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跟一位英国朋友一起去了伦敦国家肖像展廊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很有收获, 知识性的,人生的感受都有:
这位朋友也是我女儿好友的妈妈,我们是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聚会上认识,从外表看她是一个并不温柔却很主观武断的女人,典型英国中年妇女体态,紧缩眉头,一副随时准备批评挑刺别人的样子, 如果不是没座位的话,我是不会选择坐在她身边的,可上帝却偏偏安排驱使我那天走到她身边坐下来,其实也是另外一位妈妈跟我说我们去那边坐吧,因为中间休息回来后我们原来的位子有人坐了, 没办法只好坐在她身边,朋友把我介绍给她这是薰衣草, 谁谁的妈妈。
"Hello , Nice to meet you ,我知道, 我孩子跟你孩子是好朋友", 她又跟我说起法国,巴黎,她说简直不可以想象,巴黎怎么变得这么脏啊?"是吗,旅游区都是扔垃圾的地方"我为巴黎开脱一下地说 我心想, 我又不是巴黎市长,我哪知道, 你看你看,没说几句话她就开始挑刺教训人了,真是不出所料。
当我正准备跟她无话可谈的时候,两个人却又聊到音乐会,歌剧的话题上了,顿时就拉近了距离, 两人就开始兴高采烈忘形了,她说她是学 classics 的, 我们从 肖邦,乔治桑 , 巴黎浪漫生活博物馆聊到 BBC 逍遥音乐会, 画廊 ...... 好开心啊,她还推荐我看一些书, 我说下次 BBC 逍遥音乐会我要拉你去, 两个人好有点知音的感觉, 尽管我的英语也不是那么好, 两个人也可以噼里啪啦地说, 不行法语也上, 我们约好一定要一起多聚会多去画廊,音乐会, 顿时的她显得是那么温和友情,她却是一位好母性热情有余的人, 确实,人是不可貌相,有的人长得凶接触后却发现对方内心却很温柔,有的人长得温和友善, 内心很可能是冷酷的,不能总用以前的所谓经验对待后来人认识的人, prejudge是难以避免的,但还是尽力去排除经验的干扰,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什么模式可套, 每一个朋友都是一本不同的书,不一样的世界,人生本来就是迷宫,都是上帝设的迷魂阵,海,跟着上帝走就好了, 但也别忘了,上帝可是一位幽默大师。
昨天我们选择去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其实我是想去 National Gallery 的, 因为我最近买了一本 National Gallery 的 Catalogue , 准备每次去着重看几幅画。 常去伦敦,可之前也就是去过一次国家肖像博物馆,看一个摄影展, 说起来自己都不好意思, 不少人为了一场音乐会,一个画展,不远万里地前往。
一到那我们一起在博物馆咖啡馆一起简单用餐后就开始了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最顶上开始往下看, 最古老的肖像收藏是在楼上的, 我的天,如果不是朋友拉我来,我都不会登高去看这些古老的历史名人画。
我们花了 3 个多小时基本上在看 1901 年以前的肖像油画, 都是名人的, 每一幅画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世界,在以前的年代,没有摄影技术,画是唯一能记录名人神态形态的办法,最近我也是很喜欢看油画去感觉历史的痕迹, 喜欢看到当事人真实的神态,名人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惊天动地,他们超人的才智,更是他们真是普通脆弱的一面,体验他们的emotion, 然后我才会更有兴趣去读文字。 画馆有以下的分类, 昨天有几幅画印象很深:
1 The Tudors ( 1485- 1603 )
《 Five Generetions in a portrait 》
Chancellor Sir Thomas More 家人五代一起的肖像, Sir Thomas More (February 7, 1478 – July 6, 1535) 是亨利八世的顾问,大臣 Sir Thomas More 因为反对亨利八世离婚,而被砍头,事后亨利八世又有些懊悔, 究竟是自己的亲信啊, 这幅画是画家把他们家人的肖像都汇集在一起了,左边第三位就是Sir Thomas More
Catherine Parr (11 November 1512 – 5 September 1548)
Catherine Parr是英国亨利八世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存活的妻子,结过四次婚, Parr 也是英国世上结婚次数最多的皇后, 亨利八世前后有过6位妻子,其他5位妻子命运都很惨:与两位妻子离婚,两位被砍头,一位死于产褥热,Catherine Parr是亨利八世是在他与第一位妻子的女儿玛丽家中看上Catherine Parr, Parr当时的第二位丈夫刚过世,Parr和一位男爵发展恋情,但无法拒绝亨利八世的爱意。 关于Catherine Parr故事很多,这也是小说家,电影制片者感兴趣的人物,尽管她结婚次数很多,但她却在史学家们口碑很好,传说中凯瑟琳是一位理智、道德正直的女性,炽热的宗教诺守、强烈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为她在史学家中赢得了许多追慕者。
《Pirate or Patriot?》 这是很有意思的标题, 这是National ortrait Gallery 那本导游书上的一个小标题,英国借助强大的海上势力到处掠夺, 和现在的索马里海盗有区别吗?区别就是那时世界还没有固定的游戏规则, 抢了就抢了, 霸占了就霸占了,胜利者还有个爵位,还来者只有大喊:亏,真亏!
