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佛看世界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个人资料
雕塑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清末富商盛宣怀:一手官印,一手算盘(图)

(2010-06-07 09:13:32) 下一个

  中国商父盛宣怀是怎样一个人?李鸿章说他“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此话不假,清王朝官办企业中可以赚钱的大行业,盛宣怀都插了一腿,他不是什么重臣,在清王朝却不可或缺;在中国近代,盛宣怀创下了11个“第一”;张之洞讨厌他,却依然不得不和他做交易,连袁世凯也想方设法打他的主意……


  历史往往记住的是“第一个”。在中国近代,盛宣怀曾经创下11个“第一”:第一个商本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在山东创办了第一个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芦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所工业大学——北洋大学;第一所正规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第一个全国勘探总公司;上海第一个私人图书馆;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在这十一个第一里面,最重要的恐怕是铁路。就他掌握的资源来说,铁路是最集中的,同时铁路也是最复杂的,他一生受争议最多的就是铁路,曾经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大清的覆亡和盛宣怀的退出,和铁路大有关系。

 


盛宣怀


  从1896年到1906年,盛宣怀担任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共修铁路2100多公里,超过民国成立至民国二十年所修铁路总长。


  盛宣怀如何谋得这个肥缺?这要从张之洞和盛宣怀的关系说起。


盛宣怀和张之洞


  张之洞并不喜欢盛宣怀这个人,但是又离不开他。


  盛宣怀这个人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论做官,他一辈子最高也不过就一个尚书;论德行,他的贪污问题一直就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人人都知道他花头多,但是人人都离不开他,包括最高当权者慈禧也是这样——要不是盛宣怀办了电报和铁路,恐怕庚子之乱的时候老太太既走不了,也回不来。


  原因很简单,盛宣怀经办的铁路、轮船、电报,这些都是当时的基础性行业,而且是官办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赚钱的大行业。


  对清流出身、没有实际办洋务经验的张之洞来说,情况更是如此。1889年,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奉命在湖北兴办洋务。这时候的湖北是个穷地方。一开始,张之洞自己对于在湖北办事也缺乏热忱。但之所以选择湖北,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办在经济发达的沿海,清政府担心一旦战事打起来,损失过大;第二,当时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全是李鸿章淮系的力量,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并不是好事,所以需要扶植张之洞在湖北的力量,用来牵制淮系。


  和站在起跑线上的张之洞相比,当时的盛宣怀俨然是李鸿章手下的经济大总管。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李鸿章的老朋友,传说李鸿章曾经认盛宣怀为干儿子,有子侄之情,算是他的大靠山。到张之洞创业的时候,盛宣怀已经统领了全国90%以上的大企业。

  力量的对比明摆着。张之洞就算对盛宣怀的私德有非议,就算忌惮盛宣怀背后的李鸿章淮系力量,可他还是不得不在人才和资金上有求于盛宣怀。


  张之洞缺钱,盛宣怀可是有钱,而且发愁没地方花。盛宣怀一生的抱负,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当时盛的实业在沿海发展得很快,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已经建立起来,并且收购了美国旗昌公司,成为可与外商竞争的大公司;电报和银行也初具规模。他的抱负要实现,势力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向内地走。因此,盛宣怀对于武汉觊觎已久。


  尽管如此,张之洞、李鸿章之间并没有一拍即合。时机出现在甲午战败之后。


  一方面,李鸿章甲午之后倒台了,所有淮系大员的处境非常困难,很多人弹劾盛宣怀,政治优势转化到了张之洞这边。另一方面,战败后政府更加没钱,张之洞从中央拿钱更加没指望,盛宣怀的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命运给了盛宣怀这次机会,他抓住了,和张之洞做成了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使他同时得到了汉阳铁厂和芦汉铁路的督办职位。


  后来梁启超是这样记述这件事情的:“当时张所创湖北铁政局,经开销公项六百万两而无成效,部门切责。张正在无措之时,于是盛来见,张乃出两折以示盛,其一则劾之者,其一则保举之者。盛阅毕乃曰:‘大人意欲何为?’张曰:‘汝能帷幄接办铁政局,则保汝;否则劾汝!’盛不得已,乃诺之。”


  盛宣怀帮张之洞接下汉阳铁厂的烂摊子,张之洞则帮他摆平弹劾一事,而且保举他担任芦汉铁路督办大臣。张之洞以自己的政治优势换了一个经济砝码。而盛宣怀呢?一旦担任铁路督办,汉阳铁厂生产的那些铁轨就不愁销路了。


  盛宣怀通过和张之洞的交易,完成了对全国路矿行业的垄断。而他之后遭遇的一系列麻烦也和路矿有关,并且直接导致了他的下台。这要从他和另一个晚清大员的关系说起。这个人叫袁世凯。


