是丛林法则,天下大乱,最吃亏的还是庶民,每次死的比例高的,没饭吃的,还是他们。
当然,时过境迁,现在的生产力发展,还是有了民主、众生平等的基础,再搞孔夫子那一套,确实就不合时宜了。
第二, 孝经里有自相矛盾地方,
第三, 出土竹简与现代所用版本有不同,
第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里引用孔子所说的“孝” 记述相矛盾。
孝经有很大可能性是秦汉时代作品, 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权。
只看孔子, 不看孟子是大错误, 不能完整了解儒家。
孟子梁惠王上 :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为历代政治不受欢迎是有理由的
如果你不信,西方人认为你死后就是永恒的无有,相比之下不是太没意义了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么侍奉上帝、要么就是毫无意义?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把繁衍后代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儿女乃父之精(精神、精液)、母之血,你死后还活在你儿女(子孙后代)的心中和身体中,达到了一个精神和物质的完美结合。这样的永生远没有基督教的后世天堂那么完美,可却有现代科学证明的实在——DNA遗传。
如果丢掉了 孝,我们就不配做中国人。
agree.
听上去一个革命党,追求真理。请先给大家定义一下,什么是真理?
我的意思是等级是天生的,破除不了,共产党革命只是造就了新的等级而已,米国也不例外。‘人人生(造)而平等’是骗人的鬼话。
听上去是一个比较西化了的rebel,推翻了‘三六九等’以后又怎么样——共产主义?再有,‘天赋人权’是个形而上学的理念,西方哲学的本意是‘上帝所赋’,你知道至今还没有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哪来的权力?建议不要人云亦云。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我看到的意思是:复礼其实是"有用的东西",好像没有复古的含义。请查看一下!!
儒家以次序为准, 父慈子孝, 父先子后, 父先慈, 然后子才孝。 后代只论子孝, 只要求子孝, 不谈父慈。
后代只论臣臣, 不谈君君, 只要求如何臣臣, 君却无制。
孟子已说了不少。 杀商纣, 只是杀一匹夫而已。
奴性,就是从孝起源的吧。
人类追求真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精神,和中国的孝传统,是完全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