Sir Francis Drake (1540 – 27 January 1596)
Sir Francis Drake就是英国最有名的海盗, 在上面的画中, Sir Francis Drake右手扶着一地球仪。 看到这里时朋友说,你知道那时的人怎么狭隘,因为伽利略·伽利莱说地球不是平的而被审判,只有上帝在看笑话,你看伽利略·伽利莱的去世和牛顿的出生时间上挨得很近啊
《 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 Sir Francis Drake , 1540 年 - 1596 年 1 月 28 日 ), 英国 著名的 私掠船长 、 探险家 和 航海家 ,据知他是第二位在 麦哲伦 之后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德雷克循着麦哲伦的航线出发。由英国前往南大西洋,抵达了 南美洲 东海岸。
1567 年 -德雷克第一次探险航行,从英国出发,横越 大西洋 ,到达 加勒比海 。
1569 年 -第二次探险航行,从加勒比海再往前,到达了 中美洲 。
1577 年 -第三次探险航行
德雷克循着麦哲伦的航线出发。由英国前往南大西洋,抵达了 南美洲 东海岸。 》
2 The Stuarts ( 1603 -1714 )
3 Rebellion To Reform ( 1714 – 1837)
- Arts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Art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18th century
- britain becomes a world power
- Royal , celebrity and scandal
- Art, invention and thought: the romantics:
Jane Austen (16 December 1775 – 18 July 1817)
简.奥斯丁(16 December 1775 – 18 July 1817) 的肖像画,非常小,画中的简的神态好生动,目光犀利,难怪她那么能洞察人的心灵,她相爱过,可一直独身,这幅肖像画是简的姐姐Cassandra Elizabeth Austen (9 January 1773 – 22 March 1845) 用铅笔加水彩笔画的, Cassandra是一位业余的水彩画家。
- Art, invention and thought: making the modern world
- the Road to reform
George Frideric Handel (23 February 1685 – 14 April 1759)
这副画很巨大, 至少超过2米多高, 高大的亨德尔,却带着温和谦卑的目光,让人满怀敬意,我在画前站了许久,因为听亨德尔的音乐也很多,也很喜欢, 孩子学校的校歌都是亨德尔的, 因为学校的原址就是亨德尔的官邸。 最后我心里默默地对亨德尔的画像说:谢谢你亨德尔,喜欢你的音乐, 谢谢你的音乐
Samuel Johnson (18 September 1709 [O.S. 7 September] – 13 December 1784)
在亨德尔巨幅画像的左边是Samuel Johnson ,是朋友带着我来到他的肖像前,只听到朋友一直在嘟囔:《多么谦卑的人啊!》,Samuel Johnson ?我都不知道是谁,开始还以为是一位作曲家,回来一查原来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独自编写《英文约翰字典》, Samuel Johnson 穷书商的儿子,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只是20英镑和一堆书,Samuel Johnson 在牛津大学就读,可因 为穷交不起学费,只读了13个月就缀学了, 自幼喜欢读书, 很希望能当教师和校长, 可其貌不扬, 一只眼睛瞎,一只耳朵聋,脸上带有疤痕,说话还常不自主抽搐,可想而知,他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经人介绍与一位少女结识,最后却与少女的妈,一位大她21岁的寡妇好上,恩爱终身,传为佳话。 约翰生的朋友形容这位新婚妻子“胸脯伟岸,说话矫揉造作,脸上脂粉过厚”,真是一位很奇特的文人, 上帝真是太幽默太会安排了。
《塞缪尔·约翰逊(英语: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前半生名不经传,但他花了九年时间独力编出的《约翰逊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为他赢得了文名及“博士”的头衔,博斯韦尔(James Boswell)后来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记录了他后半生的言行,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wiki)
这次画廊之行真是学到很多东西,知识的,人生的都有,想办法找他的传记来读。
继续往前走...