盛宣怀和袁世凯


  李鸿章手下有两员干将。袁世凯继承了他的军事事业,盛宣怀继承了他的经济事业。


  但是这两个人很不一样。袁世凯是很有政治野心的一个人,而盛宣怀到了晚年,只是一个贪财的老头子,一心想维持住自己的局面。


  至于政治野心,既没有,也不可能有——他不过是秀才出身,没有功名,而且办了三十多年洋务,已经落下了贪污的坏名声。

  1901年,袁世凯在李鸿章之后继任北洋大臣。练新军、办洋务、扩张个人势力,都需要钱。他打上了盛宣怀的主意——对方手上的铁路、电报、轮船,这都是肥缺,一旦到手,何愁无钱?


  都说袁世凯是个运气极佳的赌徒,直到倒台的前一刻都一直满手好牌。此言不虚。1902年,盛宣怀身边发生了两件事情,为袁世凯夺权提供了大好机会。


  一个是盛宣怀身边一个负责电报采买的手下跟他闹翻,投奔袁世凯,把他的贪污内幕向袁抖落了一个遍。一个是这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去世,按照规矩他必须交出手上的实业回乡丁忧。袁世凯得此良机,很快派唐绍仪和梁士诒接管了铁路和电报事业。这两个人也成为后来民国时期的两名交通系大员。


  现在盛宣怀手里就剩下一个汉冶萍了。之所以没被完全掏空,一个是因为张之洞还活着,武汉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肯定不愿意袁世凯染指,因此死保盛宣怀。另外,盛宣怀见事不妙,采取了一些手段。这就是1907年汉冶萍公司的改制,改革为公司制度。这时候晚清的《公司法》已经出台,一旦改制,袁世凯就不能拿他怎么样了。


  盛宣怀的一生,都在官场和商场之间辗转,在官僚人格和商人人格之间冲突。他和张之洞不一样。张是做官为体,做事为用,他是做事为体,做官为用。他的官场作为是为他的实业利益服务的。


  1911年,盛宣怀以自己政治生命的终结,为自己的这个价值立场作了最好的注解。这一年,时任邮传部尚书、汉阳铁厂总经理的盛宣怀发起了铁路收归国有运动。试图以自己官僚人格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商人人格所面临的问题。事件的发展超越他的想象。很快,四川爆发了反对铁路国有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广总督端方前往镇压。拥有强大的湖北新军的武汉军事空虚,半年前集合全党之力在广州起义尚且失败的革命党,这一次,仅凭一些乌合之众就在武汉打响了革命首义。


  在盛佩玉(盛宣怀的孙女)的回忆录里,她提到祖父最宠爱自己的四女儿,连去日本考察都带着她。她并不清楚,祖父此行实际上是政治避难。


  盛宣怀走得很及时。就在他登上德国货轮前往神户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云水茫茫的海面上,有一艘从日本返回中国的轮船和他擦肩而过。这艘船上有一位名叫孙中山的乘客。就在他抵达日本的当晚,他从当地的华文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另外一则不起眼的消息则是:民国政府宣布没收盛宣怀财产。


下野之后


  在辛亥革命之后,盛宣怀又好好地活了八年。他的实业虽然被没收了,但是那些股票、地产、房产还在。他住在上海租界的大房子里,一心保养余生,至于子女们的勾心斗角分家析产,他都不去管了。


  他最宠爱的四儿子盛恩颐,当年是慈禧太后给起的名字。盛宣怀把苏州留园的宅子给了他,可他最后死在了留园外的一间小门房里。外孙邵洵美算是争气的,一生做着诗人、少爷和出版家。邵洵美的妻子盛佩玉嫁给他的时候曾经约法三章:不赌钱、不抽鸦片、不玩女人。盛家小姐心里明白,这三样东西毁了盛氏家族。他们的女儿邵绡红一直记得父母对于自己家族的回忆:“那是一个红楼梦式的家。”


  1916年盛宣怀去世,子女因为分家产大闹了一场。盛佩玉因为已经出嫁没有参加分产,不过她还记得,祖父遗产大约有两千万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两银子值三百美元。而北洋重臣李鸿章,去世时也不过留下一千万两而已。


  因为这笔两千万的糊涂账,今天一些企业家们所遭受的责骂,盛宣怀当年一一尝遍。他们遭遇的困境——得不到保护的产权、大众平均主义的暴力、舆论普遍的不同情,盛宣怀当年也不曾走出。盛宣怀无论在人格上、知识结构上、社会环境上都是一个过渡性人物。难道这个过渡竟是如此漫长,九十年之后仍难以获得重生?

(文/雷晓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