Johann Christian Bach (September 5, 1735 – January 1, 1782)
Johann Christian Bach 是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 也是大名鼎鼎的老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第11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Johann Christian Bach 出生时他父亲已经50岁了,老巴赫离世时, 他才15岁,他作曲的音乐中几乎不带他父亲音乐的痕迹, 在巴赫的儿子中,他的音乐才能并不是最被看好的,而是他大他6岁的二哥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Johann Christian Bach 游历欧洲,在意大利呆了几年,在那他由信仰路德教改为天主教徒, 之后去英国, 在英国Johann Christian Bach 的音乐才能得到更多地发挥,成为来自德国的Queen Charlotte皇后的音乐大师, 他作曲有交响乐,歌剧,也是在伦敦Johann Christian Bach 与女高音Cecilia Grassi 结识不久结婚,但没有孩子, 在1782年元旦的那天Johann Christian Bach 客死异乡-伦敦, 之后人们都喜欢称他为《英国的巴赫》,《伦敦的巴赫》,并不是因为他是英国人,而是Johann Christian Bach 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原因吧,很奇怪,德国的作曲家喜欢去英国, 亨德尔, 巴赫的儿子就是例子,为什么?
Johann Christian Bach的音乐我不熟,他父亲的音乐我很喜欢,所以也在他的肖像前也驻足良久,深深致意......
Charlotte of Mecklenburg-Strelitz (19 May 1744 – 17 November 1818)
在英国众多的女皇皇后中, 我喜欢Queen Charlotte,她是一位德国公主,后来成为英国乔治三世的皇后, 生了15个孩子,13个孩子存活,她热爱艺术植物,欣赏莫扎特,巴赫的儿子, 另外她也促成了伦敦的植物公园Kew Garden的扩建。
我特别喜欢这个时期的画,朋友跟我提到:Age of Enlightment , 我说,有一个有名的乐队的名字就叫Age of Enlightment , 听过很多场这个乐队的演奏,用的乐器都是那个时代的。 我又问她Age of Enlightment 和文艺复兴在时间本质上的区别上? 她给我细说了一下, 回来一查才知道原来 Age of Enlightment 中文叫作 启蒙时代( 法语 : Si è cle des Lumi è res )
《通常是指在 18 世纪 初至 1789 年 法国大革命 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 理性主义 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 自然科学 、 哲学 、 伦理学 、 政治学 、 经济学 、 历史学 、 文学 、 教育学 等等。 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 文艺复兴 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 理性 思考而使 知识 系统能独立于 宗教 的影响,作为建立 道德 、 美学 以及 思想体系 的方式。》
说到这, 我说真好,你们的文明里有那么一段人的思想自由奔放探索的阶段, 朋友说,为什么不, 自由思想者是上帝给我们的gift, 为什么不用?!对,天赋和自由思想是上帝给每个人的礼物, 天赋让有的人成大器,让普通人活得更自在自我, 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天赋,也是对上帝的报答和感恩!
继续往下看, 继续感叹吧,草草 ...
4 Victoians ( 1837-1901 )
-QueenVictoria
- Expansion and empire
- early victoria arts:勃朗特仨姐妹的画像, 画不是很大
Charlotte (21 April 1816 – 31 March 1855); then Emily (30 July 1818 – 19 December 1848); and finally Anne (17 January 1820 – 28 May 1849).
《勃朗特姐妹三人: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和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ë)出生於英国北部约克郡山区的一个穷苦牧师家庭。是爱尔兰农民之子,母亲玛丽娅·布兰威尔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一个有名的世家。勃朗特兄妹幼年丧母,生活凄苦。为生活所迫,姐妹三人都先后离家外出当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的《简·爱 Jane Eye》,艾米莉的《呼啸山庄 Whutering Heights》,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 Anne's Angnes Grey》几乎同时问世,三人以此一举成名。》
Brontë家族是来自爱尔兰,意为上帝的儿子,但Brontë这个名字要追溯到意大利西西里一个小城叫《Town of bront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达尔文的肖像
5 photographs Collection
6 Twentieth Century 1901 -1990
7 Contemporary Portraits 1990 onwards
有一下朋友把我拉到一幅肖像画前站着,她指着画中的人物说,这是我亲戚,是她姥姥那边的祖宗,我凑近一看:铁路之父 , 难怪她跟我说喜欢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一开始她就跟我说要带我去画廊的科技馆部分去看一位朋友,刚开始我还真以为她有朋友在这工作呢, 原来她是来走亲戚的,
《乔治 · 史蒂芬生( George Stephenson , 1781 年 6 月 9 日 - 1848 年 8 月 12 日 )是 英国 机械工程师 、 发明家 ,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公开 铁路 ,而在 1829 年 制造的火箭号是最早在商业成功使用的 蒸汽机车 之一。》
我跟我朋友说,啊, 是你家的亲戚?我跟她开玩笑说,让我摸摸你的脑袋,你们家出这么大的发明家, 因为有火车, 世界就变得很不一样,可我的朋友有些忧郁地说,我这位亲戚他曾说:《Iapplaude the technology but deplore the consequence》, 说得太妙了, 我们现在的世界何况不也是这样吗?科技发达,可人并没有说比以前的人幸福倍增啊。
我问你们家常有什么聚会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吗? 她说,没有, 根本就没有,要是在中国那就是另一番景色了。 我们俩这时坐在长凳子上说话,我问她你怎么看我们这个时代?她说:好像上帝不太顾及西方了,有可能这下是轮到中国了,上帝会让中国出思想家,发明家,艺术家,她对中国显得很有信心, 难怪她决定让女儿去大学学中文专业。
会吗?我们中国人不信神不信鬼, 只相信眼前看到的, 我们会像西方人那么因为《胡思乱想》而开辟了一个文化艺术科技繁荣世纪?
继续往前走,去维多利亚时代看看,前不久看了电影《年轻的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和比利时的阿尔伯Albert 王子是表兄妹, 后来结婚,一直都很恩爱,Albert王子很爱艺术,去世比较早,维多利亚为了纪念Albert王子而建造了Royal Albert Hall, Vitoia & Albert Museum (VA) 等,我跟朋友说,Victoria真有运气,不是每一位Queen像她那么有自己深爱的夫婿。
因为有事与朋友道别, 她继续带着女儿看肖像画,晚上她们还要一起去看戏。 朋友跟她女儿在一起时说话也好斯文温和耐心,没带有一点家长的威严训斥命令,总是在不断征求女儿的意见,让我很内疚, 有人跟我说过跟我说过跟英国人是很难交很深朋友的, 我想不是绝对的,交朋友不是做慈善事业,朋友是人生旅途中与另外一游客的一种共鸣,深交的朋友还有更深的理解和信任,精神相伴, 哪怕这种相伴很短暂, 朋友首先是有共同的趣味, 爱好,价值观等等才会有共鸣,在国外工作场合 并不是交朋友的地方,另外在国外都为生存忙乎,爱好活动有限,哪来的朋友?跟这位朋友就是这么自然偶然地走到一起,已定好下次一起外出的活动内容了。 跟她在一起聊天时很开心,也长知识, 也是两种文化的相撞,相识。
大脑不能论怎么活跃自由思维,最后还是要靠肠胃提供养分的,在博物馆里《高雅》游览了一番,想着心爱的孩子,就近走去在附近的中国店买了些吃的点心带回去给孩子,她们一定会好高兴的, 中国城总是这么热闹腾腾的,伦敦的中国城比巴黎的中国城有气氛好些,没有那么纯食物化,菜场化,究竟周围被文化艺术的西区包围,建筑业比较古老,不像法国13区是新的开发区,曾在法国电视上看到采访巴黎13区中国城一家法国女店主时,她向记者《愤怒地》抱怨说:在13区,我们(老法)已经是少数民族了! 而在伦敦中国城这种感觉没那么强烈,伦敦中国城地处伦敦最热闹文化艺术西区westend, 热腾腾的中国美食给来西区游客带来异国情调和优美碳水化合物的供给, 不少中西游客喜欢来到这照相,餐馆里坐满中西顾客。
由此又想到西方启蒙运动中的领军人物伏尔泰,伏尔泰听了到过中国的传教士描述当时的中国是如何世俗而富裕后,都对中国抱有极大的兴趣, 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力》, 兴趣还兴趣, 伏尔泰可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可会因为言论而杀头的,现在也会因言论定罪, 好在他没去尝试,他这么敢言的人权自由斗士几个脑袋都不够用,在我们的文明里,臣民的言论是有限度的, 从小就被教育,说话要留三分,看人说话,见机行事, 在不同的山水国度里言论行为准则是不一样,这么大的家这么辽阔的国土,又与爱捣蛋骚扰的邻居相伴,是够头痛的,家有家法,国有国法, 连伏尔泰这样的老前辈也会犯《这山看到那山高》的低级错误? 但愿随着世界的开放交流, 世界的不同文明, 不同的大家庭相互接近走访 ,相互影响制约,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这个星球上面孤独的居民,过客,不要打斗的那么要死要活, 人啊是最可爱,也可以是最可恶的精灵, 唉,只有上帝在看我们的笑话了, 一切都在上帝手掌中。
自己也是,从地球的东边来到西边,来了以后而且还不走了,那么究竟西方吸引我的是什么呢?东方是理不清的人情,人用感性悟性生活,西方是理性条理地生活 人情渐渐被现代文明吞噬, 可西方文明里吸引我可能是他们对人性对宇宙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是那份稍稍宽松的自由吧,不同的宗教文化艺术等等在我看来不外乎在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在哪?我要去哪?这正是亨德尔这首《Handel: Semele - Where'er You Walk 你要走去哪?》提问吟唱的, 也是人用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追寻的答案...
Oops, 感概太多,跑题太远了,草草!
跳上地铁,坐在车厢里,身边两位打扮入时的中国女青年正在侃侃而谈,刚开始时用家乡话,不懂她们在说什么,我闭眼听音乐, 忽然怎么车厢里传来阵阵我听得懂的话入耳来了,睁眼一看怎么还是她们俩在侃大山啊,说得都是大道理, 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说:《我是不相信我没有见过的人和事》, 另一位说《我见过的人我都不会随便相信》, 我的天哪, 这么漂亮的女孩都不给人机会,什么时候我们国人不要说精神世界,眼光都那么唯物物化了,一点想象的机会和空间都不允许存在?难道与我们自然人文生存空间拥挤有关? 想想 刚才我那位朋友对中国还带着那么梦幻希望的眼光,她们的对话 我不想听下去了, 正好要换车, 下车!
回到家中6岁半的小女儿给我看她写的两首诗, 其中她写的几句, 让我很感动, 昨日带她出去散步大大地表扬她了:
《 。。。I was flying when I was crying。。。》这是六岁的她写的的诗其中一句, 读着女儿童心幼稚的诗句,走了一天,在两种文明里游览不断提问学习疲惫的我, 就像来到一片绿色森林,大口地呼吸着这多彩迷幻的氧气......
谢谢朋友带我到往日的英伦时空里漫游...谢谢宝贝女儿带我到儿童魔幻的迷宫里去游览,去为孩子们的试飞而鼓掌...Ca nous fait du bien!
Handel: Semele - Where'er You Walk